不管你是不是时髦精,头顶一头浓密的秀发都是值得自己骄傲的一件事儿!
因头皮爱出油、频繁洗头、劣质洗发水的刺激、熬夜导致内分泌失调等因素...无论什么年龄,何种职业,都会被日渐萧条的头顶(脱发)而困扰。
最近,关于毛囊干细胞的防脱发研究比较热门,作为【神药】的二甲双胍对脱发有没有防治作用呢?
这不,Cell子刊Cell Reports就通过研究证实二甲双胍可以激活AMPK通路,诱导自噬作用能够充分激活处于休止期的毛囊,使其进入生长期,从而具有防脱发的功效。相关论文题目为“Stimulation of Hair Growth by Small Molecules that Activate Autophagy”。
头发从毛囊长出到脱落,大致分为三个阶段,即:生长期、退行期、休止期。由于绝大部分头发都处在生长期,只有少部分处于休止和脱落状态。而每天掉落一定数量(大约 70~100 根)的处于脱落期的头发,也属于正常现象。但是如果每天脱落的头发超过 100 根,或者出现片状稀疏或脱落,就是一种病态的脱发。
激活毛囊内干细胞是治疗脱发的新方向。过去科学家们发现,自噬作用对于干细胞的分化和再生至关重要。通过pubmed该研究通讯作者Huang Jing教授团队的文章可知其团队曾发现一种常见的代谢产物α-酮戊二酸(α-KG)能刺激自噬,延长线虫的寿命。而另外有研究证实自噬作用能影响毛囊周期。
那么α-KG这种代谢产物能否促进毛发生长呢?
①根据毛囊生长周期受毛囊干细胞(HfSCs)静止和激活的内外在信号调节机制,积极寻找能促进毛囊干细胞激活和启动生长期的分子。
②作出假设,积极寻找二甲双胍的促自噬作用,诱导毛囊进入生长期。
③建立小鼠动物模型。其背部毛囊处于休止期时,将毛发全部刮除,先后隔日给予α-KG、雷帕霉素、寡霉素和二甲双胍(160mmol/L)外用于无毛处皮肤。
研究人员选取出生43天的雄性小鼠的C57BL/6J小鼠,建立小鼠背部皮肤模型。结果发现:在干预的第48天后,背部皮肤长出了浓密的毛发,为避免性别差异,在雌性小鼠身上同样进行二甲双胍外用干预,得出了相似的结论,说明以二甲双胍为代表的一类药物能够促进自噬作用,从而刺激毛囊休眠期向生长期过渡,产生新生毛发。
研究人员接下来进一步探究了二甲双胍是如何促进自噬作用的,以往研究证实,AMP活化蛋白激酶(AMPK)是α-KG和寡霉素的下游效应因子。研究中,使用AMPK激活剂5-氨基咪唑-4-羧酰胺核糖核苷酸(AICAR)(一种AMP类似物)的局部治疗也刺激毛发再生。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蛋白,降低细胞的能量摄入,增强自噬作用。此外,二甲双胍还能抑制呼吸链,而这也可能增强自噬作用。本实验结果也证明外用二甲双胍确实可以诱导自噬和毛发再生。
有趣的发现是:在对年长的小鼠进行不同干预后,a-KB仅稍微地促进了毛发生长,而a-KG和雷帕霉素增发效果不明显。相反,在幼年小鼠中,三种不同的干预均可显著诱导皮肤色素沉着和毛发再生。说明皮肤毛囊年龄的不同,也许会影响毛囊干细胞对于药物干预的敏感性,也可能是毛囊的生长周期随着皮肤年龄而发生了变化。
自噬作用可能是毛囊干细胞自然周期的一部分:通过跟踪了毛囊不同阶段的自噬作用强度,团队发现在毛囊生长期,自噬作用明显增强;在休眠期,自噬作用强度减弱。
这说明了自噬作用可能本身就是毛囊干细胞生命周期的一部分,并且贯穿毛发生长的始终。
本研究使用的模型为人为刮毛后的小鼠背部皮肤模型。一方面可能与人类皮肤模型有本质的区别;另一方面未将一些病理性的脱发原因考虑在内,也就是说未使用脱发相关疾病模型。所以二甲双胍防治脱发目前仅仅在实验室阶段,所以如果存在脱发问题,万不可随意用药。但是作为吃瓜群众来说,此瓜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