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可长期存在成为无害感冒?

佩襄 医学 1.1K+

尽管新冠病毒大流行仍没有显示出缓解的趋势,迄今全球范围内已经记录到超过9500万人感染,超过200万人死亡。

但是,随着疫苗的推出和广泛接种,大流行将在不久的将来结束。

这样,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人们面前:

大流行将以何种形式结束?

新冠病毒被完全消灭,这种疫情像SARS那样“消失”?

还是像科学家们预测的那样,大流行结束后会变成一种地方性流行病?

早在全球首例再感染病例报道后,笔者就曾撰文“全球首例新冠病毒二次感染“鞋子落地”,疫情或成另一种普通感冒”指出,这种传染病不会消失,而是会转化成一种地方性流行病而长期存在;

但是,好消息是,其致病性会逐渐降低,最终会演进成一种“良性”——不导致严重疾病和致死——的疾病,就像普通感冒那样。

笔者之所以做出这一预测,是基于对其他人类冠状病毒免疫学和流行病学特征的考量。

现在,有科学家在科学杂志发表的建模研究将这一预测具体化和量化。

从免疫学角度讲,宿主感染一种微生物后所产生的免疫力效力不同,可以以三种不同方式和强度提供保护:

最强效力的免疫力,会是像天花那样,只要一次感染或者疫苗接种,就可以建立起终生免于再次感染的免疫能力(“sterilizing” 免疫力);

较低效力的免疫力,即使不能阻止再感染,但仍然可以:

减轻因再感染导致的病理变化和疾病严重程度;

和/或降低可传播性或传染性。

我们知道,新冠病毒之外,还有6种人类人类冠状病毒感染导致疾病。

其中,2002年出现的SARS和2012年出现的MERS,尽管感染病死率很高,却由于感染即引发严重疾病而容易被识别和隔离,疫情很快得到了遏制。

而新冠病毒,由于具有很高的基本生殖数(R0,R0越高传染性越强),并且无症状感染期就可以传播,这两者都使其难以被遏制。

另外其他4种所谓“传统”人类冠状病毒,尽管通常不会引起严重疾病和死亡,却也像新冠病毒一样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同样没法控制。

因此,这4种病毒每年在全球各地流行,是导致“普通感冒”的主要病毒之一,占到全部普通感冒的15%左右。

重要的是,这4种冠状病毒并非一开始就只引发普通感冒。

有证据显示,它们在开始感染人类之初,也像3种“新型”冠状病毒一样,可以导致严重疾病和较高的病死率。

只是,在流行过程中,病毒与人类宿主不断相互适应,最终保留了强传染性,却降低了毒力和致病性,最终变成了只能引发“普通感冒”的地方性(冬季)流行。

这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冠状病毒感染不会刺激人类免疫系统产生长期稳定的、阻止再感染的“sterilizing” 免疫力,而是产生如上说述次一等的免疫力。

在最新建模研究中,科学家假设所有人类冠状病毒都刺激产生相似的免疫力,那么,新冠病毒由于难以控制,又不能产生长期稳定的阻止再感染的免疫力,大概率会朝着4种传统冠状病毒流行形式演进。

在大流行结束后,病毒不会消失,而是变成一种长期存在的地方性流行病;

但,好消息是,最终的病死率会大大低于流感,趋近于“无害”的普通感冒。

当然,这一演进历程受很多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简单来说,冠状病毒感染或者疫苗接种后,诱导产生的阻止再次感染的免疫力是短暂的,会随着时间快速降低,证据显示最快可以在首次感染后3到6个月内再次感染;

但是,降低疾病严重程度和传染性的免疫力却是长期的。

科学家通过对儿童和成人血液中针对4种传统冠状病毒的IgM抗体(代表感染后的急性反应)和IgG抗体(感染后长期记忆)检测,分析特定年龄血清阳性率,以估算免疫力的演变过程。

结果显示,人群中4种冠状病毒的初次感染都发生在生命的早期阶段,估计初次感染的平均年龄在3.4至5.1岁之间,几乎所有人在15岁以前都会感染。

此后,由于疾病的高传染性,在一生中尽管可以发生很多次的反复感染(只有特异性IgG抗体升高,而没有IgM抗体升高),有的甚至在1年内就可以再次感染。但疾病严重程度更低,传染性也更低。

根据以上模型推演,一旦人口感染或疫苗接种的数据达到稳定状态,几乎所有表现症状的病毒全部发生在婴幼儿中;成年人,特别是老年人,尽管在流行阶段也会频繁发生再感染,却不会产生明显症状,更几乎不会导致死亡。

如果采取更严格的社会疏离等有效的防疫措施,疾病传播越慢,从流行病到地方病转换所需要的时间就越长。

当然,广泛的疫苗接种也与普遍的自然感染一样,帮助更快转变成地方病。

因此,如果没有疫苗,我国这样的严格的遏制策略是不可能长期施行的,大流行迟早会在我国蔓延。

有人说,偏远地区的农村人是否接种可以自己决定。

其实不然。

新冠病毒的传播没有偏远地区,因而疫苗接种不应该留任何死角。

只有至少进行1到2轮全面接种后,才可以真正消除大流行的潜在可能。

因此,在接下来的1到2年内,全民普遍接种疫苗是抗疫工作的核心。

参考资料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early/2021/01/11/science.abe6522


标签: 冠状病毒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