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心血管病中心的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54.4万例,平均每天有1490人发生心源性猝死,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而不合适的运动,是诱发心源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2020年,就有几个不满18岁的孩子倒在了学校操场上,没能醒来。
湖南长沙的14岁初中生,在参加学校的1000米体测时,倒地猝死。
河南周口的15岁初中生,在操场跑步时,突然后仰摔倒,不省人事后去世。
浙江温州一所实验中学的初三男孩跑步时猝死,离世在开学第二天,更是令人心痛……
父母抱着孩子的遗体嚎啕大哭。他们怎么也想不到,一次跑步,竟会葬送了孩子的生命。
有医生解释,有的孩子平时不怎么动,再加上当时的居家隔离,生理机能几乎处于“休眠”状态,突然的剧烈运动引发了猝死。
而在夏季,不适宜的运动不仅会带来心源性猝死的风险,还会引发一种致死率很高的疾病——热射病。
2020年8月,湖南临澧县有一位男孩,在学校组织的高一学前军训中身亡。
当时,他在军训中晕倒、呕吐,随后被带到树荫下休息。被送往医院抢救后,确诊为热射病(重症中暑),最终抢救无效死亡。
这个孩子是个名副其实的学霸,中考时,他以765分的好成绩考上了当地的重点高中。去世时,他刚满15岁,还没来得及享受自己努力换来的、美好的高中生活。
猝死就像一个隐形的杀手,潜伏在孩子身边,随时夺走他们的性命,防不胜防。
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校里的长跑训练、军训成为了必须谨慎决定的“危险项目”。
远足、拉练、体能训练这种本就有一定安全风险的活动,越来越没有学校敢组织开展。原因无他,就是因为现在的孩子,长得越来越高,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却越来越差。
孩子在追求优秀时,经常透支身体也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那些不良的“亚健康”生活习惯,危害性被逐渐放大,成为猝死的诱因。
北京体育大学校长杨桦说过一句话:“现在青少年的胸围越来越宽,肺活量却越来越小;身材越来越高,跑得却越来越慢;体重越来越大,力量却越来越小;智力开发越来越多,灵敏素质越来越弱……”
这句话说得不无道理。整天坐在教室里埋头苦学,放学了不是做作业就是玩手机,体质能有多好?
不仅不好,还多出许多“现代病”:近视,肥胖,肌肉量低,心肺功能弱,骨密度不达标……
近年来,国家也意识到了中小学生身体素质问题,教育部明确要求中小学生每天校内体育活动时间不少于1小时。
除了广州、深圳、上海等已经进行中考体育改革的地区,从2021年起,绝大多数的省份的体育中考分值也会增加。通过考试的方法来倒逼学生参加体育锻炼,颇有些“以毒攻毒”的味道。
但在文化课压力不减的情况下,有家长认为再增加体育分,又是妥妥的“增负”。
2021年上海某中学中考体育现场,一个男孩因篮球项目得了0分而崩溃大哭的场景,看起来就真的令人心酸又心疼。
华东师范大学的一项体质健康问题的现状调查表明:
中国学生体质健康得分随年龄增长出现上下波动,但谷值一致地出现在5年级、6年级和9年级,也就是所谓的小升初和初升高阶段。
一方面,有研究表明,抑郁、焦虑加速心脏疾病的形成,心脏疾病伴随着焦虑抑郁,成为猝死的一个重要因素。
而另一方面,因备考、青春期心理等问题引发的亲子关系不良、家庭内争吵,都可能导致孩子烦躁易怒,而暴怒同样是导致猝死的一项因素。
《人体简史》中说:选择生活方式,就是选择死亡方式。
猝死虽然来得悄无声息,但是回过头思考,一瞬间结束的生命,与孩子长期处于亚健康状态有关。
久坐不动、熬夜、暴饮暴食、抑郁……正是这些不经意养成的坏习惯,一步步酝酿了悲剧。
在温室中培育起来的花朵,往往有着茁壮成长的外表,实则弱不禁风。
运动本身是增强体质的最好方法,那么我们该如何帮助孩子合理地运动,且不受伤害呢?
1、动前热身,动后拉伸
对于健身,大家都知道的一件事就是:运动前热身,运动后拉伸。
缺乏足够的热身运动,会使得身体的肌肉、关节等各部分受到损害。
同样的道理,运动后我们的心脏还处于高效率的工作状态中,这时候我们也要给它一段时间,让它慢慢地恢复到正常状态。
2、运动要适量
运动过多和过少,都会损伤体力,唯有适度才能够持续增加体力和健康。
现在的孩子们由于学业繁重,平时极少锻炼,一旦放松下来,又猛地进行高强度运动,这样不但于身体无益,反而会损害身体。
丁香医生曾给出运动心率的计算公式,提出最大心率 =(207-0.7 × 年龄)
无论是跑步还是跳绳,在运动的时候都不要超过最大运动心率,最好保持中等强度,等到身体适应以后,再慢慢增量。
3、警惕运动中的不适
猝死虽然是一种会迅速导致死亡的情况,但其实,猝死在发生前,也是有“预警信号”的。
比如,与活动相关的胸闷胸痛、憋气乏力,左肩、左上肢、背部疼痛,更为严重的有晕倒前兆和短暂“眼前一黑”等。
记得要及时带孩子去体检。如果孩子曾在运动中感到身体不适,一定要查明原因,多加警惕。
纵观前面的猝死案例,不难发现,有很多孩子的离去与学校、教师、同学的急救知识缺乏不无关系。2020年底,人大附中10岁男孩小可妈妈的一封“公开信”,曾在网络上引起轰动。她的儿子,正是在学校组织的“课间跑步”活动中突然倒地,随后猝死身亡。
在她的儿子晕倒的过程中,学校老师缺乏判断能力和抢救知识,盲目搬动孩子,成了她心中导致孩子死去的重大外因。
关于猝死的急救,一直有“黄金四分钟”的说法,指的是4分钟内要对患者进行心肺复苏和除颤,如果超出时间,患者的生存几率会大大降低。
所以,建议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学会心肺复苏的方法和体外自动除颤器(AED)的使用方法。
有人说,人生就像是一场长跑,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帮助我们跑到终点。而运动是孩子们拥有健康身体的保障,如何让孩子在运动中避免伤害,是每个人都该认真思考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