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从“感冒”到住进ICU仅3天,祸首竟是家里的“鹦鹉”!

佩襄 安全 1.1K+

63岁的康大爷,平时喜欢去公园散步遛弯,有时也会带着小外孙出去逛逛。可最近一次降温后,他早上起床时开始流鼻涕、干咳,还有点发烧。

一开始,他以为只是普通感冒,就自己吃了点感冒药,但没什么效果。又扛了3天,康大爷的症状突然加剧,出现了头晕恶心、浑身没力气、胸闷气短的症状。一量体温,竟是39℃高烧!

眼看康大爷呼吸这么费力,嘴唇青紫、就要昏过去了,而他本身还有高血压,家人赶紧叫了救护车送到医院。医生发现,他已经是呼吸窘迫、几乎昏迷的状态。

由于病情恶化太快,医院快速将他收入ICU病房(重症监护室),进行气管插管,用呼吸机辅助维持生命。

肺部CT检查结果显示,他的肺部有阴影,提示有炎症存在。但做了新冠、流感、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副流感病毒、军团菌、立克次体等多种呼吸道常见的病原体检查,结果都是阴性。

就在这一筹莫展的时候,康大爷的老伴接到了小外孙打来的电话。医生无意中听到一个细节,顿时有了新的想法。再进一步询问家属、做检查,果然验证了他的推测。经过针对性治疗,康大爷的病情逐渐稳定。

康大爷身上到底发生了什么?

鹦鹉.jpg

63岁的康大爷有个小外孙,只有四五岁,很喜欢小动物。有一次,康大爷的老伴带着外孙路过花鸟市场,看到有人在卖鹦鹉。

小外孙非常喜欢,看得挪不动步子,闹着想要养,老伴就买了两只回来,养在家里的阳台上。然而,在购买鸟类宠物时,很多人会像她一样忽略一个重要步骤——卖家并没有提供宠物健康证明。

从那时起,小鹦鹉身上的鹦鹉热衣原体(衣原体是一类比细菌更小、比病毒更大的病原体)就潜伏进了他们家。鹦鹉热的潜伏期在5~14天,但也可能接触14天以上才发病,而且不是感染了都会出现症状(这一点,跟新冠的“无症状感染“类似)。

其实,康大爷对鹦鹉没什么兴趣,平时都是老伴和女儿在照看,接触得也不多,所以家人都没想到他的病会跟鹦鹉有关。

但因为他年纪最大又有高血压,属于免疫力相对差的人群,所以反而成了家里第一个发病的人,而且病情特别严重、恶化得很迅速。他在感染后,首先出现了流鼻涕、干咳、发烧等症状。

另外,鹦鹉热的常见症状还有肌肉酸痛、怕冷、头痛等,这些都跟普通感冒、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特别类似,很容易误以为是感冒。再严重一些,就可能发展到重症肺炎,39℃~40℃高烧、呼吸困难,甚至可能致命。

康大爷送到医院时,已经处于呼吸窘迫状态,是非常危险的,所以才住进了ICU。

有数据显示,鹦鹉热衣原体肺炎约占社区获得性肺炎的1%,病死率不到1%。正是因为鹦鹉热如此罕见,病人发病后如果不提接触禽鸟的病史,第一时间不容易被想到,传统的检测手段也不容易查出来。有些病人可能因此被误诊漏诊,延误了抢救的最佳时机。

康大爷也经历了这样的波折——做了一系列病原检测,报告出来却都是“阴性“。

那么,主诊医生最后是怎么想到鹦鹉热的呢?

那天,正当他打算跟家属沟通病情时,康大爷的老伴突然接到了小外孙打来的电话,无意中听到了这个关键细节:“外婆,你每天给小鹦鹉吃的东西放哪里了呀?我要把它们养好了,等外公回来……”

医生恍然大悟,追问:“你们家养了鹦鹉吗?”得到肯定答复后,马上将康大爷的肺泡灌洗液送去做了基因检测(宏基因组学二代测序技术,mNGS),果然检出了鹦鹉热衣原体阳性!

既然如此,他的家人会不会也被传染了呢?进一步检测发现,康大爷的老伴、女儿血液里都有对应的抗体,说明她们都曾经感染了鹦鹉热,只是症状不明显。

找到了病因,就能针对性地进行药物治疗。最后,康大爷病情逐渐稳定、转入了普通病房,两位家属也恢复得很好。

【科普时间】

鹦鹉热又叫“鸟疫/鸟热”,跟大家熟知的禽流感不一样,它的病原体不是细菌也不是病毒,而是一种衣原体,大小介于病毒和细菌之间。需要注意的是,鹦鹉热并不是鹦鹉独有。

很多鸟类,如金丝雀、鸽子、海鸥、相思鸟、红雀、苍鹭,甚至鸡、鸭、火鸡等家禽,都可能感染鹦鹉热衣原体,而且会“鸟传鸟“,偶尔也会”鸟传人“。尤其一群鸟都待在拥挤的环境中,或是船运过程中受压时,更容易相互传染。

之所以叫“鹦鹉热“,是因为最早发现得这个病的人都养过鹦鹉和金丝雀。大家别被这个单纯美丽的名字骗了。染病的鸟可能会出现胃口不好、眼睛发炎、呼吸困难、拉稀等症状,大家遇到这种病鸟要远离;但也有的鸟从表面上看不出任何症状。

鹦鹉热衣原体“鸟传人”的主要方式是:

从鸟类的粪便和呼吸道分泌物中排出,干燥后附着在小的灰尘颗粒、进入空气中,人吸入了这些带病原体的颗粒或气溶胶,就可能感染。还有一种感染方式是被鸟啄了、或跟鸟嘴“亲密接触”,但这类情况比较少见。

至于加工或吃禽类制品,目前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些行为会感染鹦鹉热。

所以得这个病的人,往往是近距离接触过活禽的人(包括近距离隔空的接触,哪怕时间很短)。

比如:

饲养禽鸟的人(包括农民)、鸟类爱好者;

花鸟市场和宠物店店员;

菜场摊贩和顾客(尤其离活禽宰杀摊位近的人);

家禽养殖场、宰杀车间、羽绒加工厂职工;

鸟类集散、转运或运输人员;

兽医和动物医技人员;

禽类检疫站工作人员;

动物园工作人员、信鸽教练员;

实验室工作人员。

人传人的情况非常罕见,这点不用太担心。

但感染过一次的人虽然有抗体,持续时间却不长,还有可能再次感染,打疫苗效果也不理想,还是要注意防范。

最后,送给大家一些鹦鹉热的防护建议:

1. 对于不养禽鸟的人群

近距离观赏禽鸟、或亲自/围观宰杀家禽时,最好戴上口罩;

接触禽鸟或它们粪便后,要用流动水和肥皂彻底洗手;

孕妇和其他免疫力低下的人,尽量不要和活禽接触。

2. 对于饲养禽鸟的人群

购买鸟类宠物要找有资质的商家,并提供宠物健康证明;

保持笼子的清洁卫生,每天打扫笼子,洗净食槽和水槽。

放笼子的时候,不要堆放或叠在一起,避免食物、羽毛和粪便弄得到处都是。相邻的笼子中间最好用坚固的箱子或挡板隔开,避免过度拥挤。

打扫笼子或有清理粪便时,不要干扫或直接用吸尘器,先用水或消毒剂弄湿,这样可以减少扬起的羽毛和粉尘。

饲料里要不要加四环素等抗生素预防感染,建议听专业饲养人员或兽医的建议;

如果发现或怀疑有病鸟,及时隔离,找兽医治疗;确诊后,及时扑杀患病动物、进行无害化处理,对饲养环境和笼子器具进行终末消毒。

处理病鸟、清洁病鸟的笼子时,记得戴上手套和防飞沫的医用外科口罩;

自己或家人如果出现了疑似症状,及时去医院看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