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葡萄糖苷酶抑制剂
主食中的淀粉需要在“葡萄糖苷酶”的作用下分解成葡萄糖,因此,就有了第一大类降糖药——葡萄糖苷酶抑制剂,不让吃进去的淀粉变为葡萄糖,血糖就不会升高了,代表药物是阿卡波糖。
2.GLP-1类似物
当淀粉在肠道变成葡萄糖后,肠细胞感觉有糖了,于是分泌的一种内源性活性多肽GLP-1,它可作用于胰岛β细胞,促进胰岛素分泌而降血糖。GLP-1是以葡萄糖依赖的方式起作用,即当葡萄糖水平高于一定阈值,GLP-1才促胰岛素分泌,当血糖降下来了,GLP-1就不起作用了。
如此“识大体”的GLP-1,不易引发低血糖,降糖效果优良温和。此外,GLP-1还保护胰岛β细胞,促进增殖、抑制凋亡,抑制高血糖素的合成释放,延缓胃排空、抑制食欲、帮助减重。
虽然GLP-1这么优秀,但它有个致命弱点: 不稳定、易降解。GLP-1在体内的半衰期不到2分钟,极易被DPP-4(二肽基肽酶-4)降解。如何让增加GLP-1的“续航能力”,对GLP-1分子结构进行人工修饰是个好办法,由此产生了GLP-1类似物,典型代表药物是利拉鲁肽。
3.DPP4抑制剂
GLP-1分泌后,会被一个DPP4的酶迅速分解掉,为了延长GLP-1的作用,人们发明了第三大类降糖药——DPP4抑制剂,代表药物是西格列汀。
4.胰岛素
当胰腺感受到GLP-1的作用及血糖升高的信息时,胰腺会分泌胰岛素开始转运血中的葡萄糖,但当胰腺受损时,胰岛素缺乏或相对缺乏时(1型糖尿病),注射胰岛素是最基本的用药,除非我们能够找到修复胰腺功能的办法。目前在没有恢复胰腺功能的情况下,精准的根据个体状态和胰岛素的基线水平使用胰岛素,应该是一线治疗方法。
胰岛素分为短效、中效、长效胰岛素,有动物来源的普通胰岛素,也有人重组胰岛素,具体使用方法在此不详细介绍;
5.磺酰脲类药物
磺脲类药物属于胰岛素促泌剂,主要药理作用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增加体内的胰岛素水平而降低血糖,代表药物是格列本脲。
但磺脲类药物发挥做用的前提是胰岛β细胞的存在,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功能是受损的,此时若给与磺脲类药物其实是加速了残存胰岛细胞的负担,加速残存细胞的凋亡,在使用磺脲类药物初期血糖控制往往比较满意,但随着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的血糖控制逐渐不满意,即使在加用剂量的情况下也不能达到有效的控制效果,因为此时可能残存的胰岛细胞已经被完全耗竭。所以美国的2018AACE/ACE和2019AACE/ACE均把磺脲类药物打入冷宫,跌入了三线药物。
6.胰岛素增敏剂
胰岛素增敏剂,噻唑烷二酮类药物,可增强组织器官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利于将血糖运输到组织中,代表药物,罗格列酮;
7.双胍类药物
双胍类药物,是目前糖尿病的一线用药,既有减少葡萄糖吸收的作用,也有增强组织器官对胰岛素敏感性的作用,代表药物,二甲双胍;
8.SGLT-2抑制剂
不能利用的糖会随尿液排除体外,但人体有一个“节约型机制”,将有用的东西在排出前,重吸收回来。葡萄糖通过肾脏排出时,部分葡萄糖会被SGLT-2转运体重吸收入血液,因此,就有了第八类降糖药——SGLT-2抑制剂,让糖尽可能多的排出,发挥降血糖作用。这类药与第一类药物类似,属于减少葡萄糖吸收类药物,可以降低血糖,代表药物,达格列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