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离子消毒”洗菜机?扒一扒那些果蔬清洗机的套路

佩襄 安全 2.1K+

有网友说家人买了一台洗菜机,具有“等离子消毒”功能,听起来很高大上。这个“等离子消毒”是个什么功能?

市场上还有各种“果蔬清洗机”,广告中充满了让人不明觉厉的科学名词。这些设备,是不是靠谱呢?

果蔬清洗机.jpg/

“等离子消毒”用于果蔬是噱头

等离子消毒是一种低温消毒技术。它是利用等离子发生装置,让电子和原子核分离从而呈现“离子态”。在总体是上,正负电荷还是相等的,所以叫做“等离子体”。这是常见的固态、液态和气态之外的另一种物质形态。

等离子体在现代工业中应用广泛。它具有“低温杀菌”的能力,在许多不便于使用高温杀菌的地方大有用武之地,比如空气消毒、医疗器械灭菌等等。

理论上,它也可以用于果蔬消毒。不过,“消毒”是为了杀灭细菌。对于水果来说,经过常规的清洗以及适当的烹饪,细菌并不会威胁健康,所以用等离子设备来消毒完全没有必要。更重要的是,等离子消毒通常也需要几十分钟的时间,跟大家通常所说的“洗菜”完全是两码事。

实际上,日常生活中说的“果蔬清洗”或者“洗菜”,并不是指杀菌,而是去掉果蔬上的“脏东西”以及农残等等。各种果蔬清洗机、洗菜机,也是以此作为卖点。把等离子消毒用于去除农残,只有过零星的报道,而且是针对特定的农药种类。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并没有经过权威评估,基本上只是开发者或者商家自说自话。

其他果蔬清洗机的原理和问题

市场上有许多设计精美,广告文案天花乱坠的果蔬清洗机。基本的技术原理是超声、臭氧或者二者结合。

超声清洗是利用超声波在水中产生局部高压而实现清洗。对于表面清洗,超声清洗有较好的效果,但用于农残处理,目前见到的信息基本上是推销广告。也有一些科学研究在探讨超声降解农残,但无法绕过的问题是:如果超声功率小,那么不足以把农残从蔬菜上清洗下来,更不足以使之降解;如果功率大,那么噪音很大,而且可能会破坏那些比较“娇嫩”的果蔬细胞,从而使得表面的农残向内部渗透。

臭氧具有强氧化性,能够破坏某些农药的结构,使其发生降解。跟超声清洗的情况类似,臭氧降解农残的效率取决于其浓度和作用时间,强度小了达不到效率,强度高了可能产生安全隐患。

不管是超声和臭氧,在“理论上”都能够对农残产生作用。但是,除了上面说的强度与效率的矛盾,它们也都面临三个商家回避谈及的问题:

测试都是针对特定的农药来进行,而果蔬中可能存在的农残各不相同,性质也不相同;

农药的降解产物是无害还是有害?这更是跟具体的农药有关;

在能够有效清除或者降解农残的强度下,是否会破坏果蔬的营养?

那些令人“赏心悦目”的检测报告和演示实验

在各种果蔬清洗机的广告中,厂家总是出示一堆“权威检测报告”,还有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实验。不过,这都是利用消费者缺乏专业知识而进行的忽悠。

比如检测,检测机构只是对送检的样品进行检测,“权威”只表示他们检测出来的数据是可靠的。但样品本身以及检测项目,都是委托方指定的。比如说,有些厂家所谓的“农残降解率XX%”,其实是把某种特定农药加到水里,经过处理之后来测定该种农药的量,从而得出“降解率”。

首先,这种农药并不能代表果蔬上实际可能存在的农药;

其次,农药在水里跟在果蔬上的农残状态完全不同;

第三,只是检测这种农药“减少”了,并不知道降解之后的产物是无害了还是更有害了。

还有些检测会稍微“严谨”一些,是把农药喷洒在果蔬上,“模拟”农残的状态。但这解决不了前面说的“首先”和“第三”,而现喷洒的农药跟经过若干天附着在果蔬上的农药,结合状态也还是有所区别的。

至于那些“演示实验”,就更是不靠谱。比如常见的一个是经过处理的西蓝花看起来更绿,水能透过,被解释为西蓝花表面有一层农药,经过清洗被去除了。实际上,是西蓝花表面天然有一层疏水的蜡,就像雨伞的布一样阻止水透过。经过超声处理,那层蜡被破坏了,就像普通的布一样,水也就能透过了。那层蜡跟农残毫无关系。

更奇葩的是,有的实验把肉或者排骨进行处理,把形成的泡沫解释为“抗生素、激素、兽药”等等。其实,那是因为肉的血水中含有一些蛋白质等表面活性成分,在超声波的作用下形成了泡沫。

那么,到底该如何清洗果蔬呢?

所有的果蔬清洗机宣传文案,都是从渲染农残极其巨大危害开始,先声夺人地让消费者建立“果蔬很危险”的心理暗示。其实,农残的问题被过于夸大了。现在的农药毒性越来越低,而残留量标准越来越严。农残标准本来就是留了很大“安全系数”的保守标准,即便是偶尔遭遇几次农残超标,也不至于危害身体健康。

而实际上,根据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以及前食药总局)以及各地监管部门定期发布的检测报告,近几年的各种食材的合格率大致都在98%左右。也就是说,遭遇农残超标的几率也并不大。

更重要的是,即便偶尔遭遇农残超标,常规的果蔬处理手段——自来水清洗、去皮、焯水、烹饪等,也足以去掉大部分。

各类“果蔬清洗机”,更多是一种心理安慰和消费优越感的寄托。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