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绿茶多酚改善糖尿病小鼠血糖

佩襄 肠道 1.7K+

肠道微生物.jpg

Cell子刊:皮肤共生真菌如何促进特异性皮炎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7.872]

① 马拉色菌属等哺乳动物皮肤上的共生真菌与特应性皮炎相关;② 马拉色菌属物种可选择性诱导IL-17及相关细胞因子的产生,这一过程对抑制真菌过度生长起到关键作用;③ 破坏IL-23-IL-17信号轴,可抑制马拉色菌属特异性皮肤免疫反应;④ 在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情况下(模拟特异性皮炎),马拉色菌属恶化皮肤炎症,该过程依赖于IL-23及IL-17;⑤ 马拉色菌属特异性的CCR6+ 记忆性Th17细胞在健康人及特异性皮炎患者中均存在,但在患者中比例较高。

The Skin Commensal Yeast Malassezia Triggers a Type 17 Response that Coordinates Anti-fungal Immunity and Exacerbates Skin Inflammation

03-13, doi: 10.1016/j.chom.2019.02.002

【主编评语】《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哺乳动物皮肤上以马拉色菌属为代表的共生真菌可触发皮肤的Th17免疫应答,这种应答既可抑制真菌的过度生长,又可能促进特异性皮炎的发生发展。该结果对研究真菌-免疫互作以及特应性皮炎病理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Nature子刊:肠道与皮肤中的调节性T细胞(综述)

Nature Immunology[IF:21.809]

① 调节性T细胞(Treg)在维持肠道和皮肤屏障平衡中至关重要;② 和淋巴器官里的Treg不同,处于该屏障上的Treg表现出组织适应性功能;③ 肠道Treg主要调节对菌群和膳食的炎症反应,受肠道细胞因子(如IL-2和TGF-β1)、菌群、代谢产物(如色氨酸和维生素A)等影响;④ 皮肤Treg主要促进皮肤伤口修复,可能受IL-2和IL-33等细胞因子、皮肤菌群、代谢产物(如维生素A)、紫外辐射等调节;⑤ 肠道和皮肤Treg与组织的互作或可为相关疾病提供新靶点。

Regulatory T cell adaptation in the intestine and skin

03-19, doi: 10.1038/s41590-019-0351-z

【主编评语】《Natur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在肠道及皮肤处,调节性T细胞(Treg)的亚群分布及特定功能,并讨论了肠道及皮肤中的各类因素调节Treg的途径与机制,值得一读。

 

肠道菌群引发的断奶反应影响长期健康

Immunity[IF:19.734]

① 断奶时,肠道菌群的变化会引发非常剧烈的免疫反应(断奶反应);② 断奶反应发生在特定时间段;③ 断奶反应可以提高成年后对炎症性病理状况的抵御能力,抑制断奶反应会提高日后对结肠炎、过敏性炎症和癌症的易感性;④ 断奶反应对炎症病理的潜在预防作用,与RORγt+ 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有关;⑤ 该调节性T细胞的生成需要菌群和膳食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和视黄酸;⑥ 断奶反应的紊乱会影响免疫系统发育,增加日后对免疫相关病理的易感性。

A Weaning Reaction to Microbiota Is Required for Resistance to Immunopathologies in the Adult

03-19, doi: 10.1016/j.immuni.2019.02.014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参与宿主免疫系统的发育过程。《Immunity》近期发表研究,发现断奶时肠道菌群变化引起的剧烈免疫反应,影响宿主日后对免疫炎症相关病理状况的易感性。该结果对阐释菌群对免疫系统建立的作用、完善对菌群-宿主互作的认知具有参考价值。

 

Gut:菌群在人类发育中的作用(综述)

Gut[IF:17.016]

① 菌群与宿主构成共生功能体,共同进化;② 妊娠母体菌群的改变可间接影响胎儿,分娩时母系原始菌群可垂直传递给下一代,由母乳获得的菌群可引导新生儿菌群建立和免疫发育等;③ 婴幼儿随着生长发育,菌群多样性增加,免疫成熟;④ 孕期抗生素使用、剖腹产、配方奶喂养等,都可能改变正常菌群的定殖;⑤ 现代生活正消耗着原始菌群多样性及其功能库,可增加患免疫和代谢疾病的风险;⑥ 重建健康菌群、了解其在疾病中的可能机制,有助于制定防治措施。

Role of the microbiome in human development

01-22, doi: 10.1136/gutjnl-2018-317503

【主编评语】共生菌群与宿主共同进化,在人体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现代化对菌群的影响与多种慢性疾病的流行相关。《Gut》近期发表由美国几位菌群领域的知名专家共同撰写的综述,从进化和发育的角度,探讨了共生菌群(尤其肠道菌群)在生命早期营养和免疫等方面的作用,以及影响菌群正常建立的母体和现代化等因素。对于了解早期菌群发育和功能以及相关潜在转化应用,很有帮助。

 

摄入坚果或可降低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Circulation Research[IF:15.211]

① 纳入16217名糖尿病患者,随访期内共发生心血管疾病(CVD)3336例,死亡5682例;② 坚果总摄入量与CVD发病率和死亡率负相关,与中风发病率或癌症死亡率无显著关联;③ 每周食用≥140g与每月<28g坚果相比,CVD和冠心病(CHD)风险降低,CVD死亡和全因死亡风险降低;④ 诊断为糖尿病后,坚果摄入量增加的患者,CVD风险、CHD风险、CVD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分别降低11%、15%、25%和27%;⑤ 性别、体重指数、吸烟、患病时间等因素不影响上述相关性。

Nut Consumption in Relation to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mong Patients with Diabetes Mellitus

02-19, doi: 10.1161/CIRCRESAHA.118.314316

【主编评语】《Circulation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发现,在超过1.6万名糖尿病患者中,坚果摄入量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在糖尿病诊断后增加坚果的摄入量,可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该结果对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参考价值。

 

少吃红肉和加工肉能否降低克罗恩病风险?

Gastroenterology[IF:20.773]

① 每周至少食用一次红肉且处于缓解期的克罗恩病(CD)患者,随机分为高肉食组(每周至少食用2次红肉或加工肉类,115名)和低肉食组(每月不超过1次,87名),持续49周;② 高、低肉食组分别有98.5%和18.8%的时间内食用了≥2份的红肉或加工肉,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量差别显著;③ 无论复发严重程度如何,两组在CD复发时间分布上无显著差异;④ 对缓解期CD患者,降低红肉和加工肉类的摄入不影响CD复发的时间。

A Diet Low in Red and Processed Meat Does Not Reduce Rate of Crohn’s Disease Flares

03-11, doi: 10.1053/j.gastro.2019.03.015

【主编评语】《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了一项非双盲随机对照干预研究,发现控制克罗恩病缓解期患者的红肉/加工肉类摄入量,并不影响克罗恩病复发的时间分布。该研究对阐释饮食对克罗恩病的实际影响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影响炎症性肠病的,究竟是肠道菌群还是易感基因?

PLoS Genetics[IF:5.54]

① 利用633例炎症性肠病(IBD)病例,发现NOD2、CARD9基因突变与拟杆菌纲、拟杆菌科、拟杆菌属、罗氏菌属 、柔嫩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以及厚壁菌门的关联;② IBD易感性基因分布的模式与细菌-IBD相关性一致;③ 利用反事实分析模型来检测基因-细菌-IBD的因果关系简约模型,发现这些基因变体增加IBD患病风险的机制,一部分需要通过共生菌群的作用来实现;④ 大量模拟研究证实了上述相关性,共生菌群在IBD发病机制中确实存在作用。

Genetic effects on the commensal microbiota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patients

03-01, doi: 10.1371/journal.pgen.1008018

【主编评语】特定基因变体与共生菌类群与炎症性肠病(IBD)具有关联。《PLoS Genetics》近期发表研究,利用数据建模分析了易感基因与特征菌群在IBD患病风险中的关联,证实了共生菌群在IBD发病机制中确实存在作用,介导了易感基因诱发IBD的过程。该结果对研究IBD发病机制、菌群-宿主互作模式具有参考价值。

 

JAMA子刊:体重波动与死亡率相关

JAMA Network Open[IF:N/A]

① 纳入4796名无心血管疾病或癌症的20-49岁日本成年人,在最初的20年随访期间,记录受试者的BMI,在随后的27年随访期间,记录受试者的死亡率;② 3252名受试者参与了第二阶段为期27年的随访研究,其中1550名受试者死亡;③ 其中仅40%死于癌症,近30%死于心血管疾病;④ 在最初20年间的体重波动程度全因死亡率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显著相关;⑤ 研究结果提示,实行减肥干预应谨慎。

Association of Weight Fluctuation With Mortality in Japanese Adults

03-01,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19.0731

【主编评语】《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在近5000名日本成年受试者中发现,体重波动的程度与全因死亡率及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显著相关,提示实行减肥干预应谨慎。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如何调节宿主代谢和能量稳态(综述)

 Nature Metabolism[IF:N/A]

① 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衍生物影响宿主能量稳态;② 短链脂肪酸(SCFA)可作为能量来源并参与脂肪生成和糖异生等代谢途径,还能刺激生成胃肠激素,与ClpB等菌群组分和菌群调控的神经递质一起经肠脑轴影响进食;③ 胆汁酸、SCFA、内源性大麻素等可调节产热和脂肪褐化,冷暴露、抗生素和运动等因素可经菌群影响能量代谢;④ 支链氨基酸相关代谢物、吲哚丙酸等色氨酸衍生物、氧化三甲胺等也参与代谢调节;⑤ 基于肠道菌群的疗法有望改善代谢健康。

Microbial regulation of organismal energy homeostasis

01-07, doi: 10.1038/s42255-018-0017-4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对宿主代谢的影响,是菌群研究的一大热点。《Nature Metabolism》近期发表综述,回顾了近15年来该领域的主要进展,介绍了肠道菌群组成及其代谢物和衍生物对宿主代谢稳态的调控机制和与代谢疾病的关联,以及多种内源和外源因素如何作用于菌群进而影响能量平衡。虽然很可能只是揭开了冰山一角,但这些发现无疑为基于肠道菌群治疗代谢疾病的疗法,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赵立平团队:绿茶多酚改善糖尿病小鼠血糖

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IF:5.151]

① 雌性糖尿病小鼠模型补充绿茶多酚——多酚E(PPE)7周,空腹血糖和肠系膜脂肪降低,血清胰岛素升高,PPE可能抑制了β细胞的损伤;② 茶黄素(TF)的降糖降脂效果低下或无效;③ PPE和TF显著改变盲肠和结肠的菌群结构,对回肠无影响;④ 响应干预的关键细菌可聚类成11个共丰度集(CAG),PPE(而非TF)显著增加CAG 6和CAG 7,后两者与血糖水平负相关,这些CAG中的OTU来自厚壁菌门和拟杆菌门;⑤ PPE和TF可引起CAG 10降低,后者与血糖水平正相关。

Green Tea Polyphenols Modify the Gut Microbiome in db/db Mice as Co-Abundance Groups Correlating with the Blood Glucose Lowering Effect

01-22, doi: 10.1002/mnfr.201801064

【主编评语】赵立平团队近期在《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上发表一项研究,发现绿茶多酚(而非茶黄素)可调节糖尿病小鼠模型的肠道菌群,并抑制β细胞损伤,从而改善血糖水平。

 

解放军疾控中心:乳果糖缓解高盐饮食引起的高血压

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IF:5.151]

① 干预4周后,高盐饲料(HSD)增加了Alistipes和Ruminococcaceae_UCG_009的相对丰度,降低乳杆菌属的相对丰度;② HSD中添加乳果糖,增加了双歧杆菌属、Alloprevotella和Subdoligranulum的相对丰度;③ 代谢产物分析显示,乳果糖增加了菌群ATP转运以及色氨酸代谢功能;④ 乳果糖可改善血清糖脂代谢,显著降低小肠中IL-17a和IL-22的mRNA水平及血清中IL-17a和IL-22水平,缓解便秘,增加粪便钠排泄,降低肠道通透性,维持健康的肠道微环境。

Targeting the Gut Microbiota to Investigate the Mechanism of Lactulose in Negating the Effects of a High-Salt Diet on Hypertension

03-02, doi: 10.1002/mnfr.201800941

【主编评语】来自解放军疾控中心的团队在《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乳果糖可调节高盐饮食小鼠的肠道菌群,并改善代谢、降低肠道通透性、抑制肠道炎症,以缓解高盐饮食引起的高血压。

 

香叶醇缓调节肠道菌群并缓解IBS

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IF:2.109]

① 纳入19名IBS患者,每日口服香叶醇(8mg/kg体重)缓释剂(可到达结肠),持续4周,分析粪便菌群、血液细胞因子及IBS症状的变化;② 口服香叶醇可有效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增加Collinsella菌属(尤其是Faecalibacterium)的相对丰度,Faecalibacterium是一类丁酸盐产生菌,在IBS患者中减少;③ 香叶醇可显著改善IBS患者的结肠炎症状,症状缓解与血液中MIP-1β的显著降低相关,MIP-1β是一种在部分IBS患者中增加的趋化因子。

Dietary geraniol ameliorates intestinal dysbiosis and relieves symptom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patients: a pilot study

2018-12-19, doi: 10.1186/s12906-018-2403-6

【主编评语】香叶醇一种具有抗炎症及抗菌活性的植物提取物。《BMC Complementary and Alternativ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口服香叶醇可显著改善IBS患者的结肠炎症状,并调节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

 

高粱多酚可调节肠道菌群且受体重影响

Nutrients[IF:4.196]

① 纳入11名正常体重及11名超重/肥胖受试者,收集粪便进行体外发酵实验;② 每份粪便分为6组进行发酵,分别添加阴性对照物、低聚果糖、黑高粱麸皮提取物(BSE)、漆树高粱麸皮提取物(SSE)、低聚果糖+BSE、低聚果糖+SSE;③ 正常体重者及超重/肥胖者的粪便发酵产生的总短链脂肪酸和特定短链脂肪酸无显著差异;④ 在门及属水平下,体重影响了不同条件下发酵后的粪便菌群;⑤ SSE+低聚果糖显著增加了发酵后的双歧杆菌属及乳杆菌属丰度。

Impact of Grain Sorghum Polyphenols on Microbiota of Normal Weight and Overweight/Obese Subjects during In Vitro Fecal Fermentation

01-22, doi: 10.3390/nu11020217

【主编评语】《Nutrien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高粱多酚在体外发酵中表现出了益生元的潜能,可调节受试者肠道菌群在发酵后的组成,而这种调节作用受到受试者体重的影响。

 

西苑医院:尚不确定菌群干预能否改善老年人低度慢性炎症

PLoS ONE[IF:2.766]

① 纳入10项随机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共计689名老年人,其中菌群干预(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制剂)治疗组347人;② 菌群干预治疗不仅没有降低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6和IL-10的水平,也没有降低C-反应蛋白、IL-1β、IL-8和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水平;③ 未发现明显的发表性偏倚;④ 菌群干预疗法在改善老年人的低度慢性炎症状态方面没有任何显著益处。

Effects of microbiota-driven therapy on inflammatory responses in elderly individual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02-06, doi: 10.1371/journal.pone.0211233

【主编评语】虽然有动物研究证明菌群干预疗法在减少老年个体的低度慢性炎症方面有益,但在临床研究中仍存在争议。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的团队在《PLoS ONE》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发现使用益生菌、益生元或合生制剂进行菌群干预治疗,无法改善老年人的低度慢性炎症。

 

益生元能否缓解II型糖尿?亟需更多研究!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IF:4.021]

① 已报道的益生元/潜在益生元影响成人II型糖尿病(T2DM)的对照研究中,对象以女性居多;② 纳入的27项研究中,均有一定数量的研究报道了益生元对改善高血糖、心血管疾病指标、体重以及炎症指标的作用;③ 至少对于T2DM成年女性,益生元或潜在益生元可改善代谢疾病、炎症指标;④ 抗性淀粉、抗性糊精、富含低聚果糖的菊粉对改善T2DM指标的效果最显著;⑤ 未来应考虑加长研究时间、平衡参与者性别比例、纳入更多种类的益生元或潜在益生元。

The Effects of Prebiotics and Substances with Prebiotic Properties on Metabolic and Inflammatory Biomarkers in Individual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

【主编评语】《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近期发表荟萃分析,纳入已发表的人群对照实验,发现益生元对于改善成年人II型糖尿可能有一定促进作用,但是现有研究涉及的人群以女性居多,所用益生元/潜在益生元种类有限。该领域亟需更多平衡性别比例、益生元种类更加多样化的研究。

 

益生元缓解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干扰

Beneficial Microbes[IF:2.31]

① 纳入258名健康的3-6岁儿童,实验组每天摄入6g菊粉型果聚糖,对照组摄入麦芽糊精,持续24周;② 儿童的基线肠道菌群结构可分为3个肠型;③ 在3个肠型中,益生元选择性地改变了肠道菌群组成,实验组中双歧杆菌属的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④ 抗生素的使用降低了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属的丰度,但是摄入益生元的实验组中双歧杆菌丰度显著高于对照组;⑤ 益生元的摄入缓解了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干扰,更好地维持了双歧杆菌属的丰度。

Prebiotic supplementation over a cold season and during antibiotic treatment specifically modulates the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of 3-6 year-old children

02-19, doi: 10.3920/BM2018.0116

【主编评语】《Beneficial Microbes》近期发表人群对照实验,发现为3-6岁健康儿童补充菊粉类益生元可以有效提高肠道菌群中双歧杆菌丰度,而且可以缓解抗生素对肠道菌群的干扰。该结果对阐释益生元的促健康机制、开发针对性菌群调控手段具有参考价值。

 

哪种脂肪酸可缓解食源性神经病变?

Journal of Neuroscience[IF:5.97]

① 喂食富含饱和脂肪酸(SFA)的高脂饮食后,雄性小鼠发生严重的周围神经病变;② 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的高脂饮食干预可逆转神经病变,并恢复神经传导速度及表皮内神经纤维密度;③ 油酸(一种MUFA)可抑制感觉神经元线粒体运输受损和线粒体功能障碍;④ 油酸还能维持细胞内ATP水平,阻止棕榈酸诱导的细胞凋亡,促进感觉神经元脂滴形成,保护感觉神经元免受脂毒性。

The divergent roles of dietary saturated and 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 on nerve function in murine models of obesity

03-18, doi: 10.1523/JNEUROSCI.3173-18.2019

【主编评语】《Journal of Neuro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富含饱和脂肪酸的高脂饮食可引起小鼠发生周围神经病变,而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的高脂饮食则可逆转神经病变,提示调整饮食中的脂肪酸类型或可用于防治糖尿病患者的神经病变。

 

复旦附属儿科医院:自闭症儿童的肠道菌群及谷氨酸代谢变化

mSystems[IF:5.75]

① 纳入92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和42名年龄相当的健康儿童,发现ASD组的谷氨酸代谢产物和谷氨酸代谢相关的肠道菌群均有变化;② 在ASD组的儿童中,潜在的有害菌——肉毒杆菌和迟缓埃格特菌的丰度显著增加,而普通拟杆菌的丰度显著降低;③ ASD组儿童的肠道皮质醇水平显著降低,这也与肠道菌群谷氨酸代谢的改变相关;④ ASD组中2-酮-戊酰胺酸显著降低,该代谢产物可作为AS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Alterations in Gut Glutamate Metabolism Associated with Changes in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Children with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01-29, doi: 10.1128/mSystems.00321-18

【主编评语】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团队在《mSystems》上发表一项研究,对比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儿童与健康儿童,发现ASD患儿的肠道菌群组成发生变化,并伴随着谷氨酸代谢的改变,谷氨酸代谢产物或可作为ASD的潜在生物标志物,而肠道菌群也可能在ASD的发病机制中起到重要作用。

 

生酮饮食有望作为治疗婴儿痉挛的辅助手段

Epilepsia[IF:5.067]

① 纳入101名婴儿,比较生酮饮食(KD)与标准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对婴儿韦斯特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② 28天治疗,各组电子临床指标缓解时间、不良反应频率和婴儿发育情况相似,但KD组中用于应对治疗不良反应的医疗干预更少,耐受性更好;③ 未用氨己烯酸(VGB)治疗时,ACTH依然是短期内迅速改善患儿状况的首选方式;④ VGB治疗后,KD对缓解患儿症状的短期效果不亚于ACTH,KD干预后患儿的长期复发率低;⑤ KD有望作为VGB治疗的辅助手段。

Efficacy and tolerability of the ketogenic diet versus high-dose adrenocorticotropic hormone for infantile spasms: A single-center parallel-cohor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3-01, doi: 10.1111/epi.14679

【主编评语】《Epilepsia》近期发表一项单中心平行对照队列研究,发现在使用氨己烯酸治疗后,生酮饮食在缓解婴儿痉挛的疗效上不亚于高剂量促肾上腺皮质激素,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有望作为辅助治疗措施治疗韦斯特综合征(点头癫痫)。

 

哪种饮食模式可缓解神经退行性病变

Alzheimer's and Dementia[IF:12.74]

① 地中海饮食型神经退行疾病干预饮食(MIND)包括10种益于大脑健康的食物,以及红肉、黄油、奶酪、甜食和油炸/快餐等亚健康食物;② 在澳大利亚纳入1220名参与者,比较MIND饮食和地中海饮食与12年内阿尔茨海默病/血管性痴呆、轻度认知障碍发病率的关系;③ MIND饮食(而非地中海饮食)与12年内认知障碍的发生率降低有关;④ NIMD饮食对神经退行性疾病的保护作用,可广泛推广;⑤ MIND饮食和地中海饮食对认知能力下降的影响,需更多前瞻性研究。

MIND not Mediterranean diet related to 12-year incidence of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an Australian longitudinal cohort study

02-27, doi: 10.1016/j.jalz.2018.12.011

【主编评语】《Alzheimer's and Dementia》近期发表一项人群研究,在澳大利亚人群中比较了针对神经退行性病变的MIND饮食与地中海饮食的区别,发现MIND饮食与神经退行性病变发病率有关,而地中海饮食的保护作用不显著。该结果对于制定针对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的饮食干预手段具有参考价值。

 

JAMA:治疗抑郁症,不能只靠饮食干预

JAMA[IF:44.405]

① Bot团队的研究发现多营养素补充、食物相关行为激活疗法对于缓解超重人群重度抑郁症的效果不显著,其他研究指出多营养素可能恶化病症,提示要谨慎采用饮食干预来缓解精神疾病;② Ma团队发现对症的行为、饮食干预配合药物治疗,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肥胖抑郁症患者的体重及精神状态;③ 精神疾病与肥胖等非传染性疾病有相似的致病因素和病理;④ 仅依靠饮食调控无法治疗抑郁症,需采用包括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等综合治疗方案。

Diet and Depression—From Confirmation to Implementation

03-05, doi: 10.1001/jama.2019.0273

【主编评语】《JAMA》近期发表阿姆斯特丹自由大学Bot团队与伊利诺伊大学Ma团队的两项临床对照研究,为营养精神病学研究提供了的重要数据,也进一步指出了精神疾病与非传染性疾病在病理、病因上的关联性,为开发包括饮食干预在内的全面治疗手段提供了重要参考价值。

 

JAMA:解决肥胖伴随抑郁,光靠吃药还不够

JAMA[IF:44.405]

① 409名肥胖伴随抑郁的参与者平均年龄51岁,70%为女性,实验组(n=204)在基础药物治疗之外接受综合行为减肥和问题解决疗法,对照组仅接受基础药物治疗;② 干预1年后,实验组的BMI指数由平均36.7降为平均35.9,对照组无显著变化;③ 实验组的抑郁症状指标SCL-20由1.5降为1.1,对照组的SCL-20由1.5降为1.4;④ 相比于单纯的基础药物治疗,结合行为干预减肥治疗、对症治疗方式和基础药物治疗后,肥胖抑郁患者的体重和抑郁状况改善程度更佳。

Effect of Integrated Behavioral Weight Loss Treatment and Problem-Solving Therapy on Body Mass Index and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Patients With Obesity and Depression The RAINBOW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3-05, doi: 10.1001/jama.2019.0557

【主编评语】美国伊利诺伊大学Jun Ma等人近期在《JAMA》发表临床对照研究,发现对于肥胖伴随抑郁的人群,在基础药物治疗的同时增加行为干预的减肥治疗和问题解决型对症治疗方式,可以更好地改善体重和抑郁状况。该结果对治疗肥胖人群抑郁症状具有参考机制。

 

神经性厌食症中的肠道菌群-免疫-大脑三方互作(综述)

Clinical Nutrition[IF:5.496]

① 神经性厌食症患者的饮食失调与肠道菌群紊乱相关,菌群多样性降低、组成改变;② 肠道微生物产生血清素、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乙酰胆碱等神经活性物质,并影响应激激素产生,通过菌群-肠-脑轴影响中枢神经系统和宿主行为;③ 免疫细胞具有匹配细菌产生的神经活性物质的受体;④ 肠道菌群产生的部分抗原结构与宿主神经肽、神经激素相似,引发的抗原抗体反应可能与焦虑抑郁症状相关;⑤ 肠道菌群干预手段或可用于治疗神经性厌食症。

Anorexia nervosa: gut microbiota-immune-brain interactions

03-23, doi: 10.1016/j.clnu.2019.03.023

【主编评语】神经性厌食症包括一系列精神与生理症状。《Clinical Nutrition》近期发表综述,系统性阐释了肠道菌群在神经性厌食症中可能发挥的作用,以及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中枢神经系统的互作机制,对研究神经性厌食症的病理、开发新型治疗方法具有参考机制。

 

含糖还是人工甜味剂,哪种饮料的健康风险更大?

Circulation[IF:18.88]

① 纳入HPFS人群随访研究中37716名男性和NHS人群研究中80647名女性,在341万人年的随访中,共发生7896例心血管疾病(CVD)和12380例癌症死亡事件;② 排除饮食和生活方式因素的影响后,含糖饮料(SSBs)与总死亡率、CVD及癌症死亡率相关,且死亡风险随饮用量增加而升高;③ 人工甜味剂饮料(ASBs)的摄入与癌症死亡率无关;④ 仅在来自NHS研究的女性群体中,高ASBs摄入(≥2次/天)与总死亡率和CVD死亡率存在正相关性,该结果有待再验证。

Long-Term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and Artificially Sweetened Beverages and Risk of Mortality in US Adults

03-18,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7401

【主编评语】《Circulation》近期发表研究,分析了近12万美国成年人中甜味饮料摄入情况与心血管疾病和癌症死亡事件的关联性,发现含糖饮料可能增加心血管和癌症死亡率,而人工甜味剂饮料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证实。该结果对于评估膳食风险因素、规划健康饮食具有参考价值。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