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菌群干预能否用于改善癌症免疫药物疗效?

佩襄 肠道 1.8K+

肠道微生物.jpg

3万人数据揭示膳食补充剂和营养素来源与死亡率的关联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84]

①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30899名20岁以上成年美国人,中位随访6.1年,分析使用膳食补充剂以及来自饮食和膳食补充剂的营养摄入与死亡率的关联;② 足量摄取维生素A、维生素K、镁、锌和铜可以降低全因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但是只有食物源的上述营养物质才有这种促健康作用;③ 用营养补充剂补充上述营养物质,对降低死亡率没有促进作用;④ 过量钙与癌症死亡率上升相关,该死亡风险与每天摄取>1000mg膳食补充剂来源的钙相关。

Association Among Dietary Supplement Use, Nutrient Intake, and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A Cohort Study

04-09, doi: 10.7326/M18-2478

【主编评语】《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的一项最新人群研究,对3万多名成年美国人进行长期跟踪,发现充足的饮食来源的维生素A、维生素K、镁、锌和铜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通过膳食补充剂补充上述物质对降低死亡率没有助益,而过量补充膳食补充剂来源的钙还可能增加癌症死亡风险。该结果指出,膳食补充剂对美国成年人没有助益。

 

银屑病患者的肠道菌群紊乱现象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IF:6.129]

① 对同一地区的19例银屑病患者和20例健康人的粪便菌群进行16S扩增子测序和分析;② 与健康人相比,银屑病患者的肠道菌群出现紊乱,肠道菌群多样性较低;③ 四大优势菌门中,患者菌群中放线菌门和厚壁菌门相对丰度增高,而拟杆菌门和变形杆菌相对丰度降低;④ 银屑病患者的双歧杆菌科、毛螺菌科等相对丰度增加,拟杆菌科、普雷沃氏菌科、理研菌科等相对丰度降低;⑤ 银屑病患者肠道菌群紊乱现象为研究基于微生物学的治疗方法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in a cohort of psoriasis patients

03-28, doi: 10.1111/bjd.17931

【主编评语】银屑病是一种慢性免疫疾病。 《British Journal of Dermatology》近期发表一项人群研究,发现银屑病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具有显著差异,可能存在菌群紊乱现象。该研究中银屑病患者的菌群结构变化有一定特殊性,对于研究银屑病中菌群-宿主互作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JAMA:补充维生素D能否改善消化道癌患者的术后生存?

JAMA[IF:44.405]

①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消化道癌症患者分为维生素D组(251人,术后接受每天2000IU维生素D)和安慰剂组(166人);② 在随访期间(中位3.5年,最长7.6年),20%的维生素D组患者、26%的安慰剂组患者发生复发或死亡,两组中均有15%患者死亡;③ 两组的5年无复发生存、5年总生存分别为77% vs 69%、82% vs 81%,均无显著差异;④ 对于基线血清25(OH)D水平在20-40ng/ml的患者,补充维生素D改善了5年无复发生存(87%vs71%,差异显著)。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n Relapse-Free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Digestive Tract Cancers The AMATERASU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4-09, doi: 10.1001/jama.2019.2210

【主编评语】补充维生素D能否用于癌症患者的预防和辅助治疗?JAMA最新发表的日本AMATERASU临床试验中,纳入了400多名不同阶段的消化道癌症患者,并进行了长期随访。总体而言,术后每天补充2000IU维生素D未能显著改善受试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但在特定亚组中具有一定效果。

 

JAMA:补充高剂量维生素D或能改善晚期/转移性大肠癌患者的无进展生存

JAMA[IF:44.405]

① 一项多中心、双盲、2期临床试验,139名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CRC)患者随机分入两组,在化疗基础上,额外补充高剂量(1个周期8000IU/天,之后4000IU/天)或标准剂量(400IU/天)的维生素D,直至疾病进展或终止治疗;② 随访期间(中位22.9个月),两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PFS)为13个月和11个月,差异未达统计学显著,但多变量风险比表明,高剂量维生素D显著改善了PFS和死亡风险;③ 需更大规模临床试验来检验这些发现。

Effect of High-Dose vs Standard-Dose Vitamin D3 Supplementation on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Among Patients With Advanced or Metastatic Colorectal Cancer The SUNSHINE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4-09, doi: 10.1001/jama.2019.2402

【主编评语】观察性研究指出,转移性结直肠癌中,较高的血液维生素D水平与较好的生存情况相关;补充高剂量维生素D能否改善这些患者的无进展生存呢?JAMA最新发表的一项美国多中心2期临床试验结果显示,接受化疗的晚期或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每天补充高剂量维生素D,或能改善其无进展生存。

 

菌群代谢产物吲哚丙酸的抗结核作用

mBio[IF:6.689]

① 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吲哚丙酸可在体外及体内抑制结核分支杆菌;② 吲哚丙酸是色氨酸的脱氨基产物,与色氨酸有着类似的结构;③ 结核分枝杆菌的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受到负反馈调节,色氨酸可抑制邻氨基苯甲酸合酶(TrpE),后者催化了色氨酸生物合成中的关键步骤;④ 吲哚丙酸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并降低其胞内色氨酸水平,培养基中补充色氨酸可抑制吲哚丙酸的作用;⑤ 在TrpE的色氨酸结合位点处引入突变,可引起结核分枝杆菌对吲哚丙酸的抗性。

Gut Microbiota Metabolite Indole Propionic Acid Targets Tryptophan Biosynthesis in 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03-26, doi: 10.1128/mBio.02781-18

【主编评语】来自《mBio》上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吲哚丙酸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机制:吲哚丙酸与色氨酸有着相似的结构,可通过结合并抑制色氨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催化酶,以抑制结核分枝杆菌的生长。

 

关注橄榄油的促健康作用(综述)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6.609]

① 橄榄油中酚类化合物、类胡萝卜素等生物活性成分含量高、生物利用率高;② 橄榄油及若干衍生物对胃肠道菌群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对食源性致病菌有很强的杀菌作用;③ 食用橄榄油能够预防癌症和II型糖尿病等非传染疾病的发展,发挥作用的物质主要为酚类化合物,尤其是油蒽酮、酪氨酸、羟基酪氨酸、橄榄苦苷和橄榄苦苷苷元等;④ 橄榄油(尤其是特级初榨)还能够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患病风险,食用橄榄油尤其是特级初榨橄榄油对人体健康是有益的。

Health benefits of olive oil and its components: Impact on gut microbiota, and prevention of the risk of development of noncommunicable diseases

03-23, doi: 10.1016/j.tifs.2019.03.008

【主编评语】橄榄油的潜在促健康作用推动其日益增长的消费量。《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近期发表综述,总结了橄榄油及其衍生物的促健康作用,尤其是对非传染疾病的预防和缓解作用,对于研究橄榄油的促健康作用、制定健康饮食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Lancet:IBD患者该采用低纤维饮食吗?

Lancet[IF:53.254]

① 高膳食纤维饮食与低死亡率/低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相关,也是胃肠病患者自我调整的重要方式;② 过去建议炎症性肠病(IBD)患者减少纤维摄入,但近期研究表明,限制纤维可增加IBD复发率,而高纤维饮食对IBD有益;③ 不同发酵特性的膳食纤维对菌群多样性、丰度及其代谢产物影响不同,易发酵纤维可迅速生成短链脂肪酸,减少有毒物质产生;④ 纤维摄入量或应依IBD类型而异,推荐大多数患者从饮食中摄入充足的可发酵和难发酵纤维(25-30 g/天)。

The low-fibre diet: contender in IBD, or has it had its time?

05-01, doi: 10.1016/S2468-1253(19)30096-2

【主编评语】膳食纤维对健康的益处已得到广泛认可,但对于炎症性肠病(IBD)患者,传统观念认为应限制纤维摄入。《Lancet》发表的一篇最新观点评论短文,综合了近年一些研究结果,建议大多数IBD患者应从饮食中摄入足够的膳食纤维。

 

Gut:结肠粘膜屏障功能异常促进溃疡性结肠炎发病

Gut[IF:17.016]

① 收集36名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28名缓解性UC患者及47名无结肠病患者的乙状结肠活检样本;② 结肠粘膜核心蛋白组包含29种分泌/跨膜蛋白,活动性UC患者的结肠粘膜中(包括非炎症部位)包括黏蛋白MUC2在内的主要组分减少;③ 活动性UC与减少的杯状细胞数量及受抑制的杯状细胞对菌群的分泌性应答相关;④ 部分(30%)UC患者中可观察到内黏液层的通透性异常,这些结肠粘膜样本中SLC26A3(提供结肠粘膜形成所必需的碳酸氢盐)显著减少。

Structural weakening of the colonic mucus barrier is an early event in ulcerative colitis pathogenesis

03-28, doi: 10.1136/gutjnl-2018-317571

【主编评语】《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无结肠病受试者的结肠粘膜蛋白组,发现在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中,黏蛋白MUC2等粘膜屏障的主要组分减少,且部分患者表现出粘膜通透性异常,提示结肠粘膜屏障功能的异常促进了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


JAMA临床指南解读:克罗恩病的诊断与治疗

JAMA[IF:44.405]

① 用粪钙卫蛋白来帮助区分炎症性肠病和肠易激综合征;② 活动性克罗恩病(CD)患者不应使用口服美沙拉嗪治疗;③ 当患者抵抗皮质类固醇治疗或需要持续地类固醇治疗时,应使用抗TNF制剂(英夫利昔单抗、阿达木单抗、赛妥珠单抗);④ 在没用过英夫利昔单抗和免疫调节剂(thiopurines)治疗的患者中,二者联合治疗的疗效优于单独使用其中一种;⑤ 对中重度活动性CD患者,应考虑联合免疫调节剂或单独使用抗整合素治疗(vedolizumab)来诱导缓解。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Crohn Disease

04-10, doi: 10.1001/jama.2019.3684

【主编评语】美国胃肠病学会于2018年发布了最新版成人克罗恩病管理临床指南,《JAMA》近期发表了针对该指南的解读短文,推荐给相关临床医生。

 

美国胃肠病学会出品:成人溃疡性结肠炎最新临床指南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231]

① 以达到粘膜愈合从而促进持续无类固醇缓解并防止住院和手术为治疗目的;② 无法镜检时用粪钙卫蛋白评估粘膜愈合情况,注意排查艰难梭菌感染,筛查和治疗患者的焦虑/抑郁;③ 基于病情的活动性、严重性、炎症程度、预后因素等,选择适当的疗法和药物,如:中度活动性患者可先行非系统性皮质类固醇治疗,中重度活动性患者可用抗TNF疗法、vedolizumab和托法替尼来诱导缓解;④ 根据结直肠癌综合风险因素和既往镜检结果,每1-3年进行结肠镜检。

ACG Clinical Guideline Ulcerative Colitis in Adults

03-01,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0152

【主编评语】溃疡性结肠炎是炎症性肠病的一种。《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布了美国胃肠病学会的更新版成年人溃疡性结肠炎(UC)临床指南,该指南基于现有科学证据和GRADE评价方法,针对UC的诊断、治疗和相关结直肠癌的预防等问题,提供了详细的建议参考,此处仅做简单的总结和摘录,推荐相关临床医生仔细阅读。

 

益生元对改善老年人肠道菌群的影响可能有限

Microbiome[IF:9.133]

① 菌群人源化的小鼠模型中,高脂/低纤维饮食会使正常老人的肠道菌群向体弱人群菌群转变;② 体弱老人菌群改变小鼠免疫状态,高纤维/低脂饮食会改变菌群组成,但影响有限;③ 正常和体弱老人补充益生元后,菌群α及β多样性未显著变化,瘤胃菌科、副杆菌属和考拉杆菌属相对丰度增加;④ 体弱老人体内趋化因子CXCL11在益生元补充期间降低;⑤ 补充益生元对肠道菌群影响有限,菌群结构没有年轻化,动物实验中益生元的影响大于人体试验。

Pre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frail older people affects specific gut microbiota taxa but not global diversity

03-13, doi: 10.1186/s40168-019-0654-1

【主编评语】衰老、饮食和肠道菌群间存在复杂联系。《Microbiome》近期发表一项人源化动物配合人体试验的研究,发现改变食物中纤维素:脂肪比对定植老年人菌群的小鼠的菌群、免疫有一定影响,而补充小麦糊精、抗性淀粉、聚葡萄糖、可溶性玉米纤维、低聚半乳糖的混和益生元,对老年人的菌群结构影响有限。该研究指出了动物实验和人体试验的差异,对今后益生元研究有借鉴价值。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影响健康人对2型抗性淀粉的代谢及激素应答

Scientific Reports[IF:4.122]

① 给予19名正常体重受试者添加2型抗性淀粉(RS2)40g或能量匹配的对照淀粉(CS)的正常饮食,进行随机双盲交叉实验;② 连续4周摄入RS2后,参与者腹部及皮下脂肪明显减少;③ 乙酸盐、早期胰岛素、C肽、胰高血糖素样肽-1 (GLP-1)分泌增加,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液尿素氮(BUN)水平降低;④ RS2对肠道菌群具有调节作用,增加了疣微菌科UCG-005株的丰度;⑤ 链球菌属、瘤胃球菌属等的基线丰度与RS2引起的激素和代谢变化密切相关。

Metabolic phenotypes and the gut microbiota in response to dietary resistant starch type 2 in normal-weight subject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03-18, doi: 10.1038/s41598-018-38216-9

【主编评语】来自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团队在《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19名正常体重受试者中,探究了2型抗性淀粉对受试者的脂肪含量、代谢、激素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并发现肠道菌群的组成影响了受试者对2型抗性淀粉的代谢及激素应答。

 

抗性淀粉改善小鼠代谢

FASEB Journal[IF:5.595]

① 雄性小鼠分为2组,分别喂食天然淀粉(NS)或抗性淀粉(RS),干预持续18周;② 2组小鼠的血浆中多种代谢产物存在差异,其中多数是菌群代谢产生的;③ 色氨酸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吲哚-3-丙酸在RS组小鼠中增加了22倍,吲哚-3-丙酸与Allobaculum、双歧杆菌属及毛螺菌科的丰度正相关,RS组小鼠的Allobaculum丰度增加最为显著;④ RS组小鼠中的氧化三甲胺、胆汁酸、脂质代谢产物及与能量转化相关的代谢产物均发生改变,且抗氧化能力增强。

Ingestion of resistant starch by mice markedly increases microbiome-derived metabolites

03-29, doi: 10.1096/fj.201900177R

【主编评语】《FASEB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喂食抗性淀粉可显著改善小鼠的多种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包括吲哚-3-丙酸、氧化三甲胺、胆汁酸、脂质代谢产物等。

 

抗性淀粉调节菌群有望治疗慢性肾病(综述)

Advances in Nutrition[IF:6.853]

① 抗性淀粉(RS)可提高肠道双歧杆菌等益生菌丰度,增加拟杆菌:硬壁菌门比;② RS提高短链脂肪酸含量,SCFAs改善菌群结构、减少尿毒症滞留液(URS)、下调炎症反应;③ 慢性肾病(CKD)患者体内苯乙酸、苯乙酰谷氨酰胺、URS、对甲酚硫酸盐、马尿酸盐、吲哚乙酸、吲哚基硫酸盐、尿素和氮水平升高,补充RS可通过改变菌群结构及代谢物调控肠道功能、减少上述化合物,进而缓解CKD;④ 补充RS可能升高c(与心血管病相关),需进一步研究。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by Resistant Starch as a Treatment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s: Evidence of Efficacy and Mechanistic Insights

01-21, doi: 10.1093/advances/nmy068

【主编评语】慢性肾病与肠道菌群结构功能改变相关。《Advances in Nutrition》近期发表综述,回顾了目前抗性淀粉调节慢性肾病的动物、人体研究,总结了抗性淀粉改变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功能、进而影响宿主体内疾病标志物的机制,对于研究抗性淀粉的促健康机制、开发缓解肾病的饮食干预手段具有参考价值。

 

燕麦麸皮无法促进低热量饮食对代谢综合征的缓解

Nutrition[IF:3.734]

① 纳入154例代谢综合征(MetS)门诊患者进行为期6周的营养实验,干预组(n=83)每天给予加40g燕麦麸的低热量饮食,对照组(n=71)只给予低热量饮食;② 两组的MetS患病率及相关指数(如BMI、体重、腰围、收缩压/舒张压、甘油三酯和血糖水平等)均有相似的显著改善,但燕麦麸干预增加的益处仅限于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③ 食用燕麦麸虽不能增强传统低热量饮食对缓解MetS和降低相关疾病患病率的作用,但可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Oat bran reduces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 and does not potentiate metabolic syndrome remission by a low-calorie diet: A pragmatic, randomized, controlled, and open-label nutritional trial

03-23, doi: 10.1016/j.nut.2019.03.007

【主编评语】来自《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RCT结果显示,低热量饮食可显著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症状及各类指标,但添加了燕麦麸皮的低热量饮食对症状及指标的改善无显著提升,仅显著降低了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益生元无法改善IBS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49]

① 纳入11项随机对照研究(共729名IBS或其它功能性肠病患者),分析益生元对患者的症状、生活质量及肠道菌群的影响;② 摄入的益生元包括菊粉、低聚果糖、β-低聚半乳糖、瓜尔胶等;③ 与安慰剂组患者相比,益生元组患者的整体状况、腹痛/腹胀的严重程度、生活质量均无显著改善;④ 低剂量的益生元及非菊粉型果聚糖可降低腹胀频率,菊粉型果聚糖则可能恶化腹胀;⑤ 益生元可增加双歧杆菌属的绝对丰度。

Prebiotics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other functional bowel disorders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04-04, doi: 10.1093/ajcn/nqy376

【主编评语】《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发现益生元无法显著改善IBS及其它功能性肠病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而且不同的益生元种类对症状的影响具有差异性。该结果对于指导益生元干预手段的实施具有参考价值。

 

少吃动物蛋白或更有利于健康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49]

① 纳入2641名芬兰男性(42-60岁),平均随访22.3年,共有1225例因病死亡;② 更高的总蛋白摄入量及更高的动物蛋白摄入量,与死亡风险增加有接近显著的关联;③ 较高的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摄入比以及较高的肉类摄入,与死亡风险增加显著相关;④ 在II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及癌症患者中,总蛋白摄入量与死亡率的关联更加明显;⑤ 摄入鱼、蛋、乳制品、植物蛋白与死亡率无显著关联。

Dietary proteins and protein sources and risk of death: the Kuopio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Risk Factor Study

04-09, doi: 10.1093/ajcn/nqz025

【主编评语】《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研究结果,在近3000名中年男性中,分析蛋白摄入与死亡的关联。结果发现,较高的总蛋白摄入量、较高的动物蛋白摄入量、较高的动物蛋白/植物蛋白摄入比,与较高的死亡风险显著相关,提示少吃动物蛋白可能更有利于身体健康。

 

过剩果糖通过菌群影响肠道内分泌

FASEB Journal[IF:5.595]

① 摄入20%果糖(KHK-F)的中度果糖吸收障碍小鼠,回肠和盲肠中的胆囊收缩素(Cck)、回肠和结肠中的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肽YY (PYY-)、盲肠中的GLP-1-/PYY-、前胰高血糖素和神经降压素的表达均增加;② KHK-F小鼠盲肠菌群结构随葡萄糖、丙酸、琥珀酸和乳酸浓度增加而发生显著变化;③ 抗生素可抑制果糖吸收障碍诱导的盲肠Cck表达,丙酸可促进细胞水平上的Cck表达,④ 果糖可通过改变下肠道的菌群组成和代谢来促进CcK表达。

Fructose malabsorption induces cholecystokinin expression in the ileum and cecum by changing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sm

04-02, doi: 10.1096/fj.201801526RR

【主编评语】现代饮食中的高果糖含量往往超出肠道吸收能力。《FASEB Journal》近期发表研究,发现果糖吸收不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诱导回肠和盲肠中胆囊收缩素的表达。该结果对于研究饮食因素对肠道菌群、宿主健康的影响具有参考价值。

 

Nature子刊:围产期因素对婴幼儿菌群的影响长达4年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

① 出生时胎龄和出生方式对肠道菌群建立的影响,可以持续到4岁;② 出生后一年,抗生素对菌群的影响不显著;③ 足月出生的婴儿,1岁时的特征菌群是拟杆菌属,2岁时的特征菌群是Parabacteroides属,4岁时的特征菌群是Christensenellaceae科;④ 早产婴儿在1岁时的特征菌群是乳杆菌属,2岁时特征菌群是链球菌属,4岁时特征菌群是Carnobacterium属;⑤ 出生后4年,出生方式(顺产/剖腹产)对婴儿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可以在菌属水平被发现。

Perinatal factors affect the gut microbiota up to four years after birth

04-03, doi: 10.1038/s41467-019-09252-4

【主编评语】人体肠道菌群的建立受多种因素影响。《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研究,发现出生后4年肠道菌群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出生方式以及出生时胎龄对早期肠道菌群建立具有重要影响,该影响可以持续到4岁。该结果对于研究人体肠道菌群建立机制以及影响因素有参考价值。

 

傅静远等:肠道菌群与血液代谢物和心血管风险的关联

Circulation Research[IF:15.211]

① 在健康队列(978人)和肥胖队列(297人)中,鉴定出210个和35个血液代谢特征的肠道菌群关联,可解释最多11.1%和16.4%的血浆代谢物的变化,肥胖特异性的菌群关联主要体现在脂蛋白亚类脂质组成上;② 肥胖患者中,细菌L-甲硫氨酸生物合成和一种瘤胃球菌,分别与动脉粥样硬化和肝脏脂肪含量相关;③ 健康队列中48个菌群功能通路与心血管风险相关,很大程度上独立于饮食和炎症;④ 与炎症和心血管风险相关的是血浆(而非粪便)短链脂肪酸水平。

Gut Microbial Associations to Plasma Metabolites Linked to Cardiovascular Phenotypes and Risk: A Cross-Sectional Study

04-11, doi: 10.1161/CIRCRESAHA.118.314642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组成与心血管疾病(CVD)相关,《Circulation Research》最新发表了来自荷兰格罗宁根大学傅静远团队主导的研究,收集了荷兰的健康和肥胖人群两个队列近1300人的样本和数据,开展了基于宏基因组学的大规模关联性研究,综合分析了肠道菌群成员和功能通路与人体血液代谢组、心血管代谢表型和CVD风险的关系,评估了CVD风险中的饮食-微生物-代谢-免疫相互作用,有一些有意思的发现(比如关于TMAO和SCFA的),相关发现为开发防治CVD的肠道菌群靶向治疗带来新启示。

 

中美高校华人:胆固醇合成途径或为肝癌治疗新靶标

Gut[IF:17.016]

① 肝细胞癌(HCC)小鼠模型中,野生小鼠和脂肪酸合成酶(Fasn)敲除小鼠的基因表达谱和脂质谱存在差异;② Fasn缺失使脂质从头合成过程延迟,推迟但不能完全阻止癌基因驱动的肝癌发生;③ Fasn敲除鼠的胆固醇生物合成基因上调,甘油三酯水平降低、胆固醇酯增加;④ Fasn缺失鼠通过上调甾醇调控元件结合蛋白2(Srebp2)驱动胆固醇生物合成、协助肝癌发生,相同机制可发生于人类;⑤ 脂质从头合成和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有望成为治疗HCC的新靶标。

Cholesterol biosynthesis supports the growth of hepatocarcinoma lesions depleted of fatty acid synthase in mice and humans

04-06, doi: 10.1136/gutjnl-2018-317581

【主编评语】脂质与胆固醇合成与肝癌发生存在相关性。《Gut》近期发表来自北大、加州大学和清华大学学者的合作研究,发现肝癌发生过程中存在异常的脂肪生成和胆固醇生物合成途径,指示这两条途径有望成为治疗肝癌的新靶标。

 

四川省人民医院:实时自动检测系统提高结肠镜检出率

Gut[IF:17.016]

① 一项前瞻性随机非盲对照研究中,纳入1058名患者,536名接受常规结肠镜检查,522名接受计算机辅助实时自动检测系统的结肠镜检查;② 计算机人工智能系统显著增加了腺瘤检出率(ADR)以及每位患者的平均腺瘤检出数;③ 出现这种检出率提高的情况主要发生在小腺瘤、增生性息肉诊断中,而大腺瘤的检出率没有显著提高;④ 利用AI自动检测息肉和腺瘤的研究有了初步进展,有望增加未来结肠镜诊断的稳定性,但研究受到各方面影响,仍有待进一步改进。

Real-time automatic detection system increases colonoscopic polyp and adenoma detection rates: a prospective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

02-27, doi: 10.1136/gutjnl-2018-317500

【主编评语】《Gut》近期发表四川省人民医院刘晓岗团队的一项前瞻性对照研究,阐释了计算机实时自动检测系统对于结肠镜检的辅助作用,发现计算机人工智能系配合结肠镜检可以提高腺瘤、息肉的检出率。该结果对于提高结肠病变的检出率、提高诊断和治疗效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Science:菌群干预能否用于改善癌症免疫药物疗效?

Science[IF:41.058]

① 初步研究表明,癌症免疫药物PD-1阻断剂的疗效与患者肠道中的细菌、病毒和其他微生物(统称菌群)之间存在联系;② 在以色列,PD-1阻断剂治疗无效的三名患者在接受治疗成功患者的粪菌移植后,有一名患者的肿瘤最终缩小,免疫系统对癌组织的识别能力增强;③ 美国的研究也显示菌群移植有助于PD-1阻断剂疗效;④ 另一项研究表明,服用益生菌药片可能会恶化PD-1阻滞剂的治疗效果;⑤ 菌群干预是否能用于癌症免疫治疗,还需进一步探索。

Fecal transplants could help patients on cancer immunotherapy drugs

04-05, doi: 10.1126/science.aax5960

【主编评语】菌群干预用于癌症治疗正日益受到关注。《Science》近期以新闻形式报道了发布于美国癌症研究协会年会上的两项临床尝试性研究,两个研究团体均发现菌群移植有可能改善癌症免疫药物PD-1阻断剂的疗效。但也同时指出,目前研究领域的临床数据有限,结果具有不一致性,将菌群干预作为癌症治疗的药物辅助手段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菌群移植改善自闭症症状具有长效型

Scientific Reports[IF:4.122]

① 8名自闭症患者在接受菌群移植治疗(MTT)的两年后,其肠道症状得到改善,而且自闭症症状的改善程度更强;② 患者接受菌群移植后的肠道菌群重要变化持续到了治疗后两年,包括菌群多样性的显著增加,以及双歧杆菌属和普雷沃菌属相对丰度的增加;③ MTT对于治疗有肠道症状的自闭症儿童具有长期安全性和高效性;④ 该发现为将来进行MTT与安慰剂治疗的双盲、对照型人群研究奠定了基础。

Long-term benefit of Microbiota Transfer Therapy on autism symptoms and gut microbiota

04-09, doi: 10.1038/s41598-019-42183-0

【主编评语】自闭症与肠道菌群紊乱有关。《Scientific Reports》近期发表研究,在有肠道症状的自闭症儿童接受粪菌移植两年后,评估了粪菌移植功效,发现这种干预方法具有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该结果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