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M:微生物对女性太重要!(必读综述)
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1.020]
① 肠道菌群研究如火如荼,但女性阴道等菌群应被充分重视,它们对生殖和后代健康都有重大意义;② 阴道菌群影响受精、着床和妊娠,而以往被认为无菌的乳腺、膀胱、胎盘、羊水都存在菌群;③ 在婴儿还在母亲子宫里时,微生物萌发、代谢和免疫启动可能就已经发生;④ 细菌性阴道炎等困扰无数女性,但40多年来,在应对膀胱和阴道感染上,并没有突破性进展;⑤ 发现更好的诊断标记物,研发更有效治疗女性感染的新方法,都能既造福于女性又造福于后代。
Women and Their Microbes: The Unexpected Friendship
2017-08-23 DOI: 10.1016/j.tim.2017.07.008
Cell子刊:小鼠肠道菌群失调,促进生物素消耗和脱发!
Cell Reports[IF:8.282]
① 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特别是鼠乳杆菌的过度生长),可使肠道代谢功能受损,并导致小鼠发展出脱发;② 尽管饮食中缺乏生物素自身并不会影响皮肤生理,但缺乏生物素加上万古霉素的共同处理可导致小鼠脱发;③ 万古霉素处理可诱导肠道中的鼠乳杆菌过度生长,后者将消耗尽肠道中剩余的生物素;④ 在无菌小鼠中单独定殖鼠乳杆菌,并喂食缺乏生物素的饮食,可诱导小鼠的脱发;⑤ 补充生物素可一定程度逆转小鼠的脱发症状。
Intestinal Dysbiosis and Biotin Deprivation Induce Alopecia through Overgrowth of Lactobacillus murinus in Mice
2017-08-15 DOI: 10.1016/j.celrep.2017.07.057
Nature Reviews:肠道菌群如何调节血压?(必读综述)
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IF:14.299]
① 高血压的发生机制复杂,或与遗传、环境及肠道菌群都有关;② 多吃蔬菜、水果和膳食纤维或能降血压,利用高血压动物模型,发现菌群代谢膳食纤维产生的乙酸、丙酸等短链脂肪酸,与较低的血压有关;③ 越来越多的文献支持肠道菌群在高血压的发生和保持中行使作用,不过关于利用粪菌移植、抗生素或益生菌来调节菌群能应对高血压的证据还非常有限;④ 未来,关于营养、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的研究值得关注,利用饮食调节来干预高血压的方法前景可期。
Beyond gut feelings: how the gut microbiota regulates blood pressure
2017-08-24 DOI: 10.1038/nrcardio.2017.120
JEADV:痤疮发生,菌群很关键(综述)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ACADEMY OF DERMATOLOGY AND VENEREOLOGY[IF:3.528]
①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中的慢性炎症疾病,病理生理学包括高皮脂溢、异常毛囊角质化及疮疱丙酸杆菌增殖;② 青春期期间,皮脂溢异常、压力、情绪刺激、化妆品、饮食因素可导致皮脂腺炎症并形成不同类型的痤疮病变,造成皮肤屏障破坏及皮脂腺菌群的失调,导致痤疮丙酸杆菌的增殖;③ 痤疮丙酸杆菌通过表达蛋白酶活化受体、TNF-α、TLR激活先天性免疫反应以及角质细胞表达INF-γ、IL-8/12/1、基质金属蛋白酶,导致毛囊皮脂腺的角化过度。
What is new in the pathophysiology of acne, an overview
2017-09-01 DOI: 10.1111/jdv.14374
Nutrients:蜂胶改善大鼠肠道菌群和结肠炎
Nutrients[IF:3.550]
① 蜂胶是重要的蜂巢产品,对健康有益;② 西方饮食或补充不同剂量的中国蜂胶(0.1%,0.2%和0.3%)喂养大鼠,评估对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急性结肠炎的影响;③ 与对照相比,添加不低于0.3%的蜂胶显著改善结肠炎症状,显著降低疾病活动指数,显著增加结肠长度/重量比,并改善远端结肠组织结构;④ 补充蜂胶后,消化道中的短链脂肪酸水平没有改变,但添加0.3%蜂胶21天后,肠道菌群多样性显著增加,包括属于变形菌门和酸杆菌门的细菌显著增加。
Dietary Propolis Ameliorates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 and Modulates the Gut Microbiota in Rats Fed a Western Diet
2017-08-14 DOI: 10.3390/nu9080875
FP:富含多酚的药用植物,如何调菌群抗肥胖治慢病?(综述)
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IF:4.400]
① 富含多酚及植物多糖的饮食(包括可可饮料、绿茶等)可调节肠道菌群,并起到抗糖尿病及抗肥胖作用;② 多酚是一组异质性次级代谢产物,多存在于植物中,可分为2大类:黄酮类、非黄酮类;③ 多酚在体外可抑制消化碳水化合物及脂质的酶的活性,某些多酚可通过作用于转运蛋白而抑制葡萄糖的吸收;④ 多酚具有潜在的抗菌能力,可抑制致病菌在肠道中的生长;⑤ 肠道菌群可代谢多酚并调节其生物学活性。
Significance of microbiota in obesity and metabolic diseases and the modulatory potential by medicinal plant and food ingredients
2017-06-30 DOI: 10.3389/fphar.2017.00387
CON: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综述)
CURRENT OPINION IN NEUROLOGY[IF:4.699]
① 肠道菌群在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着重要作用,但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不明确;② 另有研究表明阿尔兹海默症及帕金森病患者的口腔菌群及口腔免疫反应发生改变;③ α-突触核蛋白在肠道神经系统中的积累可促进神经系统中的蛋白错误折叠、肠道菌群失调后产生的炎症因子可穿过血脑屏障促进神经炎症;④ 动物中的宿主-菌群于人体有较大不同,因此在疾病初期的大样本人群队列研究更有助于我们确定菌群与神经退行性疾病之间的关系。
Microbiota and neurodegenerative diseases
2017-09-12 DOI: 10.1097/WCO.0000000000000496
BBI:抗生素伤菌促抑郁,益生菌或有助逆转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IF:5.964]
① 抗生素扰动小鼠肠道菌群,造成炎症并导致肠道中某些内源性大麻素成员的改变;② 抗生素处理改变了小鼠的行为,包括在悬尾实验中的不动性增加,社交认知降低,这些改变与海马体中的BDNF/TrkB信号通路、TRPV1磷酸化、神经元放电的变化相关;③ 在控制情感行为的脑区域中,抗生素处理造成了非神经细胞的形态重排;④ 在使用抗生素之后使用益生菌,可逆转肠道炎症,并恢复行为、生化及功能上的改变;⑤ 毛螺菌科与菌群失调小鼠的行为变化显著相关。
Antibiotic-induced microbiota perturbation causes gut endocannabinoidome changes, hippocampal neuroglial reorganization and depression in mice
2017-09-07 DOI: 10.1016/j.bbi.2017.09.001
Cell子刊:二甲双胍起效,肠道菌群或真的很关键
Cell Metabolism[IF:18.164]
① 许多常见药物的作用机制不清,可能与肠道菌群相关,肠道菌群对药物活性起直接或间接的作用,如2型糖尿病药物二甲双胍;② Wu等人发现,二甲双胍可以改变某些肠道菌群组成,并影响菌群代谢产物的产生,调节菌群编码金属蛋白和金属转运蛋白基因的表达,且停药后影响还在;③ 肠道菌群的变化又反过来影响二甲双胍的活性发挥;④ 但是明确肠道菌群变化和二甲双孤的机制之间的直接联系还是十分困难,不同的研究结果各异,未来还需更深入研究。
Meds Modify Microbiome, Mediating Their Effects
2017-09-05 DOI: 10.1016/j.cmet.2017.08.022
Lancet子刊:肥胖中的菌群-肠-脑轴(综述)
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N/A]
① 肥胖相关菌群改变宿主的能量获取、胰岛素抵抗、炎症及脂肪堆积;② 某些菌株及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γ-氨基丁酸、5-羟色胺及其它神经递质)可通过迷走神经刺激直接或通过免疫-神经内分泌机制间接靶向脑,从而调节中枢食欲及食物奖励信号;③ 肠道菌群可作为肥胖治疗的靶点,饮食干预、益生菌/元、粪菌移植可能帮助维持健康体重;④ 抗生素、乳化剂、甜味剂、压力、剖腹产可能对肠道菌群产生负面影响。
The microbiota–gut–brain axis in obesity
2017-08-24 DOI: 10.1016/S2468-1253(17)30147-4
JAMA:肠-脑互作的关键细胞——肠嗜铬细胞
JAMA[IF:44.405]
① 肠嗜铬细胞是肠道中的一种特化细胞,可感受有害底物并触发附近神经纤维的电脉冲,只占肠道上皮细胞的1%,但产生超过90%的体内5-羟色胺;② Bellono等人在Cell上发表的最新研究中,通过培养肠道类器官及单细胞技术,阐明了肠嗜铬细胞的内在生物物理、药学及遗传学特性;③ 肠嗜铬细胞表达电压门控离子通道及特异性化学感受性受体,后者可感知代谢产物、刺激物和儿茶酚胺;④ 肠嗜铬细胞的活化导致电压门控钙离子通道依赖性5羟色胺释放。
Organoids Reveal Clues to Gut-Brain Communication
2017-09-05 DOI: 10.1001/jama.2017.115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