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不用少吃红肉和加工肉了?仍需谨慎

佩襄 肠道 1.6K+

肠道微生物.jpg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中的特定唾液酸酶或有助于减少红肉相关疾病风险?

Nature Microbiology[IF:14.3]

① 在无法合成N-羟乙酰神经氨酸(Neu5Gc)的小鼠中,喂食富含Neu5Gc的食物可诱导肠道菌群的显著改变,使拟杆菌科和梭菌科的部分菌属富集;② 分析小鼠和人类的宏基因组数据,鉴定出对Neu5Gc聚糖有底物偏好的细菌唾液酸酶,并通过X射线晶体学揭示了与其底物偏好有关的关键氨基酸;③ 体外试验表明,小鼠和人菌群中的特定唾液酸酶可从红肉中释放Neu5Gc;④ 利用这些细菌唾液酸酶从红肉中释放出游离的Neu5Gc,或能降低与红肉相关的炎症疾病风险。

Gut bacteria responding to dietary change encode sialidases that exhibit preference for red meat-associated carbohydrates

09-23, doi: 10.1038/s41564-019-0564-9

【主编评语】红肉中富含的N-羟乙酰神经氨酸(Neu5Gc)是一种人体无法合成的唾液酸。有研究认为,摄入含Neu5Gc的糖蛋白可导致Neu5Gc与人体细胞表面聚糖结合,引发炎症反应;而游离态的Neu5Gc可被肠道微生物利用,或被肾脏快速清除。Nature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从小鼠和人的肠道菌群中鉴定出可代谢含Neu5Gc的聚糖的唾液酸酶,能从红肉中释放出游离的Neu5Gc,或有助于减少与红肉相关炎症疾病风险。

 

5-羟色胺是肠道菌群影响血糖的关键因子

PNAS[IF:9.58]

① 肠嗜铬细胞是产生5-羟色胺(5-HT)的主要来源,色氨酸羟化酶1(Tph1)是5-HT合成的限速酶;② 口服抗生素可改善小鼠的糖耐受情况,这种改变与小鼠的能量消耗、呼吸和运动等因素无关,与外周5-HT水平的降低直接相关;③ 用药物抑制Tph1或敲除Tph1,也可改善小鼠糖耐受,但与抗生素合用时无叠加作用;④ 说明抗生素诱导的菌群变化,通过减少肠嗜铬细胞中Tph1介导的5-HT合成,来改善小鼠的血糖稳态。

The gut microbiome regulates host glucose homeostasis via peripheral serotonin

09-16, doi: 10.1073/pnas.1909311116

【主编评语】有研究显示,血液中的5-羟色胺(5-HT)水平升高不利于血糖调控。体内的5-HT主要由肠嗜铬细胞合成,那么,肠道菌群是否能调控肠嗜铬细胞的5-HT生成,进而影响宿主的血糖稳态呢?PNAS近期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对此给出了肯定答案。这些发现为肠道菌群调控宿主糖稳态提供了一种新机制,或为防治糖尿病带来新思路。

 

号外:人类首次!5位妇女受阴道菌群移植,4位起效!

Nature Medicine[IF:30.641]

① 招募5例27-47岁、症状明显的顽固性和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妇女;② 以克林霉素霜(3人)和甲硝唑凝胶(2人)先行处理,7天后分别植入来自3位健康女性的阴道菌群;③ 2人经一次移植,2人经三次移植(其中1人最后一次更换供体)后取得了长期缓解,移植后5-21个月内未复发;④ 具体表现为症状、Amsel诊断标准、显微阴道分泌物的明显改善,以及以乳酸杆菌为主的阴道菌群重构;⑤ 1人的临床和实验室特征均未完全缓解,在5人中均未观察到明显不良反应。

Vaginal microbiome transplantation in women with intractable bacterial vaginosis

10-07, doi: 10.1038/s41591-019-0600-6

【主编评语】我们关于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的认识已经比较深入,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的 FMT 临床试验也非常多,并在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以及一些肠外疾病中取得疗效。关于阴道菌群的研究不少,但是在原理上与 FMT 类似的阴道菌群移植临床研究一直未见报道。来自以色列威兹曼研究所的 Eran Elinav 教授和合作者,昨天在 Nature Medicine 上报道了他们完成的第一个在人身上做的阴道菌群移植研究,带来了让我们振奋的结果——5例顽固性和复发性细菌性阴道病患者,接受菌群移植后,4例获得长期缓解。当然,具体到每一个病例,在数百天的研究过程中,情况各不相同,特别是其中有2例,是在三次移植后得以缓解,其中还有1例中间更换了供体后才得以缓解。这是一个探索性的研究,只有5个案例,却会给妇科阴道炎治疗带来完全不同的思路,很值得精细阅读本文。

 

粪菌移植或能用于根除多重耐药微生物

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IF:6.425]

① 纳入21项研究,包括1项随机对照试验、7项非对照试验、2项回顾性队列研究、2个案例系列和9个案例报告,最终分析151名患者数据,评估粪菌移植(FMT)治疗多重耐药微生物(MDRO)感染或清除其定植的效果;② 在中低偏倚风险的研究中,FMT用于根除MDRO的有效率为37.5%-87.5%;③ 无FMT引起的严重不良事件,7名患者死于其它原因;④ FMT或能用于根除MDRO定植和预防其反复感染,但仍需更大规模、精心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Eradicating Carriage of Multidrug-Resistant Organisms: A Systematic Review

04-12, doi: 10.1016/j.cmi.2019.04.006

【主编评语】Clinical Microbiology and Infection近期发表来自梅奥诊所的一项系统综述,纳入了21项临床研究,表明粪菌移植对根除多重耐药微生物的感染和定植有一定效果,且安全性良好,但仍需进一步开展随机对照试验进行验证。

 

国内案例报道:粪菌移植后,老年患者斑秃消失,白发转黑

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IF:1.153]

① 86岁老年男性患者,慢性非感染性腹泻伴斑秃及白发,有抑郁症病史,接受粪菌移植治疗腹泻(供体为22岁健康男性);② 6次粪菌移植后,随访18月,患者大便正常,食欲好转,腹部症状和抑郁症改善,老年斑减轻;③ FMT后1个月,患者斑秃处重新长出毛发,白发逐渐转黑;④ 肠道菌群紊乱可能参与了斑秃、白发等的发病,粪菌移植可能通过调节肠道免疫及营养物质代谢,促进头发再生及转黑;⑤ 肠道菌群在斑秃中的具体机制有待更进一步研究。

Hair regrowth following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an elderly patient with alopecia areata: A case report and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10-06, doi: 10.12998/wjcc.v7.i19.3074

【主编评语】World Journal of Clinical Cases发表了来自广东药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何兴祥团队的案例报道,是国内第一例、全球第三例接受粪菌移植治疗后斑秃消失、白发转黑的个案报道。1名86岁的中国老年男性患者,因为慢性腹泻接受粪菌移植后,研究者意外发现患者的斑秃消失,白发转黑,老年斑改善。粪菌移植的抗衰老效应在该患者身上得到了体现,期待更多更深入的研究。

 

BMJ:关注医学大数据筛查背后的过度诊断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7.604]

① 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有望改善疾病预防,但需要一种大规模的新型数据筛查方式;② 多组学、图像和传感器等技术扩大了数据的筛查范围,但也增加了无临床意义的异常检测指标的风险;③ 高敏感度的检测技术常过度诊断无病症但指标异常的健康人群,但并非所有异常指标都会发展为疾病;④ 结合算法和多变量重新定义风险,深入了解多种疾病标记物的自然进程和重复检测的价值;⑤ 个人与各社会团体应给予大数据筛查和精准医疗更多的关注和耐心。

How precision medicine and screening with big data could increase overdiagnosis

10-26, doi: 10.1136/bmj.l5270

【主编评语】不同于传统的筛查方式,大数据筛查包括多种变量和数据形式,在带来好处与便利的同时,也可能带来过度诊断的风险。BMJ的这篇文章解释了为何大数据筛查和精准医疗可能会过度诊断健康人群,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和危害。虽然已有算法和机器学习等强大的预测工具,但也不可避免的存在预测误差。文章最后建议,遵守传统的筛查原则(如由WHO发布),关注已有有效治疗方案的严重疾病,是目前较为现实的减少误差的切入点。

 

Gut:菌群如何促进炎性衰老?

Gut[IF:17.943]

① 随年龄增长,小鼠肝脏中的慢性炎症水平升高,与肠道菌群变化有关;② 口服抗生素、敲除感知菌群的MyD88和无菌小鼠分析表明,中年小鼠的菌群可促进促炎细胞因子表达、削弱DNA损伤修复(DDR);③ 年轻小鼠进食高脂饮食,可使肠道菌群增多、炎症水平升高、DDR降低,用抗生素处理可逆转;④ 使肝脏巨噬细胞回到未活化状态,可逆转年龄相关的促炎细胞因子升高和DDR降低;⑤ 促炎细胞因子TNFα和IL-1β,可干扰巨噬细胞产生的HB-EGF的促DDR作用。

Gut microbiota shape ‘inflamm-ageing’ cytokines and account for age-dependent decline in DNA damage repair

10-05, doi: 10.1136/gutjnl-2019-318491

【主编评语】衰老与多种因素有关,比如DNA损伤修复能力的降低和随年龄增长出现的慢性炎症。Gut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将二者与肠道菌群结合起来,该研究以诱导性小鼠肝脏DNA损伤为模型,揭示出由年龄相关的菌群失调诱导的炎症内环境,可通过削弱DNA损伤修复能力来促进衰老,而高脂饮食可加剧这一现象。这些发现为菌群在衰老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Nature Reviews: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到肝癌(综述)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范围从单纯脂肪变性到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其与代谢综合征密切相关,并显著增加肝细胞癌(HCC)患病风险;② 肝脏纤维化程度是判断NAFLD进展及并发症的最强预测因子;③ 遗传和环境(如饮食或生活方式)等因素影响NAFLD、NASH及HCC的发展;④ NAFLD相关的HCC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包括免疫和炎症反应、DNA损伤、氧化应激和自噬等机制;⑤ 其诊断依赖于影像学,合理的HCC分期治疗对预后评估十分必要。

From NASH to HCC: current concepts and future challenges

04-26, doi: 10.1038/s41575-019-0145-7

【主编评语】热量过剩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导致了肥胖和代谢综合征的全球流行。在许多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代谢综合征和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对肝脏造成的不良影响涉及多达三分之一的成年人。越来越多的流行病学证据表明,NAFLD的高患病率及其带来的肝病负担使之迅速成为许多肝癌(HCC)病例的主要病因。本综述讨论了NAFLD相关HCC的流行病学、促进HCC发生的NAFLD微环境的主要特征(如免疫应答)、肝细胞癌与肥胖及相关代谢并发症的治疗等。此外,还讨论了相关研究的挑战与未来方向,包括早期检测的临床相关生物标志物、治疗分层与监测、高风险HCC患者的预防及治疗。


著名医学期刊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 [IF:19.315] 2019年10月8日发表了多篇关于红肉/加工肉的论文,包括1篇社论、1篇指南及其所基于的5篇系统综述/荟萃分析文章。由于这篇指南与近年来倡导的“应减少红肉和加工肉摄入”的主流观点存在较大出入,因而在西方媒体上掀起了不小的风波。那么,人们是否真的无需再限制红肉和加工肉了呢?我们基于这几篇论文,策划了这期营养饮食专题,并对其中几篇文章进行了详细评论,希望能给各位读者带来一些启示。

重新思考肉类摄入(社论)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本期发表的四篇meta分析显示,肉类摄入的差别或减少红肉及加工肉制品摄入,只带来微小的健康效应上的差别;② 同期发表的指南建议,成年人可维持当前红肉和加工肉制品摄入水平;③ 本期另一篇相关综述显示,人们大体上并不愿意改变他们的肉类摄入量;④ 在该领域,应减少观察性研究,小样本队列研究提供的价值有限,亟需精心设计的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⑤ 除了健康因素之外,还有其他减少肉类摄入的理由,比如动物福祉、环境保护。

Meat Consumption and Health: Food for Thought

10-01, doi: 10.7326/M19-2620

【主编评语】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近期发表了关于肉类摄入的5篇综述和1篇指南。本文是同期发表的一篇社论。该社论指出,新指南维持肉类摄入水平的推荐必然具有争议,但其基于的证据是最新最全面的。该领域亟需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而不是小样本观察性研究。此外,向公众宣传减少肉类摄入还可从动物福利,环境保护等方面入手。

 

膳食指南推荐:可维持红肉或加工肉类摄入水平(指南)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该指南基于5项系统综述,由来自7 个国家的14名专家投票制定而成;② 指南建议,对于18岁及以上的成年人来讲,可以继续维持当前未加工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水平;③ 对证据的评估显示,减少红肉或加工肉类摄入带来的良好健康效应较小,且确定性不足;④ 低确定性的证据显示,人们食用肉类的原因有多种,且倾向于不愿意改变自己的肉类摄入量,即使在面对可能出现的不良健康影响时;⑤ 本指南未考虑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等因素。

Unprocessed Red Meat and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Dietary Guideline Recommendations From the Nutritional Recommendations (NutriRECS) Consortium

10-01, doi: 10.7326/M19-1621

【主编评语】近期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发表了一项指南,该指南基于同期发表的5篇系统综述,推荐成年人可维持当前红肉和加工肉类摄入水平。针对该指南,有几点需注意:1)该指南基于的队列研究荟萃分析,其结果是认可红肉/加工肉类与疾病的负相关关系,但指南给予高质量队列研究的权重很低。2)该指南基于的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未发现红肉对疾病的影响,但该系统综述的结论主要来自于一项随机对照试验。这项随机对照试验的目的并不是探究红肉,而是探究脂肪摄入,且该试验两组间红肉摄入量的差别并不大。此外,该系统综述并没有探讨加工肉类(也没有研究加工肉类的随机对照试验)。3)该指南制定时,同时考虑了人们的喜好,这一点不妥。比如吸烟人群不愿意戒烟,并不意味着我们就不应该向他们宣传戒烟。4)该指南未考虑动物福利和环境保护等因素。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今天,未将环境保护考虑在内的指南,其可行性存疑。

 

红肉摄入对心血管代谢疾病和癌症没有影响(综述)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纳入12项试验,但综述结果主要来自于一项超大样本量干预试验——妇女健康倡议(WHI);② 来自于WHI的结果显示,较低摄入量的红肉可能对全因死亡、心血管疾病死亡、癌症死亡以及心血管疾病和癌症发病风险,只有微小或没有影响;③ 随机试验和观察性研究结果间的差异性主要来自于:观察性研究可能存在残余混杂因素,试验研究红肉摄入组间差异小、统计功效低、随访时间短;④ 本综述结果不支持现行各机构关于红肉摄入量的推荐,但确定性较低。

Effect of Lower Versus Higher Red Meat Intake on Cardiometabolic and Cance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of Randomized Trials

10-01, doi: 10.7326/M19-0622

【主编评语】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纳入 12项试验,对红肉摄入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及癌症的关系进行系统综述。由于多数试验结局仅仅是疾病中间指标,没有报道组间红肉差异,且随访时间短,该综述的结果和结论主要基于妇女健康倡议(WHI)试验。尽管该综述发现红肉摄入对心血管代谢疾病和癌症没有影响,但需注意该结论的确定性很低。该结论可以引导研究人员重新思考并开展关于红肉的高质量研究,但不能作为改变现行膳食指南的依据。

 

少吃红肉或加工肉类,或可小幅降低心血管代谢疾病及癌症的风险(综述)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纳入105项前瞻性队列研究(70个队列、6035051名受试者)进行荟萃分析,探究红肉或加工肉类的摄入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代谢结局、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之间的关联;② 摄入较少的红肉或加工肉类,与全因死亡率的小幅降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较低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小幅降低相关;③ 但因各项队列研究结果的不一致性,上述相关性的证据确定性为低或非常低。

Patterns of Red and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Cardiometabolic and Cancer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10-01, doi: 10.7326/M19-1583

【主编评语】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纳入了超过10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超过600万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摄入较少的红肉及加工肉类,与心血管代谢疾病及癌症的发病及死亡风险的小幅降低相关,但不同的研究所得到的结果有较高的不一致性。

 

少吃红肉或加工肉类,或可小幅降低癌症死亡率(综述)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纳入118项队列研究(包含58个队列、超过600万名受试者),分析红肉或加工肉类的摄入与癌症死亡率及发病率之间的潜在因果关联;② 定义120g未加工红肉,或50g加工肉类,或100g未加工红肉与加工肉类的混合为1份;③ 低确定性的证据显示,每周减少3份未加工红肉的摄入,与总体癌症死亡率的小幅降低相关;④ 低到极低确定性的证据显示,每周减少3份加工肉类的摄入,与总体癌症及前列腺癌死亡率、食管癌、结直肠癌及乳腺癌发病率的小幅降低相关。

Reduction of Red and Processed Meat Intake and Cancer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10-01, doi: 10.7326/M19-0699

【主编评语】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纳入了超过100项队列研究中的超过600万名受试者,发现减少红肉或加工肉类的摄入,与癌症死亡率的小幅降低,以及部分癌症发病率的小幅降低相关,但证据确定性从低到极低,提示红肉及加工肉类的摄入对癌症发病率及死亡率的绝对影响极小。

 

少吃红肉或加工肉类,或可小幅降低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代谢疾病风险(综述)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纳入61项队列研究(包含55个队列,超过400万名受试者)进行荟萃分析;② 定义120g未加工红肉,或50g加工肉类,或100g未加工红肉与加工肉类的混合为1份;③ 低确定性的证据显示,每周减少3份未加工红肉的摄入,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风、心肌梗死及2型糖尿病风险的小幅降低相关;④ 低确定性的证据显示,每周减少3份加工肉类的摄入,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中风、心肌梗死及2型糖尿病风险的小幅降低相关。

Red and Processed Meat Consumption and Risk for All-Cause Mortality and Cardiometabolic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ohort Studies

10-01, doi: 10.7326/M19-0655

【主编评语】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纳入61项队列研究中的超过400万名受试者,发现每周减少一定量的红肉或加工肉类的摄入,与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心血管代谢疾病发病率的小幅降低相关,但证据确定性低。

 

没有什么能够阻挡,人类对肉的向往(综述)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纳入41项定量研究(38项研究摄入肉类的原因、5项研究减少肉类摄入的意愿)及13项定性研究(10项研究摄入肉类的原因、4项研究减少肉类摄入的意愿);② 13项研究报道了杂食者对肉类的喜爱,18项研究报道了杂食者认为肉类是健康饮食中的必需部分;③ 7项研究报道了杂食者缺乏在无肉类的情况下做出令人满意的食物的技能;④ 低确定性的证据表明,杂食者对肉类有依从性,且在潜在的不良健康影响下,并没有意愿改变其肉类摄入。

Health-Related Values and Preferences Regarding Meat Consumption: A Mixed-Methods Systematic Review

10-01, doi: 10.7326/M19-1326

【主编评语】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系统性综述,对超过50项定量或定性研究进行分析后发现,低确定性的证据表明,杂食者喜爱肉类、认为肉类不可或缺、缺乏在无肉类时的烹饪技能,并且在肉类摄入可能带来不良健康影响的情况下,仍没有减少肉类摄入量的意愿。

 

膳食指南不应推荐减少红肉摄入(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6.704]

① 人类在生物学上已经适应了含有大量肉类的饮食;② 关于肉类的观察性研究存在诸多局限,而干预试验并没有明确指出肉类对人体具有有害作用;③ 肉类含有大量很难从植物性食物中获取的营养素,如B族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B12),n-3脂肪酸,及其他一些生物活性物质;④ 大大减少肉类摄入可能会影响儿童和其他易感人群(比如孕期妇女)的营养状况;⑤ 本文仅从营养健康角度探讨肉类摄入,最终结论还需结合营养,可持续性及伦理道德综合考虑。

Should dietary guidelines recommend low red meat intake?

09-05, doi: 10.1080/10408398.2019.1657063

【主编评语】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这篇综述,是对2019年1月份发表在Lancet上的一篇文章(http://www.mr-gut.cn/papers/read/1037698628)的反驳。该综述认为,红肉对健康有害的论断是不合理的,大量减少肉类摄入反而会带来健康危害。关于该综述,有几点需注意:1)该综述一直强调人类从远古时候就适应了摄入大量肉类,但远古时候和现在相比,相差的也不仅仅是肉类摄入,还包括加工方式,生活方式等其他因素。2)该综述提到,营养学上用食物频率问卷来测量膳食摄入是存在误差的。使用食物频率问卷确实会存在误差,因此营养学研究必须要求使用的问卷是经过验证可行的(与更为准确,但成本更高的膳食记录法比对)。3)该综述同样没有考虑环境保护。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是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不考虑环境因素的,而且环境问题本身也会影响人类健康。


用塑料茶包泡茶,可能喝进数百亿塑料颗粒

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IF:7.149]

① 将一袋塑料茶包浸泡于95℃的热水中,可在茶水中释放大约116亿个塑料微粒及31亿个纳米塑料颗粒;② 释放于茶水中的颗粒的组成与茶包中的一致(均为尼龙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③ 从茶包释放进入茶水中的尼龙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颗粒的量级,远远高于其它食品中的塑料颗粒;④ 将大型蚤置于含有塑料颗粒的茶水中,发现茶包中的塑料颗粒以剂量依赖性方式影响大型蚤的行为及身体形态。

Plastic Teabags Release Billions of Microparticles and Nanoparticles into Tea

09-25, doi: 10.1021/acs.est.9b02540

【主编评语】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使用塑料茶包泡茶,茶包中的数百亿塑料颗粒(包括微粒及纳米颗粒)可能释放进入茶水中,而含有塑料颗粒的茶水对大型蚤的行为及身体形态有一定影响。

 

Nature:真菌加速胰腺癌进展

Nature[IF:43.07]

① 真菌可从小鼠肠腔转移至胰腺,在胰腺导管腺癌(PDA)患者和小鼠模型中,肿瘤内真菌含量大幅升高;② PDA小鼠肠道真菌组改变,肿瘤真菌组的构成与肠道或正常胰腺都不同,且富含马拉色菌属;③ 用药物清除真菌组,可抑制PDA小鼠的肿瘤生长、提高化疗效果,而定植马拉色菌(而非其它真菌)可加速肿瘤形成;④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与真菌细胞壁多糖结合引起的补体级联反应,是真菌加速PDA进展的关键,敲除MBL或补体C3可减缓小鼠PDA进展。

The fungal mycobiome promotes pancreatic oncogenesis via activation of MBL

10-02, doi: 10.1038/s41586-019-1608-2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肝癌和胰腺癌(PDA)等癌症与肠道细菌失调有关,但人们对肠道真菌在肿瘤发生中的作用仍所知有限。Natur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真菌可从肠腔内转移入侵胰腺,并参与PDA的发生发展。该研究发现一种常见于皮肤的真菌——马拉色菌属在PDA肿瘤中大量富集,可通过与宿主分泌的甘露糖结合凝集素(MBL)结合,活化补体C3,从而加速肿瘤形成;而口服抗真菌药,或阻断MBL-C3轴,可抑制小鼠PDA进展。这些发现不仅揭示了真菌在PDA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也表明靶向真菌组的干预手段或可用于治疗PDA。

 

超过600万人数据揭示,IBD或增加2型糖尿病风险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958]

① 对65180名丹麦IBD患者进行736072人-年的跟踪随访,对比IBD患者与非IBD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② 随访期间,共有3436名IBD患者被诊断出2型糖尿病,发病率(4.67每1000人-年)显著高于预期(3.02每1000人-年,基于总人群计算得出);③ IBD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在IBD诊断后的一年内最高,且在20年内仍显著高于预期;④ 相比于在1977-1988年间、1989-2002年间确诊的IBD患者,在2003-2014年间确诊的IBD患者的2型糖尿病风险最高。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creases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08-05, doi: 10.1016/j.cgh.2019.07.052

【主编评语】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对丹麦1977-2014年间的超过600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对6.5万名IBD患者进行超过10年的随访后发现,IBD患者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升高。

 

肠道细菌降解黏蛋白并产生丁酸盐以维持肠道免疫稳态

EBioMedicine[IF:6.68]

① 纳入40名健康人、49名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44名克罗恩病(CD)患者,分析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及黏蛋白;② CD与UC患者的粪便n-丁酸盐水平显著低于健康人,7个菌种与n-丁酸盐的水平呈正相关;③ CD患者的主要产丁酸菌减少;④ UC患者中,黏蛋白型O-聚糖水平与n-丁酸盐等短链脂肪酸的水平呈负相关,提示黏蛋白可作为产丁酸菌的发酵底物;⑤ 小鼠及大鼠喂食黏蛋白后,n-丁酸盐水平升高,结肠固有层中的调节性T细胞及IgA产生细胞增加;

Mucin O-glycans facilitate symbiosynthesis to maintain gut immune homeostasis

09-11, doi: 10.1016/j.ebiom.2019.09.008

【主编评语】EBio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IBD患者的粪便丁酸盐水平显著降低。其中,克罗恩病患者的产丁酸菌减少,而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菌群对黏蛋白型O-聚糖的利用减少。黏蛋白型O-聚糖可能作为产丁酸菌的发酵底物,促进丁酸盐的生成。

 

Nature Reviews:蛋氨酸代谢与癌症精准医疗(综述)

Nature Reviews Cancer[IF:51.848]

① 蛋氨酸的摄取和代谢参与多种细胞功能,包括协调核苷酸和氧化还原状态,与癌症发病有关;② 蛋氨酸摄入水平影响细胞蛋氨酸代谢,从而导致肿瘤特有的代谢脆弱性;③ 但是蛋氨酸和一碳代谢在肿瘤发生进展过程中的具体作用尚不清楚;④ 蛋氨酸摄入量可能取决于年龄,需要考虑人体正常发育需要;⑤ 发展个性化膳食,了解患者食物偏好,提供营养支持,将有助于限制蛋氨酸摄入,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Methionine metabolism in health and cancer: a nexus of diet and precision medicine

09-12, doi: 10.1038/s41568-019-0187-8

【主编评语】蛋氨酸的摄取和代谢参与许多细胞功能,包括甲基化反应,氧化还原维持,多胺合成和叶酸代谢的耦合,参与协调核苷酸和氧化还原状态。在很多情况下,这些功能都与癌症的发病机制有关。此外,从饮食中获得的蛋氨酸水平对细胞蛋氨酸代谢有很大的影响,这就建立了营养和肿瘤细胞代谢之间的联系,肿瘤特异性代谢脆弱性或可受到饮食的影响。该综述讨论了蛋氨酸代谢与癌症发生之间的相关性、靶向蛋氨酸代谢、饮食中的蛋氨酸限制等,希望将膳食与癌症精准治疗有机结合,探索新的治疗策略。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