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性红斑狼疮与菌群失调之间的双向互作(综述)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F:7.667]
①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肠道菌群组成显著变化,并表现出肠道屏障功能障碍;② 活动性SLE患者表现出特定的菌群失调特征(如活泼瘤胃球菌丰度升高)及相关的免疫应答紊乱;③ 活泼瘤胃球菌过度生长发生在多种自身免疫及炎症疾病中,其可能表达可被BCR VH3区识别的超抗原;④ SLE疾病活动与菌群失调之间可能存在双向作用;⑤ 系统性炎症可改变肠道环境,导致菌群失调,失调的菌群进一步驱动SLE的进展;⑥ 失调的菌群也可能是驱动SLE发病的原因。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and dysbiosis in the microbiome: cause or effect or both?
10-04, doi: 10.1016/j.coi.2019.08.007
【主编评语】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中的肠道菌群失调,以及菌群失调如何影响免疫应答并促进SLE,并讨论了SLE与菌群失调之间可能存在的双向作用机制。
Science:动物养殖中不容乐观的抗生素耐药问题
Science[IF:41.037]
① 纳入901项调查研究,分析中低收入国家动物养殖中常见致病菌(大肠杆菌、弯曲菌、非伤寒沙门氏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的抗生素耐药性情况;② 中国和印度是耐药性的最大热点地区,巴西和肯尼亚是新热点地区;③ 2000年到2018年,鸡、猪和牛中,致病菌耐药性高于50%的比例增长分别为0.15-0.41、0.13-0.34和0.12-0.23;④ 动物生产中最常用的四环素、磺胺类和青霉素的耐药率最高;⑤ 动物中的抗生素耐药性增强,将威胁动物甚至人类健康。
Global trends in antimicrobial resistance in animals in low- and middle-income countries
09-20, doi: 10.1126/science.aaw1944
【主编评语】随着全球肉食消费增长,动物养殖业的抗生素使用也在不断攀升。目前全球约73%的抗生素是用于动物养殖,但由此导致的致病菌抗生素耐药情况尚不清楚。Science近期发表一项系统性研究,绘制了过去近20年间发展中国家的动物养殖抗生素耐药性热点地图,我国属于“重灾区”。此外,在鸡和猪中,耐药菌几乎增加了两倍。如果不采取措施,动物养殖中可用的有效抗生素将越来越少,最终也将威胁人类健康。
Nature子刊:哺乳期饮食对新生奶牛粪便耐药组的影响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牛初乳中微生物能在新生奶牛肠道定植,随年龄增加和饮食变化,菌群更多样化;② 新生奶牛肠道含329种抗生素耐药基因(ARGs),推测对17类抗生素产生耐药性;③ ARGs的丰度随哺乳量减少逐渐降低,与抗杀菌剂、金属抗性基因共同存在;④ 奶牛出生2天后可检测到ARGs,肠杆菌科微生物携带最多ARGs,初乳微生物或是ARGs的来源;⑤ 哺乳期奶牛饮食转变影响肠道菌群结构,如肠杆菌科微生物减少,拟杆菌科微生物增多,或进而引起耐药组变化。
The fecal resistome of dairy cattle is associated with diet during nursing
09-27, doi: 10.1038/s41467-019-12111-x
【主编评语】抗生素耐药性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牲畜体内的抗生素耐药基因通常对临床上重要的抗生素具有抗性,通过粪便排出体外后,会对环境产生更多污染。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研究表明,奶牛生命早期的肠道抗生素耐药基因可能来自牛初乳的微生物,并受到饮食变化的影响,据此,或可通过饮食干预改变菌群结构,降低抗生素耐药基因。
人类感染多重耐药弯曲菌,可能与宠物狗的抗生素滥用有关
MMW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IF:11.483]
① 2016年1月5日到2018年2月4日,美国18个州发生了118例空肠弯曲菌感染,包括29名宠物店员工,涉及6个宠物公司;② 这次暴发中的致病菌菌株,对目前所有常用的治疗弯曲菌感染的抗生素都有耐药性;③ 对有关宠物店的149只小狗的调查显示,95%的小狗都接受过抗生素治疗;④ 宠物小狗中的不恰当抗生素使用,可能是导致这次多重耐药弯曲菌感染暴发的原因;⑤ 商业狗产业需重视对动物抗生素的管理实践。
Multidrug-Resistant Campylobacter jejuni Outbreak Linked to Puppy Exposure - United States, 2016-2018
2018-09-21, doi: 10.15585/mmwr.mm6737a3
【主编评语】小狗是导致人发生弯曲菌感染的可能来源,但通常只是零星案例,极少有暴发性感染。然而2016年至2018年期间,美国发生了多重耐药空肠弯曲菌感染暴发,美国疾控中心调查发现,这次的暴发可能是宠物店小狗的抗生素滥用引起的,为宠物行业敲响警钟。
中科大:我国淡水鲤鱼肠道菌群及其抗生素耐药性分析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5.714]
① 零售市场中的中国四大淡水鲤鱼肠道菌群中,含有丰富的抗生素耐药和银/汞抗性基因,其中sulI、sulII和tetQ与银/汞抗性基因强相关;② 不同零售市场的鱼肠道菌群组成有差别,酸杆菌门、拟杆菌门、绿弯菌门、蓝细菌、厚壁菌门和变形菌门,或构成四大中国淡水鲤鱼肠道内的核心菌群;③ 鱼肠道中潜在的耐药或致病菌,对人类健康有潜在威胁;④ 应制定水产养殖中抗生素的管理策略,以避免耐药和条件致病菌经食物链或直接接触,从鱼传播给人。
Antibiotic resistance and microbiota in the gut of Chinese four major freshwater carp from retail markets
09-30, doi: 10.1016/j.envpol.2019.113327
【主编评语】淡水鱼养殖中也存在抗生素滥用现象,由此引起的鱼肠道内耐药菌增多,可能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盛国平团队,分析了来自合肥4个零售市场的32条淡水鲤鱼(草鱼、鲢鱼、鳙鱼和鲫鱼)的肠道菌群组成、抗生素耐药基因和重金属(银、汞)抗性基因,再次表明应尽快改善水产养殖中的抗生素使用情况。
抗生素治疗增加结肠袋炎患者肠道菌群的抗生素耐药性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纳入33名接受了4周抗生素治疗的结肠袋炎患者,中位随访425天,收集抗生素治疗期间及之后的粪便样本;② 79%的患者对抗生素治疗产生应答,89%的应答患者3个月内复发;③ 抗生素治疗在降低疾病相关细菌(如产气荚膜梭菌)的同时,也减少了有益菌(如柔嫩梭菌群);④ 应答患者菌群中,出现了多个环丙沙星耐药性突变,携带多重耐药基因位点的菌株富集;⑤ 停止抗生素治疗后,患者的菌群组成发生快速变化,口腔相关细菌及疾病相关细菌大量增加。
Predominantly Antibiotic-resistant Intestinal Microbiome Persists in Patients With Pouchitis Who Respond to Antibiotic Therapy
10-09, doi: 10.1053/j.gastro.2019.10.001
【主编评语】结肠袋炎患者通常接受抗生素治疗,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复发、抗生素依赖或需要更长或更多疗程的抗生素治疗。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多数结肠袋炎患者可对4周的抗生素治疗产生应答,但大多数会在短期内复发,而这可能是抗生素治疗导致的耐药细菌富集引起的。因此,短期交替使用抗生素、基于菌群及营养的干预手段等应被考虑用于治疗结肠袋炎。
Nature:鱼类营养或是解决微量营养素不足的关键
Nature[IF:43.07]
① 开发了涵盖43个国家367个鱼种所含的7种营养成分(钙、铁、硒、锌、维生素A、ω-3脂肪酸和蛋白质)的数据库;② 热带鱼种中钙、铁、锌和维生素A含量高,较小鱼种中钙和铁含量高,冷环境或远洋觅食的鱼种中ω-3脂肪酸含量高,深海鱼种中硒含量高;③ 渔业营养质量由鱼种组成决定,与渔业总产量无关;④ 海洋鳍鱼捕捞中所含的营养,能有效缓解部分国家沿海地区微量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情况;⑤ 以鱼类为基础的粮食战略将为全球营养安全作出重大贡献。
Harnessing global fisheries to tackle micronutrient deficiencies
09-25, doi: 10.1038/s41586-019-1592-6
【主编评语】Nature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在全球尺度上对367种鱼的7种营养成分设卡建档,人类对怎么吃鱼、吃哪些鱼从此有了更深入的理解。颤抖吧,小鱼鱼!
n-3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蓝色鱼类摄入或可有助于健康衰老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IF:7.339]
① 2008-2010年间纳入1592名≥60岁的社区居民,随访到2015年,探究膳食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鱼类摄入与不健康衰老的关系;② 较高的蓝色鱼类摄入与不健康衰老呈负相关,特别地,其与较低的功能障碍累积相关;③ 二十碳五烯酸(EPA)与二十二碳六烯酸(DHA)摄入较高的人群,呈现出最低的衰老相关指数;④ EPA和DHA摄入也与较低的功能障碍、衰老并发症累积呈负相关;⑤ 未发现n-3 PUFA摄入与精神健康,白色鱼类摄入与非健康衰老的相关关系。
Dietary n-3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fish intake and healthy ageing
09-28, doi: 10.1093/ije/dyz196
【主编评语】海产品及n-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对心血管疾病等具有保护作用,但其与不健康衰老的关系尚未明确。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分析了西班牙地区老年人群鱼类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与不健康衰老的关系。该研究发现,蓝色鱼类(而非白色鱼类)与n-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与不健康衰老呈负相关。
低FODMAP饮食显著缓解静止期IBD患者的肠道症状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纳入52名静止期IBD患者进行一项单盲试验,27名患者进行低FODMAP饮食,25名进行正常饮食,持续干预4周;② 低FODMAP饮食组患者中有52%报告肠道症状缓解,显著高于正常饮食组的16%;③ IBS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平均降低了67分,高于正常饮食组的34分(差异不显著);④ 相比于正常饮食组,低FODMAP饮食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显著升高,粪便菌群中青春双岐杆菌、长双歧杆菌及柔嫩梭菌群的丰度显著降低,菌群多样性及炎症标志物无显著变化。
Effects of Low-FODMAP Diet on Symptoms, Fecal Microbiome, and Markers of Inflammation in Patients With Quiescent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n a Randomized Trial
09-27, doi: 10.1053/j.gastro.2019.09.024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RCT研究,在52名静止期IBD患者中进行了为期4周的干预,发现低FODMAP饮食可安全并有效地缓解患者的肠道症状,并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
合理的三餐饮食可通过影响生物钟改善2型糖尿病
Diabetes Care[IF:15.27]
① 纳入28名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等热量的三餐和六餐两组,干预12周;② 三餐组的早餐摄入的热量最高,而六餐组的早、中、晚餐摄入热量一致;③ 三餐(而非六餐)可减轻体重,降低HbA1c、食欲、空腹/日间/夜间血糖,并减少每日胰岛素剂量;④ 与六餐的大量营养素在全天均匀分布不同,三餐可使与脂肪生成、食欲和糖稳态相关的生物钟基因的表达上调,并增强其昼夜波动的振幅;⑤ 饮食干预中发现的生物钟基因表达上调或有助于改善糖代谢。
Reduction in Glycated Hemoglobin and Daily Insulin Dose Alongside Circadian Clock Upregulation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Consuming a Three-Meal Diet: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9-23, doi: 10.2337/dc19-1142
【主编评语】Diabetes Care上发表的一项RCT结果,对比了在摄入相同热量下,三餐饮食及六餐饮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发现三餐饮食(早餐中摄入更高的热量)可显著降低患者的体重、血糖、食欲及胰岛素使用剂量,并显著提升生物钟基因的表达,提示生物钟在糖代谢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间歇性禁食可改善健康人的BMI及糖代谢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IF:5.688]
① 纳入12项随机对照试验及对照临床试验(545名非糖尿病的受试者)进行荟萃分析;② 相比于对照饮食(正常饮食或持续性能量限制),间歇性禁食饮食(IFD)可显著降低BMI、空腹血糖及胰岛素抵抗,③ IFD可非显著地降低脂肪量,优化脂肪分布,并可增加脂联素水平,降低瘦素水平,提示IFD通过脂肪分解作用改善糖代谢;④ 与持续性能量限制的饮食相比,IFD可保持更高的依从性,同时对降低脂肪量和胰岛素抵抗有更显著的效果。
The Effectiveness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to Reduce Body Mass Index and Glucose Metabolis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0-09, doi: 10.3390/jcm8101645
【主编评语】间歇性禁食对于健康人的影响还存在争议。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12项RCT及对照临床试验进行了系统性综述,发现相比于正常饮食或持续性能量限制,间歇性禁食可显著改善BMI、糖代谢及脂代谢。
乳制品脂肪含量或对血压无影响,但可影响血脂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采用三期交叉试验设计,纳入55名健康成年人,设置三个等热量饮食组:不含乳制品的对照饮食,每天3份1%脂肪的牛奶,以及每天1份31%脂肪含量、富含GABA的奶酪,各饮食为期6周;② 干预后,日间收缩压和舒张压在各饮食间无统计学差异;③ 与牛奶组和对照组相比,奶酪组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的浓度及LDL颗粒大小均增加,④ 与对照组相比,牛奶组和奶酪组均增加了血清甘油三酯的浓度;⑤ C反应蛋白,糖代谢指标在三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
Effects of regular-fat and low-fat dairy consumption on daytime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and other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feeding trial
10-04, doi: 10.1093/ajcn/nqz251
【主编评语】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干预试验探究了,不同脂肪含量乳制品摄入对日间血压,血脂及其他心血管代谢性风险因子的影响。该试验发现,低脂牛奶和常规脂肪的奶酪对日间血压无影响,但对血脂水平有不同程度影响。
少吃外卖,或可减少有害化学物质的暴露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IF:8.049]
① 纳入10106名受试者,分析血清中的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水平与饮食记录;② 过去24小时内,在家中摄入的热量与血清中的5种PFAS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强;③ 过去24小时内及过去7天内,摄入来自快餐店/比萨店/其它餐厅的食物与更高的血清PFAS水平相关;④ 过去24小时内及过去12个月内,摄入爆米花与血清中4种PFAS水平(PFOA、PFNA、PFDA及PFOS)的升高相关;⑤ 过去12个月内每日摄入爆米花的受试者,PFDA可升高多达63%。
Dietary Habits Related to Food Packaging and Population Exposure to PFASs
10-09, doi: 10.1289/EHP4092
【主编评语】全氟和多氟烷基物质(PFAS)是工业品及消费品中常见的化学物质,可能对人体健康有不利影响。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多在家吃饭,血清中的PFAS水平更低;而多在外吃饭或多吃外卖,血清中的PFAS水平显著升高。食品包装中的PFAS可能进入食物,因此多在家吃饭,少吃外卖,可能减少PFAS的暴露。
华中科技大学潘安团队:成年后体重变化如何影响早死风险?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7.604]
① 纳入36051名美国人,记录年轻(25岁)、中年(平均47岁)和基线(平均57岁)的体重和身高,12.3年随访期间共10500人死亡;② 年轻到中年期间,体重增长与全因和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持续肥胖者的死亡风险最高,而体重从肥胖变为正常与死亡风险没有显著关联;③ 随着年龄增长,体重增加与死亡风险的关联变弱,而中年到中晚年期间的体重减轻与死亡风险升高相关;④ 超重与早死风险的关联较弱或没有;⑤ 成年后保持正常体重或有助于预防早死。
Weight change across adulthood in relation to all cause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0-16, doi: 10.1136/bmj.l5584
【主编评语】肥胖与早死风险升高相关,但成年后的体重变化对早死风险的影响,尚无明确答案。BMJ最新发表了来自华中科技大学潘安团队的研究,通过分析3.6万名美国人成年后的体重变化与12年随访期间的死亡率,该研究发现成年后持续肥胖、年轻时体重增长、中年后体重减轻,均与早死风险增加相关。因此,成年人保持健康体重应有助于降低早死风险。
保持健康,或可采取限时进食(综述)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IF:8.422]
① 机体存在昼夜节律钟,其与活动-休息、进食-空腹等行为周期相互协调,调节系列生理过程,优化代谢;② 营养信号途径影响昼夜节律钟,以使其适应机体的进食-饥饿状态;③ 昼夜节律与禁食周期的相互作用关系动态变化,睡眠、进食的时间等变化影响昼夜节律;④ 慢性生理节律紊乱带来机体代谢紊乱,增加慢性病风险;⑤ 限时进食可以优化肝、脂肪组织、心脏、肠以及脑部的代谢;⑥ 常规的体重与疾病管理方法与限时进食相结合,或可成为健康管理新方式。
Time-Restricted Eating to Prevent and Manage Chronic Metabolic Diseases
06-10, doi: 10.1146/annurev-nutr-082018-124320
【主编评语】发表在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上的综述文章,从分子层面综述了机体昼夜节律钟和营养信号途径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两者之间的动态关联与慢性代谢疾病的关系。最后论述了限时进食对肝脏、脂肪组织、心脏、肠以及脑部代谢可能的调节作用。基于以上论述,该文章指出,将进食时间限制在8-12小时内,或有益于机体健康。
Nature Reviews:非酒精性脂肪肝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23.57]
① 过去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发病机制,多关注胰岛素抵抗及“二次打击”假说;② 现在多关注代谢紊乱导致的细胞应激、细胞凋亡、炎症及纤维化,以及菌群与疾病的关联;③ 未来需基于遗传、病史、组织学、菌群及多组学信息建立疾病发展的整合模型;④ 治疗方面,过去多关注改善脂肪性肝炎,并主要靶向胰岛素抵抗及氧化应激;⑤ 现在开始关注减重干预、靶向代谢靶点、抑制肝纤维化及肝硬化的进展;⑥ 几项关键临床试验进展将于近几年公布。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erspective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04-25, doi: 10.1038/s41575-019-0144-8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篇perspective文章,详细介绍了过去及现在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及潜在的靶点及治疗手段。
布劳特氏菌属影响内脏脂肪积累
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IF:6.333]
① 纳入1001名20-76岁的日本受试者进行一项横断面研究,分析内脏脂肪及BMI与肠道菌群的关联;② 在门水平,女性的内脏脂肪面积(VFA)与厚壁菌门呈正相关,而与拟杆菌门呈负相关,男性的VFA与厚壁菌门及拟杆菌门的关联则相反;③ BMI与特定细菌门的关联与VFA相似;④ 在属水平,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与VFA呈显著负相关,且与性别因素无关,校正环境因子后相关性仍然显著;⑤ 在验证群体中仍可观察到Blautia与VFA呈显著负相关。
Blautia genus associated with visceral fat accumulation in adults 20–76 years of age
10-04, doi: 10.1038/s41522-019-0101-x
【主编评语】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分析了1000名左右的日本成年人的数据,发现内脏脂肪及BMI与特定细菌门的关联受到性别的影响,而布劳特氏菌属与内脏脂肪负相关,并不受性别影响。
Nature子刊:人体肠道菌群与宿主代谢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对twinsUK中心的1004对双胞胎的粪便样本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发现相比于菌群分类组成,菌群代谢途径在不相关个体之间存在广泛共享;② 对673种血液和713种粪便代谢物分析发现,代谢途径与34%的血液代谢物和95%的粪便代谢物有关,粪便和血液代谢物与代谢途径间的关联性比其与菌群的高7倍;③ 71%的粪便代谢物与15%的血液代谢物间的“对话”与菌群有关,涉及12%的物种和67%的代谢途径,提示肠道菌群介导粪便和全身代谢;④ 产甲烷菌与肥胖有关。
Interplay between the human gut microbiome and host metabolism
10-03, doi: 10.1038/s41467-019-12476-z
【主编评语】本研究依托于twinsUK队列,对1004对双胞胎的粪便样本进行了宏基因组测序,得到菌群和代谢途径信息。并且,采集并测定了859例血液样本代谢物以及479例粪便样本代谢物信息。基于以上信息,分析了菌群、粪便和血液代谢物、代谢途径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可能的相互作用途径。
为什么熬夜后想吃垃圾食品?
eLife[IF:7.551]
① 纳入29名健康参与者,分为正常睡眠组和睡眠不足组,测量参与者食物摄入的差别;② 睡眠不足增高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CS)中2-油基甘油(2-OG)的水平,增强梨状皮质中食物气味的编码,使饮食选择偏向高能量食物;③ 嗅觉诱导的梨状皮质与岛叶之间的联结,调节了2-OG水平变化与饮食选择之间的关系;④ 因此,睡眠改变带来的饮食选择与ESC相关的嗅觉通路有关,这种机制可能也可以解释普适性地膳食选择。
Olfactory connectivity mediates sleep-dependent food choices in humans
10-08, doi: 10.7554/eLife.49053
【主编评语】本研究发现,睡眠不足想吃垃圾食品主要是受人体内的嗅觉通路调节,且这种嗅觉通路与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CS)密切相关。文章预测,这种膳食调节机制可能具有普适性。
Science子刊:生物钟调控肠道ILC3的稳态
Science Immunology[IF:10.551]
① 肠道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中高表达生物钟基因,且相关基因的表达呈响应光信号的昼夜震荡模式;② ILC3的效应功能(IL-17及IL-22的产生)也表现出昼夜震荡;③ 敲除BMAL1(生物钟主要调控因子)可显著减少肠道中的ILC3;④ 缺失BMAL1的肠道ILC3的关键生物钟基因Nr1d1及Per3表达降低,RORγt表达降低,RORγt靶基因及促凋亡通路超活化;⑤ 菌群缺失可部分抑制缺失BMAL1的肠道ILC3的超活化;⑥ IBD患者肠道ILC3的部分生物钟基因表达发生显著变化。
A circadian clock is essential for homeostasis of group 3 innate lymphoid cells in the gut
10-04, doi: 10.1126/sciimmunol.aax1215
【主编评语】3型天然淋巴细胞(ILC3)在调节宿主-菌群互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但调控ILC3稳态的分子通路尚未明确。Science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肠道菌群存在的情况下,生物钟对于ILC3的稳态调节起到重要作用,而IBD患者的肠道ILC3中的某些生物钟基因表达发生变化。
北大姜长涛团队:靶向脂肪组织HIF-2α,防治动脉粥样硬化
Cell Metabolism[IF:22.415]
① 适度挨冻(16℃)的小鼠中,脂肪细胞的缺氧诱导因子2α(HIF-2α)表达增加,介导低温诱导的脂肪生热;② 敲除脂肪HIF-2α的小鼠中,神经酰胺的增加削弱了肝细胞对胆固醇的清除、减少了脂肪生热,从而加剧西式饮食诱导的动脉粥样硬化;③ HIF-2α直接诱导Acer2(水解神经酰胺的酶)基因表达,促进神经酰胺分解代谢,脂肪组织过表达Acer2可预防上述小鼠的动脉粥样硬化;④ 药物FG-4592可活化脂肪HIF-2α,从而对动脉粥样硬化起防护作用。
Adipocyte Hypoxia-Inducible Factor 2α Suppresses Atherosclerosis by Promoting Adipose Ceramide Catabolism
10-24, doi: 10.1016/j.cmet.2019.09.016
【主编评语】肥胖诱导的脂肪组织功能障碍,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冷暴露可通过调节脂肪组织功能来影响动脉粥样硬化,但相关机制尚不明确。北京大学姜长涛团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低温诱导脂肪细胞的HIF-2α表达,可经Acer2-神经酰胺轴,来增强脂肪生热和肝脏对血液胆固醇的清除,从而预防小鼠动脉粥样硬化。他们还发现,治疗贫血的药物FG-4592可活化脂肪组织HIF-2α,对动脉粥样硬化有防护作用。该研究阐明了脂肪组织HIF-2α预防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作用机制,为这种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潜在靶点。
膳食类黄酮影响人肠道菌群
mBio[IF:6.747]
① 源于240多名健康成年男性样本,基于生态系统的分析方法,发现共6个子类微生物群落分别与6种膳食类黄酮子类的摄入呈特定且非依赖型关系;② 其中,Eggerthela lenta与黄酮醇、黄烷酮的摄入呈正相关,Adlercreutzia equolifaciens与黄酮醇、黄烷醇单体的摄入呈正相关,而Flavonifractor plautii几乎与所有类黄酮子类的摄入呈负相关;③ 膳食黄烷醇单体带来由20种菌株组成的微生物群落变化,每周喝茶一次或以上,对上述效应有10.4%的贡献。
Role of Dietary Flavonoid Compounds in Driving Patterns of Microbial Community Assembly
09-24, doi: 10.1128/mBio.01205-19
【主编评语】文章的研究对象为美国健康成年男性。在本研究中,膳食类黄酮的平均剂量为每天460mg。研究结果表明,不依赖于其他膳食模式与生活习惯,膳食类黄酮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
肠道及口腔菌群或影响健康衰老
GEROSCIENCE[IF:6.444]
① 纳入65名70-82岁的受试者,分为健康衰老(HA)及非健康衰老(NHA)2组;② HA与NHA的分组依据包括:癌症,急性或慢性心血管疾病或肺部疾病、糖尿病、中风或神经退行性疾病;③ HA组与NHA组的肠道菌群多样性无显著差异,但HA组的唾液菌群α-多样性显著高于NHA组;④ HA组的肠道菌群中,Akk菌的丰度显著高于NHA组;⑤ 链球菌属在HA组的肠道及口腔菌群中的丰度均显著低于NHA组。
Gastro-intestinal and oral microbiome signatures associated with healthy aging
10-16, doi: 10.1007/s11357-019-00098-8
【主编评语】来自GeroScienc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65名70-82岁的老年人中,对比了健康衰老与非健康衰老的受试者的肠道菌群及口腔菌群,发现健康衰老与更高的口腔菌群多样性、肠道菌群中更高的Akk菌丰度、肠道及口腔菌群中更低的链球菌属丰度相关。
Cell子刊:禁食和二甲双胍,重焕衰老干细胞活力,促髓鞘再生
Cell Stem Cell[IF:21.464]
① 促进大脑内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的再生和分化能力,对由衰老引起的慢性脱髓鞘疾病有很大的治疗潜力;② 在大鼠中,OPC的分化潜能随衰老而逐渐减弱,不再能响应促分化信号,这种功能衰退与代谢能力下降和DNA损伤增加等衰老特征有关;③ 隔日禁食或二甲双胍治疗,可以逆转OPC的衰老表型,恢复其再生能力,在局部脱髓鞘的衰老大鼠中促进髓鞘再生;④ 二甲双胍可恢复衰老OPC对促分化信号的应答能力,因此联合促分化治疗或能取得更好疗效。
Metformin Restores CNS Remyelination Capacity by Rejuvenating Aged Stem Cells
10-03, doi: 10.1016/j.stem.2019.08.015
【主编评语】随着衰老,少突胶质前体细胞(OPC)无法生成新的少突胶质细胞,与多发性硬化(MS)中不可逆的神经退变相关,因此,再生疗法在治疗慢性脱髓鞘疾病方面有很大的潜力。Cell Stem Cell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衰老过程中OPC的分化能力逐渐降低,与细胞内在的衰老特征有关,而禁食和二甲双胍治疗可使衰老的OPC重焕活力,促进髓鞘再生,或能用于治疗MS等慢性脱髓鞘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