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正常菌群诱导的母源IgG,通过母乳保护后代抵御感染

佩襄 肠道 1.5K+

肠道微生物.jpg

Gut:NAFLD的肝组织微生物组成与肥胖程度相关

Gut[IF:17.943]

① 纳入47名超重或中度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患者、50名病态肥胖NAFLD患者,19名健康个体,分析肝内细菌DNA组成;② 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在病态肥胖NAFLD组占优势,变形菌门在非病态肥胖NAFLD组占优势;③ 非病态肥胖NAFLD组中变形菌门,病态肥胖NAFLD组中消化链球菌科、疣微菌门、放线菌门和γ变形菌门的DNA失衡,与组织学严重程度有关;④ 毛螺旋菌科DNA数量的减少与严重的组织学特征有关,变形菌门DNA与肝小叶、门静脉炎症评分相关。

Intrahepatic bacterial metataxonomic signature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01-02, doi: 10.1136/gutjnl-2019-318811

【主编评语】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发生中起作用。然而,肝脏组织微生物DNA对该疾病的影响尚不清楚。Gut最近发表的文章,对病态和非病态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肝组织DNA谱进行了分析,发现不同肥胖程度的非酒精性脂肪肝病患者的肝组织微生物DNA组成不同,且与组织病理严重程度相关。本研究结果或可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如可通过肝组织微生物DNA组成区分非酒精性脂肪肝病的亚型、益生菌选择时考虑患者表型特征(如肥胖程度)等。推荐阅读。

 

Nature:正常菌群诱导的母源IgG,通过母乳保护后代抵御感染

Nature[IF:43.07]

① 来自母鼠的母源天然抗体,可保护无法产生IgA和IgG抗体的新生乳鼠,抵御肠产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肠内定植和感染,母乳中的IgG起关键作用;② 新生乳鼠肠上皮表达Fc受体(FcRn),不同于成年鼠,新生乳鼠可将母乳中的IgG经FcRn从肠腔转运至血液;③ 母源抗体的产生依赖于其正常菌群,菌群中的特定成员(如肠杆菌科的Pantoea菌属)可诱导母鼠产生识别ETEC等其它肠杆菌科细菌的交叉反应性抗体,足以保护乳鼠抵抗ETEC。

Microbiota-targeted maternal antibodies protect neonates from enteric infection

01-08, doi: 10.1038/s41586-019-1898-4

【主编评语】新生儿由于还不具有成熟的免疫系统和正常菌群,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这一时期来自母亲的抗体对于帮助新生儿抵抗感染至关重要。比如,母亲注射疫苗产生的特定IgG抗体,可通过胎盘与母乳传递给后代。Nature最新发表来自美国哈佛大学Dennis Kasper与John Mekalanos合作团队的研究(Wen Zheng博士和中山大学赵文婧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揭示了母源天然抗体(即不是通过接触病原体所获得的抗体)在保护新生儿中的作用和机制。这项研究通过巧妙的小鼠试验发现,正常菌群可诱导母鼠产生抗特定致病菌(比如抗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交叉免疫性IgG抗体,这些抗体通过母乳传递给乳鼠,并能在乳鼠中从肠腔转移到血液,从而帮助其抵抗致病菌引发的肠道和系统性感染。这些发现揭示了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抗感染保护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同时也将两代宿主肠道菌群通过母源抗体关联起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黄莉萍+周宏伟+余艳红:肠道菌群失调如何促进先兆子痫?

Gut[IF:17.943]

① 先兆子痫(PE)患者的肠道菌群失调,细菌多样性降低;② 梭杆菌属和韦荣球菌属等条件致病菌丰度增加,粪杆菌属和Akk菌属等有益菌丰度降低,这些变化与血压、蛋白尿、转氨酶和肌酐水平相关;③ 接受PE患者的粪菌移植(FMT)后,小鼠孕前血压增高,孕后继续增高;④ 同时蛋白尿和胚胎吸收增多,胎儿和胎盘重量降低,小肠和脾中Treg/Th17 比例失调,肠漏严重;⑤ 在PE患者和PE-FMT小鼠的胎盘中,总细菌量、梭杆菌丰度和炎性细胞因子水平明显增高。

Gut dysbiosis induces the development of pre-eclampsia through bacterial translocation

01-03, doi: 10.1136/gutjnl-2019-319101

【主编评语】先兆子痫(PE,又称子痫前期)是一种代谢疾病,以孕期高血压和蛋白尿为主要症状,危害孕妇和胎儿健康,甚至会危及生命。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黄莉萍和余艳红团队,与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周宏伟团队,合作主导的一项最新研究在Gut发表,揭示了肠道菌群在PE中的作用。该研究分析对比了血压正常的孕妇和PE孕妇的粪便菌群,揭示出PE中的肠道菌群失调特征,并通过粪菌移植试验在小鼠中证实了这种菌群失调与PE有因果性关联。机制上,PE菌群可扰乱肠道的T细胞稳态,破坏肠道屏障,增加细菌移位,导致胎盘的细菌DNA增多和炎症水平上升。这些发现说明不能忽视肠道-胎盘轴在PE发病中的机制性作用,菌群筛查或可用于预测PE风险,靶向菌群的干预方法或许有助于这种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国内团队:高脂膳食诱导肠道菌群紊乱,影响精子质量

Gut[IF:17.943]

① 移植高脂膳食小鼠的菌群,可使受体小鼠(HFD-FMT )的精子数量和精子活力都显著降低;② 受体小鼠的菌群中,拟杆菌属和普氏菌属丰度增加,伴随内毒素血症;③ 临床样本分析也表明,拟杆菌属和普氏菌属的丰度与精子活力呈负相关性,血内毒素水平与拟杆菌属正相关;④ HFD-FMT小鼠肠道中的T细胞和巨噬细胞增多,附睾中的促炎细胞因子增加,配子减数分裂和睾丸线粒体功能相关的基因表达显著降低;⑤ 睾丸炎症可能诱导了精子运动障碍。

Impairment of spermatogenesis and sperm motility by the high-fat diet-induced dysbiosis of gut microbes

01-02, doi: 10.1136/gutjnl-2019-319127

【主编评语】广东工业大学赵子建、李芳红和陈浩团队,与南京医科大学姚兵团队共同主导的研究,近期在Gut发表。该研究结合小鼠粪菌移植以及临床样本综合分析,揭示了高脂膳食损伤男性生殖健康的肠道菌群机制。粪菌移植结果显示,高脂膳食可导致精子数量和活力降低,其中两个主要的相关菌属为拟杆菌和普雷沃菌,这些关联也在临床样本中得到证实。同时,接受HFD膳食小鼠的菌群后,受体小鼠的肠道通透性增加,睾丸炎症因子增加。因此,文章推断内毒素和睾丸炎症可能与菌群介导的精子发生障碍有关。这是研究菌群与生殖健康的先驱文章之一,可能会为男性不孕不育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兵兵)

 

男性备孕吃对了吗?

PLoS Biology[IF:8.386]

① 对15名20-27岁志愿者进行为期两周的干预实验,先进行健康膳食而后进行高糖膳食(+50%能量),精子的运动增加且在高水平稳定维持;② 高糖膳食干预一周后,tRNA来源的小RNA(tsRNA)被高度上调;③ 这些tsRNA的生物合成主要由两种途径:一种来源于成熟核tRNA的T环特定片段,另一种是线粒体tsRNA;④ 响应高糖膳食的tsRNA与精子运动呈正相关而与肥胖呈负相关;⑤ 精子中tsRNA对膳食糖的快速响应与父系代际代谢反应相适应;⑥ 膳食影响生殖健康。

Human sperm displays rapid responses to diet

2019-12-26, doi: 10.1371/journal.pbio.3000559

【主编评语】近年来,肥胖的上升与精子质量的下降成为两个明显的趋势。本文聚焦于膳食对精子质量的影响。通过人群干预实验,结果发现精子可以对膳食快速响应。高糖膳食一周后,精子的运动便明显增加,且能在高水平维持稳定。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这主要是由于精子中的tsRNA被显著上调。但是,肥胖患者的tsRNA减少,精子质量下降。精子质量与膳食的相互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膳食或影响受孕率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研究纳入2709和4268对分别来自SF队列和PRESTO 队列的夫妇;② 与平均每日血糖负荷100及以下相比,两个队列中该值在141及以上的受孕率(FRs)分别为0.89和0.87;③ 与平均每天摄入16g及以下膳食纤维相比,两个队列中该值为25g及以上的FRs分别为0.99和1.06;④ 与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比为8及以下相比,两个队列中该比例在13及以上的FRs分别为0.86和0.87;⑤ 与每天摄入27g及以下添加糖相比,两个队列中该值在72g及以上的FRs分别为0.87和0.86。

Glycemic load, dietary fiber, and added sugar and fecundability in 2 preconception cohorts

01-04, doi: 10.1093/ajcn/nqz312

【主编评语】文章纳入两个孕前队列,研究了血糖负荷与受孕率的相关性。其中,与血糖负荷相关的膳食纤维以及添加糖的摄入也参与比较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高的血糖负荷、碳水化合物/纤维素比以及添加糖的摄入与受孕率降低有关。

 

食物与菌群互作及其对健康的影响(综述)

Annual Review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8.511]

① 影响肠道菌群的因素包括分娩、喂养方式,抗生素的使用,疾病,手术,压力和饮食等;② 肥胖、炎症性肠病和癌症等许多疾病与肠道菌群有关;③ 水果、蔬菜等食物、不可消化碳水和多酚调节肠道菌群丰度和结构,促进宿主健康;④ 蛋白质和油脂,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以及对健康的影响依赖于其类型和数量;⑤ 发酵类食品可短暂改善肠道菌群,而食品添加剂或可降低菌群多样性,诱导炎症和代谢变化;⑥ 菌群导向的精准膳食和个性化医疗是未来健康科学的方向。

Interactions Between Food and Gut Microbiota: Impact on Human Health

2019-03-25, doi: 10.1146/annurev-food-032818-121303

【主编评语】发表在Annual Review of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的这篇综述文章,依次论述了人体菌群特点、影响菌群的因素、菌群与疾病、不同膳食对菌群的影响以及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文章指出,菌群是膳食与健康之间的纽带和桥梁,菌群导向的食物对健康的影响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食物-菌群-健康之间的研究需要多学科专家的共同参与。

 

肥胖青少年的肠道菌群有什么特征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4.259]

① 分析肥胖青少年和成年人以及正常体重(NW)青少年和成年人的肠道菌群组成;② 普拉梭菌和放线菌属可作为肥胖青少年的菌群标志物;③ 副拟杆菌属、理研菌科、粪拟杆菌、Barnesiellaceae和颤螺菌属是NW青少年的菌群标志物;④ 初级胆汁酸和类固醇酸生物合成、果糖等的代谢、糖酵解/糖异生等菌群代谢通路与肥胖相关;⑤ 聚糖生物合成和代谢、次级胆汁酸生物合成、类固醇激素和硫辛酸代谢等与NW青少年相关。

Gut microbiota markers in obese adolescent and adult patients: age-dependent differential patterns

2018-06-05, doi: 10.3389/fmicb.2018.01210

【主编评语】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发表的一项人体研究,揭示出肥胖青少年的肠道菌群组成和据此得出的代谢功能特征,表明菌群特征不仅与肥胖状态有关,还与年龄有关,这些发现或有助于开发基于患者年龄的个性化肥胖疗法。

 

国内团队:小檗碱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缓解结肠炎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5.574]

① 氧化小檗碱(OBB)是肠道菌群代谢小檗碱(BBR)的产物;② OBB显著缓解DSS诱导结肠炎小鼠模型的临床症状、结肠缩短、组织损伤等,其疗效与硫唑嘌呤(AZA)相似,且优于BBR;③ OBB显著改善结肠炎症应答和肠上皮屏障功能障碍;④ 机制上,OBB通过下调TLR4及MyD88的表达,抑制IκBα磷酸化和NF-κB p65入核,从而抑制TLR4-MyD88-NF-κB信号通路;⑤ 另外,OBB可调节并恢复DSS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

Oxyberberine, a novel gut microbiota-mediated metabolite of berberine, possesses superior anti-colitis effect: impact on intestinal epithelial barrier, gut microbiota profile and TLR4-MyD88-NF-κB pathway

2019-12-19, doi: 10.1016/j.phrs.2019.104603

【主编评语】小檗碱被广泛用于治疗痢疾和结肠炎,但血液浓度通常低于1%,因此小檗碱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可能发挥生物活性功能。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的苏子仁团队与谢建辉团队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小檗碱的一种新型肠道菌群代谢产物——氧化小檗碱,可通过靶向TLR4-Myd88-NF-κB通路,显著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国内团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皮肤菌群变化

Journal of Autoimmunity[IF:7.543]

① 纳入69名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20名皮肌炎患者及49名健康人,分析对比皮肤菌群组成;② SLE患者皮肤菌群的群落丰富度及均匀度显著低于健康人,并表现出更高的异质性,且与皮肌炎患者的皮肤菌群也存在显著差异;③ SLE患者的皮肤菌群失调与多种临床特征(血清补体水平低、肾脏受累、肌炎)相关;④ 葡萄球菌属(特别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表皮葡萄球菌)可作为SLE皮肤病变的潜在生物标志物;⑤ SLE患者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通路显著富集。

Disordered cutaneous microbiota in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2019-12-26, doi: 10.1016/j.jaut.2019.102391

【主编评语】来自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的陆前进团队与赵明团队在Journal of Auto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皮肌炎及健康人的皮肤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发现SLE患者的皮肤菌群失调且与多项重要临床特征相关,并鉴定出葡萄球菌属可作为SLE患者皮肤病变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谷蛋白摄入增加与乳糜泻风险增加相关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241]

① 纳入67608名2000-2009年出生的挪威儿童,平均随访11.5年,记录18月龄时的谷蛋白摄入情况;② 随访期间,共有738名儿童(1.1%)被诊断出乳糜泻,18月龄时的平均谷蛋白摄入为8.8g/天;③ 谷蛋白摄入量每增加1个标准差,校正后的乳糜泻相对风险为1.10;④ 相比于谷蛋白摄入量最少的儿童,谷蛋白摄入量最多的儿童的乳糜泻的风险显著增加(校正后相对风险为1.26);⑤ 谷蛋白摄入量与乳糜泻风险的关联不受开始摄入谷蛋白的时间的影响。

Gluten Intake in Early Childhood and Risk of Celiac Disease in Childhood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2019-08-01,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0331

【主编评语】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观察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7万名挪威儿童进行11.5年的随访后发现,在18月龄时的谷蛋白摄入越多,患乳糜泻的风险越高。

 

肠道菌群如何帮助宿主抵抗病原体感染(综述)

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IF:7.667]

① 肠道菌群可通过占据生态位、调节生态位环境、竞争营养物质、释放细菌素、调节宿主免疫防御等方式抑制肠道病原体感染;② 乳酸乳球菌、大肠杆菌等可产生各类抗菌肽以抵抗不同的致病菌;③ 梭状芽胞杆菌等产丁酸菌依赖抗性淀粉、寡糖维持利厌氧环境,限制致病菌的定殖;④ 分节丝状菌等特定细菌可激活宿主的免疫应答,包括天然淋巴细胞分泌IL-22、稳态型Th17细胞应答、IgA应答等;⑤ 肠道菌群激活的免疫抵抗可影响肠外器官,伴随系统性免疫反应。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to improve innate resistance

2018-09-08, doi: 10.1016/j.coi.2018.08.003

【主编评语】Current Opinion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通过改善肠道环境、直接杀伤、调节宿主免疫应答等方式,帮助宿主抵抗病原体的肠道感染的机制,并讨论了通过调节菌群提高宿主对病原体感染的抵抗力的可能。

 

肠道菌群影响急性应激诱导的髓系免疫细胞变化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IF:6.17]

① 无菌小鼠的基线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升高,菌群移植可改善肾上腺素水平;② 无菌小鼠血液、脾脏及肠系膜淋巴结(MLN)中的LY6Chi单核细胞、LY6Cmid,CCR2+单核细胞和粒细胞水平下降,菌群移植可改善上述细胞的水平;③ 急性应激导致小鼠血液中的LY6Chi单核细胞、LY6Cmid,CCR2+单核细胞减少及粒细胞增加,与正常小鼠不同,无菌小鼠的LY6Chi单核细胞及粒细胞在240min后仍未恢复正常水平;④ 急性应激不会诱导骨髓细胞运输进入MLN。

The Role of the Microbiota in Acute Stress-Induced Myeloid Immune Cell Trafficking

2019-12-05, doi: 10.1016/j.bbi.2019.12.003

【主编评语】急性应激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化,并介导先天性免疫细胞的应答。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急性应激诱发小鼠血液中特定髓系细胞的变化,而在无菌小鼠中,急性应激诱导的髓系细胞变化的恢复受损。研究结果提示,菌群影响急性应激诱导的免疫系统应答。

 

Nature Reviews:膳食模式与患癌风险(综述)

Nature Reviews Cancer[IF:51.848]

① 健康饮食可降低患肺/卵巢癌等风险,西式饮食、高肉类饮食增加患结直肠癌等风险;② 地中海饮食(MED)、终止高血压膳食疗法(DASH)、健康饮食指数(HEI)、北欧健康食品指数(HNFI)降低部分癌种患癌风险,素食与患癌风险无关;③ 促炎性饮食、高胰岛素血饮食增加患消化道/肺癌等风险,抗氧化降低结直肠/乳腺癌风险;④ 饮食与癌症相关联的潜在机制包括菌群失调、表观遗传不良事件、炎症与免疫功能、代谢和激素紊乱、氧化应激及抗氧化。

Dietary patterns and cancer risk

2019-12-17, doi: 10.1038/s41568-019-0227-4

【主编评语】多个系统研究和荟萃分析报告了特定癌种与饮食模式之间的流行病学联系。发表在Nature Reviews Cancer的重磅综述,总结了该领域的现状,分析不同饮食模式与患癌风险之间的联系,饮食模式涉及西式饮食、健康饮食、高肉类饮食、地中海饮食等。不同饮食模式与患癌风险相关联的潜在机制包括肠道菌群失调、表观遗传、免疫功能、代谢、激素紊乱及氧化应激等。

 

血清中的IGF1与IGFBP3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相关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对397380名受试者的血清蛋白进行检测,在7.1年的中位随访时间内,共发生2665例结直肠癌;② 校正多变量后,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正相关,IGF1水平每增加一个标准差对应的结直肠癌风险比为1.11;③ 利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法,可预测IGF1水平的SNP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相关;④ 另外,可预测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GFBP3)水平的SNP也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相关。

Circulating Levels of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and 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 3 Associate With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Based on Serologic and Mendelian Randomization Analyses

2019-12-26, doi: 10.1053/j.gastro.2019.12.020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近40万人的血清蛋白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正相关;利用孟德尔随机化分析法,进一步发现,影响IGF1的遗传因素也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相关。

 

吃辣椒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18.639]

① 纳入 22811意大利成年人,平均随访8.2年,共监测到1236例死亡;② 与不吃或者很少吃辣椒的人群相比,每周吃辣椒4次以上,其全因死亡和心血管疾病死亡的多变量风险比分别为0.77和0.66;③ 每周吃辣椒4次以上与局部缺血性心脏病及脑血管病死亡风险也呈负相关;④ 在非高血压人群中,辣椒摄入与总死亡率的相关性更强;⑤ 根据已有的心血管病标志物,本研究中只有维生素D稍微可以解释这种相关性;⑥ 辣椒摄入与心血管病的这种相关性不依赖地中海饮食。

Chili Pepper Consumption and Mortality in Italian Adults

2019-12-16, doi: 10.1016/j.jacc.2019.09.068

【主编评语】文章探究了意大利居民辣椒摄入与死亡风险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规律性吃辣椒(每周4次以上)习惯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呈负相关。但是其具体的机理并不是十分明确。在已知的心血管标志物中,只有维生素D可以勉强解释一点这种相关性。

 

高卡路里饮食或可提升快速进展的渐冻症患者的生存率

Annals of Neurology[IF:9.496]

① 201名肌萎缩侧索硬化(ALS)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服用利鲁唑进行治疗的同时,分别摄入高卡路里饮食及正常饮食;② 在干预开始28个月后,2组患者的主要终点(存活率)无显著差异,次要终点(包括肺活量、营养及食欲评分、ALS功能评分、生活质量评分、BMI、进行气管造口术的时间)也均无显著差异;③ 亚组分析显示,在疾病进展较快的患者中,高卡路里饮食可显著提升ALS患者的生存率。

Effect of high‐caloric nutrition on survival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2019-12-17, doi: 10.1002/ana.25661

【主编评语】体重降低是肌萎缩侧索硬化(ALS)的不良预后因子之一。Annals of Neurology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发现高卡路里饮食并无法显著提升ALS患者的生存率及各项指标,但在亚组分析中,高卡路里饮食可显著提升疾病进展较快的ALS患者的生存率。

 

调节碳水质量改善心血管疾病风险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研究纳入5373名55-75岁的肥胖/超重且伴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② 增加蔬菜、水果、豆类、鱼类以及坚果的摄入,降低精制谷物、添加糖及加糖饮料摄入,可以提高大部分患者的碳水化合物质量指数(CQI);③ 随着CQI的提高,患者的体重、腰围(WC)、血压、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甘油三酯水平、甘油三酯和葡萄糖(TyG)指数以及TyG-WC均降低,高密度脂蛋白(HDL)胆固醇、总/HDL胆固醇比增加;④ CQI与心血管病风险因素密切相关。

Carbohydrate quality changes and concurrent changes i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a longitudinal analysis in the PREDIMED-Plus randomized trial

2019-12-23, doi: 10.1093/ajcn/nqz298

【主编评语】研究以西班牙55-75岁的肥胖/超重且伴有代谢综合征的人群为对象,评价了膳食质量的改变对该人群心血管病风险的改善作用。跟踪随访12个月后发现,随着碳水化合物质量指数的增加,该人群中心血管疾病相关的风险因子显著降低,且该效应可以持续。文章认为,碳水化合物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全脂牛奶或与儿童较低的超重风险相关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纳入28项观察性研究(20项横断面,8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未发现符合要求的干预试验;② 其中18项研究显示较高的牛奶脂肪摄入与较低的儿童肥胖风险相关,剩余10项没有发现相关性;③ 对其中14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发现摄入全脂牛奶(3.25%脂肪)儿童的超重或肥胖患病风险比摄入低脂牛奶(0.1-2%脂肪)儿童低,OR值为0.61;④ 纳入荟萃分析的研究存在较大异质性,还需干预试验来确定哪种脂肪含量的牛奶可以降低肥胖风险。

Whole milk compared with reduced-fat milk and childhood overweight: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2-18, doi: 10.1093/ajcn/nqz276

【主编评语】许多机构建议儿童在2岁后,应将饮食中的全脂牛奶转换为低脂牛奶来降低肥胖风险。近期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展示了不一样的结果。该研究纳入28项报道了健康儿童(1-18岁)牛奶脂肪摄入与肥胖关系的观察性研究,并对其中14项报道了全脂牛奶或低脂牛奶摄入比例及测量了超重或肥胖的研究进行荟萃分析。该研究发现,摄入全脂牛奶(3.25%脂肪)儿童的超重或肥胖风险比摄入低脂牛奶(0.1-2%脂肪)儿童低。但需注意,纳入研究间的异质性较大,多为横断面研究,且大部分研究偏倚风险高,仍需高质量的前瞻性研究或干预试验来评价哪种脂肪含量的牛奶可以降低肥胖风险。

 

轻中度饮酒亦可增加癌症风险

Cancer[IF:6.102]

① 利用日本全国住院病人数据库进行多中心病例对照研究,对63 232例病例按1:1匹配年龄、性别、入院日期和医院一致的对照;② 病例组平均饮酒量和饮酒年限显著高于对照组,总体癌症风险与饮酒份数-年(每天份数*饮酒年数)呈剂量反应关系,份数-年越大,癌症风险越高;③ 与终生不饮酒相比,轻中度饮酒(每天<2份)的任意饮酒年限均与较高的总体癌症风险相关;④ 轻中度饮酒与上呼吸消化道/胃肠道癌、乳腺癌及前列腺癌的关系与上述模式相同。

Light to moderate amount of lifetime alcohol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ncer in Japan

12-09, doi: 10.1002/cncr.32590

【主编评语】Cancer近期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探究了日本人群终生饮酒量与癌症的关系。该研究通过每天饮酒份数与饮酒年数的乘积(份数-年)来衡量终生饮酒量。研究发现,饮酒份数-年与总体癌症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份数-年越大,风险越高。与终生不饮酒相比,轻中度饮酒(每天<2份;每份包含23克酒精,相当于180毫升日本清酒,或500毫升啤酒,或180毫升葡萄酒,或60毫升威士忌)的任意饮酒年限均与较高的总体癌症风险相关。

 

Nature Reviews:坏情绪会影响我们的进食行为和能量摄入(年度回顾)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4.646]

① 除特定的神经通路和循环因子外,情绪也参与调控进食行为和生理稳态;② 长期精神压力刺激大脑中央杏仁核(CeA)的神经元分泌神经肽Y(NPY)抗压并摄入高热量食物,导致肥胖;③ 美味的高热量食物激活CeA中的前孤啡肽亚类神经元,导致大脑处于享乐中而过量饮食;④ NPY神经元和促黑素细胞皮质素原(POMC)神经元调控生理稳定,POMC对约束压力敏感,抑郁时分泌量降低;⑤ 岛叶皮质中的内脏区同时调控厌恶情绪和生理稳态,由此调控进食和焦虑行为。

Integrated pathways that control stress and energy homeostasis

11-26, doi: 10.1038/s41574-019-0298-z

【主编评语】为维持自身基本生理需求的进食为刚需型进食,而当人处于长期压力或负面情绪中时,往往会寻求高热量食物帮助缓解压力,从而出现享乐型进食。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的这篇综述总结了2019年关于大脑神经元在刚需型进食和享乐型进食调控机制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以及发现不同种压力会导致不同的神经调控,因此会有压力之下有人食欲下降和有人食欲上升之别。编者觉得这篇文章很长知识,建议有兴趣的读者关注!

 

Nature Reviews:高糖高脂饮食和疾病影响肝脏脂肪酸代谢途径(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4.646]

① 脂肪酸代谢的失衡导致肝内甘油三酯(IHTAG)累积,而IHTAG与非酒精性脂肪肝和2型糖尿等疾病显著相关;② 肝胰岛素信号调节与脂肪酸摄取、合成和储存相关的通路,是连接肝内外脂肪酸代谢的重要因素;③ 摄入高脂或高糖可增加新脂肪合成,加剧IHTAG的累积;④ 代谢疾病会导致肝脏氧化途径及外分泌物的动态变化(如极低密度脂蛋白增加);⑤ 膳食成分影响胰岛素水平和组织吸收的营养成分,未来研究需优化与肝脏脂代谢和碳水代谢相关的生理模型;

The regulation of hepatic fatty acid synthesis and partitioning: the effect of nutritional state

09-25, doi: 10.1038/s41574-019-0256-9

【主编评语】肝脏是调控身体脂质代谢的重要器官,来自人体自身脂肪组织和摄入的膳食脂肪中的脂肪酸汇入肝脏后,通过酯化途径形成甘油酯(主要为甘油三酯和磷脂)或进入氧化途径分解,而人体的营养或生理状态会导致脂肪酸进入不同的途径,进而产生不同的结果。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的这篇综述讨论高糖/高脂饮食成分和代谢疾病(如非酒精性脂肪肝)如何影响这些过程。文章最后提到的治疗方案中,药物(如噻唑烷二酮)、补剂(如二十碳五烯酸)和酶抑制剂等有望成为降低肝内甘油三酯的手段。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