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MA子刊:超40万人数据揭示,多吃植物蛋白或可减少早死
JAMA Internal Medicine[IF:18.652]
① 纳入237036名男性及179068名女性,在6009748人-年的随访期间,共有77614名受试者死亡;② 随访期间通过问卷调查受试者的植物蛋白及动物蛋白摄入情况;③ 更多的植物蛋白摄入与更低的总死亡率显著相关,植物蛋白摄入每增加1个标准差,总死亡率降低0.36%(男)或0.33%(女);④ 将从动物蛋白中摄入的3%能量替换为植物蛋白,与总死亡率降低10%、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11%(男)或12%(女)相关,主要归因于来自鸡蛋及红肉中的蛋白摄入的降低。
Association Between Plant and Animal Protein Intake and Overall and Cause-Specific Mortality
07-13,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0.2790
【主编评语】《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40万名受试者进行16年左右的随访,发现植物蛋白的摄入量越高,总死亡率越低。另外,如果将摄入的等热量动物蛋白替换为植物蛋白,与总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降低显著相关,而该关联主要归因于减少来自鸡蛋及红肉中的蛋白摄入。
热量摄入不足与心衰患者的较差预后相关
JACC: Heart Failure[IF:8.493]
① 纳入57名心力衰竭患者,通过问卷评估饮食情况,将卡路里摄入小于90%的代谢需求定义为热量摄入不足;② 所有患者的中位钠摄入量为每日2987 mg,中位热量摄入为每日1602 kcal;③ 基于营养风险指数,11%的患者为营养不良,而每日钠摄入量小于2000 mg的患者均为热量摄入不足;④ 出院12周后,热量摄入不足患者的KCCQ-CS评分(用于评估生活质量)改善更少,再入院风险更高,再入院后的住院时间更长。
Insufficient Calorie Intake Worsens Post-Discharge Quality of Life and Increases Readmission Burden in Heart Failure
07-08, doi: 10.1016/j.jchf.2020.04.004
【主编评语】指南中建议心力衰竭患者限制膳食中的钠摄入,但这可能不经意间导致患者的营养不良。《JACC: Heart Failur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57名心衰患者出院后的饮食及预后进行分析后发现,热量摄入不足与较差的预后(生活质量更差、再入院风险更高、再入院时长更长)相关。而对于每天的钠摄入量不足2g的患者,均为热量摄入不足。该研究提示,应注意对心衰患者的饮食进行评估及合适的干预。
哪些宿主和菌群产物可调节肠道屏障功能?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鉴定出可破坏TJ的10种分泌蛋白(IL-15等)、3种菌群代谢产物(腐胺等),以及可增加TJ完整性的4种分泌蛋白(IL-21等)、3种菌群代谢产物(牛磺酸等);② 腐胺可恶化小鼠的结肠炎,增加肠道通透,降低结肠跨膜电阻,增加肠系膜淋巴结中的模式识别受体配体,降低结肠长度,减少生存期;③ 并增加小鼠肠道及粪便中的活鼠柠檬酸杆菌,促进细菌与结肠上皮的粘附,提升结肠组织中的炎症因子水平;④ 牛磺酸可抑制腐胺诱导的TJ破坏及炎症恶化。
High-Throughput Screen Identifies Host and Microbiota Regulators of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07-08, doi: 10.1053/j.gastro.2020.07.003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将CaCo-2细胞及T84细胞与LPS、TNF、组胺、受体拮抗剂、分泌蛋白文库、菌群代谢产物及药物等共培养,通过成像技术筛选可改变上皮紧密连接(TJ)及粘着斑形态的分子,鉴定出了一系列可破坏TJ或增加TJ完整性的分泌蛋白、菌群代谢产物及FDA已批准的药物。选取可破坏TJ的腐胺及可稳定TJ的牛磺酸在小鼠中进行验证,发现腐胺可促进致病菌感染、恶化结肠炎并降低生存率,而牛磺酸可抑制腐胺诱导的表型。
预防大肠癌,不仅要留意家族史,还要警惕糖尿病!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171]
① 纳入1261万瑞典人数据,包括约56万糖尿病(DM)患者、16万结直肠癌(CRC)患者,以无DM病史且无CRC家族史者为对照,探究DM和CRC家族史对CRC风险的影响;② 50岁前确诊DM但无CRC家族史的人,其50岁前和50岁及以后患CRC的风险是对照的1.9和1.3倍;③ 50岁前确诊DM且有1名一级亲属患CRC,则其50岁前和50岁及以后患CRC的风险是对照的6.9和1.9倍;④ 在50岁前,DM患者的CRC累积风险为0.4%,与无DM但有1名一级亲属患CRC的人接近,是对照的2倍。
Personal History of Diabetes as Important as Family History of Colorectal Cancer for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A Nationwide Cohort Study
05-21,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0669
【主编评语】糖尿病(DM)和结肠直肠癌(CRC)有一些共同的危险因素,包括生活方式和代谢紊乱。最新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上有关糖尿病和癌症家族史的大队列研究结果显示,DM患者的CRC风险上升程度,接近于CRC家族史患者。糖尿病和CRC家族史与CRC风险增加的相关性在年轻人中最为显著。
BMJ:减钠膳食有必要吗?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30.223]
① 减少钠的摄入量可以降低血压,至少对血压高于平均水平的人是有效的;② 钠对心血管疾病和死亡率的影响尚存争议;③ 一些研究表明基线钠排泄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呈直接的线性关系,而另一些观察性研究表明两者之间的关系呈U型或J型曲线;④ 导致研究结果不同的可能因素有:研究人群之间的异质性、测量误差、混杂、反向因果关系或低水平的不良生物学影响;⑤ 未来需要进一步对钠的摄入量和心血管疾病进行大规模随机试验以解决这些争议。
Sodium and health—concordance and controversy
06-26, doi: 10.1136/bmj.m2440
【主编评语】BMJ期刊“Food for thought 2020”专题文章。文章主要探讨了钠与健康的关系。研究显示,减钠有助于降低高血压病人的血压,但是其对心血管病风险的影响尚存在争议。并且,由于人群的异质性,不同国家给出的钠的推荐摄入量并不一致。同时,该领域的研究也存在很多的不确定性:并发症、人口因素以及基因层面的差异,甚至钠与其他膳食成分的相互作用等,都将影响钠与健康相互关系的评估。更合理的研究方案以及更长期的跟踪被需要。
BMJ:“吃地开心”还是“吃出开心”?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30.223]
① 与“不健康”的饮食模式(如西方饮食)相比,健康的饮食模式(如地中海饮食)与更好的心理健康有关;② 某些食物或饮食模式对血糖、免疫激活和肠道微生物群的影响可能在食物和情绪之间的关系中起作用;③ 但精神疾病的原因多样,它们常常独立于营养和饮食而出现并持续存在,要避免过度强调饮食以防适得其反;④ 食物和心理健康之间的联系机制,以及确定如何、何时利用膳食营养来改善心理健康,是下一步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
Food and mood: how do diet and nutrition affect mental wellbeing?
06-29, doi: 10.1136/bmj.m2382
【主编评语】BMJ期刊“Food for thought 2020”专题文章。本研究探讨了食物与身心健康,尤其是心理健康的关系。文章认为,特定食物或者食物成分可能通过影响血糖调节、免疫调节或者肠道菌群, 从而影响机体的代谢甚至神经系统,进而影响机体的情绪。但是,研究也表明,很多精神疾病并不依赖于膳食或者营养因素。更多的膳食营养与心理健康的研究亟待开展。
BMJ:用“食疗”来防治疾病,未来可期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30.223]
① 面对饮食相关的慢性病的全球流行,人们开始尝试用“食品即药物”的干预措施来预防、管理和治疗疾病;② 这些措施包括医学定制餐、医学定制食品和产品处方,在美国的使用日益增加,其他国家也有一些尝试;③ 指导患者进行这类干预可改变其遵循饮食建议的能力,解决健康饮食中的障碍(如负担不起或无法获得推荐的食物);④ 将营养干预措施融入医疗保健,需要投入大量研究以增加证据基础、提升临床医生的知识与指导能力、持续的资金支持。
Food is medicine: actions to integrate food and nutrition into healthcare
06-29, doi: 10.1136/bmj.m2482
【主编评语】很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如何用科学的饮食干预来预防、管理和治疗疾病,正在成为科研和临床的关注焦点。BMJ期刊“Food for thought 2020”专题中的这篇文章介绍了“食物即药物”(Food is medicine)的疾病干预理念,以及将这些干预措施整合到医疗系统中的方法和挑战。(
BMJ:吃膳食补充剂有必要吗?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30.223]
① 年长者、女性、高学历者、高收入者和有更健康生活方式的人更倾向于使用补充剂;② 补充剂可显着改善大多营养素摄入不足的情况,也会导致某些营养素摄入过量;③ 随机试验表明,使用维生素、矿物质和鱼油补充剂不能减少非传染性疾病风险;④ 补充剂也不能降低没有临床营养缺陷的健康人患心血管疾病、癌症、2型糖尿病和骨质疏松的风险;⑤ 需进一步评估补充剂对一般人和有特定营养需求的人(包括来自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的人)健康的长期影响。
Health effects of vitamin and mineral supplements
06-29, doi: 10.1136/bmj.m2511
【主编评语】BMJ期刊“Food for thought 2020”专题文章。该研究主要探讨了膳食补充剂,尤其是维生素和矿物元素补充剂,的使用情况和使用必要性。文章指出,这些补充剂的使用一方面可以改善摄入不足问题,但同时也会带来摄入过量的问题。同时,现在仍然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些膳食补充剂可以改善非传染性疾病,比如二型糖尿病等。文章认为,膳食补充剂对特定人群的效用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明确。
Cell子刊:母婴菌群传递,母乳不可忽视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5.923]
① 母乳和婴儿粪便有不同的菌群组成,但存在一些共享的细菌(如一些链球菌属物种和殊异韦荣球菌),提示母乳中的特定细菌或可转移到婴儿肠道中;② 细菌共享程度与母乳喂养实践有关,如:将母乳泵出喂给婴儿,则细菌共享减少、一些共享菌在母乳中的含量降低;③ 婴儿肠道菌群组成以及其中的共享菌含量,与母乳喂养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而非母乳喂养模式)密切相关;④ 母乳细菌对婴儿肠道菌群整体组成的影响程度,与分娩方式等其它影响因素相似。
Breastmilk Feeding Practice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Co-Occurrence of Bacteria in Mothers’ Milk and the Infant Gut: the CHILD Cohort Study
07-10, doi: 10.1016/j.chom.2020.06.009
【主编评语】母乳中含有来自体内和体外的细菌,但是这些细菌是否会转移并定植到婴儿肠道中,以及母乳喂养实践(纯母乳的程度、持续时间、是否挤出喂养)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这一过程,尚不明确。《Cell Host and Microbes》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分析了加拿大CHILD队列中的1249个母子对的母乳菌群以及3月龄和12月龄的婴儿粪便菌群,并探究了与母乳喂养实践之间的关系,鉴定出一些在母乳和婴儿肠道中共享的细菌,说明特定细菌或许能通过母乳转移到婴儿肠道中,并影响婴儿的菌群发育。
Science子刊:菌群失调促自身免疫疾病,色氨酸代谢是关键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6.304]
① 老年TC小鼠表现出肠道炎症、菌群失调及狼疮相关表型,无明显肠道屏障破坏及菌群易位;② 将老年(而非年轻)TC小鼠的粪便移植给无菌小鼠可诱导自身抗体产生等狼疮相关表型,与野生型小鼠共饲养可缓解老年TC小鼠的自身免疫应答;③ TC小鼠的色氨酸代谢通路发生显著变化,血清色氨酸减少而犬尿素增加,抗生素处理可降低血清犬尿素水平;④ 低色氨酸饮食调控小鼠肠道菌群、抑制抗dsDNA IgG的产生并缓解自身免疫表型,高色氨酸饮食起相反作用。
Gut microbiota dysbiosis and altered tryptophan catabolism contribute to autoimmunity in lupus-susceptible mice
07-08,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x2220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失调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发病机制相关。《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triple congenic(TC)狼疮易感小鼠模型中观察到肠道菌群失调,伴随着肠道炎症及狼疮相关表型,并通过抗生素处理、粪菌移植及共饲养等实验证实了菌群失调对自身免疫的诱导作用。另外,TC小鼠表现出色氨酸代谢通路失调及血清犬尿素水平升高,提示色氨酸代谢在自身免疫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调节饮食中的色氨酸水平,可影响小鼠的肠道菌群,并调控狼疮相关的自身免疫表型。
BMJ:近20万人数据,多种全谷食物与糖尿病风险降低相关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30.223]
① 纳入美国3个大型前瞻性队列约19.5万人,在约462万人年的随访过程中,18629人诊断出2型糖尿病(T2D);② 与全谷物食物摄入最少的(第一五分位)人群相比,摄入最多(第五五分位)的人群的T2D风险降低29%,且在瘦人中更明显;③ 对于几种常见的全谷食物(全谷早餐麦片、燕麦片、黑面包、糙米、麸皮和小麦胚芽),其高摄入量均与T2D风险显著降低相关;④ 爆米花与T2D风险呈J型关系,当每天摄入超过1份时T2D风险显著升高。
Intake of whole grain food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07-09, doi: 10.1136/bmj.m2206
【主编评语】多吃全谷食物与较低的2型糖尿病(T2D)风险相关,但不同类型的全谷食物与T2D的关联并不清晰。《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分析了美国3个大型队列(NHS、NHSII和HPFS)的数据,表明总全谷食物以及多种全谷食物都与T2D风险降低相关,而爆米花吃太多则增加T2D风险。
BMJ:血液标志物有话说!多吃水果蔬菜有助于预防糖尿病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30.223]
① 纳入欧洲8国9754名2型糖尿病(T2D)和1.3万名对照受试者,分析反映水果蔬菜摄入量的血浆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与T2D风险的关联;② 较高的血浆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的水平,与较低的T2D风险相关;③ 由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组成的综合生物标志物评分与T2D呈负相关,与分数最低组相比,分数依次升高的4组的T2D风险分别降低23%、34%、41%和50%;④ 综合生物标志物分数升高1个标准差,相当于增加66克/天的水果蔬菜摄入量,与T2D风险降低25%相关。
Association of plasma biomarkers of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with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EPIC-InterAct case-cohort study in eight European countries
07-09, doi: 10.1136/bmj.m2194
【主编评语】营养流行病学研究主要依赖于受试者自我报告的饮食调查问卷数据,可能与实际情况存在偏差,而适当的生物标志物可作为客观指标,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补充。《British Medical Journal》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以血浆维生素C和类胡萝卜素作为水果蔬菜摄入量的客观指标,在欧洲8国的EPIC-InterAct病例-队列研究中探究了水果蔬菜摄入情况与2型糖尿病(T2D)风险之间的相关性。研究发现,血浆维生素C、类胡萝卜素及其复合生物标志物评分都与T2D发病率呈负相关,说明多吃水果和蔬菜应有助于预防T2D。
JAMA:2型糖尿病患者是否应该进行间歇性禁食?(观点)
JAMA[IF:45.54]
① 有关2型糖尿病患者的间歇性禁食的研究有限,最佳间歇性禁食方案或相关药物调整方案尚不清楚;② 间歇性禁食可改善血红蛋白A1c和减轻体重,效果不逊色于热量限制,但是否带来长期益处尚不清楚;③ 间歇性禁食会增加2型糖尿病患者低血糖、脱水、低血压和其他安全性风险;④ 间歇性禁食期间更易引起血糖变异,增加微血管和大血管并发症的风险;⑤ 2型糖尿病患者不应该在没有医生参与的情况下进行禁食。
Limited Evidence for the Health Effects and Safety of Intermittent Fasting Among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07-02, doi: 10.1001/jama.2020.3908
【主编评语】近年来的研究表明,热量限制可以降低体重,进而有益于2型糖尿病患者。因此,很多研究认为间歇性禁食可能也有此功效。但是,发表在《JAMA》上的这篇观点文章显示,虽然间歇性禁食可以减轻体重、改善血糖,但是其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的作用尚不清楚。相反,执行不当,间歇性禁食可能增加患者脱水、血糖变异等风险。因此,文章呼吁,2型糖尿病患者不要随意进行间歇性禁食。
大豆成分改善2型糖尿病有性别要求
Clinical Nutrition[IF:6.36]
① 纳入8269名无2型糖尿病参与者,在50063人年的随访期间,531名参与者出现2型糖尿病;② 在女性中,饮食中的大豆蛋白和异黄酮与2型糖尿病间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负关联,大豆蛋白和总异黄酮的发生率比值(IRR)分别为0.63和0.62;③ 在大豆甙元和染料木素中,也出现相似的显著线性趋势;④ 在男性中,大豆蛋白和异黄酮与2型糖尿病间没有显著的联系;⑤ 大豆蛋白和异黄酮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的性别特异性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Sex-specific associations of habitual intake of soy protein and isoflavones with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05-04, doi: 10.1016/j.clnu.2020.04.035
【主编评语】人群膳食干预研究。文章纳入8000余名无2型糖尿病患者,经过5万余人年的跟踪随访。研究结果发现,在女性群体中(40岁以上),大豆蛋白和异黄酮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间存在显著的剂量反应负关联,但对于男性并无此关联现象。文章认为,大豆蛋白和异黄酮的摄入对男女性的功效并不相同,其具体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JAMA:益生菌能减少养老院老人的抗生素使用吗?
JAMA[IF:45.54]
① 纳入英国23家养老院中310名老人(平均85岁),随机分为2组,一组每天服用益生菌胶囊(鼠李糖乳杆菌GG+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BB-12),对照组服安慰剂,持续1年;② 两组在试验期间的抗生素使用时长无显著差异,益生菌组为12.9天,对照组为12.0天;③ 120名受试者发生了283起不良事件(益生菌组150、对照组133),两组的住院事件分别为94和78起,死亡事件为33和32起;④ 每日口服益生菌未能减少养老院老人的感染相关抗生素使用。
Effect of Probiotic Use on Antibiotic Administration Among Care Home Residents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7-07, doi: 10.1001/jama.2020.8556
【主编评语】《JAMA》发表的一项来自英国的临床试验,研究了口服益生菌是否能帮助养老院老人减少感染相关抗生素使用,结果表明益生菌可能对此无效。
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或对慢性GVHD有保护作用
Blood[IF:17.543]
① 在一项病例-对照研究中,收集allo-HCT患者移植后100天的粪便及血浆样本;② 相比于未发展出cGVHD的患者,cGVHD患者的粪便菌群组成无显著变化;③ cGVHD患者粪便菌群中的短链脂肪酸代谢相关通路富集,血浆丙酸盐及丁酸盐的浓度显著降低;④ 在一项横断面队列研究中也可观察到,cGVHD患者的血浆丙酸盐浓度显著降低,丁酸盐浓度降低(但不显著);⑤ 但在另一项横断面队列研究中,cGHVD患者的血清(而非血浆)短链脂肪酸浓度无显著变化。
The microbe-derive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butyrate and propionate are associated with protection from chronic GVHD
07-02, doi: 10.1182/blood.2019003369
【主编评语】胃肠道菌群与同种异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CT)的结局相关,但多数研究主要关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对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的研究较少。来自《Blood》上发表的最新研究,对三项独立研究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在其中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及一项横断面队列研究中,可观察到cGVHD患者在接受allo-HCT 100天后,血浆中的丙酸盐及丁酸盐浓度降低。该研究提示,菌群代谢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能在GVHD中发挥免疫调节作用。
纤溶酶原促进艰难梭菌感染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在小鼠中表达纤溶酶的前体——人纤溶酶原(hPLG),并感染艰难梭菌;② hPLG的表达定位于艰难梭菌毒素诱导的肠道损伤部位,导致IL-1A、IL-1B、IL-3、IL-10、IL-12B、G-CSF、GM-CSF等细胞因子的上调,促进组织降解,降低小鼠生存率;③ 抗纤溶酶抗体可抑制hPLG的激活,以降低艰难梭菌感染后小鼠的疾病严重程度,并延长小鼠的生存期;④ 艰难梭菌的孢子可特异性结合hPLG及活化后的纤溶酶,后者切割孢子表面蛋白从而促进孢子的快速萌发。
Human Plasminogen Exacerbates Clostridioides difficile Enteric Disease and Alters the Spore Surface
06-20, doi: 10.1053/j.gastro.2020.06.032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艰难梭菌感染的小鼠模型中,纤溶酶原可被招募至损伤肠道并与艰难梭菌的孢子表面结合,在被激活为纤溶酶后切割孢子表面蛋白以促进艰难梭菌的孢子萌发,从而恶化艰难梭菌诱导的肠道炎症及组织损伤,并增加小鼠的死亡率。使用抗纤溶酶抗体抑制纤溶酶原的活化,可抑制艰难梭菌感染并提高小鼠的生存率。该研究提示,靶向纤溶酶原活化或是治疗艰难梭菌感染的潜在策略。
从肝硬化到肝癌,肠道菌群有什么改变?
mSystems[IF:6.633]
① 对30名肝细胞癌(HCC)-肝硬化患者、38名无HCC肝硬化患者和27名健康对照进行粪便分析和进食频率调查;② 相比健康对照,肝硬化和HCC-肝硬化患者粪菌丰度更低;③ 相比肝硬化组,HCC-肝硬化组粪菌中梭菌和CF231比例更高,且与环境因素无关,或与HCC发展相关;④ HCC-肝硬化组中,超重患者粪菌丰度低于正常体重患者,该组患者粪菌组成改变;⑤ HCC-肝硬化组患者粪菌群特征独特,与肝硬化阶段、饮食和治疗无关,与BMI、膳食糖和人工甜味剂相关。
Alterations in the Gut Microbiome in the Progression of Cirrhosis to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06-16, doi: 10.1128/mSystems.00153-20
【主编评语】肝硬化是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危险因素,而肠道菌群在肝脏疾病中也起到关键作用,但影响肝硬化发展为HCC的因素以及肠道菌群与HCC的关系仍不清楚。最新发表在《mSystems》的研究发现,从代偿性肝硬化到失代偿性肝硬化,再到HCC相关性肝硬化,肠道微生物丰度不断改变,且微生态失调愈发严重。此外,该研究第一次报道了环境因素对HCC-肝硬化的影响,如超重、脂肪肝、膳食糖和人工甜味剂与肠道微生物成分的改变相关。
Science子刊:电子烟或对口腔微生物组产生不良影响
Science advances[IF:13.116]
① 临床表现健康的电子烟使用者,口腔病原体数量增多,其毒力因子水平较高且促炎信号活跃,与重度牙周炎患者症状类似;② 吸烟者和电子烟使用者口腔都富含病原体,但口腔微生物组组成不同;③ 对电子烟使用者和吸烟者口腔微生物群进行随机森林机器学习分类器训练,分类器能区分电子烟使用者,及同时使用电子烟和卷烟的人;④ 体外RNA测序和共聚焦显微镜研究证明,富含碳的乙二醇/甘油,是电子烟暴露24小时内改变生物膜结构的重要催化剂。
Adverse effects of electronic cigarettes on the disease-naive oral microbiome
05-27, doi: 10.1126/sciadv.aaz0108
【主编评语】电子烟含有潜在的有毒物质、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和金属。《Science advances》最近发表的文章,首次探讨了电子烟对龈下微生物群的影响,包括微生物群落的组成、动态变化和功能,以及该群落对宿主免疫炎症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临床表现健康的电子烟使用者口腔微生物结构改变,且呈现出类似于严重牙周炎患者的症状。本研究结果或对电子烟的安全性提出了质疑。
Nature子刊:果糖诱导脂肪肝,小肠来保护
Nature Metabolism[IF:N/A]
① 在小鼠中,肠道特异性敲除KHK-C可抑制小肠的果糖吸收,导致短链脂肪酸的增加,并促进果糖进入肝脏,增加肝脏中的果糖-1-磷酸,并促进肝脏脂肪生成;② 肠道特异性缺失KHK-C导致的肠道果糖清除功能受损促进肝脏脂质积累,恶化果糖引起的高脂血症和肝脂肪变性;③ 肠道特异性过表达KHK-C增加肠道的果糖清除能力,导致进入肝脏的果糖减少,以抑制肝脏脂肪生成;④ 相比于“吃”或缓慢摄入,“喝”或单次摄入等量果糖可诱导更强的脂肪生成作用。
The small intestine shields the liver from fructose-induced steatosis
06-22, doi: 10.1038/s42255-020-0222-9
【主编评语】过多的果糖摄入与高脂血症、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肥胖及糖尿病相关。果糖代谢起始于己酮糖激酶(KHK)对果糖的磷酸化。KHK的活性同工酶——KHK-C主要表达于肝脏中,在小肠中也有所表达。《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小肠KHK-C对果糖的代谢可减少进入肝脏的果糖,以降低果糖诱导的肝脏脂肪生成,从而抑制高脂血症及肝脂肪变性。同时,该研究还发现,单次快速摄入果糖,相比于缓慢摄入果糖可诱导更强的脂肪生成,提示当果糖摄取速度超过肠道的清除能力时,可增强果糖诱导的肝脏脂肪生成作用。
幼儿时期到青春期的复发性腹痛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8.549]
① 纳入2455名瑞典儿童,在1、2、12、16岁时进行随访,评估3个时间点(1-2岁、12岁、16岁)的复发性腹痛(RAP)发生情况;② 在16岁时,根据Rome III标准对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肠胃失调(AP-FGID)进行评估;③ 在3个评估时间点,有26.2%的儿童至少发生了1次RAP,其中有11.3%的儿童发生了2次以上的RAP;④ 12岁时发生RAP的受试儿童中,44.9%具有持续性症状(在12岁及16岁时均发生RAP),且在16岁时的RAP、AP-FGID及IBS风险显著升高。
Prevalence and Progression of Recurrent Abdominal Pain, From Early Childhood to Adolescence
04-25, doi: 10.1016/j.cgh.2020.04.047
【主编评语】《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出生队列研究结果,对2000多名出生于1994-1996年间的瑞典儿童随访至16岁,对其幼儿时期(1-2岁)、儿童时期(12岁)及青春期(16岁)的复发性腹痛情况进行评估,发现近30%的儿童发生过至少一次复发性腹痛症状,但持续性症状仅在小部分儿童中发生。另外,该研究还发现,儿童时期的复发性腹痛是青春期的复发性腹痛、腹痛相关的功能性肠胃失调及IBS的风险因素,而幼儿时期的复发性腹痛与这些症状并无显著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