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每年都创造购买奇迹的时刻,有人在茶余饭后惊叹着中国突飞猛进的“数字经济”,也有人听着“《再也不能这样活》”的歌曲感叹“一入某宝深似海,从此存款是路人”。有人在网购中寻觅到了自己心仪已久的“宝贝”,也有不少人在“买买买”中一夜间变成了名副其实的“负翁”。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一种购物行为是相对合理或健康的,亦或是病态的或不健康的呢?
NO.1
健康合理的购物行为是为了满足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等的实际需求。也就是说,我们是出于实际需要,购买某种产品,购买之后会使之物有所用。购物更注重结果,而不仅仅体验购买过程的愉悦感。
NO.2
健康合理的购物行为有一定计划性。购物可以做到有所节制、理性消费,而不是完全一时兴起的“冲动性消费”。
NO.3
健康合理的购物行为能够“量力而行”,跟自身经济水平大致相匹配。不会为了购买心仪的物品导致月月“月光”,甚至交不上房租要露宿街头。
NO.4
健康合理的购物行为没有对自己或家人造成客观上的较大损失或主观上的明显痛苦。病态的购物行为,往往并非出于实际需求,存在无法控制的购买冲动,购买行为常常超出实际能承受的购买能力,并且给自己或家人带来许多困扰。控制不住消费,可能会导致自责或情绪失控,家人也会为此指责自己,甚至带来更大的家庭冲突或矛盾。
下面我们通过几个案例来了解一些不健康的“买买买”吧。
压力山大“买买买”的小A
小A今年25岁,大学毕业后在北京一家科技公司工作快三年了,一直做“996”的基层工作,公司杂活多、压力大。她平时没什么兴趣爱好,晚上加班回家后倍感空虚,觉得生活索然无味。小时候家教严格,什么都得听父母的。上大学后,一直要求自己好好学习,没有谈过恋爱,工作后谈过三段恋爱都不顺利,一个月前刚刚跟第三任男友分手。她觉得自己的生活一团糟,什么都做不好。
于是,她开始在网络上购买各种自己喜欢的物品,包括衣服、化妆品、毛绒玩具、绿植等等。大半个月的时间合租的小屋里就堆的满满的,舍友对此很有意见。但是她感觉购物能调节情绪,疏解压力,让自己有踏实感,也有一种能主宰生活的感觉。虽然买回来的物品确实大多都用不着,并且给舍友造成了困扰,自己也觉得不好意思。
分析和建议小A通过购物来发泄情绪,可能存在情绪调节或管理问题。
小A需要找到适合自己缓解压力、调节情绪的正确方式,包括尽量丰富生活内容,培养一些兴趣爱好,像小A的生活过于单调,如果有阅读、画画、健身等爱好,可能就不需要通过购物发泄情绪了;另外可以进行规律的有氧运动,尝试瑜伽、健身操、快走、慢跑等;也可以听一些舒缓的音乐,尝试冥想等放松训练;此外,保持良好的人际沟通,参加一定的社交活动,对于保持良好的情绪也非常重要。
控制不住“买买买”的小B
小B今年上大二,上大学后就开始网购,花钱毫无节制,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控制不住买,买的衣服、装饰品大多数都没穿戴过。父母是普通工薪阶层,家庭并不富裕,花费已严重超出家庭开支能力。她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了,每次买东西后都很满足,但买回来不久又很失落、自责,觉得买回这么多东西也没用。但就是控制不住要买的冲动,如果不把看到的东西买下来,脑海里就总想着,最终还是会想尽办法买下来。
分析和建议
小B很可能是患了一种成瘾性心理疾病,俗称“购物狂”。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调整:
第一、做计划。平时记录下自己需要的物品,列好清单,提前做好预算,进行购买时只看自己需要的和在自己购买能力范围内的物品。
第二、限制购物时间。限定一个购物时间段,只在这个时间段内购物。
第三、记账。记录每一笔收入和开支,每月做汇总,为下一个月的消费做好调整。可以借助一些记账的APP,也能提高总结和做预算的效率。
第四、使用现金支付。取消所有信用卡、只留下一个紧急备用;微信和支付宝的关联银行卡内只存入少量金额,避免冲动消费。
第五、转移购物冲动。当购物冲动来临时,立刻关掉手机、电脑,到室外进行运动或做一些体力性活动,或通过找人聊天等方式转移注意力。
第六、发展健康的兴趣爱好。在工作学习之余,把精力放在例如跑步、游泳、画画、读书等健康的兴趣爱好上。
第七、除了自身调整外,最好能到专业机构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行为治疗。
兴高采烈“买买买”的小C
小C今年16岁,最近大半个月家人发现他变了一个人似的,以前多愁善感,现在特别“活泼”,甚至有点“活泼”的过了头。天天兴高采烈的跟人聊天,说起来滔滔不绝,讲的事情天马行空、很夸张。最近几天他就花了几万从网上购买了很多配件,说是要制作一架无人机。家人质疑他没学过这个专业,怎么可能造出无人机?他说自己不但要造出无人机,还要去当飞行员,并因家人质疑他而大发雷霆。他每天就睡三四个小时,但依然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并很享受这种状态。可是家人却很遭罪,不仅开销负担不起,还要忍受小C莫名跟家人发脾气。
分析和建议
小C是患了“躁狂发作”,这是一种以情感高涨、精力旺盛、思维奔逸等为主要表现的精神疾病。有一部分患者会伴有小C的这种挥霍行为,花钱、做事不计后果。但这种状态自己很难调整,需要尽快到精神心理门诊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同时,作为家人要加强陪伴,尽可能的减少不必要的花费,尽全力确保他的安全!
以上,我们了解了几种不健康甚至是病态的购物行为,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没那么严重”,但依然希望,面对“双十一”的诱惑和商家的一轮轮活动和强大的特价攻势,我们每个人能保持十足的定力,理性消费。即使要“剁手”,也能针对所需物品量力而行,更注重结果,使其物尽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