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肠轴新发现:菌群多样性或与婴儿负面情绪相关?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IF:6.633]
① 采用宏基因组测序、静息态功能近红外光谱成像结合家长报告对出生25天新生儿肠道菌群和大脑功能连接性进行评估;② 菌群组成与大脑功能连接的个体差异性相关,从而影响个体行为;③ 菌群多样性与额顶叶功能连接呈正相关特别是毛螺菌科与拟杆菌属,或可正面影响成年后精神、行为健康;④ 菌群多样性与同源半球功能连接呈正相关,或可加重负面情绪并减少调节;⑤ 产气荚膜梭菌与大脑功能连接性过强、过低相关,或可破坏大脑连接网络形成。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s associated with newborn functional brain connectivity and behavioral temperament
11-04, doi: 10.1016/j.bbi.2020.11.003
【主编评语】我们对肠道菌群个体差异及变化在人类发育早期的敏感阶段如何影响大脑功能网络连接和行为性情知之甚少。Brain,Behavior,and Immunity最新发表的文章对此进行了探讨。结论之一与作者假设和前期研究不同,即新生儿肠道菌群类群多样性与负面情绪呈正相关,值得关注。
生命早期抗生素暴露对多动症及自闭症的影响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IF:7.707]
① 纳入25781名荷兰双胞胎及7946名瑞典双胞胎;② 两组双胞胎的注意力缺陷/多动症(ADHD)患病率分别为12.7%及13.5%,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病率分别为11.4%及4.4%;③ 2岁前,两组双胞胎的抗生素暴露率分别为35.2%及44.9%;④ 生命早期抗生素使用与ADHD风险(OR=1.10)及ASD风险(OR=1.15)增加显著相关;⑤ 单独分析同卵双胞胎,生命早期抗生素使用与ADHD风险及ASD风险均无显著关联。
Early-life antibiotic use and risk of attention-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and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results of a discordant twin study
11-12, doi: 10.1093/ije/dyaa168
【主编评语】抗生素使用可能破坏生命早期的肠-脑轴发育。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2岁前的抗生素暴露与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及自闭症谱系障碍的风险增加相关,但仅考虑同卵双胞胎时,上述关联不再显著。该研究结果提示,生命早期抗生素使用对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及自闭症谱系障碍的影响可能受到家庭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干扰。
青春期的肠道菌群破坏,或对神经行为造成持久影响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IF:5.28]
① 对青春期小鼠和成年小鼠进行3周抗生素处理,恢复一段时间后,分析小鼠的行为和肠脑轴分子特征;② 短暂的菌群耗竭对青春期(而非成年期)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能造成持久的影响,并增加焦虑样行为;③ 杏仁核中的基因表达,在青春期进行抗生素处理的小鼠中也被影响得更为严重;④ 青春期(发育关键期)的肠道菌群比较脆弱,其短期扰动可产生长久的效应,影响成年期的大脑基因表达和行为。
Enduring neurobehavioral effects induced by microbiota depletion during the adolescent period
11-06, doi: 10.1038/s41398-020-01073-0
【主编评语】Translational Psychiatry近期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在发育的关键时期(比如青春期)用抗生素长期耗竭肠道菌群,会对成年后的大脑基因表达和行为产生持久的影响。
Nature:近千名患者的动态数据揭示,肠道菌群与免疫细胞的密切互作
Nature[IF:42.778]
① 在接受中性粒细胞移植的患者中,自体粪菌移植可显著增加体内的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单核细胞的数量;② 干细胞移植来源及药物使用对免疫重建动态有显著影响,移植脐带血后的免疫重建速度慢于移植外周血,G-CSF加速中性粒细胞恢复;③ 肠道菌群组成与免疫重建动态相关,如高丰度的粪杆菌属、瘤胃球菌属及Akk菌属与中性粒细胞的恢复速率增加相关;④ 免疫细胞也可对菌群重建产生影响,如淋巴细胞数量与活泼瘤胃球菌的生长速度呈正相关。
The gut microbiota is associated with immune cell dynamics in humans
11-25, doi: 10.1038/s41586-020-2971-8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影响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的发育与稳态,并与多种免疫及炎症疾病相关。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在治疗期间,免疫系统及菌群都将经历一个重建过程,这一过程为同时研究菌群-免疫之间的关联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机会。来自Natur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近千名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的免疫及菌群重建的动态过程进行分析,发现包括菌群组成在内的多种因素(干细胞来源、药物使用等)可影响外周免疫细胞恢复的速率,而免疫细胞的数量也可反过来影响特定细菌的生长从而影响菌群重建。
Cell子刊:IL-33促进肠嗜铬细胞释放5-羟色胺维持肠内稳态
Immunity[IF:22.553]
① IL-33是一种细胞因子,可警告系统潜在的环境压力;② IL-33诱导瞬时肠道的瞬时蠕动,促进肠道蠕虫的清除,且不依赖于2型免疫反应;③ 肠嗜铬细胞(EC)依赖于ST2感知IL-33,诱导5-羟色胺(5-HT)的快速分泌,进而激活肠神经,促进肠道蠕动,EC中缺失ST2破坏外周5-HT的分泌和寄生虫的清除;④ IL-33不依赖于ST2-MyD88通路,而是诱导非典型信号通路触发钙内流,钙内流依赖于TRPA1通道;⑤ IL-33在人和小鼠EC中诱导PLC-γ1激活,促进5-HT的分泌。
Interleukin-33 Promotes Serotonin Release from Enterochromaffin Cells for Intestinal Homeostasis
11-20, doi: 10.1016/j.immuni.2020.10.014
【主编评语】胃肠道由于环境刺激,它会遇到并整合各种免疫刺激和神经元反应,被认为是最大的内分泌器官。肠嗜铬细胞(EC)作为肠上皮上的化学传感器,被认为能将环境信号转化为5-羟色胺(5-HT)的产生,从而促进肠道生理学。Immunity近期发表美国NIH国家癌症研究院的吴船团队的文章,发现EC依赖于ST2(IL-33受体)感知IL-33,激活PLC-γ1,引发钙内流,产生大量的5-HT,从而促进肠道蠕动,加快寄生虫的清除。
Nature子刊:不健康饮食相关的一种菌群代谢产物,与糖尿病存在关联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1]
① 多中心队列分析发现前驱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ImP显著上升,并发心血管病的ImP更高,ImP与葡萄糖代谢紊乱正相关;② 拟杆菌2型肠型和微生物基因低丰度个体的ImP上升,ImP与鲍氏梭菌、共生梭菌和活泼瘤胃球菌丰度正相关,与抗炎菌负相关;③ ImP与系统性炎症呈正相关,与外周血循环黏膜相关恒定T细胞量呈负相关;④ 细菌组氨酸代谢相关基因如HutH和urdA丰度增加,导致ImP水平上升;⑤ ImP水平升高与不健康饮食相关,与组氨酸摄入量无关。
Imidazole propionate is increased in diabetes and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patterns and altered microbial ecology
11-18, doi: 10.1038/s41467-020-19589-w
【主编评语】丙酸咪唑(ImP)是新发现的肠道细菌代谢组氨酸的产物。小鼠的研究发现ImP可以通过MAPK通路破坏葡萄糖代谢。但ImP在患者中与疾病的相关性并没有研究。近期一篇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多中心队列分析发现,血清中丙酸咪唑上升与前驱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显著相关,与肠道菌丰度下降,和拟杆菌2肠型显著相关,与系统性炎症显著相关。丙酸咪唑的上升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相关,但与组氨酸摄入量无关。因此对于前驱糖尿病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应当考虑个性化膳食以抑制细菌组氨酸代谢的途径。
陕师大:担心果糖摄入多影响健康?荠菜提取物或能改善
Food Chemistry[IF:6.306]
① 口服荠菜水提物(WESP)显著降低高果糖(HF)摄入小鼠的体重、肝重和脂肪重量;② WESP通过降低脂肪合成相关酶的表达调节肝脏脂肪含量,缓解肝脂肪变性;③ WESP显著降低HF小鼠的空腹血糖,增加对胰岛素和瘦素的敏感程度;④ WESP可降低HF小鼠血清谷丙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胆红素和胆汁酸含量,减少肝脏损伤;⑤ WESP通过调节NF-κB途径发挥抗氧化和抗炎作用;⑥ WESP可促进宿主肠道中短链脂肪酸的合成,并有效缓解HF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
Water extract of shepherd's purse prevents high-fructose induced-liver injury by regulating glucolipid metabolism and gut microbiota
11-04,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8536
【主编评语】现代饮食中水果、蜂蜜等甜食的摄入,及果葡糖浆等甜味剂的使用,使得果糖的摄入逐渐增多,而大量食用果糖会引起胰岛素和瘦素水平降低、饥饿素水平增高,导致肥胖,且果糖与糖耐量异常、胰岛素抵抗、高血脂和高血压均有一定关联。陕西师范大学杨兴斌团队与美国马萨诸塞大学Hang Xiao团队合作,在Food Chemistry上发表的一项基于小鼠的研究表明,荠菜的水提物(WESP)可以有效缓解高果糖摄入导致的体重增加、肝脏损伤、肠道菌群失调以及一系列病理生化特征,或可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肝脏损伤的膳食补充剂。
植物雌激素代谢与肠道菌群的双向互作(综述)
Biotechnology Advances[IF:10.744]
① 植物雌激素是植物产生的具有双酚结构的多酚化合物,类似于17β-雌二醇;② 肠道菌群可通过酶促反应将植物雌激素转化为有生物活性的代谢物,植物雌激素也可调节肠道微生态结构;③ 肠道中存在代谢异黄酮、异戊烯类黄酮、木脂素、白藜芦醇、和鞣花单宁等植物雌激素的相关菌株;④ 上述细菌具有代谢植物雌激素的特定代谢途径,同时植物雌激素也会调节这些肠道细菌的丰度和功能;⑤ 与微生物群的双向互作是植物雌激素被用于益生元开发的关键。
Biotransformation of dietary phytoestrogens by gut microbes: A review on bidirectional interaction between phytoestrogen metabolism and gut microbiota
06-09, doi: 10.1016/j.biotechadv.2020.107576
【主编评语】植物雌激素可被肠道微生物代谢,同时影响肠道微生态结构。Biotechnology Advances近期发表综述,系统性阐述了肠道细菌对一系列植物雌激素的代谢模式以及植物雌激素对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指出肠道菌株分离是揭示植物激素-肠道菌群互作的关键。本文的对于了解植物激素肠道代谢、开发新型益生元具有参考价值。
超3万人数据揭示,有机食品摄入或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IF:6.714]
① 纳入33,256法国受试者,通过调查问卷评估有机食品(OF)的摄入频率;② 在平均随访的4.05年期间(共随访134,900人-年),共发生293例2型糖尿病(T2D);③ 在调整了生活方式和饮食营养质量等混杂因素后,OF摄入与T2D风险降低相关,这种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④ 与OF摄入最少的人群相比,OF摄入最高的人群的T2D风险降低了35%;⑤ 饮食中的OF摄入每增加5%,与T2D风险降低3%相关。
Prospec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organic food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finding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cohort study
11-09, doi: 10.1186/s12966-020-01038-y
【主编评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ehavioral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3万多名法国人进行平均4年的随访后发现,有机食品摄入越多,2型糖尿病的风险越低,而有机食品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在女性中更为明显。
沈阳农大团队:大酱味道好不好,哪种微生物说了算?
Food Chemistry[IF:6.306]
① 通过宏转录组测序、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和氨基酸分析,研究大酱微生物群和代谢产物随发酵时间的变化;② 鉴定出10种影响大酱风味的化合物,包括醇类、酯类、酸类、酚类、醛类和酮类;③ 四联球菌、乳酸菌和葡萄球菌为大酱中的主要菌属,具有较高的氨基酸和碳水化合物代谢活性;④ 乳酸菌、四联球菌是影响大酱色度和风味的核心菌属,这些微生物产生的脱氢酶、脱羧酶、转氨酶,催化一系列的代谢途径,影响大酱风味物质产生。
Metatranscriptome-based investigation of flavor-producing core microbiota in different fermentation stages of dajiang, a traditional fermented soybean paste of Northeast China
10-31, doi: 10.1016/j.foodchem.2020.128509
【主编评语】大酱是我国东北地区传统的天然发酵豆酱,风味独特,其中含有大量的细菌和真菌。但大酱的独特风味与大酱微生物群之间的联系尚不清楚。Food Chemistry近期发表了来自沈阳农业大学乌日娜团队的研究,其研究成功提取了大豆酱样品的总RNA,并通过宏转录组分析了发酵菌群的结构和功能。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自动氨基酸分析方法,检测发酵过程中生化指标和风味成分的变化。最后,通过相关性分析,鉴定出影响大酱风味的核心微生物种类。本研究结果将有助于分离和筛选生产安全优质发酵豆酱的微生物菌株,并可作为分析其他半固态发酵食品微生物群的技术参考。
Nature:感染可能是阿尔兹海默症的元凶?(新闻观点)
Nature[IF:42.778]
① 在AD患者的大脑中可检测到1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感染,3种HSV及3种致病菌被认为可能触发AD;② 机制上,HSV1通过激活小神经胶质细胞的免疫反应,促使淀粉样蛋白多肽从神经元细胞膜脱离并聚集成斑块,这些斑块进一步包围并吞噬侵入的细菌或病毒;③ 对感染起到防御保护作用的蛋白斑块不能及时被机体清除,从而引发致命的级联免疫反应,造成神经炎症和神经元死亡;④ 因此,抑制β-淀粉样蛋白可能导致细菌或病毒感染对大脑造成更大的威胁。
Are infections seeding some cases of Alzheimer’s disease?
11-04, doi: 10.1038/d41586-020-03084-9
【主编评语】阿尔兹海默症(AD)是一种发病原因不明确,进行性发展的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主要发生于老年人群。过去主要认为β淀粉样蛋白聚集在大脑中形成斑块而造成神经损伤是AD的主要致病因素之一,但干扰蛋白斑块并不能抑制疾病的进展。而近年来,微生物感染促进AD发病的理论开始被提出。Nature上发表的一篇新闻观点文章,对微生物感染在AD致病机制中可能发挥的作用进行了深入讨论。在AD患者大脑中发现了单纯疱疹病毒的存在,进一步的研究提出:β淀粉样蛋白斑块的存在是作为一种抵御病毒感染的保护性蛋白,它们可直接将侵入大脑的病毒包围并吞噬,这些“保护性”蛋白残留在大脑中不能被及时清理,最终对神经造成巨大损害。科学家们尝试用了不同的小鼠模型,以及体外细胞实验去证实上述理论。
中国药科大学:黄芩多糖可以缓解小鼠溃疡性结肠炎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IF:5.162]
① 黄芩均质多糖SP2-1可缓解DSS诱导的溃疡性结肠炎(UC)小鼠的体重下降,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缓解结肠病理损伤;② SP2-1可抑制DSS诱导的UC小鼠的体重减轻,降低疾病活动指数及髓过氧化物酶活性,缓解结肠病理损伤;③ SP2-1降低小鼠促炎因子的水平,上调ZO-1、Occludin和Claudin-5表达,提高短链脂肪酸浓度,促进肠屏障修复;④ SP2-1可帮助UC小鼠富集双歧杆菌、乳酸杆菌等有益菌,减少拟杆菌、变形菌和葡萄球菌的含量。
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 polysaccharide ameliorates DSS-induced ulcerative colitis by improving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modulating gut microbiota
11-04, doi: 10.1016/j.ijbiomac.2020.10.259
【主编评语】溃疡性结肠炎与肠道菌群失调密切相关。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Biological Macromolecules近期发表了来自中国药科大学封亮、贾晓斌与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旨在研究一种从黄芩中分离得到的均质多糖SP2-1(由甘露糖、核糖、鼠李糖、葡萄糖醛酸、葡萄糖、木糖、阿拉伯糖、岩藻糖组成)对溃疡性结肠炎(UC)的影响。结果表明,SP2-1能抑制促炎细胞因子(IL-6、TNF-α、IL-β)的产生,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促进有益菌的增殖,抑制有害菌,从而改善结肠炎。本研究结果提示,SP2-1或可作为UC患者的一种新型候选药物。
JAMA:1.3万人RCT不支持ω-3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作用
JAMA[IF:45.54]
① 一项双盲随机多中心试验,纳入22国13078名接受他汀药物治疗的高血脂、高心血管风险患者,比较每天口服4克ω-3脂肪酸或玉米油对心血管结局的影响;② 中期分析表明,随访期间(中位42个月)ω-3组和玉米油组中分别有 12.0%和12.2%的患者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两组间无显著差异(OR 0.99);③ ω-3组比玉米油组有更多的胃肠不良事件(24.7% vs 14.7%);④ 该结果不支持高风险患者使用该ω-3脂肪酸配方来预防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
Effect of High-Dose Omega-3 Fatty Acids vs Corn Oil on 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 in Patients at High Cardiovascular Risk The STRENGT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11-15, doi: 10.1001/jama.2020.22258
【主编评语】2018年JAMA Cardiology曾发表荟萃分析(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66984321),表明高心血管风险人群每天补充1克ω-3脂肪酸,对预防心血管疾病没有显著效果。那么补充更高剂量的ω-3脂肪酸是否有效呢?JAMA近期发表一项多国大型临床试验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究,结果表明,高剂量ω-3脂肪酸恐怕也没有明显的预防效果。
JAMA:补充维生素D、ω-3脂肪酸和力量训练能否改善老年人健康?
JAMA[IF:45.54]
① 一项2×2×2的双盲对照随机试验,纳入2157名≥70岁的健康老年人,研究持续3年的单独或组合使用维生素D(2000IU/天)、ω-3脂肪酸(1克/天)和力量训练对健康的影响;② 1900人完成试验,结果表明单独或组合使用3种干预方法,对于改善收缩压、舒张压、非脊椎骨折、身体活动能力、感染率和认知功能,无显著效果;③ 研究期间共25人死亡,各组间情况相似。
Effect of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Omega-3 Fatty Acid Supplementation, or a Strength-Training Exercise Program on Clinical Outcomes in Older Adults - The DO-HEALTH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11-10, doi: 10.1001/jama.2020.16909
【主编评语】有研究表明,老年人可能普遍缺乏维生素D、ω-3脂肪酸和身体锻炼,那么进行针对性的补充是否有助于预防衰老相关慢性疾病呢?JAMA近期发表了一项欧洲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单独或组合使用这3种干预方法,对于改善健康老年人的一些常见健康指标没有明显助益。
老年人心脏病发作后补充ω-3脂肪酸恐无效
Circulation[IF:23.603]
① 一项多中心双盲对照随机试验,纳入1027名2-8周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患者(≥70岁),研究每天补充1.8克n-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预防后续心血管事件的效果;② 2年后,干预组的血液n-3脂肪酸水平相较对照组(玉米油)明显升高;③ 随访期间,两组分别有21.4%和20.0%的患者达到主要终点(非致死性AMI、计划外血管重建、中风、全因死亡、心衰),另外分别有7.2%和4.0%的患者达到次要终点(新发房颤);④ 两组发生严重出血的比例相似。
Effects of n-3 Fatty Acid Supplements in Elderly Patients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1-15,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20.052209
【主编评语】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较高的海洋ω-3脂肪酸(n-3多不饱和脂肪酸)摄入量与较低的心血管事件风险相关。对于近期发生心肌梗死的老年患者,在心脏病发作后长期补充ω-3脂肪酸,能否帮助预防将来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呢?这项在Circulation发表的来自挪威的临床试验,或值得参考。
膳食蛋白摄入或对冠心病及高血压风险无显著影响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7.862]
① 纳入1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共涉及547,303名参与者,其中包括11,590例冠心病患者和5,620例高血压患者;② 膳食中总蛋白质、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的摄入量与冠心病和高血压的风险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③ 剂量反应分析表明,随着膳食中总蛋白质的能量占比从10%增加到25%,冠心病和高血压的风险均无显著变化;④ 需更多高质量研究来探索膳食蛋白质摄入与健康之间的潜在机制联系。
Dietary intake of total, animal and plant proteins and the risk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and hypertensio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11-02, doi: 10.1080/10408398.2020.1841730
【主编评语】先前关于长期蛋白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1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涉及近55万名参与者)的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膳食蛋白的摄入量(无论是植物蛋白、动物蛋白还是总蛋白)与冠心病及高血压的风险均无显著关联。
摄入高质量碳水化合物或可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Clinical Nutrition[IF:6.36]
① 纳入19083名受试者,通过四个维度评估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质量指数(CQI):膳食纤维、升糖指数、全谷物、固体碳水化合物;② 在中位随访12.2年期间,共有440名受试者死亡;③ CQI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相比于CQI最低的受试者,CQI最高的受试者的全因死亡率降低30%(HR=0.70);④ 考虑单个CQI维度,更高的总膳食纤维摄入量、更低的升糖指数、更高的全谷物/总谷物摄入比、更高的固体/总碳水化合物摄入比均与全因死亡率无显著关联。
Association of carbohydrate qu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in the SUN Project: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0-29, doi: 10.1016/j.clnu.2020.10.029
【主编评语】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2万名中年受试者进行超过10年的随访后发现,摄入的碳水化合物质量越高(摄入更多的膳食纤维、全谷物、固体碳水化合物,低升糖指数),全因死亡率越低。相比摄入碳水化合物质量最低的受试者,摄入碳水化合物质量最高的受试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可降低30%。
不健康的植物性饮食可能增加代谢综合征风险
PLoS Medicine[IF:10.5]
① 纳入5646名韩国人,中位随访8年期间,2583人发展出代谢综合征;② 基于问卷评估总植物性饮食指数(PDI)、健康PDI(hPDI)、不健康PDI(uPDI);③ 高hPDI对应摄入更多的全谷物、水果、蔬菜、坚果、豆类、茶及咖啡,及摄入更少的精制谷物、土豆、甜食、咸食等;④ 与uPDI最低的人群相比,uPDI最高的人群的代谢综合征风险高出50%,腹部肥胖、高甘油三酯血症,低HDL、血压升高的风险升高24-46%;⑤ 高PDI与空腹血糖升高的风险降低相关。
Plant-based diets and incident metabolic syndrome: Results from a South Korea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1-18,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3371
【主编评语】植物性饮食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但其与代谢综合征风险的关联尚未明确。PLo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对5646名韩国中老年人进行多年随访,发现不健康的植物性饮食(摄入更多的精制谷物、土豆、甜食等,摄入较少的全谷物、水果、蔬菜等)与代谢综合征风险增加相关。
浙江工业大学:亚精胺调节肠道菌群以抑制肥胖
Gut Microbes[IF:7.74]
① 纳入1908名个体的数据,饮食亚精胺摄入与BMI、腰围、胰岛素抵抗、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呈显著负相关,在小鼠中也可观察到类似关联;② 亚精胺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并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代谢综合征及内毒素血症;③ 亚精胺介导的肠道屏障功能增强与其诱导的自噬相关;④ 粪菌移植实验证实,亚精胺可通过改变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增加毛螺菌科NK4A136),从而抑制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
Spermidine improves gut barrier integrity and gut microbiota function in diet-induced obese mice
11-05, doi: 10.1080/19490976.2020.1832857
【主编评语】亚精胺是一种可诱导自噬的多胺,对衰老相关疾病及代谢失调有益。浙江工业大学的倪银华团队与傅正伟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人体及小鼠中均发现,饮食亚精胺摄入与肥胖呈显著负相关。机制上,亚精胺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并诱导自噬,从而增强肠道屏障功能,以缓解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