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微生物与宿主健康(综述)
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3.546]
① 现代生活方式导致人类口腔微生物多样性降低,并主要携带链球菌和普氏菌;② 唾液参与宿主的粘膜和口腔免疫、口腔健康和调节口腔微生物,而微生物可以进入唾液影响宿主;③ 高糖饮食、饮酒和吸烟等生活习惯会影响口腔微生物的多样性,以及菌群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④ 口腔-微生物互作可通过口-肠轴、肠-脑轴等影响宿主局部和系统的微生物稳态;⑤ 对口腔疾病如龋齿、牙周病和口腔癌进行监测,有助于发现新的诊断和靶向治疗的微生物标志物。
The Oral Host–Microbial Interactome: An Ecological Chronometer of Health?
12-02, doi: 10.1016/j.tim.2020.11.004
【主编评语】口腔微生物群由超过700种细菌组成。大量临床研究显示,口腔微生物群与人体常见口腔疾病——龋病、牙周病甚至口腔癌有着密切的关系。发表在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的一篇综述文章回顾了人类口腔微生物群的研究现状及其与宿主天然免疫及宿主健康的关系,目的是将这些信息用于疾病预测,并设计新的治疗局部和系统微生态失调的方法。
NEJM:一文读懂食管动力障碍和胃食管反流病(综述)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4.699]
① 硬皮病、胃癌等可导致继发性食管动力障碍,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的发病机制不明;② 内镜下注射肉毒杆菌毒素、球囊导管成形术等可有效治疗食管失弛缓症;③ 缺乏其它类型的食管动力障碍的根治疗法,饮食及生活方式干预、硝酸甘油或莨菪碱可用于轻度患者;④ GERD的常见致病原因包括下食道括约肌的短暂松弛、食管下括约肌的低压、滑动性食管裂孔疝;⑤ 质子泵抑制剂等抑酸药物是GERD的主要药物疗法,胃底折叠术可用于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无效的患者。
Esophageal Motility Disorders and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11-12, doi: 10.1056/NEJMra2000328
【主编评语】胃食管反流病(GERD)影响18%-28%的北美人群,并每年造成的医疗花费超百亿美元。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食管动力障碍及GERD的致病机制、诊断方式及现有治疗方法。
BMJ:一文读懂胃食管反流病(综述)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30.223]
① GERD与西方生活方式、肥胖和幽门螺杆菌根除相关,其诊断方式包括内镜检查、反流监测及胃动力检测;② GERD表型包括非糜烂性反流病、反流过敏、功能性烧心、糜烂性食管炎、巴雷特食管等;③ 典型症状的GERD患者的食管腺癌风险可升高5倍;④ GERD的治疗方式包括生活方式干预、抑酸药物(H2受体拮抗剂、质子泵抑制剂、钾离子竞争性酸阻滞剂)、促胃动力药物等;⑤ 磁括约肌扩张术、经口无切口胃底折叠术等新兴治疗方式也可安全有效地治疗GERD。
Advance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
11-23, doi: 10.1136/bmj.m3786
【主编评语】胃食管反流病(GERD)是一种全球范围内的常见疾病,不同国家之间的患病率差异较大(中国为2.5%,而希腊可高达51.2%),造成了较大的社会经济负担。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GERD的流行病学数据(患病率、地理分布、发病率及死亡率)、致病机制、诊断方法及疾病表型,并重点列举了现有及潜在的GERD治疗方法。
华中科大宁康等:运动员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与其表现相关
Gut Microbes[IF:7.74]
① 19名运动员分为成人优秀(AE)组,年轻优秀(YE)组和年轻非优秀(YN)组,检测肠道菌群多样性;② AE与YE的肠道菌群多样性高于YN,三组运动员的菌群组成及功能有显著差异;③ 鉴定出3种不同肠型,AE与YE主要为瘤胃球菌科为主的肠型,而大部分YN为普氏菌属为主的肠型;④ 优秀运动员的菌群组成与碳固定、甲烷代谢、支链氨基酸代谢等通路正相关;⑤ 运动员的菌群差异与饮食和身体特征有关,结合菌群组成及功能可准确地区分优秀与非优秀运动员。
Stratification of athletes’ gut microbiota: the multifaceted hubs associated with dietary factors,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performance
12-08, doi: 10.1080/19490976.2020.1842991
【主编评语】华中科技大学的宁康团队、卢群伟团队及武汉体育学院的王松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发现优秀运动员与非优秀运动员的肠道菌群组成及功能存在显著差异,而肠道菌群又与运动员的饮食、身体特征密切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监测运动员的菌群并给予精准饮食干预,可能有助于提升其运动表现。
每日摄入活菌对健康有益吗?(观点)
Journal of Nutrition[IF:4.281]
① 日常饮食摄入安全的活菌可与消化道黏膜表面接触、微调免疫系统、增强肠道功能、降低慢性疾病的易感性;② 尽管现有膳食指南基本没有关于摄入活菌以促进健康的建议,但现有证据支持在饮食中添加安全的活菌可维持和改善健康的假设;③ 摄入活菌并非能够解决营养缺陷问题,但与摄入膳食纤维类似,它们可能会改善某些健康指标;④ 需通过分析已有数据库、设计大型前瞻性研究或RCT研究等方式深入阐明摄入活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Should There Be a Recommended Daily Intake of Microbes?
11-13, doi: 10.1093/jn/nxaa323/6017551
【主编评语】针对特定细菌的RCT、摄入发酵食品的相关性研究等证据表明,日常摄入安全的活菌可能对健康有益。近期The Journal of Nutrition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评论文章,详细讨论了应该通过哪些方式,验证“摄入活菌对健康有益”的假说。
Nature:肠道菌群如何直接影响食物过敏(观点)
Nature[IF:42.778]
① 全世界食物过敏人群不断增加,在特定群体中儿童发病率高达10%;② 卫生假说逐步演化为“早期环境影响微菌群从而导致免疫功能失调”的理论;③ 早期肠道菌群失调如多样性低、肠杆菌/拟杆菌比高,对过敏与否影响巨大;④ 菌群代谢产物是菌群与宿主间的重要介质,通过与免疫系统互作以抑制其对过敏原的炎症应答,或通过降低肠道通透性以抑制过敏原穿过肠道屏障,从而促进免疫耐受;⑤ 通过粪菌移植或设计特定的合生制剂或可减轻甚至逆转过敏产生。
Microbial ambassadors against food allergies
12-02, doi: 10.1038/d41586-020-02781-9
【主编评语】Nature Outlook过敏专题中发表文章,提出“早期肠道菌群组成受到破坏可能直接影响机体消化、免疫功能,增加儿童食物过敏风险”,聚焦儿童食物过敏成因以及早期干预的可能性及潜在意义。
郑钜圣+陈裕明+周宏伟:多吃水果或可调节菌群并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
BMC Medicine[IF:6.782]
① 纳入1879名中国中年人,评估蔬菜及水果的摄入情况,中位随访6.2年;② 水果(而非蔬菜)摄入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相关,基于与水果摄入相关的31个OTU计算水果-菌群指数(FMI);③ FMI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呈负相关,FMI每增加一个单位,T2D风险降低17%;④ 与FMI正相关的粪便代谢产物癸二酸与T2D风险呈负相关,而与FMI负相关的几种粪便代谢产物与T2D风险呈正相关;⑤ 在6626名参与者组成的验证队列中,FMI每增加一个单位,T2D风险降低10%。
Dietary 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gut microbiota, and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wo large human cohort studies
12-03, doi: 10.1186/s12916-020-01842-0
【主编评语】来自西湖大学的郑钜圣团队、中山大学的陈裕明团队及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的周宏伟团队在BMC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在包含近万名中国中年人的2个队列中发现,水果(而非蔬菜)摄入与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组成显著相关,而与水果摄入相关的肠道菌群组成及粪便代谢产物与2型糖尿病(T2D)的风险显著相关。具体而言,与特定水果(芒果、香蕉、苹果、葡萄及榴莲)的高摄入相关的肠道菌群可能在2型糖尿病中起到保护性作用。
多吃蔬菜、水果、奶酪及大豆或可降低乳腺癌风险
Advances in Nutrition[IF:7.265]
① 纳入75项前瞻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总结乳腺癌与食物种类的关联;② 蔬菜、水果、奶酪及大豆的摄入与乳腺癌风险降低显著相关;③ 每日蔬菜、水果、奶酪或大豆的摄入量每增加100g、100g、30g或30g,乳腺癌风险分别降低3%、3%、5%及4%;④ 红肉及加工肉类的摄入与乳腺癌风险增加相关;⑤ 每日红肉或加工肉类的摄入量每增加100g或50g,乳腺癌风险分别增加10%及18%;⑥ 每日摄入量超过450g后,牛奶的摄入与乳腺癌风险增加相关。
Intake of Various Food Groups and Risk of Breast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12-03, doi: 10.1093/advances/nmaa147
【主编评语】Advances in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篇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75项前瞻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巢式病例-对照研究、RCT随访等)后发现,蔬菜、水果、奶酪及大豆的摄入与乳腺癌风险降低相关,而红肉及加工肉类的摄入与乳腺癌风险增加相关。
国内团队:维生素K2摄入量或影响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
Clinical Nutrition[IF:6.36]
① 调查总维生素K、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的摄入是否会影响美国人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风险;② 70万人多年随访,发现2286例乳腺癌病例和207例乳腺癌死亡案例;③ 在调整干扰因子后,总维生素K2摄入量与乳腺癌风险(HR Q5 vs Q1, 1.26)和死亡率(HR Q5 vs Q1, 1.71)增加有关;④ 维生素K2总摄入量与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风险呈非线性正剂量反应关系(Pnon-linearity<0.05);⑤ 总维生素K和维生素K1摄入和乳腺癌之间无统计显著关联。
Vitamin K intake and breast cancer incidence and death: results from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11-15, doi: 10.1016/j.clnu.2020.11.009
【主编评语】维生素K可以防止一些癌症的生长和转移,但是关于饮食中维生素K与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尚不清楚。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任国胜、Tingxiu Xiang等与研究团队在Clinical Nutrition发表最新研究,发现在美国人群中,总维生素K2摄入量与乳腺癌发生和死亡风险的改变有关,减少膳食中的维生素K2摄入可能为预防乳腺癌提供一种新的策略。
膳食脂肪及脂肪酸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
PLoS Medicine[IF:10.5]
① 纳入23项前瞻性观察研究(共19个队列)进行荟萃分析,膳食脂肪及脂肪酸摄入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几乎无线性关联;② 在非线性剂量效应荟萃分析中,当每日摄入量在13g以下时,蔬菜脂肪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呈保护性关联;③ 当每日的摄入量超过17g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呈保护性关联;④ 当每日的摄入量少于5g及560mg时,多不饱和脂肪酸及α-亚麻酸的摄入分别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呈非显著的保护性关联。
Intake of dietary fats and fatty acids and the incidence of type 2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ies
12-02,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3347
【主编评语】PLo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2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后发现,总膳食脂肪及脂肪酸摄入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无显著关联,但特定类型脂肪或脂肪酸的摄入与2型糖尿病风险之间存在剂量效应关联,例如在每日摄入量不超过13g的情况下,蔬菜脂肪摄入量与2型糖尿病发病率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相比于动物脂肪,蔬菜脂肪更有益于预防2型糖尿病的发生。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或增加蛋白尿风险
Nutrients[IF:4.546]
① 对26,764名40岁以上的日本人进行平均3.4年的随访,通过问卷评估受试者的饮食习惯;② 最常见的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包括:吃饭速度太快、太晚吃晚餐(每周3次以上在睡前2小时吃晚餐)、夜晚吃零食(每周3次以上在晚餐后吃零食)、不吃早餐(每周3次以上);③ 随访期间共有10.6%的受试者发展出蛋白尿,太晚吃晚餐及不吃早餐与蛋白尿风险增加显著相关(HR=1.12或HR=1.15);④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与随访期间的BMI及腰围/身高比的变化无显著关联。
Association between Unhealthy Dietary Habits and Proteinuria Onset in a Japanese General Population: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08-19, doi: 10.3390/nu12092511
【主编评语】饮食习惯与慢性肾病发展之间的关联尚未明确。来自Nutrients上发表的一篇回顾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2.6万名日本中年人进行平均3.4年的随访后发现,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太晚吃晚餐及不吃早餐)与蛋白尿的风险增加相关。
刘学波团队:膳食纤维缓解肥胖雌鼠的产后抑郁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IF:4.192]
① 高脂饮食诱导雌鼠的产前肥胖;② 高膳食纤维(菊粉)摄入可缓解雌鼠的肥胖并改善糖耐量,同时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雌鼠产后的认知障碍、抑郁及焦虑样行为;③ 高膳食纤维摄入可上调雌鼠脑中的5羟色胺、去甲肾上腺素及神经营养因子表达,增加海马中的突触后致密区长度及突触后致密蛋白表达,并抑制神经炎症;④ 高膳食纤维摄入可增强肠道屏障功能、调控肠道菌群组成、增加粪便短链脂肪酸水平;⑤ 粪便短链脂肪酸水平升高与行为改善呈正相关。
High-Dietary Fiber Intake Alleviates Antenatal Obesity-Induced Postpartum Depression: Roles of Gut Microbiota and Microbial Metabolite Short-chain Fatty Acid Involved
11-05, doi: 10.1021/acs.jafc.0c04290
【主编评语】产前肥胖可增加产后抑郁的风险。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刘学波、刘志刚与团队在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摄入膳食纤维(菊粉)可显著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雌鼠产后的认知障碍、焦虑及抑郁,并上调神经递质表达、抑制神经炎症、改善肠道屏障功能、调节肠道菌群、增加粪便中的短链脂肪酸水平,而后者与雌鼠行为的改善相关。
少熬夜!晚睡或增加高血脂风险!
Clinical Nutrition[IF:6.36]
① 为研究年轻人作息与心血管代谢的关系,纳入2223名18-19岁的受试者(西班牙525人,墨西哥1698人);② 相比于早睡型和中间型,晚睡型的代谢紊乱风险更高;③ 晚睡型人群的甘油三酯升高,其中西班牙人群的极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墨西哥人群的总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④ 晚睡型与墨西哥人群的代谢综合征风险和肥胖相关,上述关联在西班牙人群中不显著;⑤ 饮食与昼夜习惯-代谢状况无显著关联,但晚睡型人群中烟民和嗜酒者更多。
Evening chronotype associates with increased triglyceride levels in young adults in two independent populations
10-23, doi: 10.1016/j.clnu.2020.10.030
【主编评语】根据生物钟类型可将人群分为早睡型(工作时间集中于上半日)和晚睡型(工作时间集中于下半日)。Clinical Nutrition近期发表人群研究,发现在健康的年轻成年人中,晚睡型与心血管代谢风险增加、血脂类型改变有关,为进一步研究代谢紊乱的影响因素提供了人群研究数据,值得参考。
多吃水果蔬菜,或可预防缺血性心脏病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IF:7.707]
① 纳入10个欧洲国家490311名无心肌梗塞或中风病史的男女进行前瞻性分析,平均随访12.6年;② 水果和蔬菜的摄入量越高(200g/天),或总水果摄入量越高(100g/天),缺血性心脏病(IHD)风险越低;③ 坚果和种子、总膳食纤维(10g/天)、蔬菜和水果纤维(4g/天)、水果纤维(2g/天)摄入越高,IHD风险越低;④ 蔬菜量、蔬菜类型、豆类及谷物摄入与IHD风险无显著关联;⑤ 植物性食品与IHD风险之间呈负相关,水果和蔬菜组合与IHD风险的负相关最强。
Plant foods, dietary fibre and risk of ischaemic heart disease in the European prospective investigation into cancer and nutrition (EPIC) cohort
11-27, doi: 10.1093/ije/dyaa155
【主编评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50万名欧洲人进行平均近13年的随访后发现,每日的水果蔬菜摄入量每增加200g,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降低6%。总水果、坚果/种子、总膳食纤维、蔬菜+水果纤维、水果纤维的摄入量越高,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越低。
循环TMAO水平与高血压风险增加相关
Nutrition Reviews[IF:6.5]
① 纳入18项观察性研究(10项队列研究、7项横断面研究及1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进行荟萃分析;② 在健康人及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均可观察到,循环系统中的TMAO浓度升高与高血压的风险上升呈显著的剂量关联效应;③ 与TMAO水平最低的个体相比,TMAO水平最高的个体的收缩压升高2.36mmHg;④ TMAO水平的增加与健康人的HDL胆固醇降低相关,并与心血管疾病患者的HDL胆固醇降低及总胆固醇的升高相关。
Gut microbiota–associated trimethylamine N‐oxide and increased cardiometabolic risk in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12-03, doi: 10.1093/nutrit/nuaa111/6019953
【主编评语】Nutrition Reviews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18项观察性研究的数据后发现,无论是在健康人还是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循环(血清或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浓度与高血压风险之间均呈显著的剂量效应关联,并与HDL胆固醇等心血管代谢风险指标相关。
维生素E或可保护肠道屏障
Free Radical Biology and Medicine[IF:6.17]
① α生育酚(αT )和γ生育酚(γT )缓解DSS诱导的小鼠便血、腹泻以及IL-6的升高;② αT 和γT 抑制肠炎带来的肠屏障蛋白occludin丢失、降低血浆LPS结合蛋白浓度,从而保护肠道屏障;③ 同时,αT 和γT 可以抵抗TNF-α/IFN-γ-诱导的单层Caco-2细胞跨膜电阻;④ DSS改变小鼠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丰富度,γT处理改变肠道菌群,缓解DSS诱导的罗斯氏菌(Roseburia)丰度降低,而αT 并无此效果;⑤ αT 和γT 并不影响健康个体的肠道菌群。
Vitamin E alpha- and gamma-tocopherol mitigate colitis, protect intestinal barrier function and modulate the gut microbiota in mice
2020-12-05, doi: 10.1016/j.freeradbiomed.2020.12.017
【主编评语】维生素E中 α生育酚(αT )和γ生育酚(γT )可以保护肠屏障功能蛋白,缓解结肠炎症状,具有缓解IBD的潜力。同时γT 可以改变小鼠肠道菌群,尤其是保护Roseburia的丰度,利于维持丁酸的产生,缓解肠道炎症。但是,αT和γT 对菌群的影响不同。由此可见,不同的结构对机体的影响不同,具体的机理或代谢机制需要进一步研究。
菌群如何影响食物过敏(综述)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10.228]
① 分娩方式、饮食和菌群等因素影响生命早期的口服耐受性;② 出生后婴儿的肠道菌群由母乳中的IgA和其他免疫成分塑造,断奶会增加梭菌目物种,并增加肠道菌群的多样性;③ 共生菌群诱导Treg的Tgfb1基因表达,以驱动长期存活的RORγt+ Treg的分化,从而调节对肠道内容物(包括细菌和饮食抗原)的耐受性;④ 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失调可能损害RORγt+ Treg细胞分化和肠道屏障;⑤ 口服耐受发展的破坏与针对肠道共生菌群的抗体应答失调有关。
The Microbial Origins of Food Allergy
2020-12-22, doi: 10.1016/j.jaci.2020.12.624
【主编评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变化可塑造宿主肠道粘膜免疫,并在食物过敏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如何影响生命早期的免疫系统发育,以及菌群-免疫互作在食物过敏中的作用机制,并讨论了通过调节菌群促进口服耐受的可能。
菌群如何参与调节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理?(综述)
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3.546]
① 肠神经系统(ENS)是胃肠道的内源性神经系统,控制胃肠道生理,包括黏膜下丛和肠肌丛中的多种神经元;② 营养素能间接调节ENS的生理功能,近期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也是ENS生理和发育的重要调控者;③ 母体菌群能通过菌群代谢产物(如SCFA)和菌群调控的信号通路(如5-HT),影响后代在子宫内的ENS发育;④ 生命早期的肠道菌群扰动(如抗生素使用),可造成ENS生理的长期改变;⑤ 肠道中的肠内分泌细胞和免疫细胞,在菌群与ENS的互作中有重要作用。
Microbial Modulation of the Development and Physiology of the Enteric Nervous System
12-09, doi: 10.1016/j.tim.2020.11.007
【主编评语】Trends in Microbiology近期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重点探讨了菌群对肠神经系统的发育和生理的调控作用和机制,推荐专业人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