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的静电很调皮,一旦中了它的魔法,每个人都可能变成皮卡丘,走到哪里,电就放到哪里。
是的,我们之所以会被静电“击中”,本质是身体放电的过程。
学过物理的朋友们都知道“摩擦起电”的原理。在这个摩擦解除过程中,电子会从一个物体表面移动到另一个物体表面。这样一来,失去电子的物体带正电荷,得到电子的另一个物体就带有负电荷。
如果物体表面是绝缘的,就容易有更多静电聚集在上面,难以放出去。比如,你穿着绝缘性极佳的羊毛衫和滑板鞋(橡胶鞋底),在羊毛地毯上摩擦~摩擦~似魔鬼的步伐;或者是坐车、推着手推车购物、在跑步机上健身……这些过程都相当于是给自己“充电”,你的身体成了“电容器”。
而全身带静电的你,一旦接触了电位低于自己的导体(比如门把手这种处于零电位的金属),由于电势差,电荷就会在短时间内大量传导出去,产生较大的瞬时电流,毫无预兆地刺痛你的皮肤。
虽然这种电流不会对健康造成危害,老被“刺一下”还是莫名不爽的。怎样才能不被“电到”?到底哪些方法靠谱呢?
前面我们说了,物体表面绝缘性越好,静电就越容易积累、放不出去。所以想减少静电,一方面就是降低身体表面的绝缘性;另一方面就是让电通过别的方式放出去。
1. 穿绝缘性差一点的衣物
下面这些面料绝缘性比较差,虽然不能完全避免静电产生,但可以放一些电荷出来,减少静电的积累。
衣服:选择棉、麻、真丝面料的衣服,而不是羊毛和化纤(化纤跟塑料类似,是绝缘性很好的高分子材料)。
鞋底:选择皮底鞋,而不是橡胶底鞋;
袜子:选择棉袜,而不是羊毛袜(或者把棉袜穿在羊毛袜外面)。
2. 增加湿度
水是一种良导体。随着环境湿度的增加,空气中的水分也会增加,人体皮肤不易干燥。而衣服、鞋子等即使导电性不好,吸水后在表面形成一层薄薄的水膜,也可以帮我们把电荷释放出去。
所以静电总在干燥的冬季常见,而在空气湿度较大的春夏季节,就很少有静电问题。要想增加湿度,一方面是做好皮肤的保湿,比如穿丝袜打底裤之前给腿部涂上保湿霜(回顾戳→冬季皮肤干燥的解决办法)。
另一方面,可以用加湿器和喷雾给身上补补水。尤其是开车的人,下车关门摸门把手时,很容易被电到。放一个小小的车载加湿器非常实用。
3. 找一个放电的“挡箭牌”
比如前面说的,把钥匙放在口袋里(记住一定要放自己身上,让它和你的身体电位相等)。开门前掏出来,用手紧紧握住钥匙,碰一下门把手,这样它的尖端就代替你的手被“电击”了。
或者更简单的,用一个套子包住手柄,再拉动门把手去开门。4. 接地法
还是物理课本讲过的“接地线能防止触电”。因为大地原本是零电位,当人体和大地这个无限大的物体接触时,能分走很多电荷,最后人体的电位也趋近于零。所以,开门前先摸一下地面是可以的。
另外,在一些不能有静电的工业生产环境,工作人员可能还会佩戴特制的防静电手环,上面带有一根接地的线,能把身上的电荷释放到大地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