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卖是时代的产物,正悄然改变中国三代人的生活方式。从教室中的学生到办公室白领再到退休在家的老人,外卖的身影总会出现。便捷的外卖可以省去人们买菜、做饭、收拾厨房和处理垃圾的时间。人们只需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对美食的需求便能得到快速满足。不可否认,外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方便,但同样存在食品安全问题。您关注过外卖食品包装用材及其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吗?真实的科研数据将会刷新您的认知。
不同材质的外卖餐盒均释放微塑料,且不受温度影响
2020年11月,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团队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发表题为“Microplastics in take-out food containers”的研究成果(图1)[1]。研究发现不论是可以微波加热的聚丙烯(Polypropylene,PP)餐盒、耐热至70℃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PET)餐盒,还是更传统的聚苯乙烯(Polystyrene,PS)白色发泡饭盒,都会释放微塑料,并且基本不受温度的影响。
2022年5月,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Standards and Technology,NIST)研究团队在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发表题为“Common Single-Use Consumer Plastic Products Release Trillions of Sub-100 nm Nanoparticles per Liter into Water during Normal Use”的研究成果(图4)[2]。研究发现常用塑料消费品如一次性食品级尼龙袋和低密度聚乙烯热饮杯内衬会释放出数量密度大于1012L-1的纳米级塑料颗粒,且释放颗粒量与水温呈函数关系;从300 mL热饮杯释放到水中的微塑料颗粒,可被人体细胞吸收,吸收量大约为每7个人体细胞便吸收一个微塑料颗粒。
研究人员表示虽然微塑料颗粒会迁移入水,但食品级塑料颗粒迁移到水中的情况远远低于FDA规定的人类安全消费量。普通塑料消费品是人类摄入微塑料颗粒的重要来源,这些微塑料粒子已被确定为对生物系统健康构成潜在风险。
塑料时代,无人能够逃脱微塑料入体的命运!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的研究表明,全世界的人们每周可能会摄入5克微塑料颗粒,相当于一张信用卡的重量,这些微塑料的来源主要是自来水和瓶装水[3]。2022年3月,荷兰科学家首次在人体血液中发现微塑料,这些微塑料可通过血液循环进入人体器官[4]。
从最深的海洋到最高的山脉,从无形的空气,到有形的土壤,那些肉眼看不见的微塑料碎片已经出现在地球各个角落。微塑料可通过饮食、呼吸等各种生命活动进入人体。通过摄食及呼吸作用进入人体的微塑料可以在肠道和肺部富集,并有可能转移到其他器官和组织中。有研究证明多种人体细胞都能够吸收微塑料。到达肺部和肠道的微塑料分别被肺上皮细胞和小肠上皮细胞通过被动扩散、细胞渗透或主动的细胞摄取等方式吸收。与吸收纳米颗粒等外源物质的方式类似,细胞主要通过胞饮和吞噬两种途径主动内化微塑料。
微塑料生物毒性多样,避无可避
微塑料作为一种微米和纳米级别的颗粒,被细胞吸收后,其大小和表面电荷等理化性质均会对细胞产生毒性效应。被细胞吸附在表面的微塑料可以通过破坏细胞膜进入细胞,并进一步对线粒体、内质网等细胞器膜造成毒性;微塑料暴露会引起多种生物和人体细胞不同程度氧化应激反应,其原因可能是因为它们的比表面积较大,在其表面会吸附许多氧化物质(如金属),这些物质会释放活性氧,另外产生炎症反应的过程中也会释放活性氧;微塑料的毒性机制还包括能量平衡和新陈代谢的紊乱;除此之外,暴露微塑料可能还会使细胞产生基因毒性。
制造无数塑料的人类同样也处于食物链顶端,最终还是要自食恶果。有些莫名其妙的疾病,或许就与微塑料脱不了干系。平凡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尽量减少塑料产品的消费,为个人,也为后代多留一片净土!
参考资料:
[1] Microplastics in take-out food containers. J Hazard Mater. 2020 Nov 15;399:122969. doi: 10.1016/j.jhazmat.2020.122969. Epub 2020 May 26. PMID: 32526446.
[2] Common Single-Use Consumer Plastic Products Release Trillions of Sub-100 nm Nanoparticles per Liter into Water during Normal Use. Environ Sci Technol. 2022 May 3;56(9):5448-5455. doi: 10.1021/acs.est.1c06768. Epub 2022 Apr 20. PMID: 35441513.
[3] https://phys.org/news/2019-06-consume-credit-card-worth-plastic.html[4]Leslie HA, van Velzen MJM, Brandsma SH, et al. Discovery and quantification of plastic particle pollution in human blood. Environ Int. 2022 May;163:107199. doi: 10.1016/j.envint.2022.107199. Epub 2022 Mar 24. PMID: 35367073.
标签: 塑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