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ncet:40年来,肥胖病发病率至少升7倍(必收藏数据)
Lancet[IF:47.831]
① 选取1975-2016年间200个国家的2416项人群研究,分析1.289亿5岁以上人群的平均BMI趋势,包括3150万5-19岁青少年BMI的分层流行情况;② 全球年龄标准化的肥胖发病率,女孩由1975年的0.7%升至2016年的5.6%,男孩由0.9%升至7.8%,严重地区包括库克群岛、瑙鲁、帕劳等;③ 全球中重度低体重率呈下降趋势,印度的发生率最高,女孩/男孩分别为22.7%/30.7%;④ 尽管处在高水平,但高收入国家儿童和青少年平均BMI趋于稳定,部分亚洲国家则仍在上升。
Worldwide trends in body-mass index, underweight, overweight, and obesity from 1975 to 2016: a pooled analysis of 2416 population-based measurement studies in 128·9 million children, adolescents, and adults
2017-12-16 DOI: 10.1016/S0140-6736(17)32129-3
COFS:关注食品安全,别忽视粉尘上的肠道致病菌(综述)
Current Opinion in Food Science[IF:N/A]
① 肠道中致病菌可能通过粉尘传播,对食物、养殖动物以及农业生产环境造成污染;② 典型的致病菌(包括李斯特菌,沙门氏菌,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都可在树生水果和果园空气中被检出;③ 致病菌能够通过表面电荷、多聚物、范德华力、静电相互作用、疏水性、表面物质(如菌毛等)附着在粉尘上,并利用独特的遗传及生理特点克服干燥的环境以存活;④ 粉尘中的致病菌来源可能包括:牲畜加工、家禽场、粪肥、野生动物。
Aeolian contamination of fruits by enteric pathogens: An unexplored paradigm
2017-12-09 DOI: 10.1016/j.cofs.2017.12.003
CELL:人与肠道菌群休戚与共的一生(必读Cell综述)
Cell[IF:30.410]
① 共生体的概念被认可和传播,人类从根本上改进了对进化、健康、疾病和衰老的认识;② 在人体发育的不同阶段,肠道微生物有对应特征并充分影响生理功能;③ 衰老进程中,运动减少、营养改变、药物和居住状态变化均会影响微生物及其产物,带来生理和免疫变化;④ 人体自身基因组很难改变,而微生物组却可通过粪菌移植、益生元/菌、抗生素等众多手段干预调节;⑤ 微生物组的改变会影响大脑和神经功能,人的精神和意识很大程度上也是属于微生物的。
Our Gut Microbiome: The Evolving Inner Self
2017-12-14 DOI: 10.1016/j.cell.2017.11.024
IJSEM:锻炼如何影响肠道菌群?(综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s and Exercise Medicine[IF:N/A]
① 研究表明,锻炼可影响肠道菌群组成,调节宿主与有益菌群之间的互作平衡;② 在不同营养条件下,体育锻炼可提升肠道菌群的多样性及细菌物种的相对数量;③ 体育锻炼影响肠道菌群的机制包括:调节肠道免疫系统活性(减少促炎因子、增加抑炎因子、增加Treg)、调节胆汁酸(增加初级胆汁酸,减少初级胆汁酸向次级胆汁酸的转化)、调节短链脂肪酸、影响肠道转运时间;④ 体育锻炼与饮食的互作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Exercise, Nutrition and Gut Microbiota: Possible Links and Consequences
2017-08-24 DOI: 10.23937/2469-5718/1510069
N&H:现有研究不支持益生菌对运动员机能的增进效果
Nutrition and health[IF:N/A]
① 补充益生菌可能通过调节免疫及降低呼吸道与肠道感染而间接提高运动员的表现,最近的研究表明益生菌可能有着直接的机能增进效应;② 对16项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分析补充益生菌对运动员表现的影响,其中仅有6项对运动员进行了能力测试;③ 仅有2项研究发现补充益生菌或可提高运动员的表现,其中1项是在小鼠中进行的实验;④ 根据现有的研究结果,无法判断补充益生菌具有机能增进效应。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n sports and physical exercise: Does it present any ergogenic effect?
2017-12-01 DOI: 10.1177/026010601772100
IJMS:ω-3对肠道菌群的影响(综述)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lecular Sciences[IF:3.226]
① 补充ω-3多不饱和脂肪酸(ω-3 PUFA)可减少Faecalibacterium,增加产丁酸毛螺菌科,恢复厚壁菌门/拟杆菌门比例;② 在IBD患者中可发现上述分类群的失调,ω-3 PUFA可恢复肠道菌群平衡(增加抑制LPS的细菌,减少产生LPS的细菌),并产生抗炎化合物,比如短链脂肪酸;③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肠道菌群、ω-3 PUFA可与宿主免疫细胞互作,帮助维持肠壁的完整性;④ 动物和人群研究都表明,ω-3 PUFA可以通过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影响肠-脑轴。
Impact of Omega-3 Fatty Acids on the Gut Microbiota
2017-12-07 DOI: 10.3390/ijms18122645
Neurotherapeutics:肠道菌群在多发性硬化中的作用(综述)
Neurotherapeutics[IF:5.166]
① 自身免疫疾病多发性硬化(MS)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移植MS患者的菌群使MS模型小鼠病情加剧;② 对菌群构成的研究表明,MS患者的菌群中拟杆菌门的多个菌属减少、促炎症细菌增加;③ 这些细菌参与肠道中多条代谢通路(SCFA、胆汁酸、植物雌激素、色氨酸、胆碱)与粘蛋白降解,其自身成分和代谢物可影响宿主生理和免疫应答;④ SCFA、次级胆汁酸、植物雌激素代谢物、吲哚及其衍生物,可能促进肠道屏障功能、调控免疫细胞,起抗炎症防MS的作用。
The "Gut Feeling": Breaking Down the Role of Gut Microbiome in Multiple Sclerosis
2017-12-04 DOI: 10.1007/s13311-017-0588-x
Gut:关于PPI与胃癌风险的关联研究,存在缺陷
Gut[IF:16.658]
① 现有指南建议需要长期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患者,需先进行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治疗,以改善萎缩性胃炎(一种癌前病变);② Cheung等人在超过60000名接受过HP根除治疗香港成年人中发现,长期使用PPI可增加胃癌风险2.4倍,随着剂量及使用时间增加,胃癌风险增加;③ 该研究存在缺陷,仅是一项观察性研究,而非前瞻性随机干预研究,使用/未使用PPI的患者临床背景有差异;④ 另外,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是否成功也可能影响最终结果。
Helicobacter pylori eradication failure may have confounded the recent large-scale health database study that showed proton pump inhibitors increase gastric cancer risk
2017-12-15 DOI: 10.1136/gutjnl-2017-315698
Gut:关于PPI与胃癌风险,应考虑是否存在肠上皮化生
Gut[IF:16.658]
① Cheung等人发现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使用,与接受过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的患者胃癌风险增加2.4倍相关,且胃癌风险与组胺-2受体拮抗剂(H2RA)无显著关联;② 选取571名来自日本的接受过幽门螺旋杆菌根除治疗的患者,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③ 肠上皮化生(IM)及PPI使用均与胃癌风险增加相关;④ 轻度IM患者中,PPI使用与胃癌风险增加相关,无IM或严重IM患者中,PPI与胃癌风险无显著关联;⑤ IM与PPI可能造成高胃泌素血症,共同增加胃癌风险。
Long-term proton pump inhibitor use is a risk factor of gastric cancer after treatment for Helicobacter pylori: a retrospective cohort analysis
2017-12-22 DOI: 10.1136/gutjnl-2017-315710
FM:双歧杆菌与免疫系统的互作(综述)
Frontiers in Microbiology[IF:4.076]
① 双歧杆菌可与人体免疫细胞互作,调节先天性及适应性免疫相关的特定信号通路;② 双歧杆菌的免疫调节功能表现出菌株特异性:动物双歧杆菌及长双歧杆菌可促进Th1型免疫反应,两岐双岐杆菌可引起Th17极化,另有一些双歧杆菌物种可促进Treg;③ 双歧杆菌通过各种分子与免疫细胞互作,包括蛋白与多肽(例如菌毛、肽聚糖水解酶TgaA)、胞外多糖(EPS)、DNA等;④ 双歧杆菌的糖代谢可促进不同双歧杆菌菌株之间的互养,从而维持肠道免疫平衡。
BIFIDOBACTERIA AND THEIR MOLECULAR COMMUNICATION WITH THE IMMUNE SYSTEM
2017-12-04 DOI: 10.3389/fmicb.2017.02345
JDR:口腔菌群防止自身失调的机制(综述)
Journal of Dental Research[IF:4.755]
① 过多摄入碳水化合物或唾液流减少可引起龋齿,过多的菌斑聚集增加牙周病的风险;② 口腔生物被膜内、生物被膜与宿主间的复杂代谢及功能互作,促进对菌群失调的耐受性或恢复力;③ 口腔菌群中的“正反馈回路”可能破坏其恢复力:碳水化合物发酵或对菌斑积累产生的炎症应答而引起的酸化,可分别促进生龋齿细菌或牙周致病细菌的生长;④ 菌群维持恢复力的“负反馈”机制包括:产生氨以抑制pH值的下降、脱氮作用以抑制疾病相关的“正反馈回路”。
Resilience of the Oral Microbiota in Health: Mechanisms That Prevent Dysbiosis
2017-11-01 DOI: 10.1177/0022034517742139
COG:饮食、IBS和菌群关系密切
Current Opinion in Gastroenterology[IF:3.247]
① 以前,病人经常诉求食物是肠易激综合症(IBS)的主要诱因,但这被胃肠病学家忽视;② 直到现在,饮食疗法开始流行,病人被建议摄入高纤维,无谷蛋白,无乳糖,低发酵低聚糖、双糖、单糖和多元醇(FODMAP)饮食;③ 无谷蛋白的饮食尤其对有基因遗传倾向的乳糜泻作用明显;④ 实践中,我们既要关注长期低FODMAP饮食对营养的作用,也要充分考虑其对菌群的影响;⑤ 菌群可能作为连接食物和IBS的生物标记物,引导患者个性化选择饮食策略,改善IBS。
Are diets the answers to colon ills? Food,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and the microbiome
2017-12-18 DOI: 10.1097/MOG.000000000000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