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 27 岁的广西小伙子就是因为长期久坐不动,正住在自治区人民医院病房中。据了解,该男子从 16 岁开始开挖掘机,常常一坐进驾驶室就是十多个小时。工作了 11 年的他,最近发现自己的左腿肿得厉害,比右脚粗了 3 厘米。到医院检查时,其腿部血管已经布满血栓。而这并不是个例,该病区还曾经收治过一个 26 岁的小伙子,他长期沉迷玩游戏,在电脑前一坐就是一天。玩了近半年,他的左腿也肿了起来,比右腿粗了一倍。B 超检查结果显示,他左腿血管也是从上到下布满血栓。此外,一些乘客出国旅游,需要乘坐十几个小时的飞机或者汽车,由于长时间的不活动也容易出现脚肿,出现血栓。
血栓通俗地说就是“血块”,它附着在血管壁上,有可能脱落。一旦脱落,就像塞子一样堵塞了身体各部位血管的通道,导致相关脏器没有血液供应,出现坏死,甚至导致死亡。比如,脱落的血栓堵在脑部血管,就会导致脑梗,堵在冠状动脉,就形成心梗,堵塞到肺部就是“肺栓塞”,堵在上肢或下肢血管,就会出现腿肿、胳膊肿,严重的需要截肢。
易被忽略静脉血栓栓塞被称“沉默的杀手”
其实“血栓”这个名词对百姓来说并不陌生,但对血栓的危害及防治方法知晓率却极低。因为血栓早期症状易被忽略,导致此疾病成为大众医学知识的盲区。本可在初期预防的疾病,却导致了较高的致残率及死亡率。据介绍,血栓形成是全球前三位的致死性心血管病——心脏病、脑卒中和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共同发病机制。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前者是在腿部的深静脉内形成血栓,后者是血栓随血流冲刷到达并堵塞肺部血管。其中,深静脉血栓发病隐匿,发生初期时往往没有任何征兆,其最严重的后果就是发生肺栓塞。一旦发生,往往非常凶险,严重者数分钟内可导致死亡,即使医护人员就在旁边,有时也很难有足够的抢救时间。因此静脉血栓栓塞症被称为“沉默的杀手”。
高危人群容易被血栓“缠上”
静脉血栓栓塞症高风险因素包括:住院手术,特别是盆腔、膝部以及肿瘤相关手术;长期制动:包括长时间卧床、久坐不动、长途旅行等。中度风险因素包括:超过 60 岁;有血栓家族史;肿瘤疾病,接受化疗;长期反复口服避孕药等。其他因素包括:肥胖;妊娠或分娩;吸烟;过量饮酒等。通俗地说,需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不动的职业、长时间静坐玩电脑或打麻将、手术患者、创伤病人、肿瘤患者、肥胖者、吸烟者、长期服用雌激素药物人群等都是容易被血栓“缠上”的高危人群。高龄老人,80 岁的人所承受的风险是 40 岁人的 5~6 倍。二是有血栓家族史的人。三是体重指数(BMI)大于 30 的人,这类肥胖者患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风险是非肥胖者的 2~3 倍。
约有 80%的深静脉栓塞病人没有明显症状。然而,一旦你的一条腿上出现这些信号,要当心可能是血栓或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警报:1.疼痛或压痛,经常是从小腿开始。2.肿胀,包括踝关节和足部肿胀。3.发红或明显的变色。4.发热。生活中所有人都要有“防栓意识”,最重要的就是“动”起来。据了解,和
动脉血栓不同,静脉血栓并非老年人的专利,事实上,每静坐一个小时,患深静脉血栓的风险会增加 10%,坐 90 多分钟会使膝关节血液循环降低 50%。因此,除了“动”起来,还要多喝水,可以降低血液的黏稠度;按摩腿部肌肉, 穿弹力袜,则是借助外力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心脏。
延伸阅读
血栓常能导致心肌梗死、卒中及静脉血栓栓塞症(包括肺栓塞等)。对于女性来说,有三个时期要尤其注意预防血栓的发生。服用避孕药或雌激素治疗时。有调查显示,使用激素类药物或采用激素治疗的患者,出现血栓的风险上升了 2 倍以上。尤其 20 多岁的女性,擅自滥用避孕药,出现血栓风险高于未服药人的 5 倍。这可能是由于其中含有的雌激素和孕激素增加服药者的凝血因子浓度。与之类似,一些激素替代疗法也会增加患者出现血栓的概率。此外,具有血栓家族史、吸烟、肥胖等都是血栓的高危因素。因此,上述人群在使用避孕药之前,一定要请专业的医生评估相关风险。
怀孕期间和产后 6~8 周。临床发现,肺栓塞是产妇死亡的首要原因。孕妇或产后 6~8 周的妇女,出现肺栓塞的风险是未生产的 10 倍。这是由于怀孕过程中的血压改变,可能会对血管壁出现损伤,形成斑块,出现栓塞。尤其是在剖腹产过程中,更易诱发上述过程。此外,如果在怀孕过程中出现血管栓塞, 则再次怀孕时也会复发。怀孕期间,一定要定期产检,如果怀疑出现血栓可采用颈动脉超声、CT 血管造影(CTA)、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进行检查,必要时应遵医嘱治疗。
60 岁之后。尽管血栓会发生在任何年龄,但研究发现年龄越大,其风险越高。60 岁以上的人患血栓概率会大大升高。因此,建议 60 岁以上的女性养成定期体检的习惯。尽管衰老是不可避免的,但健康的生活方式能延缓衰老进程, 从而降低患血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