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服:益生菌或合生元可否改善NAFLD?

佩襄 肠道 1.9K+

肠道微生物.jpg

IBD中的结直肠癌风险(综述)

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IF:10.198]

① IBD患者有较高的胃肠道肿瘤风险,结肠慢性炎症是主要影响因素,另一方面,IBD患者长期使用的免疫抑制类药物也可能促进肿瘤发展;② IBD患者中,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与NF-κB通路、IL-6/STAT3通路及IL-23/Th-17通路及环氧酶-2(Cox-2)相关;③ 上述通路可上调抗凋亡基因表达、促进细胞增殖、增加血管生成以诱导炎症因子产生;④ 环境因素(吸烟、饮食、肥胖等)、表观遗传的改变、肠道菌群失调等,也是IBD与结直肠癌的共同风险因素。

Risk of colorectal cancer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05-01, doi: 10.1016/j.semcancer.2019.05.001

【主编评语】Seminars in Cancer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IBD的发病机制,以及IBD患者中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机制,并讨论了IBD与结直肠癌的共同风险因素。

 

生物钟在癌症中的调控作用(综述)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10.769]

① 生物钟精确调节机体的内分泌、代谢及免疫相关生理功能;② 扰乱生物钟可能导致与代谢紊乱、情绪变化、睡眠失调及癌症相关的生理变化;③ 临床数据显示,癌症患者中存在核心生物钟基因的突变及表达变化;④ 小鼠模型及细胞系研究中,发现生物钟与c-Myc、Ras、PTEN、p53等致癌/抑癌因子的信号通路存在互作;⑤ 生物钟调节代谢通路,以调控葡萄糖利用、氨基酸摄取、脂肪生成及β-氧化,从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代谢及增殖,或可作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Circadian Clocks and Cancer: Timekeeping Governs Cellular Metabolism

05-30, doi: 10.1016/j.tem.2019.05.001

【主编评语】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生物钟通过与致癌/抑癌因子的互作及代谢调节功能,以影响肿瘤的发生及发展。

 

血液性激素水平与绝经后女性的结直肠癌风险相关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IF:7.36]

① 纳入11644名绝经后女性进行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受试者在5年随访期间提供血样,选择185名结直肠癌患者及361名健康对照进行对比分析;② 血液中的睾酮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正相关,雌二醇、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及孕酮水平则与结直肠癌风险无显著关联;③ 在亚组分析中,饮食中摄入异黄酮较少的受试者中,SHBG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正相关;④ 饮食中摄入异黄酮较多的受试者中,SHBG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负相关(不显著)。

Circulating sex hormone levels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in Japanese postmenopausal women: The JPHC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05-27, doi: 10.1002/ijc.32431

【主编评语】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日本的绝经后女性中,血液中的睾酮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显著正相关,而性激素结合球蛋白水平与结直肠癌风险的关联受到饮食中摄入异黄酮的影响。

 

Nature Reviews:进食节律与生物钟(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0.265]

① 促进和抑制食欲的生理因素之间的平衡,调节短期的食物摄取;② 进食-禁食节律受生物钟调控,包括受环境光线影响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主生物钟,以及大脑和其他器官中受进食时间影响的次级生物钟;③ 代谢激素(糖皮质激素、胰腺激素等)、循环营养物质、内脏神经输入等向大脑传递代谢节律信号,使大脑和其它器官在进食节律上保持同步;④ 不规律进食或昼夜时间颠倒可影响生物钟同步,有害代谢健康,定时进食有助于预防节律失调和代谢紊乱。

The circadian regulation of food intake

05-09, doi: 10.1038/s41574-019-0210-x

【主编评语】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有不规律的进食和作息,很多研究都显示这种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代谢健康有不良影响。《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近期发表综述,探讨了进食节律与生物钟调控的相关机制,提示人们有规律的进食和作息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JAMA:TMAO连接红肉与心血管疾病?

JAMA[IF:44.405]

① 心血管疾病(CVD)和死亡风险与饱和脂肪酸摄入的关联可能不太密切,而与血液中高浓度的氧化三甲胺(TMAO)相关;② 红肉等食物富含的胆碱和左旋肉碱,经肠道菌群分解产生三甲胺(TMA),进而生成TMAO;③ TMAO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炎症,从而导致CVD;④ 抑制肠道菌群生成TMA,或减少动物性食物尤其红肉的摄入,可降低血TMAO水平;⑤ 该观点仍存在争议,正进行更多研究以明确TMAO等代谢物在CVD风险中的作用。

TMAO and Heart Disease: The New Red Meat Risk?

05-22, doi: 10.1001/jama.2019.3910

【主编评语】前瞻性研究显示,红肉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衍生物TMAO可能在其中有介导性作用。《JAMA》近期发表观点文章,采访了该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克利夫兰诊所的Stanley Hazen等人,探讨了相关研究的发现,以及仍存的争议之处,值得一读。

 

每天1杯蓝莓,或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49]

① 随机双盲试验中,11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3组,每天摄入1或半杯蓝莓的冻干粉或安慰剂,持续6月;② 摄入1杯蓝莓可改善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化,增加cGMP浓度,并使不用他汀药物的患者的HDL-C、HDL颗粒密度和载脂蛋白A-I水平升高;③ 干预依从性为94.1%,花青素衍生酚酸代谢物总浓度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④ 胰岛素抵抗、脉搏波速、血压、NO、血浆总硫醇未受影响,半杯蓝莓对上述标志物无影响;⑤ 蓝莓没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Blueberries improve biomarkers of cardiometabolic function in participa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results from a 6-month,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6-01, doi: 10.1093/ajcn/nqy380

【主编评语】蓝莓富含花青素,有前瞻性研究表明,多吃蓝莓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相关。《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近期发表一项持续6个月的干预试验,表明每天吃1杯蓝莓(约150克),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功能和血脂状况,相当于降低12-15%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国内团队:酸奶可改善NAFLD及代谢综合征肥胖女性的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49]

① 100名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代谢综合征(MetS)肥胖女性随机分为2组,每日分别摄入酸奶或牛奶220克,干预持续24周;② 酸奶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空腹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2小时面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内脂质和肝脂肪含量显著降低;③ 另外,酸奶组患者血清中的LPS、FGF21、脂质、炎症和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显著降低,肠道菌群改变;④ 对改善肥胖NAFLD和MetS女性的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肪,酸奶比牛奶效果更好。

Yogurt 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liver fat in obese women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5-28, doi: 10.1093/ajcn/nqy358

【主编评语】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RCT结果,发现相比于牛奶,酸奶可更好地改善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代谢综合征的肥胖女性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肝脏脂肪。

 

南京财经大学胡秋辉:杏鲍菇改善小鼠结肠炎

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IF:5.151]

① 在饮食中添加1%和3%的杏鲍菇,可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降低疾病活动指数;② 杏鲍菇可抑制结肠黏膜中促炎细胞因子( IL-1β、 IL-2、 IL-6、 IL17A、IFN-γ和KC) 的产生;③ 并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逆转DSS造成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刺激结肠中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显著抑制小鼠结肠炎;④ 杏鲍菇或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益生元,减轻结肠炎症状。

Dietary Intake of Pleurotus eryngii Ameliorated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 in Mice

05-24, doi: 10.1002/mnfr.201801265

【主编评语】来自南京财经大学胡秋辉团队在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杏鲍菇可通过肠道菌群、抑制促炎因子、增加短链脂肪酸水平,抑制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提示杏鲍菇或可作为一种潜在益生元。

 

减肥干预如何影响短链脂肪酸水平?

Advances in Nutrition[IF:6.853]

① 纳入9项减肥干预试验,评估膳食、运动和手术减肥对超重/肥胖成年人的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的影响;② 大部分研究评估了粪便SCFA浓度变化,1项试验报告了血清SCFA变化;③ 乙酸、丙酸、丁酸和总SCFA浓度,在减肥后保持不变或显著降低;④ 3项导致SCFA浓度降低的饮食干预试验,均采用了低碳水饮食;⑤ 大多数研究有高偏倚风险,样本量小,且粪便SCFA的样本标准化存在局限,需高质量、重复测量血液SCFA的研究。

Effects of Weight-Loss Interventions on Short-Chain Fatty Acid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and Feces of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05-10, doi: 10.1093/advances/nmy125

【主编评语】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SCFA)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有研究显示,减肥干预可影响SCFA代谢。《Advances in Nutrition》近期发表系统综述,对9项减肥干预临床试验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了减肥对SCFA水平的影响。

 

低镁+高脂饮食,或损害肾脏健康

FASEB Journal[IF:5.595]

① 小鼠喂养实验中,在低脂饮食(LFD)或高脂饮食(HFD)的基础上,喂食低镁(Mg)或正常Mg饮食;② 低Mg饮食导致小鼠血液Mg2+水平降低,在HFD喂养的小鼠中尤为严重;③ 低Mg-HFD喂养的小鼠,肾脏远曲小管特异性基因mRNA表达下调,发生肾磷脂质病和肾损害,包括近端肾小管磷脂沉积症,伴随肾脏能量代谢改变;④ 2型糖尿病(T2D)患者存在低镁血症的风险,纠正血Mg2+水平或有助于维持T2D患者肾功能。

Renal phospholipidosis and impaired magnesium handling in high-fat-diet-fed mice

03-08, doi: 10.1096/fj.201801778RR

【主编评语】2型糖尿病(T2D)患者容易患低镁血症,且与肾功能损伤相关。《FASEB Journal》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低镁饮食可在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中诱导低镁血症,损害肾脏功能,提示对于饮食引起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或应格外注意饮食中的镁含量。

 

Nature子刊:菌群结构和代谢物或可用于肠癌病变诊断

Nature Medicine[IF:32.621]

① 616位参与者接受结肠镜检查,发现在多发性息肉样腺瘤、粘膜内癌和更严重的病变中,粪便微生物组和代谢组的变化显著;② 从粘膜内瘤到更晚期阶段, 具核梭杆菌显著增加;③ Atopobium parvulum和Actinomyces odontolyticus在粘膜内瘤中同时出现,在多发性息肉腺瘤和/或粘膜内癌病理下显著增加;④ 粘膜内癌患者粪便中,代谢物支链氨基酸和苯基丙氨酸增加,胆汁酸如脱氧胆酸在多发性息肉腺瘤和/或粘膜内癌患者中显著增加。

Metagenomic and metabolomic analyses reveal distinct stage-specific phenotypes of the gut microbiota in colorectal cancer

06-06, doi: 10.1038/s41591-019-0458-7

【主编评语】人类的肠道菌群和结直肠癌的发展有关。《Nature Medicine》近期发表人群研究,发现在结直肠癌发展的早期,粪便菌群和代谢组就开始发生变化,而且根据病变状态会进一步演化。该结果对于诊断结直肠癌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菌群产生的吲哚影响致病菌致病性

mBio[IF:6.689]

① 吲哚是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肠腔中浓度高,调节肠出血性大肠杆菌和鼠柠檬酸杆菌致病基因的表达;② 致病菌的肠细胞脱落致病基因岛,与致病菌在肠细胞表面产生粘附与脱落病变密切相关,吲哚可以降低这类致病基因的表达;③ 通过抗生素处理和菌群重定植,发现吲哚含量的降低会导致致病菌致病性的增强;④ 细菌细胞表面的组氨酸传感器激酶CpxA是吲哚含量感受器, 肠道致病菌通过感受不同的吲哚含量来寻找合适的感染位点。

Indole Signaling at the Host-Microbiota-Pathogen Interface

06-04, doi: 10.1128/mBio.01031-19

【主编评语】肠道致病菌通过感受并反馈肠道中的小分子信号来进行感染。《mBio》近期发表研究,发现由肠道菌群产生的吲哚,以浓度依赖性的方式影响血性大肠杆菌和鼠柠檬酸杆菌的毒性基因表达,并找到了细菌表面的吲哚感受器。该结果对于解释感染过程中的细菌代谢产物-致病菌-宿主互作具有重要价值。

 

南方医科大学:肠道菌群或影响神经危重症患者预后

Critical Care[IF:6.425]

① 纳入98名神经危重症患者和84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危重症患者的肠道菌群与健康人存在显著差异;② 患者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瘤胃球菌科和毛螺菌科的相对丰度随住院时间的延长而降低;③ 肠杆菌科丰度越高,患者出院时神经功能损伤程度越严重;④ Christensenellaceae和Erysipelotrichaceae这两个科的相对丰度与180天内死亡风险的升高有关;⑤ 入院首周,患者菌群中肠杆菌目和肠杆菌科的增加,与180天内死亡率上升92%的情况具有相关性。

Dysbiosis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ta in neuro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nd the risk for death

05-31, doi: 10.1186/s13054-019-2488-4

【主编评语】南方医科大学团队近期在《Critical Care》发表研究,纳入98名神经危重症患者患者和84名健康人,发现两个人群内菌群差异显著,菌群结构不仅随住院时间延长而改变,还可能影响180天内患者生存情况。该研究对于探索肠道菌群与神经危重症病程进展和预后具有参考价值。

 

BMJ:用健康食物替代红肉,可降低早死风险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3.259]

① 纳入美国两个大型队列中53553名女性和27916名男性的120万人年的随访数据,分析红肉摄入的变化与死亡率的关联;② 在8年间红肉摄入量的增加,与之后8年间死亡风险上升显著相关,每日的总红肉摄入量增加≥半份,与死亡风险上升10%相关,尤其是加工肉;③ 减少每日红肉摄入与死亡风险无显著关联;④ 减少红肉摄入的同时增加坚果、鱼、禽肉、乳品、鸡蛋、全谷或蔬菜的摄入,与之后死亡风险降低相关。

Association of changes in red meat consumption with total and cause specific mortality among US women and men: two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06-12, doi: 10.1136/bmj.l2110

【主编评语】吃红肉过多与不少疾病和早死风险上升相关,《BMJ》发表来自哈佛大学Frank Hu与团队的最新研究,纳入了美国护士健康研究和健康专业人员随访研究两个大型队列8万多人的长期随访数据,分析了8年间红肉摄入量的变化与之后8年的死亡率的关联,表明增加红肉(特别是加工肉)的摄入,与之后的早死风险上升相关,而如果减少红肉的同时用其它健康食物来替代,则可降低之后的早死风险。

 

NEJM:减少钠盐摄入,依然任重道远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9.258]

① 一项美国NASEM关于膳食钠摄入量的报告,呼吁人们进一步减少钠摄入;② 过量钠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高血压和中风相关,每日超过2300mg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成人钠摄入量应由每日3400mg减少到2300mg;③ 美国消费者摄入的钠仅约5%来自餐桌或家庭烹饪,约80%来自加工食品和餐馆食物;④ 美国国家医学院建议FDA制定强制性钠标准,监管并限制食品制造商和餐馆的钠使用;⑤ 食品工业应和政府合作,更好监测钠摄入以减轻这一重大的健康威胁。

Sodium-Intake Reduction and the Food Industry

05-29, doi: 10.1056/NEJMp1905244

【主编评语】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NESEM)今年早期发布了一份关于美国人的膳食钠盐摄入情况的最新报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对此进行了解读和评论,对制定膳食指南和相关政策有参考意义。(@李丹宜)

 

Lancet: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阿司匹林究竟有没有用?(综述)

Lancet[IF:53.254]

① 阿司匹林被认为对心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有效,而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作用存在争议;② 2000年以前,阿司匹林一级预防试验表明,其不能降低死亡率,但可降低心肌梗死、中风并增加出血的风险;③ 《国际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指南》通常只对低于10年心血管事件风险的情况推荐阿司匹林;④ 2018年三项大型随机临床试验显示,阿司匹林对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效果甚微或无效,甚至有害;⑤ 但需周期更长的试验证实其可减少非致命性心肌梗死风险。

The rise and fall of aspirin in the primary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05-25, doi: 10.1016/S0140-6736(19)30541-0

【主编评语】阿司匹林在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作用存在争议。Lancet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介绍并讨论了阿司匹林用于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最新临床试验结果。

 

阿司匹林或对脂肪肝有益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683]

① 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361例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其中151例在基线时每天服用阿司匹林;② 横断面分析显示,每日服用阿司匹林的患者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风险显著降低32%,肝纤维化风险显著降低46%;③ 在随访期间(中位7.4年),NAFLD早期患者(317例)中,每日服用阿司匹林与发展为晚期纤维化的风险显著降低37%相关;④ 服用阿司匹林持续≥4年带来的益处最大;⑤ 使用其它非甾体类抗炎药,没有显著降低晚期纤维化风险。

Daily aspirin use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risk for fibrosis progression in patient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05-08, doi: 10.1016/j.cgh.2019.04.061

【主编评语】《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近期发表一项小型队列研究,发现脂肪肝患者每天服用阿司匹林,与肝脏病变程度较轻和发展为晚期肝硬化风险降低相关,表明阿司匹林或对脂肪肝患者具有肝脏保护性作用,未来需开展临床试验对此进行验证。

 

甘草查尔酮A改善小鼠肥胖和脂肪肝

Cells[IF:4.829]

① 建立高脂饮食(HFD)诱导的肥胖小鼠和腹腔注射甘草查尔酮A(LA)的HFD小鼠模型;② 与HFD小鼠相比,LA处理的小鼠的体重增长和脂肪组织重量均显著降低,且血脂和血糖水平改善;③ 小鼠和脂肪肝细胞模型试验均显示,LA能改善肝细胞脂肪变性;④ LA激活肝细胞的Sirt-1/AMPK通路,减少脂肪酸链合成,增加肝细胞的脂解和β氧化;⑤ LA可能作为一种新型的抗肥胖药物,具有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潜力。

Protective Effects of Licochalcone A Ameliorates Obesity and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Via Promotion of the Sirt-1/AMPK Pathway in Mice Fed a High-Fat Diet

05-11, doi: 10.3390/cells8050447

【主编评语】《Cells》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甘草所含的甘草查尔酮A,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的小鼠肥胖和脂肪肝,其机制与肝细胞Sirt-1/AMPK通路的活化有关。

 

中国人遵循中国膳食宝塔,可降低大肠癌风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IF:8.36]

① 纳入中国上海2个前瞻队列,含6万男性和7.2万女性,40-74岁,分别平均随访8.1和13.4年,分析对不同膳食指南的依从性与结直肠癌(CRC)风险的关联;② 对中国膳食宝塔(CHFP)的依从性越好,CRC风险越低:与CHFP分数处于第1四分位的人群相比,第2、3、4四分位的人群的CRC风险降低12%、14%和16%;③ 在结肠癌、<50岁、BMI<25或基线时无代谢问题的人群中,这种关联更强;④ 美国膳食指南AHEI-2010和DASH的依从性与CRC风险间没有这种负相关性。

Adherence to dietary recommendations and colorectal cancer risk: results from two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06-15, doi: 10.1093/ije/dyz118

【主编评语】结直肠癌与饮食有密切关联,《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近期发表由美国范德堡大学Xiao-Ou Shu主导、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团队参与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表明中国人遵循中国膳食宝塔指南(而非美国的膳食指南)更有助于降低结直肠癌风险,提示若要最大化膳食指南对健康的益处,需针对特定人群“量身定制”。

 

NEJM:补充维生素D能否降低糖尿病风险?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9.258]

① 纳入2423名至少符合三种前驱糖尿病血糖标准中的两种的成年人,随机分为维生素D组(每天补充4000 IU 维生素D3)和安慰剂组;② 随访2年后,维生素D组血清25-羟维生素D平均水平为由27.7ng/mL上升至54.3ng/mL,安慰剂组几乎无变化;③ 随访约2.5年后,维生素D与安慰剂的危险比为0.88,两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④ 在不缺乏维生素D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每天服用4000 IU的维生素D3补充剂并不会显著降低患糖尿病的风险。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ype 2 Diabetes

06-07, doi: 10.1056/NEJMoa1900906

【主编评语】《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在不缺乏维生素D的2型糖尿病高危人群中,补充维生素D3并未显著降低糖尿病风险。

 

用高质量植物蛋白食物替换红肉,可改善血脂和心血管风险

Circulation[IF:18.88]

① 纳入36项(1803名受试者)临床试验进行荟萃分析,对比红肉和不同替代食物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② 与所有对照饮食的合并相比,红肉对血液总胆固醇、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HDL-C)、载脂蛋白A1和B、血压无显著影响,对甘油三酯的降低作用较弱;③ 与红肉相比,豆类和坚果等高质量植物蛋白食物更能降低总胆固醇和LDL-C;④ 与鱼相比,红肉更能降低LDL-C和HDL-C;⑤ 与含精制谷物和糖的低质量碳水化合物相比,红肉更能降低甘油三酯。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of Red Meat Consumption in Comparison With Various Comparison Diets on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

04-09, doi: 10.1161/CIRCULATIONAHA.118.035225

【主编评语】关于红肉对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影响,不少临床试验得出不一致的结论。《Circulation》近期发表的一项临床试验荟萃分析,对比了不同替代食品与红肉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表明临床试验结论的不一致,在一定呈上可归因于对照饮食的不同,并提示用高质量植物蛋白食物(豆类和坚果等)替换红肉,可改善血脂和脂蛋白指标。

 

健康饮食模式+运动,或能减少衰老相关少肌症

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IF:12.511]

① 基于PREDIMED-Plus试验中1535名超重/肥胖代谢综合征患者的基线数据,进行横断面分析;② 用少肌指数(SI)反映肌肉含量,SI低的人年龄更大、运动更少、有更多的腹部脂肪和糖尿病、吃更多的饱和脂肪和更少的维生素C;③ 腹部脂肪、白细胞和血小板数量、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等,或是SI的强风险因素;④ 遵循地中海饮食、摄入特定营养素(如维生素C)、运动,似乎对少肌症发生有保护性作用;⑤ 健康饮食模式+运动,或能减少衰老相关少肌症。

Association of lifestyle factors and inflammation with sarcopenic obesity: data from the PREDIMED-Plus trial

05-29, doi: 10.1002/jcsm.12442

【主编评语】少肌症是一种衰老相关的进展性肌肉萎缩疾病,常伴随脂肪增加,从而导致少肌性肥胖。《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分析了PREDIMED-Plus临床试验中1500多名受试者的基线数据,找到了与少肌症相关的风险因素和保护性因素,提示健康饮食(如地中海饮食)和运动,或可减少与肌肉减少相关的系统性炎症,有助于健康衰老、减少少肌症发生。

 

特定乳寡糖可影响肠-骨轴

PNAS[IF:9.661]

① 发育迟缓的严重急性营养不良儿童中,破骨细胞活性升高;② 定植发育迟缓婴儿的肠道菌的限菌小鼠,向其食物中添加纯化牛奶唾液酸化乳寡糖(S-BMO),可减少骨吸收,减少破骨细胞及其祖细胞,而不影响成骨细胞活性;③ 机制与破骨细胞生成调节因子的变化和Th2相关应答的改变有关;④ S-BMO增加盲肠菌群代谢物琥珀酸水平和小肠簇细胞数量,并活化琥珀酸诱导的、与Th2应答相关的簇细胞信号通路;⑤ 补充2'-岩藻糖基乳糖不引起上述骨生物学变化。

Mechanisms by which sialylated milk oligosaccharides impact bone biology in a gnotobiotic mouse model of infant undernutrition

05-28, doi: 10.1073/pnas.1821770116

【主编评语】营养不良可引起儿童发育迟缓,但现有的营养干预效果有限。《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分析了孟加拉营养不良发育迟缓儿童队列,发现这些儿童的破骨细胞活性上升。在小鼠模型中,补充与母乳唾液酸化低聚糖类似的牛奶唾液酸化乳寡糖(S-BMO),可减少破骨细胞生成、降低骨吸收,其机制与肠道菌群、小肠簇细胞和Th2相关免疫介质有关。相关发现对于理解肠-骨轴有参考意义,或有临床转化前景。

 

亚麻籽木酚素提取物对肠道菌群及转录组的影响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49]

① 42名健康人(20-45岁)参与2期随机交叉干预试验;② 相比安慰剂组,亚麻籽木酚素干预60天后,粪便脱落细胞发现32个差异基因,而肠黏膜中未发现;③ 干预前后,肠内酯排泄量与粪便菌群存在显著相关性;④ 低ENL排泄者的结肠粘膜中,一些抗炎上游调控因子(如TGFβ和IL-10受体)被抑制,且核转录因子NF-κB和NOS2的表达上调,PPARγ的表达被抑制,可能更倾向于促炎细胞活动;⑤ 亚麻籽木酚素干预可调节肠内酯或肠道菌群相关的活性物质的水平。

Colonic mucosal and exfoliome transcriptomic profiling and fecal microbiome response to a flaxseed lignan extract intervention in humans

06-08, doi: 10.1093/ajcn/nqy325

【主编评语】亚麻籽木酚素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活性的植物激素,肠道菌群可代谢木酚素产生肠内酯及肠二醇等生物活性物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研究,在健康人中分析了亚麻籽木酚素及其代谢产物肠内酯对肠道转录组的影响。

 

益生菌/合生元可否改善NAFLD?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49]

① 纳入共1252位非酒精性脂肪肝(NAFLD)患者参与的21项RCT(9项益生菌和12项合生制剂,干预8-28周)进行荟萃分析;② 益生菌/合生制剂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和肝脏硬度(反映炎症和纤维化)显著降低相关;③ 根据超声分级,益生菌/合生制剂与改善肝脂肪变性的几率增加有关;④ 益生菌而非合生制剂与体重指数显著下降有关;⑤ 益生菌/合生制剂可改善NAFLD患者肝脏炎症/硬度和脂肪变性,由于结果存在异质性,需更多随机对照试验来验证。

Gut microbiome-targeted therapies i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meta-analysis, and meta-regression

05-24, doi: 10.1093/ajcn/nqz042

【主编评语】《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在21项RCT(超过1200名患者)中发现,益生菌或合生制剂治疗与NAFLD患者症状的改善相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