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ICU患者吃益生菌,可能增加菌血症风险

佩襄 肠道 1.6K+

肠道微生物.jpg

Nature:健康肝细胞如何向疾病状态转变

Nature[IF:43.07]

① 健康和肝硬化肝脏的肝细胞全基因组测序显示肝硬化肝脏突变负担高于正常肝脏;② 包括点突变和结构变异在内的驱动突变影响1-5%的克隆;③ 肝硬化肝脏中发现毫米级直径的克隆扩张,且被纤维化条带隐藏;④ 一些突变特征在非恶性肝细胞和肝细胞癌(HCC)中普遍存在且同样活跃,有些特征在HCC中比慢性肝病中更活跃;⑤ 不同克隆和微环境作用使相邻肝硬化结节之间的外源性信号活性差高达10倍;⑥ 同步HCC与背景肝硬化突变特征相同,但突变负担更高。

Somatic mutations and clonal dynamics in healthy and cirrhotic human liver

10-23, doi: 10.1038/s41586-019-1670-9

【主编评语】慢性肝病最常见的病因是过量饮酒、病毒性肝炎和非酒精性脂肪肝,临床范围包括肝脏炎症、肝硬化、肝功能衰竭和肝细胞癌(HCC)等。HCC基因组表现出不同的突变特征,导致30个以上癌症基因的反复突变。来自正常肝脏的干细胞突变负担低、多样性特征有限,这预示了健康肝细胞进展为慢性肝病以及随后的恶性转化过程变得更为复杂。最新发表在Nature杂志的研究,对来自5个健康肝脏和9个肝硬化肝脏的100-500个肝细胞的482个显微解剖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对比了健康肝脏和肝硬化肝脏的突变负担及活跃程度。该研究提供证据证明体细胞突变记录了肝脏组织从健康状态到疾病状态的暴露、毒性、再生和克隆结构。

 

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的胃癌发病率和危险因素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收集371813名确诊为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患者数据,其检测到Hp感染后30天及以上被诊断为远端胃腺癌;② Hp感染后5、10、20年,癌症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37%,0.5%和0.65%;③ 癌症相关因素包括发现Hp感染时年龄较大、黑人/非裔美国人、亚裔、西班牙裔或拉丁裔及吸烟史;④ 女性患胃腺癌风险较男性低,经血清抗体检测Hp阳性患者患癌风险降低;⑤ 接受治疗的Hp感染患者患癌风险仍高,但根除Hp成功后患癌风险降低。

Risk Factors and Incidence of Gastric Cancer After Detection of Helicobacter pylori Infection: A Large Cohort Study

10-22, doi: 10.1053/j.gastro.2019.10.019

【主编评语】在美国,几乎所有关于胃腺癌的研究都依赖于国家癌症数据库,其中不包括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数据,而幽门螺杆菌是胃癌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最新发表在Gastroenterology杂志的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了大量美国患者的数据,用以计算幽门螺杆菌感染后非近端胃腺癌的发生率和危险因素。其次要目标在于确定治疗和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如何影响癌症风险。该研究发现吸烟者患胃癌的风险明显更高。只有根除掉幽门螺杆菌感染,才能降低其患胃癌的风险。

 

糖尿病患者癌症筛查的可能性分析

Diabetologia[IF:7.113]

① 进行一项荟萃分析,以量化糖尿病与乳腺癌、宫颈癌和结直肠癌筛查的相关性;② 共纳入37项研究,包括27项乳腺癌、19项宫颈癌、18项结直肠癌筛查;③ 与非糖尿病个体相比,糖尿病患者进行乳腺癌(调整后OR 0.83)和宫颈癌(OR 0.76)筛查的可能性显著降低;④ 结直肠癌筛查可能性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个体中差异不大(OR 0.95);⑤ 与非糖尿病的女性相比,患糖尿病的女性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可能性更低(OR 0.86)。

Breast, cervical and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in adults with diabet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0-24, doi: 10.1007/s00125-019-04995-7

【主编评语】糖尿病患者罹患癌症和死于癌症的风险增加。循证指南建议对乳腺癌、宫颈癌和结直肠癌进行全面筛查,但糖尿病患者接受这些测试的证据较为复杂。最新发表在Diabetologia杂志的一项荟萃分析量化了糖尿病与乳腺癌、宫颈癌和结直肠癌筛查的相关性。结果发现与非糖尿病个体相比,糖尿病患者接受乳腺癌和宫颈癌筛查的可能性更低。结直肠癌筛查可能性在糖尿病和非糖尿病个体中差异不大,但女性糖尿病患者接受结直肠癌筛查的可能性较非糖尿病女性更低。

 

JAMA子刊:工作场所禁售含糖饮料有助于员工健康

JAMA Internal Medicine[IF:20.768]

① 某机构进行禁售含糖饮料试验,共214名员工参与,并随机分为动机干预组和对照组,10个月后随访;② 参与者每日含糖饮料摄入量从初始的1050mL降至550mL,含糖饮料摄入量的减少幅度在进行动机干预的参与者中更大(762mL vs 对照组的246mL);③ 降低含糖甜饮料摄入后,参与者的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得到改善,腰围显著降低;④ 工作场所禁售含糖饮料有助于减少人们的摄入及其对健康的危害,简单动机干预可使上述效果增强。

Association of a Workplace Sales Ban on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With Employee Consumption of Sugar-Sweetened Beverages and Health

10-08,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19.4434

【主编评语】研究分别采用在工作场所禁售含糖饮料,以及对一部分参与者进行动机干预相结合方法,发现1)禁售含糖饮料后,该人群整体的含糖饮料摄入量降低;2)进行过简单动机干预的人群,其含糖饮料的摄入量减少的更多。本文的研究结果启示,人们对食物的选择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倡导一种健康的膳食环境,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超加工食品能不能多吃?

Mayo Clinic Proceedings[IF:7.091]

① 研究涉及11898名参与者,平均每日摄入超加工食品385g(供能占总能量的24.4%);② 经过7.7年,共93599人年数,的跟踪回访,记录到440个死亡案例;③ 与最低超加工食品摄入人群相比,摄入最多超加工食品人群的死亡风险率为1.44(能量百分比)和1.46(质量百分比);④ 用等热量的非加工食品或微加工食品替代超加工食品,人群死亡率呈非线性降低;⑤ 虽然受食物分类、人群等因素影响,本研究结果初步显示超加工食品摄入与人群死亡率呈正相关。

Consump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s and Mortality: A National Prospective Cohort in Spain

10-14, doi: 10.1016/j.mayocp.2019.03.035

【主编评语】文章来自于西班牙的一项队列研究,分析了超加工食品摄入与死亡率的关系。一方面通过对照发现,超加工食品摄入过多的人群死亡率更高;另一方面通过非加工或微加工食品替代的方法,确认超加工食品摄入与死亡率的关系。虽然受食物分类、实验设计、死亡因素等诸多因素限制,但是本研究初步表明了超加工食品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具体的食物加工方式、超加工食品摄入量、相关的政策法规、人群的具体死因等等都需要被进一步研究。

 

健康的食物,通常也是环境友好型食物(综述)

PNAS[IF:9.58]

① 研究分析了15种食物对5种人类疾病、5项环境因素的影响;② 结果显示,有利于健康的食物往往对环境的影响也很低:全谷物、水果、蔬菜、豆类、坚果、橄榄油和鱼可降低总死亡率、中风、糖尿病、冠心病结直肠癌风险,同时其对环境影响也小;③ 而未加工和加工红肉与最大的环境负面影响相关,且与最大的疾病风险增加相关;④ 但高糖加工食品对健康有害,但对环境的影响相对较低;⑤ 提倡健康且环境友好型食物消费或是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

Multiple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impacts of foods

10-28, doi: 10.1073/pnas.1906908116

【主编评语】研究分析了常见的15种食物分别与5种人类疾病(冠心病、二型糖尿病、直肠癌、中风和死亡)、5项环境因素(土地酸化、水体富营养化、温室气体排放、耕地利用以及稀缺水资源占用)的关系,一个总的趋势为:那些健康食物更倾向于是环境友好型,那些不利于机体健康的食物对环境的危害也比较大。更广泛的受众(比如儿童和老人)以及更多的膳食种类(糖、反式脂肪酸等等)需要被进一步研究。

 

JAMA:食物与认知、癫痫和心脏代谢性疾病(新闻观点)

JAMA[IF:44.405]

① 食物影响人类健康背后的科学,正在渐渐发掘美食的益处;② 法国和加拿大动物及临床研究表明,蓝莓和葡萄或其提取物共同作用可能有利于缓解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③ 加利福尼亚大学研究报道,香菜叶代谢物可以通过激活神经元电压门控钾通道Q(KCNQ)打开钾通道,降低细胞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癫痫发作;④ 哈佛大学最近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表明,蘑菇可能并不能预防心血管疾病和2型糖尿病,但还需更多研究证实。

How Certain Foods Affect Cognition, Seizures, and Cardiometabolic Disease - Food for Thought

10-24, doi: 10.1001/jama.2019.16477

【主编评语】JAMA新开辟了一个医学新闻专栏——Food for thought。该专栏定期报道有关人类健康的营养研究。本文是专栏的第一期,介绍了蓝莓、葡萄、香菜和蘑菇的健康效应。

 

长链ω-3脂肪酸或不能有效缓解抑郁和焦虑症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iatry[IF:7.233]

① 本综述涉及31项长链ω-3脂肪酸,一项α亚麻酸以及一项总多不饱和脂肪研究,不涉及ω-6相关研究;② 分析结果显示,增加长链ω-3脂肪酸对抑郁和焦虑症有非常小或者没有影响;③ 而它们对于抑郁症严重程度,以及对已有抑郁症状的缓解作用,则缺乏相应的研究证据;④ 研究结果不受误差、ω-3剂量、持续时间以及营养素的影响;⑤ 长达40个月以上的α亚麻酸摄入(2克/天)还可能非常轻微地增加抑郁风险;⑥ 长链ω-3脂肪酸或无法有效预防抑郁和焦虑症。

Omega-3 and polyunsaturated fat for prevention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symptoms: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10-24, doi: 10.1192/bjp.2019.234

【主编评语】本文共综述了34项关于多不饱和脂肪酸与焦虑和抑郁的相关研究,其中32项时关于ω-3脂肪酸。基于以上研究的分析结果显示,单纯增加长链ω-3脂肪酸几乎对抑郁和焦虑症状没有影响。

 

鱼肉中的不同物质对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的不同影响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IF:6.051]

① 纳入32952名男性及36545名女性进行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在平均15.5年的随访期间,有16776名受试者死亡;② 通过问卷调查估计在研究开始时,受试者饮食中的多氯联苯及长链ω-3鱼脂肪酸(包括EPA及DHA等);③ 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与饮食中的多氯联苯摄入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饮食中的EPA-DHA摄入呈显著负相关,2种关联均表现出剂量依赖效应;④ 癌症死亡率与饮食中的上述2种物质无显著关联。

Cardiovascular and cancer mortality in relation to dietary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and marine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a nutritional‐toxicological aspect of fish consumption

10-19, doi: 10.1111/joim.12995

【主编评语】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7万名瑞典受试者进行了长达15年的随访后发现,摄入2种鱼类中富含的物质(多氯联苯及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心血管死亡率的影响相反,前者与心血管死亡率风险呈正相关,可能抵消了后者带来的心血管益处。

 

素食如何影响肠道菌群组成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6.704]

① 纳入36名严格素食者及36名杂食者进行一项横断面研究;② 2组受试者的肠道菌群仅在门、科、属、种水平显示出中度差异;③ 纳入16项研究(包括本项横断面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进一步分析总结素食/严格素食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④ 相比于杂食者,未发现素食/严格素食与肠道菌群的一致性关联,一些研究结果甚至互相矛盾;⑤ 在研究发现的素食/严格素食与杂食者的肠道菌群组成差异中,拟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及普氏菌属最常被报道。

Is a vegan or a vegetarian diet associated with the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the gut? Results of a new cross-sectional study and systematic review

10-21, doi: 10.1080/10408398.2019.1676697

【主编评语】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及系统性综述,对16项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研究中报道的素食/严格素食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并不一致。

 

疾控中心:近20万人的全国肥胖地图揭示,京津冀胖子最多

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IF:19.315]

① 纳入174840人研究全国的肥胖和腹部肥胖患病率在性别和各省份中的差异;② 中国成年人肥胖的患病率为14%,其中男性的患病率为14%,女性为14.1%;③ 腹部肥胖患病率为35.1%,男性患病率为30.7%,女性为32.4%;④ 京津冀的男性和女性肥胖和腹部肥胖率最高,天津男性及女性的腹部肥胖率分别为54.4%及49.4%,北京男性及女性的肥胖率分别为26.6%及24.9%;⑤ 海南、广西等地区肥胖和腹部肥胖率相对较低;⑥ 全国肥胖和腹部肥胖患病率存在性别和省份差异。

Geographic Variation in Prevalence of Adult Obesity in China: Results From the 2013–2014 National Chronic Disease and Risk Factor Surveillance

10-29, doi: 10.7326/M19-0477

【主编评语】中国疾控中心王丽敏团队和荷兰特文特大学团队合作在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全国范围内的超过17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后发现,全国成年人的肥胖率及腹部肥胖率分别为14%及35.1%,并存在地区及性别差异,其中京津冀的肥胖及腹部肥胖率最高。

 

超20万人数据揭示,40岁前的超重或增加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IF:7.339]

① 对1972年-2014年间6项欧洲队列的221274名个体进行BMI、体重和癌症风险分析;② 随访期间,共发生27881例癌症,其中9761例为肥胖相关癌症;③ 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与BMI增加、最大BMI、更长的肥胖和超重(仅男性)持续时间显著相关;④ 40岁之前就超重的男性和女性的肥胖相关癌症风险均显著增加(增加约15%),尤其是子宫内膜癌、男性肾细胞癌、男性结肠癌;⑤ 非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与超重无显著关联。

BMI and weight changes and risk of obesity-related cancers: a pooled European cohort study

09-30, doi: 10.1093/ije/dyz188

【主编评语】肥胖与癌症风险增加相关,但缺乏成年人体重增加的时间和持续性与癌症风险之间关联的研究。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pidemi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20万人进行随访后发现,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与男性肥胖的持续时间显著相关,而男性及女性在40岁前的超重可显著增加肥胖相关癌症的风险。

 

肥胖症导致男女不同性别的主要死因

PLoS Genetics[IF:5.224]

① 纳入228466名女性和195041名男性,利用特定性别的基因风险分数、孟德尔随机化分析及Cochran’s Q-test,评估肥胖特征与主要死因的关系及其中的性别差异;② 肥胖导致冠状动脉疾病、中风、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肺癌、2型和1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慢性肝病和急慢性肾衰竭;③ 高BMI的女性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高于男性,高腰臀比的男性患COPD和慢性肾衰竭的风险高于女性;④ 卫生部门或需将性别因素考虑进肥胖相关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

Caus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obesity and the leading causes of death in women and men

10-24, doi: 10.1371/journal.pgen.1008405

【主编评语】众所周知肥胖症可导致心脏代谢疾病,本文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肥胖与其它非传染性疾病的关系以及性别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结果显示肥胖导致全球非传染类疾病死亡主要原因的2/3,其中不同性别的肥胖症患2型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和慢性肾衰竭的风险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研究纳入的样本量很大,但全部都是欧洲样本。尽管如此,本文使用敏感性分析(MR-Egger, weighted- median based methods)确保了结果的可信度。

 

表型分析分清“肥胖”与“失控进食”

Nature Human Behaviour[IF:10.575]

① 纳入由22项研究共18611名参与者数据得出的28种NEO人格表型,量化分析肥胖和“失控进食”(UE)与上瘾和精神病表型间的关系;② 将5大人格维度及其侧面特质一同纳入表型分析发现,UE与上瘾和精神病的相似度均显著高于肥胖;③ UE与上瘾和精神病表型重叠的侧面特质均为神经质和缺乏开放性,而肥胖只与上瘾在冲动、秩序和自控方面有重叠;④ 未来建立人格关联性分析方法需将关联特征所依据的原样本量考虑在内,并增加针对不同人群的人格测试。

Obesity has limited behavioural overlap with addiction and psychiatric phenotypes

10-28, doi: 10.1038/s41562-019-0752-x

【主编评语】这是一篇关于”肥胖”的角度新颖的文章。人们印象里,肥胖往往与失控进食和上瘾混在一起,而这篇文章利用NEO人格表型,用数据说明失控进食与上瘾关联度高于肥胖与上瘾的关联度,因为失控进食的人更倾向具有神经质的保守的特点,而肥胖的人则更容易冲动和失控,文章甚至表明,肥胖的人在“自信”与”优越感“的评分较高,但仍需进一步分析。是胖子也可以很快乐,但如果发现自己失控进食,也许需要考虑寻求他人帮助。

 

GLP-1在肥胖中究竟起到了什么作用?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9.777]

① 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是一种胃肠道激素,可促进胰岛β细胞在餐后分泌胰岛素;② 一些人体试验表明,肥胖、葡萄糖不耐受及糖尿病患者中,GLP-1的分泌减少,但也有一些试验表明患者的餐后GLP-1分泌不变或增加;③ 动物实验中的结果也不一致,多项实验表明肥胖大鼠餐后的GLP-1分泌高于正常大鼠;④ 这些不一致的实验结果是在不同的实验条件下获得的,需进一步研究在肥胖及糖尿病的发展过程中GLP-1分泌的适应性变化及背后机制。

What Is GLP-1 Really Doing in Obesity?

10-18, doi: 10.1016/j.tem.2019.09.003

【主编评语】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篇Opinion,介绍了在人体试验及动物实验中发现的不一致结果:一些研究发现肥胖患者或肥胖动物的GLP-1应答下调,但另一些实验报道了GLP-1应答的不变甚至上调。并讨论了产生不一致结果的可能原因,及如何研究GLP-1在肥胖中的作用机制。

 

Nature子刊:ICU患者吃益生菌,可能增加菌血症风险

Nature Medicine[IF:30.641]

① 一项回顾性研究,纳入2.2万名重症监护室患者,按治疗期间是否进行含鼠李糖乳杆菌GG(LGG)的益生菌干预,将患者分为两类;② 522名接受LGG干预的患者中,1.1%发生乳杆菌菌血症,而在21652名未接受LGG干预的患者中,这一比例为0.009%;③ 对血液中的细菌进行基因组测序和SNP分析,确认了LGG干预患者的乳杆菌菌血症来源为所服用的益生菌产品,且LGG在患者体内发生了适应性演化(如产生特定抗生素耐药性)。

Genomic and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of bacterial transmission from probiotic capsule to blood in ICU patients

11-07, doi: 10.1038/s41591-019-0626-9

【主编评语】使用益生菌在特定风险人群中可能会有健康隐患。Nature Medicine最新发表了来自美国波士顿儿童医院的研究,对该院过去5年多以来的2.2万名ICU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从流行病学和细菌基因组两个方面证实,ICU患者服用含LGG的益生菌产品,会增加这种细菌相关的菌血症风险,再次提示益生菌在特定人群中的潜在安全性问题。

 

高风险早产儿使用特定益生菌有助于减少NEC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Fetal and Neonatal Edition[IF:3.776]

① 纳入英国某医院开始给高风险早产儿进行常规预防性益生菌(嗜酸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干预前后10年间的982名早产儿;② 在常规预防性益生菌干预开始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的发生率从7.5%降低至3.1%(尤其是在产后前2周内),且这种作用独立于母乳喂养率等因素;③ 晚发性败血症的发生率也从22.6%降低至11.5%,且未发现由乳杆菌或双歧杆菌引起的案例,表明安全性良好;④ 全因死亡率从14.3%降低至9.2%,但未达统计学显著。

Incidence of necrotising enterocolitis before and after introducing routine prophylactic Lactobacillus and Bifidobacterium probiotics

10-30, doi: 10.1136/archdischild-2019-317346

【主编评语】这是一项来自英国的回顾性观察性研究,分析了近千名早产儿的数据发现,从2013年开始对高风险早产儿进行常规的预防性益生菌(嗜酸乳杆菌+两歧双歧杆菌)干预(从2016年4月后额外添加长双歧杆菌婴儿亚种)后,在NICU接受治疗的早产儿中,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和晚发性败血症的风险都降低了约一半,且整体安全性良好。这些发现说明,在NICU中对高风险早产儿用特定益生菌组合进行常规干预,有助于预防NEC。

 

出生后补充益生菌能否预防极早产儿的过敏性疾病?

Allergy: 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6.771]

① 1099名极早产儿分为2组,出生后每日分别服用益生菌组合或安慰剂,对其中的281名极早产儿(矫正年龄在12个月左右)的数据进行分析;② 益生菌组合中包含婴儿双歧杆菌BB-02、嗜热链球菌TH-4、乳双歧杆菌BB-12;③ 与安慰剂组婴儿相比,益生菌组婴儿的湿疹、特应性湿疹、食物过敏、喘鸣及特应性致敏的发病率均无显著差异;④ 出生后头2年补充益生菌对极早产儿的过敏性疾病无显著效果。

Postnatal probiotics and allergic disease in very preterm infants: sub‐study to the ProPrems randomized trial

10-14, doi: 10.1111/all.14088

【主编评语】Allergy: European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的结果,在近300名极早产儿中发现,出生后头2年内补充益生菌组合,对预防过敏性疾病并无显著效果。

 

益生菌能否改善青少年前驱糖尿病?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IF:5.688]

① 32名患前驱糖尿病的青少年平均分为2组,对照组每周接受健康生活方式的咨询,干预组每天服用益生菌Vivomixx(8种菌株的混合)2次,持续4个月;② 检测项目包括葡萄糖代谢指标、肠道菌群组成及肠道健康系数;③ 共17人完成整个试验(7名为干预组),未出现严重副作用;④ 4个月后,两组的血糖控制指标没有显著差异,仅1个月时,益生菌对空腹血糖有轻微降低效果;⑤ 较低的依从率可能影响了干预的结果。

Probiotics in Adolescent Prediabetes: A Pilot RCT on Glycemic Control and Intestinal Bacteriome

10-21, doi: 10.3390/jcm8101743

【主编评语】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RCT研究,对前驱糖尿病青少年患者进行了4个月的益生菌干预,发现仅在第一个月时,益生菌有轻微的降低空腹血糖的效果。该研究中患者的依从性较低,最终完成干预的人数较少,可能影响了最终的结果。

 

益生菌LGG如何改善小鼠胆汁淤积性肝病

Hepatology[IF:14.971]

① 在2种胆汁淤积性肝病小鼠模型(胆管结扎、Mdr2-/-)中,鼠李糖乳杆菌GG(LGG)治疗显著改善了小鼠的肝损伤和纤维化、降低肝脏的胆汁酸(BA)水平;② LGG可激活肠道FXR-FGF15信号,进而减少肝脏BA合成,若抑制肠道FXR会削弱LGG的有益作用;③ LGG使表达胆盐水解酶的肠道细菌增多,增加BA随粪便和尿液的排出;④ 体外试验显示,LGG可减少T-βMCA对人肠上皮细胞FXR的抑制作用。

Probiotic LGG prevents liver fibrosis through inhibiting hepatic bile acid synthesis and enhancing bile acid excretion in mice

09-30, doi: 10.1002/hep.30975

【主编评语】Hepatology近期发表了美国路易斯维尔大学冯文科团队的研究,在小鼠中分析了益生菌LGG对于胆汁淤积性肝病的预防效果,表明LGG可通过作用于肠道FXR-FGF15通路来减少肝脏的胆汁酸合成,并增加胆汁酸的排泄,从而预防由过多胆汁酸引起的肝脏损伤和纤维化。

 

LGG能帮助新生小鼠抵抗流感

PLoS Pathogens[IF:6.463]

① 3天大的小鼠,肺部基因对流感病毒的转录应答较迟钝,小鼠病毒载量大,死亡率高;② 鼠李糖乳杆菌GG株(LGG)滴鼻预处理新生小鼠,可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毒载量和促炎因子水平,热致死LGG也可以保护小鼠;③ LGG促使小鼠肺部基因转录,上调免疫应答,特别是激活I型干扰素(INF)通路,且IFNβ预处理能提高病毒感染的小鼠成活率;④ LGG发挥保护作用依赖MyD88,尤其是TLR4;⑤ 小鼠感染病毒后,只有在短时间(24h)内接受LGG才有效。

Lung transcriptional unresponsiveness and loss of early influenza virus control in infected neonates is prevented by intranasal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GG

10-11,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8072

【主编评语】病毒性肺部感染是5岁以下儿童住院的首要原因,也是一个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早产儿或胎龄小于37周出生的婴儿特别容易受到病毒感染,但这种易感性的机制尚未确定。研究表明,生命最初几个月呼吸道菌群结构与呼吸道感染疾病相关,并且,呼吸道菌群能激活宿主先天性免疫抵抗病毒感染。因此,调节早期呼吸道菌群是预防或改善呼吸道感染的一种潜在的治疗策略。PLOS Pathogens最新的一项研究,利用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模型,发现新生小鼠对呼吸道病毒感染的易感性显著高于成年鼠,通过滴鼻益生菌LGG,可诱导小鼠产生抗病毒细胞因子I型干扰素,预防小鼠流感,保护小鼠。

 

2株酵母益生菌或能抑制念珠菌感染

mBio[IF:6.747]

① 鉴定出2株酵母益生菌——酿酒酵母KTP菌株及西方伊萨酵母ApC菌株,可抑制多种非白色念珠菌的念珠菌属物种(包括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等)的毒力;② 2株酵母益生菌可抑制念珠菌与非生物表面或结肠上皮细胞的粘附、丝状形成及生物膜的形成;③ 在秀丽隐杆线虫体内,2株酵母益生菌可抑制念珠菌感染,并可缓解念珠菌感染后于线虫肠道中的致病性定殖;④ 2株酵母益生菌的益生作用优于或等同于商业化的酵母益生菌——鲍氏酵母菌。

Probiotic Yeasts Inhibit Virulence of Non-albicans Candida Species

10-15, doi: 10.1128/mBio.02307-19

【主编评语】念珠菌属感染对公众健康带来很大威胁。来自mBio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来源于食物中的2株酵母菌在体外及体内均表现出益生作用,可抑制多种非白色念珠菌的念珠菌属物种的感染并降低其毒力。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