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发生在胎儿发育早期

佩襄 肠道 1.7K+

肠道微生物.jpg

Nature子刊:肠道病毒或引起急性无力脊髓炎

Nature Medicine[IF:30.641]

① 流行病学证据显示,非脊髓灰质炎肠道病毒(EV)可能与急性无力脊髓炎(AFM)的爆发相关,但很难在脑脊液中检测到EV RNA;② 纳入42名AFM患儿及58名对照(患有其它小儿神经系统疾病),利用表达了481996种病毒多肽的噬菌体展示文库检测脑脊液中的抗病毒抗体;③ 相比于对照组,AFM患儿的脑脊液中检测到的EV多肽抗体显著富集(29/42 vs. 4/58),并通过ELISA验证;④ 对AFM患儿脑脊液RNA的二代测序仅能检测到极少的EV RNA。

Pan-viral serology implicates enteroviruses in acute flaccid myelitis

10-21, doi: 10.1038/s41591-019-0613-1

【主编评语】自2012年起,美国每两年经历一次急性无力脊髓炎(AFM)的爆发。有研究认为肠道病毒可能是引起AFM的原因,但尚无明确证据。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通过检测脑脊液中的抗病毒抗体,发现相比于其它神经系统疾病的患儿,AFM患儿脑脊液中的抗肠道病毒多肽抗体显著富集,提示肠道病毒或是AFM的罪魁祸首。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肠道真菌变化

Gut[IF:17.943]

① 纳入65名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患者(其中32名并发IBD)、38名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及66名健康人;② 与法国的一项队列研究不同,德国PSC患者的肠道真菌α多样性与UC患者及健康人无显著差异;③ 不同类型疾病的患者的肠道真菌组成均与健康人无显著差异;④ 相比于健康人及UC患者,PSC患者(无论是否并发IBD)的肠道真菌中Trichocladium griseum及念珠菌属显著增加;

Gut mycobiome of 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 patients is characterised by an increase of Trichocladium griseum and Candida species

10-25, doi: 10.1136/gutjnl-2019-320008

【主编评语】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鉴定了在德国人群中,相对于IBD患者及健康人,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患者的肠道真菌差异。并发现德国人群中,患者的肠道真菌变化与法国人群并不一致。

 

Nature子刊:婴儿期吃太多,恐不利于肠道健康

Nature Metabolism[IF:N/A]

① 用3种方法让新生小鼠摄入过多热量,均会增加断奶时的肠道通透性、促炎细胞因子和菌群产生的有毒硫化氢;② 这些肠道变化彼此之间互相促进,导致成年后的结肠炎易感性明显上升;③ 对这些小鼠在断奶期间采用一些预防措施(用抗体中和IFN-γ和TNF-α、用美沙拉嗪阻断细菌生成硫化氢、用药物抑制肌球蛋白轻链激酶来改善肠道通透性),则可降低结肠炎风险;④ 生命早期摄入过多热量,可对肠道健康造成多种影响,增加炎症性肠病的长期风险。

Excess calorie intake early in life increases susceptibility to colitis in adulthood

11-04, doi: 10.1038/s42255-019-0129-5

【主编评语】肥胖与炎症性肠病(IBD)存在密切关联,在动物研究中,孕期的高脂喂养和肥胖,可增加后代患IBD的风险。Nature Metabolism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在断奶前的新生儿和婴儿期吃得过多,不利于小鼠的肠道健康,可增加成年后患IBD的风险。这些发现提示,出生后至断奶前是塑造肠道长期健康的关键时期。

 

Nature子刊:老了再开始热量限制,效果可能有限

Nature Metabolism[IF:N/A]

① 长期饮食限制(DR,减少40%热量摄入)或任意进食(AL)的小鼠,在老年后(24个月)交换饮食方式;② 原DR小鼠改为AL饮食(DRAL)后死亡率升高,而从AL改为DR(ALDR)的小鼠中,DR延长寿命的效果有限;③ 小鼠脂肪组织(尤其白色脂肪)的基因表达和代谢会对长期AL产生“记忆”,这削弱了老年后DR对脂代谢和线粒体的影响;④ 长期AL还使老化脂肪前体细胞呈现促炎特征;⑤ DRAL小鼠的基因表达和代谢,对之前的DR只有很弱的“记忆”。

A nutritional memory effect counteracts the benefits of dietary restriction in old mice

10-21, doi: 10.1038/s42255-019-0121-0

【主编评语】成年期的饮食限制(DR,在不引起营养不良的情况下减少进食的热量),在多种动物模型中都展现出改善代谢健康和延长寿命的作用。那么如果从老年时再开始DR,是否还会有这些好处呢?Nature Metabolism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长期任意进食的小鼠,其脂肪组织的基因表达和代谢情况会形成“记忆”,从而削弱了老年后开始热量限制的益处。

 

肠道菌群为代谢综合征治疗提供机遇(综述)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2.282]

① 代谢综合征是机体内在因素(比如基因和肠道菌群)以及外在因素(比如膳食和生活方式)共同作用的结果;② 肠道菌群参与影响机体的肥胖、血脂异常等代谢性疾病;③ 其与机体代谢的相互作用受多重因素影响,包括肠道屏障损伤、胆汁酸代谢、抗生素使用以及菌群代谢产物;④ 粪菌移植是研究菌群与代谢相关症状的最直接手段之一;⑤ 由于膳食或者生活方式带来的肠道菌群的变化,其造成的影响始于但远不止于肠道;⑥ 肠道菌群为代谢综合征治疗提供了机遇。

The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10-01, doi: 10.1172/JCI129194

【主编评语】文章结合现有研究结果,依次从代谢综合征特点、肠道菌群史源、菌群与机体肥胖、菌群代谢物与血脂异常、菌群胰岛素抵抗以及粪菌移植等方面综述了肠道菌群与机体代谢的相互作用。截止到目前的研究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对机体造成的影响始于但远不止于肠道。

 

南土所褚海燕组揭示长期施肥抑制根际微生物固氮的作用机制

Microbiome[IF:10.465]

① 安徽蒙城长期施肥实验平台,研究了不同施肥管理对小麦根际固氮活性及微生物的影响;② 长期的不同施肥管理均降低了50%根际与非根际土壤的固氮活性;③ 共存网络与随机森林分析识别了与固氮活性最密切的微生物集群主要由寡营养型的地杆菌占优势;④ 关键固氮微生物菌群在长期不施肥的环境下是系统发育聚集的,而施肥导致其系统发育呈现随机性状态;⑤ 结构方程模型解析长期不同施肥影响固氮活性的机制,即施肥能直接和间接影响土壤固氮活性。

Suppressed N fixation and diazotrophs after four decades of fertilization

10-31, doi: 10.1186/s40168-019-0757-8

【主编评语】该研究耦合根际土壤固氮过程与关键固氮菌集群,从系统发育机制上解析了长期施肥抑制根际特定固氮菌集群的生长与功能,为集约化农业背景下土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生态系统功能发挥提供科学依据。

 

NEJM:粪菌移植需要防范耐药性细菌带来的风险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0.67]

① 两人在粪菌移植后感染了具有超广谱β-内酰胺类药物抗性的大肠杆菌,导致严重的菌血症;② 一名患者是69岁的男性,患有肝硬化,参与一项通过粪菌移植治疗疑难肝性脑病的临床研究,其菌血症被治愈,后出院;③ 另一名是73岁的男性,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在实施异体干细胞移植前服用了两次粪菌胶囊,后因重度菌血症死亡;④ 两人和粪菌供体中含有的大肠杆菌经鉴定为血清型O25:H4,两两之间无或者仅有1个SNP位点差异,故应为同一来源。

Drug-Resistant E. coli Bacteremia Transmitted by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10-30, doi: 10.1056/NEJMoa1910437

【主编评语】2019年6月13日,由于发生两起由粪菌移植引起的耐药性细菌菌血症病例,FDA发出安全警示并开始强制性的审查相关临床实验,引起大家对粪菌移植这一新生治疗手段的巨大争论。三个多月过去了,NEJM杂志今天刊发了3篇论文,其中一篇来自于这两个患者的医生团队,披露了事件的一些细节。此外,他们还进一步讨论粪菌移植的安全措施,并特别指出了供体筛选的重要性。

 

Nature子刊:饮食干预抑制小鼠的自身免疫性神经炎症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多发性硬化症小鼠模型的膳食中缺少色氨酸,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② 限制膳食色氨酸(DTR)减少自身反应性T细胞数量并改变其表型(降低炎症因子分泌及迁移能力),以抑制致脑炎性T细胞产生;③ DTR介导的保护作用不依赖于宿主胞内色氨酸受体(GCN2及AHR);④ DTR改变结肠菌群组成,影响氨基酸合成等代谢通路,导致结肠粘膜中免疫相关转录组的显著变化;⑤ 无菌小鼠中DTR的保护作用消失,提示DTR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发挥作用。

Dietary tryptophan links encephalogenicity of autoreactive T cells with gut microbial ecology

10-25, doi: 10.1038/s41467-019-12776-4

【主编评语】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多发性硬化症小鼠模型(EAE模型)中发现,限制饮食中的色氨酸摄入,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代谢功能,以减少致脑炎性自身反应性T细胞的产生,从而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反应。

 

天津总医院:肠道菌群失调引发大肠癌

EBioMedicine[IF:6.68]

① 健康对照和结直肠癌(CRC)患者的粪便灌胃抗生素处理的Apcmin/+ 小鼠,分析肠道组织炎症状态、差异基因表达和肠道菌群及代谢;② CRC患者肠道菌群促进小鼠肠道肿瘤形成,促进癌细胞增殖,抑制癌细胞凋亡;③ CRC患者肠道菌群破坏小鼠肠道物理、化学和免疫屏障,诱发慢性炎症;④ 粪菌移植后,肠道肿瘤组织基因表达谱发生改变,参与肿瘤形成的Wnt信号通路被激活;⑤ 粪便中致病菌丰度增加,产短链脂肪酸(SCFA)的细菌丰度减少,SCFA含量减少。

Gut microbiota from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enhances the progression of intestinal adenoma in Apcmin/+ mice

10-05, doi: 10.1016/j.ebiom.2019.09.021

【主编评语】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肠道菌群失调与结直肠癌(CRC)之间存在密切关系,90%以上的CRC由腺瘤发展而来。天津总医院的曹海龙、姜葵和王邦茂与团队近期发表在EBioMedicine杂志的一项研究,探讨了肠道菌群失调在肠腺瘤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该研究对抗生素处理之后的Apcmin/+ 小鼠进行CRC患者或健康对照的粪菌移植,发现CRC患者肠道菌群可破坏小鼠肠道物理、化学和免疫屏障,诱发慢性炎症,促进小鼠肠道肿瘤形成。其机制在于肠道菌群可改变肠道组织基因表达谱,激活参与肿瘤形成的Wnt信号通路。该研究提出了一种肠道微生物群对抗CRC的新策略,为未来的临床治疗策略提供理论依据。

 

吃麸质会引发健康人的胃肠道问题吗?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一项双盲随机对照试验中,28名健康成年人首先进行为期2周的无麸质饮食,随后随机平均分为2组,分别吃无麸质或有麸质(每天14克)的饮食,持续2周;② 2组受试者在基线时的各项胃肠道症状相关指标(腹痛、反流、消化、腹泻、便秘、疲劳)均无显著差异;③ 在干预结束后,2组受试者的各项胃肠道症状相关指标的变化也均无显著差异,对于吃有麸质饮食的受试者,各项指标得分普遍有降低趋势(症状改善)。

Gluten Does Not Induce Gastrointestinal Symptoms in Healthy Volunteers: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Placebo Trial

05-23, doi: 10.1053/j.gastro.2019.05.015

【主编评语】一些观点认为麸质(谷蛋白)是“不健康的”,也有越来越多的健康人开始选择无麸质饮食。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结果,对比了摄入无麸质饮食及含有麸质的饮食的受试者,发现为期两周的有麸质饮食并不会引发受试者的胃肠道症状。

 

贾伟等:普洱茶如何作用于肠道菌群来降胆固醇?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小鼠和人类中,普洱茶可降血脂和胆固醇,该作用由肠道菌群介导;② 普洱茶中的茶褐素可重塑肠道菌群,抑制胆盐水解酶活性及相关微生物;③ 这使得肠道中的TCDCA和TUDCA等结合胆酸水平升高,进而抑制肠道FXR-FGF15信号通路,促进肝脏生成胆汁酸(BA);④ 同时肝脏FXR-SHP信号通路活化,激活BA替代合成通路的酶CYP7B1表达,促进鹅去氧胆酸合成,激活肝FXR,促进脂解;⑤ 肝脏BA合成使胆固醇消耗增加,伴随粪便排出BA增多,导致血液胆固醇降低。

Theabrownin from Pu-erh tea attenuates hypercholesterolemia via modulation of gut microbiota and bile acid metabolism

10-31, doi: 10.1038/s41467-019-12896-x

【主编评语】普洱茶具有降脂功效,Nature Communications本周发表了来自贾伟团队的研究,揭示了背后的生物学机制。上海交大黄凤杰博士为第一作者,上海交大附属第六人民医院贾伟、赵爱华和上海中医药大学李后开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这项研究发现,普洱茶富含的多酚物质茶褐素,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抑制菌群水解初级胆汁酸,来调控肠肝对话,促进肝脏消耗胆固醇生成胆汁酸,并增加胆汁酸的粪便排出。这些发现阐释了普洱茶降低胆固醇的机制,表明抑制肠道中表达胆盐水解酶的微生物,或者减少肠道FXR-FGF15/19信号,是治疗高胆固醇血症和高血脂症的潜在疗法。

 

肠道菌群如何影响淀粉消化(综述)

Trends in Microbiology[IF:11.974]

① 淀粉为α-葡萄糖聚合物,存在于多种食物中;② 大多数可溶性淀粉可被宿主消化道中的酶降解,抗性淀粉(RS)多在结肠中被菌群分解和消化;③ 淀粉类益生元或淀粉酶抑制剂可用于调节肠道菌群,有益于宿主健康;④ 结肠中不同细菌(如多形拟杆菌、直肠真杆菌、青春双歧杆菌、布氏瘤胃球菌等)通过其特有的分子机制,联合对RS进行多步降解,并产生有益代谢产物丁酸等;⑤ 淀粉降解机制的研究对于探索微生物在功能食品开发中的作用具有一定的意义。

Starch Digestion by Gut Bacteria: Crowdsourcing for Carbs

10-14, doi: 10.1016/j.tim.2019.09.004

【主编评语】淀粉是饮食中含量最多的碳水化合物之一。Cell旗下综述期刊Trends in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详细介绍了饮食中淀粉的种类,淀粉类益生元对人体健康的作用,肠道菌群降解淀粉的分子机制,及这些机制如何联合作用消化淀粉。

 

浙大团队: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与饮食健康(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6.704]

① I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RG-I)果胶的主链主要由→2)-α-L-鼠李糖-(1→4)-α-D-半乳糖醛酸-(1→重复单元组成,侧链含有半乳糖和阿拉伯糖;② 主要存在于柑橘、苹果、甜菜、土豆、秋葵、南瓜等果蔬及一些中草药的初级细胞壁中,不同来源的RG-I果胶结构差异较大;③ 具有降血糖、降血脂、保护肠胃、调节免疫力、抗肿瘤、预防心脏疾病等潜在作用;④ RG-I果胶在上消化道中几乎不被消化代谢,但可被肠道菌群发酵利用,发挥健康功效。

Rethinking the impact of RG-I mainly from fruits and vegetables on dietary health

10-14, doi: 10.1080/10408398.2019.1672037

【主编评语】浙江大学陈士国团队,在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了一篇综述,介绍了I型鼠李半乳糖醛酸聚糖(RG-I)果胶的历史、膳食来源、代谢和潜在功效,以促进全面了解该果胶的功用价值。

 

JAMA子刊:近150万人数据揭示,摄入膳食纤维及酸奶或可降低肺癌风险

JAMA Oncology[IF:22.416]

① 纳入10项前瞻性队列研究(共1445850名来自美国、欧洲及亚洲的成年受试者)进行一项荟萃分析;② 中位随访8.6年期间,共发生18822例肺癌;③ 在校正吸烟状态及其它肺癌风险因素后,对于不同的肺癌组织学分类(腺癌、鳞癌、小细胞癌),膳食纤维及酸奶的摄入均与肺癌风险呈显著负相关,且不受性别及种族因素的影响;④ 相比于摄入最少量膳食纤维及不喝酸奶的受试者,摄入膳食纤维及酸奶量最高的受试者的肺癌风险降低33%。

Association of Dietary Fiber and Yogurt Consumption With Lung Cancer Risk A Pooled Analysis

10-24, doi: 10.1001/jamaoncol.2019.4107

【主编评语】JAMA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10项前瞻性研究中的近150万人数据进行汇总后发现,膳食纤维或酸奶的摄入均与肺癌风险降低显著相关,且该关联不受性别、种族、肿瘤组织学分类、吸烟状态及其它肺癌风险因素的影响。

 

多吃燕麦有助于胃肠道健康(综述)

Nutrition Reviews[IF:5.779]

① 数据来源于8项人群研究、19项动物实验以及5项体外实验,采用的胃肠道健康生物标志物有短链脂肪酸、肠道pH、粪便总量与粘度、以及肠道菌群;② 在三种研究模型中,燕麦均有益于胃肠道健康;③ 燕麦对于胃肠道的有益作用依赖于燕麦的种类;④ 如果每日从燕麦中获取2.5-2.9克β-葡聚糖,可以降低粪便pH,改变粪便菌群;⑤ 每日摄入40-100克燕麦麸可以增加人体粪便菌群以及短链脂肪酸;⑥ 更合理的实验设计以及对肠道菌群的测定是进一步研究重点。

Effects of oats on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as assessed by in vitro, animal, and human studies

10-22, doi: 10.1093/nutrit/nuz064

【主编评语】本综述涵盖了关于燕麦于胃肠道健康的体外实验、动物以及人群研究,并分别分析了在不同的模型下,燕麦对为胃肠道健康标志物的影响。分析结果初步表明,燕麦的摄入有益于胃肠道健康。但是,由于实验设计、方法学等的限制,很多结果无法进行比较说明。因素可控的实验方案,以及对肠道菌群的测序分析是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牛油果有助于驱逐“坏的”胆固醇?

Journal of Nutrition[IF:4.416]

① 研究纳入45名超重或肥胖、具有较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成年人,以低脂膳食和油酸来源的中等脂肪膳食作为对照;② 每日摄入一枚牛油果(约136g)可以显著降低血液中的循环的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增加叶黄素浓度;③ 低脂膳食和中等脂肪膳食对oxLDL和叶黄素的浓度变化的影响显著不同;④ 牛油果带来的oxLDL的浓度变化与小而密,而不是大而轻,低密度脂蛋白数量变化显著相关;⑤ 除脂肪酸外,牛油果中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可能发挥了作用。

A Moderate-Fat Diet with One Avocado per Day Increases Plasma Antioxidants and Decreases the Oxidation of Small, Dense LDL in Adults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10-14, doi: 10.1093/jn/nxz231

【主编评语】牛油果因含有大量单不饱和脂肪酸、多酚类化合物以及抗氧化剂等,而被公认为是一种健康食物。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牛油果的摄入可以降低血浆胆固醇。本文作者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采用随机交叉控制方法,探究并发现,每日一枚牛油果的中等脂肪膳食模式,可以降低超重 和肥胖人群血浆中的oxLDL,增加叶黄素浓度等,初步表明了其对心血管健康的有益作用。但是,与对照组相比,膳食中脂肪酸的组成并无明显差别。因此,牛油果带来的这种健康功效可能跟牛油果中的其他生物活性因子有关。

 

白色念珠菌产生的毒素,促进酒精性肝病

Journal of Hepatology[IF:18.946]

① 与正常对照和酒精使用障碍患者相比,酒精性肝炎患者粪便中,白色念珠菌和编码念珠菌素的ECE1基因增多;② 小鼠中,白色念珠菌产生的念珠菌素可加重酒精诱导的肝病,增加死亡率;③ 该作用不依赖于肝脏巨噬细胞等髓源性细胞的CLEC7A(识别真菌表面β-葡聚糖的受体)信号,也不影响肠道屏障功能;④ 念珠菌素对原代肝细胞可造成剂量依赖性损伤,表明其在酒精诱导性肝病中有直接作用;⑤ 酒精性肝炎患者中,念珠菌素与疾病严重程度和死亡率相关。

The Candida albicans exotoxin Candidalysin promotes alcohol-associated liver disease

10-10, doi: 10.1016/j.jhep.2019.09.029

【主编评语】酒精相关性肝病患者肠道中,白色念珠菌等念珠菌属真菌的比例显著增加,但其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机制尚不明确。白色念珠菌是肠道菌群中的一种机会致病菌,可分泌一种被称为ECE1的多聚蛋白毒素,ECE1中包含一种多肽——念珠菌素具有细胞溶解作用,可引起宿主上皮损伤。Journal of Hepatology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通过分析临床样本和动物及细胞实验表明,白色念珠菌产生的念珠菌素可直接损伤肝细胞,从而加剧酒精诱导性肝病,在酒精性肝炎患者中,粪便中能检测出ECE1基因的患者有更高的死亡率。这些发现提示,念珠菌素或是治疗酒精性肝病的潜在靶点。

 

Nature子刊:肝移植术后的多重耐药菌定植与肠道菌群失调的关系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多重耐药菌(MDRB)感染是肝移植术后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② 共招募177例肝移植治疗患者,采集术前至术后一年的723份粪便样本,进行菌群分析,探究肝病终末期的肠道失调与MDRB定植之间的关系;③ 考虑潜在肝病、抗生素使用、临床并发症等因素后,MDRB定植预示着菌群多样性降低;④ 鉴定出多个术前微生物标志物,可预测之后的MDRB定植情况;⑤ MDRB定植是全新的持续性肠道失调的重要标志物。

Colonizing multidrug-resistant bacteria and the longitudinal evolu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after liver transplantation

10-17, doi: 10.1038/s41467-019-12633-4

【主编评语】肝移植术后,患者面临多重耐药菌(MDBR)感染风险。MDRB的定植与肝移植后肠道菌群失调之间,可能存在关联。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表明,肝移植术后的MDBR定植与患者菌群多样性降低有关,并鉴定出多个可预测术后MDBR定植情况的肠道菌标志物。这些发现提示,临床上或许应将肠道菌群多样性和失调的情况纳入考虑,来预测、减轻并最终预防移植手术后与MDBR相关的感染和不良结局。

 

抗生素干预后,人体肠道菌株的恢复模式

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IF:6.333]

① 纳入30名健康青年,研究抗生素处理后特定肠道菌株恢复模式;② 单抗生素处理的18人中15人出现短暂性新菌株,三个月后恢复为原始菌株;③ 三联抗生素处理的12人全部发生永久或暂时的菌株变化,与单一抗生素和对照组相比,其新菌株增加显著,瞬时菌株比例更高,且更持久;④ 多数个体新菌株增殖是短暂的,最终被原始菌株替代,新菌株数量及菌群恢复能力存在明显个体差异;⑤ 确定抗生素处理后特定菌株的出现及菌群恢复模式,有助于维持长期健康。

Individualized recovery of gut microbial strains post antibiotics

10-11, doi: 10.1038/s41522-019-0103-8

【主编评语】健康成年人的肠道菌群对于抗生素扰动具有一定恢复性。NPJ Biofilms and Microbiomes近期发表的一项人体研究,通过多种分析技术,追踪分析了抗生素扰动人体肠道菌群后,新菌株的出现情况和稳定性。

 

影响城市及农村儿童过敏的环境因素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14.11]

① 纳入来自南非的1185名1-3岁的城市幼儿和398名农村幼儿,发现影响儿童过敏性疾病的主要因素是环境与饮食,与种族无关;② 城市和农村环境的风险和保护因素不同,农村环境中婴儿及其母亲在妊娠期间与农场动物的接触可降低过敏的发生率;③ 而在城市环境中,剖腹产和滥用抗生素会增加食物过敏的风险,食用发酵乳制品可减少哮喘和过敏性皮炎的发生;④ 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哮喘均与孕妇吸烟及吸烟环境暴露有关,过敏均与食用快餐和油炸肉类有关。

Environment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allergy in urban and rural children from the South AFrican Food Allergy (SAFFA) cohort

10-10, doi: 10.1016/j.jaci.2019.07.048

【主编评语】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纳入了超过1000名城市儿童及近400名农村儿童,发现影响农村与城市儿童的过敏风险的因素有所差异,而孕妇吸烟、吸烟环境暴露均影响了城市与农村儿童的哮喘风险,快餐及油炸肉类的摄入均影响了城市与农村儿童的过敏风险。

 

Cell子刊:肠道免疫系统的成熟发生在胎儿发育早期

Developmental Cell[IF:9.19]

① 分析16周龄、23周龄的胎儿及出生后婴儿的肠道免疫系统发育;② BCR及TCR的多样性随孕期进展而增加,T细胞成熟早于B细胞;③ 卵泡和过渡性B细胞在胎儿中富集,而CD69+ IgM+ B细胞在婴儿中富集;④ 胎儿中的CD4+和CD8+T细胞数量丰富且具有组织记忆细胞的表型,并可在胎儿和婴儿肠道中分泌TNF-α及IFN-γ等细胞因子;⑤ 先天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天然淋巴细胞和自然杀伤细胞;⑥ 复杂的肠道天然免疫和适应性免疫在孕中期已存在。

Maturation of the Human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 Occurs Early in Fetal Development

10-09, doi: 10.1016/j.devcel.2019.09.008

【主编评语】Developmental Cel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利用CyTOF技术,对比分析16周龄、23周龄的胎儿及出生后婴儿的肠道免疫细胞谱,发现在孕期16周龄时,BCR库及TCR库已存在,且多样性随着孕期增长而增加,提示在孕中期的早期阶段(14-20周龄),复杂的肠道免疫系统发育已开始。

 

香港中文大学:如何降低慢性乙肝患者患肝癌风险?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TDF)均能治疗慢性HBV感染,但其与肝癌发生风险间的关系存在争议;② 2008年1月-2018年6月,随访29350名慢性HBV感染患者,其中1309人接受TDF,28041人接受恩替卡韦治疗,中位随访期为3.6年;③ TDF组年龄更小(43.2岁 vs 53.4岁),肝硬化比例更低(2.9% vs 13.6%);④ TDF组和恩替卡韦组肝癌发生率分别为0.6%和4.9%;⑤ 经统计分析,相比于接受恩替卡韦治疗,接受TDF治疗与降低中国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癌风险相关。

Tenofovir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Risk of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Than Entecavir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in China

09-28, doi: 10.1053/j.gastro.2019.09.025

【主编评语】慢性乙型肝炎(CHB)是肝细胞癌(HCC)、肝硬化并发症、肝脏相关死亡的主要病因之一。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患者治疗的主要目标是降低其向肝硬化、肝脏相关死亡(包括HCC)发展的风险。目前,恩替卡韦和替诺福韦的两种前药,包括富马酸替诺福韦二吡酯(TDF)和替诺福韦阿拉福胺(TAF),被推荐为CHB患者一线的核酸类似物(NA)治疗。然而,用替诺福韦(TDF)或恩替卡韦治疗HBV感染患者,其患HCC风险的研究结果相互矛盾。来自香港中文大学威尔斯亲王医院的Grace Lai-Hung Wong团队比较了TDF与恩替卡韦对中国慢性HBV感染患者患HCC风险的影响。该研究共纳入29350名接受恩替卡韦或TDF治疗的CHB患者,使用倾向评分加权和1:5匹配来平衡两组之间的临床特征。结果证明在中位3.6年的随访中,与恩替卡韦治疗相比,接受替诺福韦(TDF)治疗与降低中国慢性HBV感染患者的肝癌风险相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