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甲状旁腺素促进骨生成的作用,需要菌群产物丁酸

佩襄 肠道 1.7K+

肠道微生物.jpg

Nature Outlook:菌群干预可能治疗自身免疫疾病吗?

Nature[IF:43.07]

① 一些在自身免疫疾病患者与健康人中存在差异的特定细菌物种被发现可与免疫细胞互作而调节炎症反应;② “分子模拟”是肠道菌群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另一种可能机制,特定菌群蛋白可能与人体自身蛋白具有类似表位,引发免疫细胞对自身抗原的识别与攻击;③ 肠道菌群可通过代谢产物或者直接跨过肠道屏障以影响全身的免疫系统;④ 目前对肠道菌群调控、菌群-免疫互作机制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开展通过菌群干预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临床试验需谨慎。

Could a bacteria-stuffed pill cure autoimmune diseases?

01-29, doi: 10.1038/d41586-020-00197-z

【主编评语】近年来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与系统性红斑狼疮、1型糖尿病、类风湿关节炎、多发性硬化等自身免疫疾病密切相关。Nature Outlook肠道菌群专题中的这篇文章,对肠道菌群影响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能机制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简单总结,并探讨了靶向菌群以治疗自身免疫疾病的可能性及面临的挑战。

 

Nature Outlook:肠道菌群与自闭症有关吗?

Nature[IF:43.07]

① 多种证据表明肠道菌群与自闭症谱系障碍(ASD)相关;② 饮食干预或摄入益生菌可改善ASD患儿的行为症状,ASD患儿的肠道菌群与健康儿童不同;③ 缺失特定细菌的动物表现出自闭症样症状,将ASD患者的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可引起行为变化;④ 动物模型中,肠道菌群可能通过短链脂肪酸、色氨酸、胆汁酸等代谢产物调节神经递质的产生以影响自闭症症状;⑤ 在一些临床试验中,菌群移植表现出改善ASD症状的潜能,但其有效性及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证实。

Could the gut microbiome be linked to autism?

01-29, doi: 10.1038/d41586-020-00198-y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可能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两者之间的关联机制尚未明确。Nature Outlook肠道菌群专题的这篇文章,简单总结了近年来在人体及动物模型中,对肠道菌群如何影响自闭症发生发展进行的相关研究,并讨论了通过菌群干预治疗自闭症的可能性、现状及未来挑战。

 

Nature Outlook:靶向菌群的饮食干预,没那么简单

Nature[IF:43.07]

① 不同菌群群落对健康的影响尚不确定:以短链脂肪酸(SCFA)为例,虽然膳食介导菌群增加SCFA产生,但是其与菌群及宿主的复杂相互作用并不清楚;② 菌群或代谢物除了受食物中宏量营养素影响外,还受其他成分、加工方式等影响,且其对健康的影响程度未知;③ 目前,有两种方式可以利用菌群数据: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靶向菌群的筛选,但是其应用也要结合其他方面的研究数据;④ 鉴于特定膳食难以长期依附,以菌群为靶点的药物应是未来研究方向。

Diet should be a tool for researchers, not a treatment

01-29, doi: 10.1038/d41586-020-00202-5

【主编评语】很多研究结果表明,膳食可以显著改变肠道菌群,也有研究利用膳食诱导特定菌群治愈某些疾病。因此,膳食可以通过介导菌群变化影响身体健康。但是,加州大学的Peter J. Turnbaugh在本文中指出,膳食介导的菌群及代谢物变化,以及其与宿主的相互作用机制并不清楚,尚不能将膳食看做一种疾病治疗手段。作者指出,菌群数据的使用可以参照传统药物的发现过程:生物标志物的发现和靶向菌群筛选。其认为,膳食可以作为一种研究手段,用于发现疾病相关菌群、基因或者酶;而疾病治疗手段应该是传统的小分子药物、生物制品或细胞导向疗法。

 

国内团队:菌群产物吲哚,帮助抵抗非酒精性脂肪肝

Hepatology[IF:14.971]

① 分析137名受试者发现,血清吲哚水平与BMI呈负相关,肥胖者的吲哚水平明显低于瘦者,伴随肝脏脂肪含量增高;② 给高脂饮食(HFD)喂养的小鼠补充吲哚,可显著降低肝脂肪变性和炎症的严重程度;③ 吲哚处理可刺激细胞中糖酵解主调节基因PFKFB3表达,并以依赖PFKFB3的方式抑制巨噬细胞促炎活化;④ 敲除小鼠骨髓细胞的PFKFB3,则会加剧HFD诱导肝脂肪变性和炎症,并削弱吲哚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改善作用。

Indole Alleviates Diet‐induced Hepatic Steatosis and Inflammation in a Manner Involving Myeloid Cell PFKFB3

01-17, doi: 10.1002/hep.31115

【主编评语】吲哚是肠道菌群的色氨酸代谢产物,研究表明这类菌群代谢物具有抗炎作用,但其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中的作用尚不清楚。Hepatology近期发表了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启富团队与美国德州农工大学Chaodong Wu团队等共同合作的研究,通过临床样本分析以及小鼠和细胞实验表明,吲哚与NAFLD存在负相关性,补充吲哚能减轻小鼠饮食诱导的NAFLD,减少肝脏脂肪和炎症程度,这种保护性作用由骨髓细胞的糖酵解调控基因PFKFB3介导。因此,吲哚模拟物和/或在巨噬细胞中特异性活化PFKFB3表达,可能是防治NAFLD等炎症相关疾病的可行方法。

 

王四宝团队:用蚊虫菌群控制蚊媒疾病(综述)

Trends in Parasitology[IF:8.02]

① 蚊子是许多致命疾病病原体的载体;② 蚊子的肠道、生殖腺、唾液腺和体表栖生着高度多样化和动态的微生物群落,以肠道菌群为主,主要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③ 蚊子肠道菌群对蚊子的生理有重要影响,包括营养(血液消化)、发育、繁殖和免疫等方面;④ 靶向蚊子菌群可用于阻断病原体传播,例如使用天然或改造的肠道菌群来抵抗/杀灭蚊子携带的病原体,或者用胞内细菌沃尔巴克氏体来阻断传播,沃尔巴克氏体和特定真菌可用于控制蚊子种群数量。

Mosquito Microbiota and Implications for Disease Control

2019-12-19, doi: 10.1016/j.pt.2019.12.001

【主编评语】蚊媒传染病是指由蚊虫携带并通过叮咬传播给人类的一类疾病。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王四宝团队,近期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发表综述,详细介绍了蚊子菌群的组成和对宿主生理的影响,重点探讨了如何通过靶向蚊子菌群来控制蚊媒传染病的方法策略,值得专业人士关注。

 

Nature子刊:短期和长期生酮饮食对代谢的不同影响,γδ T细胞是关键

Nature Metabolism[IF:N/A]

① 喂食1周生酮饮食,可显著降低小鼠的血糖水平,并增加脂肪质量;② 对脂肪组织驻留性免疫细胞进行单细胞RNA测序分析,发现生酮饮食可促进代谢保护性γδ T细胞的扩增,以抑制脂肪组织中的炎症反应;③ 长期喂食生酮饮食可增加脂肪组织中的巨噬细胞,而减少γδ T细胞,并造成小鼠肥胖,促进脂肪组织的炎症反应,增加血糖及空腹血糖水平;④ 相比于野生型小鼠,缺失γδ T细胞的小鼠在长期喂食生酮饮食后,血糖水平进一步升高。

Ketogenesis activates metabolically protective γδ T cells in visceral adipose tissue

01-20, doi: 10.1038/s42255-019-0160-6

【主编评语】生酮饮食对脂肪组织的影响尚未明确。Nature Metabolism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短期喂食生酮饮食,可激活脂肪组织中的γδ T细胞以促进组织修复及代谢稳态,降低小鼠血糖水平并增加脂肪质量;而长期喂食生酮饮食则减少脂肪组织中的γδ T细胞,并导致肥胖及葡萄糖耐受不良。

 

Nature Reviews:生物钟紊乱与胰岛素抵抗(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4.646]

① 昼夜节律系统由位于下丘脑视交叉上核(SCN)的中央生物钟和肝脏、肌肉、脂肪组织和胰腺等外周生物钟组成,共同调控糖代谢和胰岛素敏感性;② 昼夜节律紊乱(旅行时差、轮班工作、睡眠和进食不规律等)可能引发胰岛素抵抗;③ 调节光照以及节律行为和疗法(睡眠、觉醒、运动、进食、服药)等策略,或能通过同步生物钟来改善代谢健康;④ 靶向生物钟分子的疗法(如REV-ERB、ROR激动剂、CRY稳定剂)正在研究中,有望治疗胰岛素抵抗。

Circadian clocks and insulin resistance

2018-12-07, doi: 10.1038/s41574-018-0122-1

【主编评语】生物钟在代谢稳态调控中有重要作用,不少研究显示,2型糖尿病与生物钟紊乱存在关联。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近期发表的重磅综述,详细介绍了中央和外周生物钟在胰岛素和糖代谢调控中的作用,以及生物钟紊乱促进发生胰岛素抵抗的证据和机制,并探讨了通过恢复生物钟同步来改善代谢的方法策略,值得关注。

 

口服丁酸盐未能改善1型糖尿病患者的各项指标

Diabetologia[IF:7.113]

① 纳入30名长期1型糖尿病患者,无合并症或药物使用,每日口服4克丁酸钠胶囊或安慰剂对照,干预1个月,并间隔1个月的洗脱期;② 口服丁酸盐降低了粪便中乙酸盐、丙酸盐丁酸盐和总短链脂肪酸(SCFA)的含量,并且丁酸盐治疗是安全的;③ 口服丁酸盐对体重、BMI、能量摄入、空腹血糖、每日总胰岛素剂量、炎症指标、肠道菌群多样性未产生明显影响;④ 肠道SCFA的变化对外周血中的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系统表型和功能未造成影响。

Oral butyrate does not affect innate immunity and islet autoimmunity in individuals with longstanding type 1 diabetes: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01-08, doi: 10.1007/s00125-019-05073-8

【主编评语】来自Diabetologia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30名1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现,口服丁酸盐1个月,未能显著改善患者的体重、空腹血糖、炎症指标、肠道菌群等。

 

甲状旁腺素促进骨生成的作用,需要菌群产物丁酸

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IF:12.282]

① 广谱抗生素处理和无菌小鼠研究表明,间歇性甲状旁腺素(PTH)治疗刺激骨生成和增加骨质的作用,需要菌群参与;② 这种作用由菌群代谢产物丁酸介导,给抗生素处理的小鼠补充丁酸,可恢复PTH诱导骨生成的作用;③ 丁酸作用于树突状细胞的GPR43信号和CD4+ T细胞,介导了PTH促进骨髓调节性T细胞(Treg)增多的作用;④ Treg可刺激CD8+ T细胞产生Wnt10b,进而激活Wnt依赖性的骨生成。

Microbiota dependent production of butyrate is required for the bone anabolic activity of PTH

01-09, doi: 10.1172/JCI133473

【主编评语】甲状旁腺素(PTH)是骨发育中的关键调控因子,可促进骨形成与骨吸收。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产物丁酸在PTH促进骨生成中的介导性作用,表明通过补充丁酸来增加调节性T细胞数量,或许是治疗骨质疏松症或增强PTH骨合成代谢活性的新方法。

 

Nature子刊:常用药物与肠道菌群组成和代谢功能的关联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纳入普通队列和2个胃肠疾病队列共1883人,鉴定出19种常用药物与粪便宏基因组特征存在关联;② 例如:口服类固醇与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史氏甲烷短杆菌增加相关,SSRI抗抑郁药与肠易激综合征患者的细枝真杆菌增加相关,二甲双胍与大肠杆菌和菌群代谢潜力变化相关;③ 对同时服用多种药物进行校正后,质子泵抑制剂(PPI)、二甲双胍、抗生素和泻药与菌群组成和微生物通路的变化的关联性最强;④ 15种药物的使用与菌群的抗生素耐药基因增加相关。

Impact of commonly used drugs on the composition and metabolic func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01-17, doi: 10.1038/s41467-019-14177-z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可影响药物效力,反过来药物也影响肠道菌群。Nature Communications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荷兰3个队列的数据进行了分析,鉴定出19种常用药物与肠道菌群特征的关联,重点列举了质子泵抑制剂、二甲双胍、SSRI抗抑郁药以及非抗生素药物与菌群变化的关联。这些发现对于研究药物-菌群互作有参考意义。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失调促进小鼠2型糖尿病的发展

Aging[IF:5.515]

① 将db/db雄性小鼠(瘦素受体带有错义突变)作为2型糖尿病模型,发现肠道菌群的β-多样性和相对丰度明显改变;② 其中疣微菌在门、纲、目等6个水平上及S24-7科显著增加,拟杆菌在科、属、种,普氏菌在科、属水平上显著减少;③ 将db/db小鼠的肠道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可显著改变后者的代谢指标(包括体重、空腹血糖、液体和食物摄入),并改变肠道菌群组成。

Abnormal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contributes to the development of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in db/db mice

2019-11-23, doi: 10.18632/aging.102469

【主编评语】2型糖尿病是年龄相关的代谢疾病,肠道菌群可能参与2型糖尿病的发病机制。来自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的Fei Hua团队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的Chun Yang团队在Aging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2型糖尿病小鼠模型(db/db雄性小鼠)中鉴定出肠道菌群组成的特定变化,并发现将其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后,可引起后者的代谢指标变化,提示肠道菌群组成异常可促进2型糖尿病的发展,或可作为潜在的治疗靶点。

 

血浆脂质水平与2型糖尿病风险的关联

Diabetes Care[IF:15.27]

① 纳入692名基线时非2型糖尿病(T2D)的参与者(639名非病例和53例重叠病例),② 在基线和随访1年后,重复测量参与者的207种血浆脂质代谢产物,评估血浆脂质组变化与T2D发生率之间的关联;③ 基线溶血磷脂酰胆碱、溶血磷脂酰乙醇胺、磷脂酰胆碱-缩醛磷脂、鞘磷脂和胆固醇酯与T2D风险呈负关相关;④ 基线甘油三酯、二酰基甘油和磷脂酰乙醇胺与T2D风险呈正相关;⑤ 校正总甘油三酯水平后,具有奇数链脂肪酸的甘油三酯与T2D风险呈负相关。

Plasma Lipidomic Profiling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the PREDIMED Trial

2018-10-16, doi: 10.2337/dc18-0840

【主编评语】Diabetes Car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近700名非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浆脂质组学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并随访1年后发现,血浆中的几种特定脂质与2型糖尿病风险显著相关。

 

粪便短链脂肪酸水平与血压相关

Hypertension[IF:7.017]

① 54名男性分为3组:38名高血压(其中21名接受降压药治疗)、7名血压处于临界值、9名血压正常,测量24h内的血压变化情况;② 在未接受降压药治疗的33名受试者中,Clostridium sensu stricto 1菌属与血压正相关;③ 不同组别受试者的粪便短链脂肪酸水平显著不同,高血压受试者的粪便乙酸盐、丙酸盐及丁酸盐水平显著高于血压正常的受试者;④ 不同组别受试者的血清及尿液代谢组无显著差异。

Gut Microbiota and Fecal Levels of Short-Chain Fatty Acids Differ Upon 24-Hour Blood Pressure Levels in Men

2019-07-29,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18.12588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可能通过发酵碳水化合物产生的代谢产物影响血压。来自Hypertens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血压(高血压、临界值血压、血压正常)的受试者的肠道菌群、粪便代谢组、血清代谢组及尿液代谢组的差异,发现血压与粪便短链脂肪酸水平显著相关。

 

JAMA子刊:利用遗传因素预测肥胖风险可能并不准确

JAMA Cardiology[IF:11.866]

① 纳入1608名美国白人及909名美国黑人,随访开始时的平均BMI为24.2,随访结束后(25年)的平均BMI上升至29.6;② 在白人中,多基因风险评分(PRS)可解释11.9%(随访开始)及13.6%(随访结束)的BMI差异,综合PRS与心肺适能可分别解释24.0%(随访开始)及18.1%(随访结束)的BMI差异;③ 基础BMI则是影响BMI的最大因素,可解释52.3%(随访结束)的BMI差异;④ 与PRS相比,包含了基础BMI的模型可更准确地预测25年后的BMI。

Polygenic Risk, Fitness, and Obesity in the Coronary Artery Risk Development in Young Adults (CARDIA) Study

01-08, doi: 10.1001/jamacardio.2019.5220

【主编评语】JAMA Cardiology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遗传因素(多基因风险评分),年轻时的BMI可更好地预测中年时期的肥胖风险。

 

国内团队:小檗碱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12.856]

① 纳入891名18-75岁结直肠腺瘤患者,具有1-6处结直肠腺瘤组织学病变,并在研究前6个月内接受完整的息肉切除手术;② 其中429名参与者服用小檗碱(0.3克,每日2次),其余462名参与者服用安慰剂作对照,研究随访持续2年;③ 随访期间小檗碱组中155名参与者(36%)复发腺瘤,安慰剂组中216名参与者(47%)复发腺瘤,未校正复发相对风险比为0.77;④ 随访期间未发现结直肠癌,最常见的不良事件是便秘,小檗碱组中出现6例,安慰剂组中出现1例。

Berberine versus placebo for the prevention of recurrence of colorectal adenoma: a multicentre, double-blinded, randomised controlled study

01-08, doi: 10.1016/S2468-1253(19)30409-1

【主编评语】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化学预防仍然是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目标。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静远团队牵头,国内多家医院机构共同合作完成的最新临床研究,近日在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发表,探讨了小檗碱预防结直肠腺瘤复发的临床潜力和安全性。该研究发现服用小檗碱(0.3克,每日2次)对降低结直肠腺瘤复发风险有效且安全,可作为息肉切除后化学预防的一种选择。

 

Lancet: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应注意预防大肠癌

Lancet[IF:59.102]

① 随访期间观察到溃疡性结肠炎(UC)队列中有1336例结直肠癌(CRCs)(1.29/1000人-年),参考个体中9544例CRCs(0.82/1000人-年);② 同一时间段内,UC队列中639例患者死于CRC(0.55/1000人-年),参考个体为4451例(0.38/1000人-年);③ UC患者CRC分期分布低于匹配的参考个体,但考虑到肿瘤分期,UC和CRC患者的CRC死亡风险仍在增加;④ 超额风险在日历期下降:最后五年随访期内,UC患者患CRC风险率为1.38,CRC导致的死亡风险率为1.25。

Colorectal cancer in ulcerative colitis: a Scandinavian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01-11, doi: 10.1016/S0140-6736(19)32545-0

【主编评语】溃疡性结肠炎(UC)是结直肠癌(CRC)的危险因素之一。然而,现有的研究反映了较早的治疗和监测模式,大多数研究评估了发生CRC的风险,而没有考虑到监测和前置期的偏差,例如根据肿瘤分期或分期调整的CRC死亡率来评估CRC发生率。最新发表在Lancet的一项队列研究旨在比较UC患者中CRC死亡和发生的总体和国别风险。该研究表明与非UC患者相比,UC患者罹患CRC的风险增加,确诊的CRC进展较慢,患者死于CRC的风险增加。

 

NEJM:戒酒可减少房颤复发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IF:70.67]

① 140名每周饮酒10份(1份含有12g纯酒精)以上,且曾有过阵发性或持续性心房颤动的受试者平均分为2组:戒酒组与对照组;② 戒酒组每周的平均酒精摄入量从16.8份降至2.1份(减少87.5%),对照组每周的平均酒精摄入量从16.4份降至13.2份(减少19.5%);③ 戒酒组的心房颤动复发比例为5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73%,且戒酒组心房颤动复发的时间更迟;④ 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戒酒组的心房颤动负荷(心房颤动所占时间比)显著低于对照组。

Alcohol Abstinence in Drinker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

01-01, doi: 10.1056/NEJMoa1817591

【主编评语】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有饮酒习惯且有心房颤动病史的患者中发现,戒酒可显著降低房颤复发的风险,并推迟房颤复发的时间。

 

JAMA:减少酒精摄入,降低癌症风险(观点)

JAMA[IF:51.273]

① 酒精是致癌的重要因素,减少酒精摄入可降低癌症风险,减少饮酒或可作为控制癌症的方法;② 酒精摄入与患中风、心力衰竭、致死性高血压、致死性主动脉瘤和冠状动脉疾病(不包括心肌梗死)的风险呈正相关,与全因死亡风险有剂量依赖关系;③ 提高公众对饮酒致癌风险的认识、降低整体消费,需创新的方法;④ 患者看重临床医生的建议,医学界可借此提高公众的认识,并提供更多临床证据;⑤ 减少饮酒致癌,需制定干预措施,相关研究领域也要加强研究。

Alcohol and Cancer Risk Clinical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2019-12-13, doi: 10.1001/jama.2019.19133

【主编评语】JAMA最近发表的观点文章指出,酒精可增加多种癌症风险,如口腔癌、咽喉癌、肝癌、食道癌(鳞癌)、女性乳腺癌等,减少酒精摄入可降低癌症风险。但是大众对此认识不足,各方应采取多种方法措施,提高公众认识,减少酒精摄入。其中,临床医生的作用尤为重要,如及时记录病人健康信息,给病人建议等。

 

国内团队:喝茶或降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

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IF:5.64]

① 自1998年起纳入来自中国15个省的100902名成年受试者,中位随访7.3年;② 期间共发生3683例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事件、1477例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死亡、5479例全因死亡;③ 与从不喝茶或无喝茶习惯的受试者相比,常喝茶的受试者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的风险比分别为0.80、0.78及0.85;④ 以50岁为指标年龄,常喝茶者的无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年及预期寿命分别延长1.41年及1.26年。

Tea consumption and the risk of atherosclerot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The China-PAR project

01-08, doi: 10.1177/2047487319894685

【主编评语】来自阜外医院顾东风团队在Europe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Card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超过10万名中国成年人进行超过7年的随访,发现有喝茶习惯的受试者,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率、动脉粥样硬化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显著降低,且预期寿命显著提升。

 

JAMA子刊:补充维生素D+钙能降低骨折风险吗?

JAMA Network Open[IF:N/A]

① 纳入11项观察性研究(包含39141名受试者,其中6278名骨折,2367名髋部骨折)进行荟萃分析, 血液25(OH)D浓度升高与骨折及髋部骨折风险降低相关;② 纳入11项RCT(包含34243名受试者,其中2843名骨折,740名髋部骨折)进行荟萃分析,单独补充维生素D并未显著降低骨折或髋部骨折的风险;③ 纳入6项RCT(包含49282名受试者,其中5449名骨折,730名髋部骨折)进行荟萃分析,同时补充维生素D与钙可显著降低6%的骨折及16%的髋部骨折风险。

Vitamin D and Calcium for the Prevention of Fractur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2019-12-20, doi: 10.1001/jamanetworkopen.2019.17789

【主编评语】JAMA Network Ope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11项观察性研究的数据后发现,较高的血液25(OH)D浓度与较低的骨折风险相关,而近20项RCT结果显示,同时补充维生素D与钙(而非单独补充维生素D)可显著降低骨折风险。

 

JAMA:多吃蔬菜的饮食干预,未能有效减缓早期前列腺癌进展

JAMA[IF:51.273]

① 纳入478名中老年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进行为期2年的随机临床试验,干预组接受电话行为干预,以促进每日食用≥7份蔬果,对照组给予癌症饮食宣传材料;② 对443名患者进行初步分析,干预组的蔬菜摄入量显著提高;③ 试验期间发生245例癌症进展,干预组和对照组的癌症进展时间无明显差异(风险比为0.96),24个月卡普兰-梅尔分析无进展百分比分别为43.5%和41.4%;④ 旨在增加蔬菜摄入的行为干预,未能显著降低早期前列腺癌患者的癌症进展风险。

Effect of a Behavioral Intervention to Increase Vegetable Consumption on Cancer Progression Among Men With Early-Stage Prostate Cancer The MEAL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1-14, doi: 10.1001/jama.2019.20207

【主编评语】对于前列腺癌患者,目前的指南都鼓励多吃蔬菜以改善癌症预后,这些指导建议主要是基于专家意见、临床前研究和观察数据。为了检验旨在增加患者蔬菜摄入的干预方法能否有效减少前列腺癌进展,美国开展了一项临床试验,对478名早期前列腺癌患者进行2年的干预和随访,结果表明虽然行为干预确实有效增加了患者的蔬菜摄入量,但未能显著降低前列腺癌进展的风险。饮食干预对于癌症预后的影响,仍需更多临床试验来检验。


Cell:肠神经产生IL-18,强化肠屏障的抗感染免疫

Cell[IF:36.216]

① 促炎细胞因子IL-18能诱导肠上皮产生抗菌蛋白(AMP),抵抗肠道感染;② 但敲除免疫细胞或肠上皮细胞中的IL-18,不影响小鼠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t)肠道感染的易感性;③ 肠神经元表达IL-18,其特异性敲除可加剧小鼠的St感染,说明源于肠神经的IL-18对于抵抗肠道细菌感染是必须的;④ 肠神经元产生的IL-18通过上调肠上皮杯状细胞的AMP表达,来减少肠腔菌群和致病菌对肠道粘液层的入侵,维持肠黏膜屏障免疫。

Enteric Nervous System-Derived IL-18 Orchestrates Mucosal Barrier Immunity

01-09, doi: 10.1016/j.cell.2019.12.016

【主编评语】肠黏膜屏障免疫,在维持共生菌群和抵抗肠道细菌感染方面,起关键作用。过去人们认为,这种作用主要由肠道免疫系统和肠上皮来介导,但近期研究指出,肠神经系统可能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Cell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肠神经能直接产生细胞因子IL-18,进而增加杯状细胞的抗菌肽表达,来强化肠道屏障对细菌入侵的抵抗能力,说明肠神经系统是抵御肠道致病菌的重要免疫介质。

 

Nature:正常菌群诱导的母源IgG,通过母乳保护后代抵御感染

Nature[IF:43.07]

① 来自母鼠的母源天然抗体,可保护无法产生IgA和IgG抗体的新生乳鼠,抵御肠产毒素大肠杆菌(ETEC)的肠内定植和感染,母乳中的IgG起关键作用;② 新生乳鼠肠上皮表达Fc受体(FcRn),不同于成年鼠,新生乳鼠可将母乳中的IgG经FcRn从肠腔转运至血液;③ 母源抗体的产生依赖于其正常菌群,菌群中的特定成员(如肠杆菌科的Pantoea菌属)可诱导母鼠产生识别ETEC等其它肠杆菌科细菌的交叉反应性抗体,足以保护乳鼠抵抗ETEC。

Microbiota-targeted maternal antibodies protect neonates from enteric infection

01-08, doi: 10.1038/s41586-019-1898-4

【主编评语】新生儿由于还不具有成熟的免疫系统和正常菌群,对致病微生物的抵抗力较弱,这一时期来自母亲的抗体对于帮助新生儿抵抗感染至关重要。比如,母亲注射疫苗产生的特定IgG抗体,可通过胎盘与母乳传递给后代。Nature最新发表来自美国哈佛大学Dennis Kasper与John Mekalanos合作团队的研究(Wen Zheng博士和中山大学赵文婧教授为共同第一作者),揭示了母源天然抗体(即不是通过接触病原体所获得的抗体)在保护新生儿中的作用和机制。这项研究通过巧妙的小鼠试验发现,正常菌群可诱导母鼠产生抗特定致病菌(比如抗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交叉免疫性IgG抗体,这些抗体通过母乳传递给乳鼠,并能在乳鼠中从肠腔转移到血液,从而帮助其抵抗致病菌引发的肠道和系统性感染。这些发现揭示了母乳喂养对新生儿的抗感染保护作用的关键分子机制,同时也将两代宿主肠道菌群通过母源抗体关联起来,开辟了新的研究领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