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碳水化合物饮食预防小鼠艰难梭菌感染
mSystems[IF:6.519]
① 对不同饮食方式喂养的小鼠进行抗生素处理后接种艰难梭菌,进行病症及生存期评价以及不同时间节点肠道菌群测序;②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可缓解感染症状并延长生存期,而高脂肪类饮食则会加重感染症状;③ 饮食方式、抗生素处理及艰难梭菌感染对肠道菌群多样性均有影响,且毛螺菌科和瘤胃菌科的组间差异显著;④ 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并非通过恢复抗生素处理后肠道微生物丰度来增加感染抗性,可能是帮助抗生素处理后幸存的特定菌种的恢复来增加抗性。
A High-Fat/High-Protein, Atkins-Type Diet Exacerbates Clostridioides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fection in Mice, whereas a High-Carbohydrate Diet Protects
02-11, doi: 10.1128/mSystems.00765-19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失衡易导致艰难梭菌感染(CDI)。此外,艰难梭菌的成功感染亦需要孢子萌发、生长、毒素合成等受某些物质如氨基酸、胆盐、短链脂肪酸等调节的生理过程。目前关于饮食如何影响CDI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发表在mSystems的研究比较了不同饮食方式(高脂肪高蛋白饮食、高脂肪低蛋白饮食、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及小鼠实验室标准饮食)对CDI小鼠症状和存活率以及肠道菌群影响,表明高脂高蛋白的阿特金斯饮食法显著加深小鼠CDI症状,而高碳水化合物饮食则可预防CDI。该研究为通过饮食干预治疗CDI提供了理论指导。
Lancet子刊:减少婴幼儿的抗生素使用或可降低哮喘风险
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IF:22.992]
① 在2000-2014年间的人群研究中,1-4岁的儿童哮喘发病率降低了26.0%,与这段时期内婴儿1岁前的抗生素使用减少相关;② 在2644名儿童组成的前瞻性出生队列中,排除因呼吸道症状而使用抗生素的儿童,哮喘与婴幼儿时期的抗生素使用呈剂量相关性;③ 1岁时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增加与5岁时的哮喘风险降低相关;④ 1岁时的肠道菌群受到抗生素使用影响,介导了1岁前的抗生素使用与5岁时的哮喘发病之间的关联。
Decreasing antibiotic use, the gut microbiota, and asthma incidence in children: evidence from population-based and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03-24, doi: 10.1016/S2213-2600(20)30052-7
【主编评语】婴幼儿时期的抗生素使用与哮喘风险增加相关。The Lancet Respiratory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基于人群的研究及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表明,1岁前抗生素使用的减少与哮喘发病率的降低相关,而减少抗生素使用可能通过作用与肠道菌群以发挥对哮喘的保护性作用。
天津总医院团队:母体摄入三氯蔗糖,或破坏后代肠道菌群带来不良结局
Gut Microbes[IF:7.823]
① 孕鼠随机分为2组,在孕期及哺乳期分别摄入含三氯蔗糖的饮食(MS)及正常饮食(MC);② 后代小鼠断奶后喂食正常饮食8周,随后喂食高脂饮食4周;③ MS可抑制后代小鼠的肠道发育,并破坏肠道屏障功能诱导肠道低度炎症、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的组成及多样性、减少产丁酸菌、下调GPR43的表达;④ MS可恶化高脂饮食诱导的肝性脂肪变性,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以破坏脂肪酸生物合成及代谢。
Maternal sucralose intake alters gut microbiota of offspring and exacerbates hepatic steatosis in adulthood
03-31, doi: 10.1080/19490976.2020.1738187
【主编评语】过多的三氯蔗糖摄入可引起肠道菌群失调。来自及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的曹海龙和王邦茂团队在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母鼠在孕期及哺乳期摄入三氯蔗糖,可引起后代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并可抑制肠道发育及引发肠道炎症,同时恶化了高脂饮食诱导的肝性脂肪变性。
短链脂肪酸组成影响小鼠对致病菌的易感性
PLoS Pathogens[IF:6.463]
① 不同品系的实验室小鼠有着不同的菌群群落,且对鼠柠檬酸杆菌感染的易感性也有显著差异;② 将易感小鼠及抗性小鼠的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发现小鼠对鼠柠檬酸杆菌感染的易感性是由菌群组成决定的;③ 产丁酸菌的较高丰度与抗性表型相关;④ 在体外,添加生理浓度的丁酸盐(而非乙酸盐和/或丙酸盐)可显著抑制鼠柠檬酸杆菌的生长;⑤ 鼠柠檬酸杆菌易感小鼠、抗生素处理后的小鼠或无菌小鼠补充丁酸盐,均可抑制鼠柠檬酸杆菌的感染。
Variations in microbiota composition of laboratory mice influence Citrobacter rodentium infection via variable short-chain fatty acid production
03-24,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8448
【主编评语】PLoS Pathogen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不同品系的实验室小鼠对致病菌——鼠柠檬酸杆菌感染的易感性,发现短链脂肪酸(主要是丁酸盐)丰度与易感性相关,丁酸盐在体外可直接抑制鼠柠檬酸杆菌的生长,而补充丁酸盐可在体内抑制鼠柠檬酸杆菌的感染。该研究提示,在使用小鼠模型研究致病菌感染时,应注意菌群的标准化。
Science子刊:高盐饮食抑制抗菌防御的机制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7.161]
① 高盐饮食(HSD)干预1周,可加重小鼠尿路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导的肾盂肾炎;② 机制上,HSD导致肾脏通过尿素(而非渗透梯度)将钠排出,导致尿素水平增加,而尿素可抑制中性粒细胞的抗菌功能;③ 另外,钠排出需要抑制醛固酮合酶的活性,导致具有糖皮质激素功能的醛固酮前提累积;④ HSD可以糖皮质激素依赖性方式加重李斯特菌感染引起的全身性感染;⑤ HSD干预1周,健康人表现出糖皮质激素水平升高和抗菌中性粒细胞的功能受损。
A high-salt diet compromises antibacterial neutrophil responses through hormonal perturbation
03-25,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y3850
【主编评语】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高盐饮食可通过增加尿素及糖皮质激素的水平,抑制小鼠中性粒细胞的抗菌功能,以恶化致病菌诱导的肾盂肾炎。相似地,在健康人体内,1周的高盐饮食干预也可导致糖皮质激素水平的升高及中性粒细胞抗菌功能的受损。该研究结果提示,细菌感染期间应避免高盐饮食的摄入。
程磊+周学东+魏泓等:肠道菌群与骨关节炎的直接关联
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IF:14.299]
① 收集4名健康对照、7名无代谢综合征的OA患者(METS-OA+)及9名患有代谢综合征的OA患者(METS+OA+)的粪便菌群,分别移植到无菌小鼠体内;② 未经菌群移植的无菌小鼠半月板/韧带损伤(MLI)后的OA最轻;③ 与其它组相比,移植METS+OA+菌群的小鼠,全身性炎症、内毒素血症、肠道通透性和MLI引起的OA都最为严重;④ 较高的梭杆菌属和Faecalibaterium丰度、较低的瘤胃球菌科丰度,与小鼠的OA严重程度及系统性炎症标志物相关。
Fa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rom metabolically compromised human donors accelerates osteoarthritis in mice
03-23, doi: 10.1136/annrheumdis-2019-216471
【主编评语】骨关节炎(OA)与肠道菌群密切相关。来自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的程磊团队及周学东团队、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的魏泓团队在Annals of the Rheumatic Diseas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将健康人及OA患者(部分患有代谢综合征)的粪便菌群移植给无菌小鼠,发现移植了患有代谢综合征的OA患者的粪便菌群后,半月板/韧带损伤引发的OA最为严重,同时鉴定出了与OA严重程度及系统性炎症相关的特定分类群。
国内团队:丁酸盐抑制小鼠中的大肠癌肝转移
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IF:5.097]
① 在结直肠癌肝转移(CLM)小鼠模型中使用菌群发酵的主要产物丁酸钠(NaB)干预;② 十天后收集粪便、肝脏和肠系膜淋巴结样本,评估NaB对CLM小鼠肠道菌群和宿主免疫的作用;③ NaB抑制了肿瘤细胞的肝转移率,并改善CLM小鼠的菌群失调,包括降低致病菌的丰度,增加短链脂肪酸产生菌等有益菌的丰度,降低了厚壁菌门/拟杆菌门的比值;④ 另外,NaB可增加NKT细胞和Th17细胞,减少Treg,改善CLM小鼠肝脏中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Sodium butyrate modulates gut microbiota and immune response in 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tic mice
03-14, doi: 10.1007/s10565-020-09518-4
【主编评语】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的Guanyu Wang团队、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Hongyan Diao团队及恶性肿瘤预警与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的Qinghua Dong团队在Cell Biology and Toxic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结直肠癌肝转移小鼠模型中,发现使用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丁酸钠处理,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肝转移,并改善小鼠的肠道菌群失调,增强小鼠肝脏中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BMJ:不同饮食干预对体重和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
British Medical Journal[IF:27.604]
① 对121项随机试验(21942名超重/肥胖者)进行荟萃分析,评估不同类型的饮食干预对体重及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② 干预后6个月,在体重及血压方面,低碳水饮食及低脂饮食干预的效果相似,适量宏量营养素饮食的效果略差;③ 在血脂方面,低碳水饮食降低LDL胆固醇的效果略差,但可提升HDL胆固醇;④ 降低体重及血压效果最好的饮食干预为Atkins饮食、DASH饮食及Zone饮食;⑤ 绝大多数饮食干预对体重及心血管风险因素的改善作用在12个月后大多消失。
Comparison of dietary macronutrient patterns of 14 popular named dietary programmes for weight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 reduction in adults: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sed trials
04-01, doi: 10.1136/bmj.m696
【主编评语】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按照宏量营养素组成将14种常见饮食干预分为3类:低碳水化合物饮食(例如Atkins饮食、Zone饮食)、低脂饮食(例如Ornish饮食),适量宏量营养素饮食(例如DASH饮食、地中海饮食),对涉及超过2万名超重/肥胖患者的121项随机试验进行总结,对比了不同饮食干预(中位干预时间26周)对体重及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结果发现,中等确定性的证据表明,多数饮食干预可在6个月后显著降低体重并改善心血管风险因素,但12个月后饮食干预的作用大多消失,可能一定程度上与对饮食干预的依从性降低有关。这些发现说明,在短期的减肥和改善心血管健康上,不论采用上述哪种饮食干预,可能效果都差不多。
隔日禁食干预代谢性疾病的可能机制
Cell Reports[IF:7.815]
① 一次性的隔日禁食(EODF)发生后,小鼠肝脏蛋白表达的很多变化并不凸显;② 但是,其中最关键的变化要数对脂质从头合成以及脂质氧化酶的同时诱导;③ 伴随着氧化压力保护机制的启动,EODF提高了小鼠的葡萄糖耐受和寿命;④ 基因集富集分析发现,EODF抑制了HNF4α 的表达,进而影响胆汁酸合成酶、 α1抗胰蛋白酶和炎症因子的分泌;⑤ HNF4α 及相关小分子物质可能可以作为代谢病干预的靶点。
Multi-omics Analysis of the Intermittent Fasting Response in Mice Identifies an Unexpected Role for HNF4α
03-10, doi: 10.1016/j.celrep.2020.02.051
【主编评语】文章利用多组学分析,整合了肝脏蛋白质组学、靶向代谢组学数据,找出来隔日进食(EODF)对小鼠肝脏内关键代谢通路,尤其是脂质代谢相关调节,的影响。通过基因集富集分析,揭示了HNF4α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EODF干预代谢性疾病的机制。不同的禁食形式及其对不同品系小鼠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间歇性禁食期间的营养摄入情况
Clinical Nutrition[IF:6.402]
① 纳入38名超重及肥胖患者进行IF 5:2饮食干预(一周5天正常饮食+2天低热量摄入);② IF 5:2中期,宏量营养素摄入方面,22%来自于蛋白,33%来自于脂肪,39%来自于碳水化合物;③ 相比于干预开始时,干预6周后的碳水化合物及纤维摄入显著降低,相比于非禁食日,禁食日的碳水化合物及纤维摄入显著降低;④ 钙、锌、镁及钾摄入量低于指南推荐量,钠摄入量高于指南推荐量;⑤ 虽然非禁食日的进食不受限制,但干预6周后的能量摄入仍然低于干预开始时。
Intermittent fasting 5:2 diet: What is the macronutrient and micronutrient intake and composition?
03-21, doi: 10.1016/j.clnu.2020.02.022
【主编评语】由于传统减肥饮食的低依从性,间歇性禁食(IF)被视为一种替代性的饮食干预手段,但IF期间的宏量营养素及微量营养素摄入情况常被忽视。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IF 5:2干预期间摄入的饮食在宏量营养素组成上为高蛋白、中等脂肪、低碳水化合物及低纤维,而部分微量营养素的摄入低于指南推荐,但总体而言,IF 5:2是一种安全的饮食干预策略。
长期膳食干预后,菌群竟几乎恢复如初?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纳入49名参与者,分别摄入健康低碳水化合物或健康低脂肪饮食,干预12个月;② 基线菌群组成不能预测体重减轻;③ 干预3个月后,两种膳食都引起了菌群的显著变化;④ 其中一些变化具有饮食特异性:健康低碳水化合物和健康低脂肪饮食组分别检测到14个和12个类群差异;⑤ 而其他变化可追踪体重减轻,两种饮食方式都有7个类群变化;⑥ 初始变化后,尽管参与者在整体研究中保持饮食和体重减轻,菌群恢复到接近原始基线状态并保持稳定。
Long-term dietary intervention reveals resilience of the gut microbiota despite changes in diet and weight
03-18, doi: 10.1093/ajcn/nqaa046
【主编评语】人群干预研究。文章采用健康低碳水化合物或健康低脂肪饮食对人群进行12个月的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干预3个月后,参与者体内的菌群发生显著变化,并且这种变化与饮食具有相关性。但是,继续进行膳食的干预,菌群变化却逐渐向基线组成靠近。该研究结果表明,菌群群落具有自我恢复能力。关于菌群的长期膳食干预研究需要考虑到这一点。
酮体或可延缓大脑衰老
PNAS[IF:9.58]
① 使用两个大型fMRI数据集(共928名,18岁至88岁),建立与大脑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网络稳定性(大脑区域间维持功能性交流的能力);② 大脑网络稳定性随着大脑活动的减少以及认知敏锐度的下降而下降;网络稳定性的下降大约从47岁开始,60岁时下降迅速;③ 进一步在年轻人中(共42名,年龄<50)进行的干预试验显示,葡萄糖可破坏大脑网络稳定性,而酮体(不管是来自生酮饮食还是外源性酮酯)可使大脑网络稳定。
Diet modulates brain network stability, a biomarker for brain aging, in young adults
03-03, doi: 10.1073/pnas.1913042117
【主编评语】近期PNAS发表的一项研究探究了饮食与大脑衰老的关系。该研究首先建立了与大脑衰老相关的生物标志物——网络稳定性,即大脑区域间维持功能性交流的能力;并发现大脑网络稳定性在47岁时开始下降,60岁时下降迅速。这种下降与大脑活动的减少以及认知敏锐度的下降相关。随后,该研究又对年轻人进行了饮食干预(禁食,生酮饮食;摄入葡萄糖或补充酮体),干预试验显示葡萄糖可破坏大脑网络稳定性,而酮体可使大脑网络稳定。该研究解释,能使酮体利用率增加的饮食或许可以延缓大脑衰老。
国内团队:适量喝牛奶,或可降低中国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Clinical Nutrition[IF:6.402]
① 纳入18214名50岁以上无心血管疾病史的受试者,平均随访11.5年,随访期间共2697例死亡,917例心血管疾病死亡及1029例癌症死亡;② 受试者中有12670名不喝牛奶,2669名摄入适量牛奶,2875名摄入较多的牛奶;③ 与不喝牛奶相比,摄入适量牛奶与更低的全因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缺血性心脏病死亡率、中风死亡率相关;④ 牛奶高摄入与较高的癌症死亡率、食道癌死亡率相关,与肺癌、肝癌、胃肠道癌症等的死亡率无显著关联。
Milk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mortality from all-cause,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cancer in older people
03-02, doi: 10.1016/j.clnu.2020.03.003
【主编评语】来自中山大学的Lin Xu团队、广州市第十二人民医院的Tai Hing Lam团队及Chao Qiang Jiang团队在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2万名中老年人进行超过10年随访后发现,适量摄入牛奶与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率相关,而牛奶的高摄入(每周摄入超过750mL)却与较高的癌症死亡率(尤其是食道癌死亡率)相关。
高蛋白膳食或益于老年妇女健康
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IF:4.141]
① 研究纳入26名65岁以上健康女性,随机分四组,分别给予高蛋白饮食(HPD)联合益生元、益生菌、合生元或安慰剂干预18周;② 四组肠道菌群相对稳定:乳酸菌、乳球菌和链球菌属丰度增强,丁酸产生菌、罗斯氏菌和厌氧棒状菌属被抑制;③ HPD+合生元干预可抑制乳球菌生长,但HPD可恢复所有益生菌水平;④ 四组膳食干预下,除了益生元(菊粉)增加胃肠不适,健康指标无显著变化,但机体的去脂体重增加;⑤ 安全剂量内,HPD或可维持老年妇女健康。
Microbiota Stability and Gastrointestinal Tolerance in Response to a High-Protein Diet with and without a Prebiotic, Probiotic, and Synbiotic: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in Older Women
04-01, doi: 10.1016/j.jand.2019.12.009
【主编评语】人群膳食干预研究。研究以65岁以上的老年妇女为研究对象,利用添加或不添加益生菌、益生元和合生元的高蛋白饮食对其进行干预。研究结果表明,在高蛋白膳食的干预下,参与者体内的菌群发生特定变化,且有益菌水平得到恢复,机体的瘦体重增加。文章认为,安全剂量内的高蛋白膳食可能维持老年妇女健康。
Cell子刊:以肠道为支点,撬动肥胖和2型糖尿病(综述)
Cell Metabolism[IF:22.415]
① 减肥手术(主要有胃旁路手术和垂直袖状胃切除术)可以有效干预肥胖和糖尿病,同时其可以调节多种胃肠肽的分泌、胆汁酸代谢以及肠道菌群,但是有一定危险和副作用;② 胃肠肽因能调节肠道活动及营养吸收或可成为新的治疗靶点;③ 利用DPP4抑制剂抑制胃肠肽的降解、激活肠道内的营养素受体或其他相关受体、以及使用生长抑素拮抗剂等均具有干预T2DM的潜力;④ 采用多种途径结合调节胃肠肽的分泌和稳态,可能是以肠道撬动代谢疾病治疗的关键。
Leveraging the Gut to Treat Metabolic Disease
03-17, doi: 10.1016/j.cmet.2020.02.014
【主编评语】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综述性文章,以肥胖和2型糖尿病(T2DM)为研究对象,从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减肥手术出发,详细论述了基于胃肠肽/胃肠激素的潜在干预疗法。这些胃肠肽及其受体和激动/抑制剂的使用,为基于肠道的代谢病治疗提供了巨大潜力。
锻炼可有效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Diabetes Care[IF:15.27]
① 纳入87名2型糖尿病患者及36名匹配对照,患者随机平均分为3组,分别接受常规护理、监督下的有氧运动、低能量饮食干预,持续12周;② 低能量饮食组的患者降低了13kg的体重,并在血压、血糖、左心室质量/体积、主动脉僵硬度等方面有所改善,而舒张早期应变速率峰值(PEDSR)并未得到改善;③ 有氧运动组的患者体重几乎无变化,但运动能力有所提升,且PEDSR得到了显著改善。
Effects of Low-Energy Diet or Exercise on Cardiovascular Function in Working-Age Adul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Prospective, Randomized, Open-Label, Blinded End Point Trial
03-27, doi: 10.2337/dc20-0129
【主编评语】Diabetes Car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随机开放式盲法终点试验结果,对比了饮食干预与运动锻炼对于无症状2型糖尿病患者的影响,发现饮食干预可显著改善体重、血压、血糖等指标,但无法改善心血管功能;而有氧运动虽然无法改善体重,但可提升患者的心血管功能。
青岛大学李铎团队:饮食通过肠道菌群影响心脏代谢健康
Gut Microbes[IF:7.823]
① 人体随机对照试验和动物实验均证明饮食是导致肠道菌群差异的重要因子;② 肠道菌群产物短链脂肪酸和氧化三甲胺分别与心脏代谢疾病风险成正相关和负相关;③ 高脂低碳水饮食与高心脏代谢疾病风险正相关,可导致人粪便中拟杆菌属和Alistipes菌属增多,faecalibacterium菌属降低,棕榈酸和硬脂酸等增加及丁酸降低;④ 过量n-6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肠道菌群导致宿主出现炎症;⑤ 宿主基因组与饮食的相互作用对肠道菌群的影响是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Contribution of diet to gut microbiota and related host cardiometabolic health: diet-gut interaction in human health
01-21, doi: 10.1080/19490976.2019.1697149
【主编评语】Gut Microbes的这篇来自青岛大学李铎团队的文章证明饮食可通过肠道菌群影响宿主心血管代谢健康。本文观点是基于该团队近期发表的两份关于中国人高脂低碳水饮食人体与肠道菌群、代谢物及验证因子的随机对照试验结果(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55602379)(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91652908)。该实验结果贴切国人的生活,所选用的高脂成分是大豆油,并证明过量食用大豆油时,大豆油中丰富的n-6多不饱和脂肪酸可导致炎症,并可能导致心血管疾病。最后作者提出未来可多时间点取样,探究随着时间变化高脂低碳水饮食对人体具体影响。
Cell子刊:高糖饮食促早死,嘌呤代谢或是关键
Cell Metabolism[IF:22.415]
① 高糖饮食使成年野生果蝇脱水和代谢紊乱(如肥胖、高血糖和胰岛素抵抗)并缩短寿命,补水可迅速恢复这些果蝇的寿命,但无法改善其代谢综合症;② 营养感测途径受损的果蝇对含糖饮食更敏感,证明水份和遗传背景也均参与影响果蝇寿命;③ 高糖饮食促进尿酸的积累和凝结,进而形成肾结石,脱水和生理酸化会加剧这一过程,而补水能缓解;④ 含650人的队列研究显示,富含碳水和糖分的饮食极可能预示人血清中的高嘌呤水平,并影响肾脏功能。
Sugar-Induced Obesity and Insulin Resistance Are Uncoupled from Shortened Survival in Drosophila
03-19, doi: 10.1016/j.cmet.2020.02.016
【主编评语】Cell Metabolism的这篇文章发现高糖饮食对果蝇高死亡率的影响是通过自然代谢废物---尿酸的累积造成的,并非传统认为的通过肥胖、血糖和血脂等因素,随后作者也利用人体实验数据证明人类饮食中的高糖成分与血液中的高嘌呤成分浓度高相关。该研究的亮点在于实验设计,高糖喂养果蝇后进行水份补充,发现死亡率降低但肥胖等代谢紊乱症不受影响,因此成功将高糖饮食造成的高死亡率和肥胖等代谢紊乱症分离,保证了实验结论的准确性。
JAMA:低FODMAP饮食缓解IBS存在哪些问题(新闻)
JAMA[IF:51.273]
① FODMAP这个名称由莫纳什大学研究人员提出,用于概括造成肠道不适症状的碳水化合物种类;② 低FODMAP饮食已成为肠易激综合征(IBS)的非药物疗法,影响了将近16%的美国人;③ 尽管有许多研究报道了低FODMAP饮食的对IBS症状的改善,但研究数据的整体质量不高;④ 在营养师协助下遵循低FODMAP饮食,可避免信息理解错误等问题带来的其他营养问题;⑤ 低FODMAP饮食短期内明显改善腹痛和腹胀,但长期是否对微生物组产生负面影响仍不清楚。
The Low-FODMAP Diet Helps IBS Symptoms, but Questions Remain
02-26, doi: 10.1001/jama.2020.0691
【主编评语】近期JAMA发表的一篇医学新闻观点文章,报道了用于改善肠易激综合征的低FODMAP饮食及其存在的问题。FODMAP最早由莫纳什大学研究人员提出,指代可发酵的寡糖,双糖,单糖及多元醇。目前低FODMAP饮食已被广泛用于IBS的膳食治疗。大部分研究低FODMAP饮食的试验显示其能改善IBS症状。但需要注意的是,采取低FODMAP饮食需要得到营养师的指导。至于低FODMAP饮食的长期影响如何,目前尚未清楚,需更多研究来探索。
2株或可改善IBS症状的益生菌
Nutrients[IF:4.171]
① 336名18-70岁的IBS患者平均分为3组,分别接受嗜酸乳杆菌DDS-1、乳双歧杆菌UABla-12和安慰剂干预6周;② 干预期间,与安慰剂组相比,两个益生菌组的腹痛严重程度数值评分(APS‐NRS)均显著改善(绝对数值和响应者比例两方面);③ 另外,两个益生菌组的IBS症状严重程度评分(IBS‐SSS)均显著改善(包括腹痛、腹胀、排便习惯和生活质量相关评分);④ 随时间进展,与安慰剂组相比,两个益生菌组的粪便性状均显著趋向正常化。
Lactobacillus acidophilus DDS-1 and Bifidobacterium lactis UABla-12 Improve Abdominal Pain Severity and Symptomology in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1-30, doi: 10.3390/nu12020363
【主编评语】来自Nutrients上发表的一项RCT研究结果,在超过300名IBS患者中,补充嗜酸乳杆菌DDS-1或乳双歧杆菌UABla-12,持续干预6周,可显著改善腹痛、腹胀、排便习惯、生活质量、粪便性状等指标。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益生菌或能改善IBS的症状,但可能增加不良事件风险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IF:3.158]
① 纳入35项RCT(涉及3452名IBS成年患者),患者分别接受益生菌干预,或安慰剂/未治疗作对照;② 16项研究使用单菌株益生菌,19项研究使用益生菌组合,使用的益生菌包括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埃希氏杆菌属等;③ 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显著降低患者的持续症状发生率(风险降低21%),并显著改善全身性症状、腹痛评分、腹胀评分和肠胃气胀评分;④ 但与安慰剂组相比,益生菌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升高(风险增加21%)。
The efficacy and safety of probiotics in patients with 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Evidence based on 35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01-31, doi: 10.1016/j.ijsu.2020.01.142
【主编评语】来自兰州大学第二医院的肖吉元团队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urgery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涉及超过3000名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的35项RCT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补充益生菌可改善显著IBS患者的症状,但同时可能增加不良事件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