吲哚-3-甲醇通过IL-22抑制结肠炎
JCI insight[IF:6.014]
① 吲哚-3-甲醇(I3C)治疗可减轻小鼠的结肠炎,预防结肠炎引起的菌群失调,并增高可产生丁酸盐的革兰氏阳性菌丰度;② I3C可促进丁酸盐的产生,而丁酸盐处理结肠炎小鼠可减轻结肠炎症反应,同时抑制Th17细胞、诱导Treg、保护黏液层并增强PPAR-γ的表达;③ I3C(而非丁酸盐)可提高IL-22水平,中和IL-22可阻断I3C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阻断ILC3对菌群失调的缓解及对丁酸盐产生的促进作用。
Indole-3-carbinol prevents colitis and associated microbial dysbiosis in an IL-22–dependent manner
01-16, doi: 10.1172/jci.insight.127551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吲哚可在结肠炎症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吲哚-3-甲醇是一种十字花科蔬菜提取物,可预防结肠炎相关的菌群失调。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吲哚-3-甲醇可通过增加IL-22的水平,增加肠道中的丁酸盐产生菌,从而抑制小鼠的结肠炎。
Treg治疗克罗恩病的进展与挑战(综述)
Gut[IF:17.943]
① 调节性T细胞(Treg)介导的免疫抑制机制包括:分泌IL-10等抑炎因子、表达CD25以与效应T细胞竞争IL-2、扰乱效应T细胞的代谢过程、分泌穿孔素等对效应T细胞产生细胞毒性、表达CTLA-4以结合树突细胞的CD80/CD86、促进组织修复;② 有数项使用体外扩增的Treg的临床试验正在进行,适应症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克罗恩病、1型糖尿病等;③ 在一项包含20名克罗恩病患者的临床试验中,Treg的耐受性良好,且表现出了剂量相关的疗效。
Regulatory T-cell therapy in Crohn’s disease: challenges and advances
01-24, doi: 10.1136/gutjnl-2019-319850
【主编评语】来自Gut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调节性T细胞(Treg)的免疫抑制机制,并总结了正在进行中的使用体外扩增的Treg治疗免疫系统相关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克罗恩病、1型糖尿病等)的临床试验进展,讨论了Treg疗法应用于克罗恩病及其它疾病中的机遇与挑战。
菌群对免疫系统早期发育的影响(综述)
Mucosal Immunology[IF:7.352]
① 菌群对胎儿免疫系统发育的印记作用存在窗口期;② 胎儿出生前,母体菌群通过短链脂肪酸、芳香烃受体配体等菌群产物调节胎儿的免疫系统发育;③ 胎儿出生后至哺乳期结束,菌群的定殖调节肠道及其它部位的免疫系统发育;④ 菌群可通过影响淋巴细胞、髓系细胞、骨髓细胞、上皮细胞、基质细胞直接,或通过影响长期的菌群组成或影响神经系统间接对免疫系统产生印记;⑤ 或可通过饮食干预、补充益生菌/元等方式增加有益印记,减少有害/致病性印记。
Imprinting of the immune system by the microbiota early in life
01-27, doi: 10.1038/s41385-020-0257-y
【主编评语】Mucos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菌群(包括母体菌群及胎儿自身的菌群)对胎儿免疫系统早期发育的“印记”作用,讨论了菌群在不同窗口期(包括出生前、哺乳期、断奶后)对免疫系统发育及成年期健康/疾病的不同影响,并重点概括了菌群对免疫系统产生印记作用的分子机制,最后展望了通过饮食干预、益生菌/元等措施调节菌群的免疫印记作用的应用潜能。
乳酸菌激活巨噬细胞产生I型干扰素的机制
Gut Microbes[IF:7.823]
① 在THP-1巨噬细胞及人原代巨噬细胞中,部分乳酸菌菌株可激活炎症性转录因子NF-κB(但不激活IFN-I),部分菌株(IFN-I诱导菌株)可触发IFN-I的产生(而不激活NF-κB);② IFN-I诱导菌株可通过下调CD64并上调CD40,以激活巨噬细胞的IFN-I应答;③ 机制上,IFN-I诱导菌株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被胞内的胞质感受器STING及MAVS感知;④ 缺失STING的巨噬细胞在接受IFN-I诱导菌株刺激后,TANK结合激酶-1磷酸化及IFN-I活化降低,并减少ISG的表达。
Beneficial bacteria activate type-I interferon production via the intracellular cytosolic sensors STING and MAVS
01-15, doi: 10.1080/19490976.2019.1707015
【主编评语】免疫细胞对微生物感染、癌症及自身免疫疾病产生应答后可产生I型干扰素(IFN-I),通过活化IFN-I激活基因(ISG)以触发细胞保护作用及抗病毒应答。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部分有益的乳酸菌(包括植物乳杆菌及乳酸片球菌)可激活巨噬细胞的IFN-I应答,而不激活炎症性NF-κB信号通路。机制上,这些乳酸菌被巨噬细胞吞噬后,可被胞质感受器STING及MAVS感知,以活化下游的IFN-I信号通路。
华中科技大学潘安团队:近200万人数据揭示,健康生活方式降低癌症发病及死亡风险
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IF:5.416]
① 纳入研究生活方式因素与癌症发病率/死亡率的关联的81项前瞻性队列研究;② 生活方式因素主要包括吸烟、饮酒、体育锻炼、超重/肥胖、饮食、睡眠时长等,部分研究还关注了室内空气污染、母乳、热茶摄入等因素;③ 相比于采用最不健康生活方式的个体,采用最健康生活方式的个体患癌症的风险比为0.71,癌症死亡率的风险比为0.48;④ 最健康的生活方式可降低17-58%的膀胱癌、乳腺癌、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食管癌、肾癌、肝癌、肺癌、胃癌风险。
Combined lifestyle factors, incident cancer, and cancer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02-10, doi: 10.1038/s41416-020-0741-x
【主编评语】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潘安团队在British Journal of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81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涉及近190万人)进行总结后发现,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健康饮食习惯、不吸烟、限制饮酒、控制体重、体育锻炼等)与更低的癌症发病率及癌症死亡率相关,且健康的生活方式可能不同程度地降低多种癌症的发病率。
Nature子刊:钾盐替换钠盐,可降低高血压风险
Nature Medicine[IF:30.641]
① 纳入2376名受试者进行一项随机试验,干预组摄入低钠盐(75%的NaCl+25%的KCl)以替代传统食盐,对照组继续摄入传统食盐;② 意向处理分析结果显示,相比于对照组,干预组受试者的平均收缩压降低1.29mm Hg,舒张压平均降低0.76mm Hg;③ 在1891名干预开始前无高血压的受试者中,相比于对照组,干预组的高血压风险降低51%;④ 干预组尿液中的钠水平未发生显著改变,而钾水平显著升高。
Effect of salt substitution on community-wide blood pressure and hypertension incidence
02-17, doi: 10.1038/s41591-020-0754-2
【主编评语】在一些对照研究中,将传统的食盐(以钠盐为主)替换为富含钾的低钠盐,可降低血压,尤其是高血压者的血压。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随机试验,在超过2000名秘鲁受试者中发现,将传统的食盐替换为富含钾的食盐(75%的NaCl+25%的KCl),可显著降低受试者的收缩压及舒张压,并显著降低高血压风险。
北大团队:膳食铁对糖尿病或许存在双重作用
Diabetes Care[IF:15.27]
① 纳入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1991-2015年间约1.7万名成年人(8346名男性和8680名女性),共随访约20.2万人年,期间547名男性和577名女性新患糖尿病;② 非血红素铁摄入五分位的相对风险比,在男性中分别为1.00、0.77、0.72、0.63和0.87,在女性中分别为1.00、0.63、0.57、0.58和0.67;③ 非血红素铁和总铁摄入与糖尿病风险的关系在男性中呈倒J型,女性中呈L型;④ 未发现血红素铁摄入与糖尿病的关系。
Dietary Nonheme, Heme, and Total Iron Intake and the Risk of Diabetes in Adults: Results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Nutrition Survey
02-07, doi: 10.2337/dc19-2202
【主编评语】近期Diabetes Care发表了一项来自北京大学李可基团队的研究。该研究对中国健康与营养调查数据进行了分析,探究膳食铁摄入与成人糖尿病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非血红素铁和总铁摄入与糖尿病的关系呈非线性。充足的非血红素铁和总铁摄入与较低的糖尿病风险相关,而更高的摄入或许会增加男性糖尿病风险。本研究未发现血红素铁摄入与糖尿病的关系。
国内团队:膳食硒或与长寿有关
Clinical Nutrition[IF:6.402]
① 研究纳入3194名45岁以上中老年人,矫正干扰因子后发现:每摄入20μg膳食硒,参与者体内的端粒长度增加0.42%;② 进一步分析发现,膳食硒摄入与女性(0.87%)和非肥胖参与者(0.53%)的端粒长度增加有关,而这种相关性在男性(0.04%)和肥胖患者(0.21%)身上很微弱;③ 限制性三次样条分析结果表明,膳食硒摄入与端粒长度呈线性关系;④ 膳食硒摄入增加与中老年人体内的端粒长度增长有关。
Association of dietary selenium intake with telomere length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01-31, doi: 10.1016/j.clnu.2020.01.014
【主编评语】广东医科大学李华文团队和华中科技大学王友杰团队研究成果。端粒长度一直被认为是寿命相关标志物。本文主要探究了膳食硒的摄入与中老年人端粒长度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膳食硒摄入与端粒长度有关,且这种相关性在女性和非肥胖人群身上更明显。该研究表明,膳食参与调节生物体寿命,且调节效果与个体特点密切相关。
膳食黄酮醇或可降低痴呆风险
Neurology[IF:8.689]
① 纳入一项基于社区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的921名老年人,平均年龄81.2岁,女性占75%;② 摄入膳食黄酮醇最高的人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体力认知活动参与度;③ 校正年龄、性别、教育、APOE基因型及认知和体力活动后,膳食黄酮醇摄入与阿尔兹海默性痴呆呈负相关;④ 最高摄入五分位与最低摄入五分位相比,总黄酮醇的风险比为0.52,山奈酚为0.49,杨梅素为0.62,异鼠李素为0.62,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⑤ 槲皮素的风险比为0.69,但不具统计学意义。
Dietary flavonols and risk of Alzheimer dementia
01-29, doi: 10.1212/WNL.0000000000008981
【主编评语】近期Neurology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探究了膳食黄酮醇与老年人群阿尔兹海默性痴呆风险的关系。该研究发现,总黄酮醇,特别是山奈酚(主要存在于绿叶蔬菜)、杨梅素(存在于藤茶、欧芹、浆果类等)和异鼠李素(存在于洋葱、茴香叶、莳萝叶等),与阿尔兹海默性痴呆风险呈负相关。
少吃脂肪或可降低绝经后女性的乳腺癌死亡率
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IF:28.245]
① 48835名无乳腺癌的绝经后女性随机分为2组,1组保持原有饮食习惯(饮食中的脂肪摄入在32%以上),1组进行饮食干预(将脂肪摄入降至20%以下);② 在8.5年的饮食干预期间,干预组的乳腺癌发病率并未显著低于对照组;③ 在随后的初次随访(中位时间16.1年)及在更长的随访期间(中位时间19.6年),干预组受试者在患乳腺癌后的总死亡率显著低于对照组;④ 在更长的随访期间,干预组的乳腺癌死亡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
Dietary Modification and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Long-Term Follow-Up of the Women’s Health Initiative Randomized Trial
02-07, doi: 10.1200/JCO.19.00435
【主编评语】Journal of Clinical Oncology上发表的一项饮食干预研究的长期随访结果,对近5万名绝经后女性进行了近20年的随访,发现在降低脂肪摄入后,受试者的乳腺癌发病率并未显著降低,但在患乳腺癌后的总死亡率及乳腺癌死亡率均显著降低。
Gut:地中海饮食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态
Gut[IF:17.943]
① 纳入612名65-79岁的非虚弱老年人,进行为期1年的地中海饮食干预;② 对地中海饮食的依从性与肠道菌群及菌群代谢产物的特定变化相关;③ 地中海饮食的高依从性与短链/支链脂肪酸产生的增加相关,并与次级胆汁酸、对甲酚、乙醇及二氧化碳产生的减少相关;④ 地中海饮食高依从性受试者中富集的分类群与低虚弱标志物(握力、步行速度等)及认知功能改善呈正相关,并与炎症标志物(C反应蛋白及IL-17等)呈负相关。
Mediterranean diet intervention alters the gut microbiome in older people reducing frailty and improving health status: the NU-AGE 1-year dietary intervention across five European countries
02-17, doi: 10.1136/gutjnl-2019-319654
【主编评语】NU-AGE项目是一项在5个欧洲国家进行的为期1年的地中海饮食干预项目,在该项目中发现,地中海饮食的高依从性与认知、记忆、免疫功能、骨质、血压等指标的改善相关。Gut上发表的这篇最新文献报道了对NU-AGE项目的最新研究结果,发现地中海饮食的依从性与菌群组成及菌群代谢产物的特定变化相关,对地中海饮食依从性更高的受试者中富集的分类群,与老年人的健康指标及认知功能改善正相关,并与炎症标志物呈负相关。结果提示,地中海饮食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与功能,起到改善老年人健康状态的作用。
不同饮食模式对健康指标的影响
Advances in Nutrition[IF:7.24]
① 纳入80篇文献(共包含495项对RCT进行的荟萃分析)进行伞状回顾,分析常见饮食模式对人体测量学及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影响;② 最一致的证据表明,地中海饮食对体重、BMI、总胆固醇、血糖及血压具有改善作用;③ 提示性证据表明,DASH饮食可改善体重及血压;④ 提示性/不充分证据表明,低碳水化合物饮食、高蛋白饮食、低脂饮食、低升糖指数饮食可改善体重及BMI,但对血脂、血糖及血压的影响表现出冲突证据。
Effects of Popular Diets on Anthropometric and Cardiometabolic Parameters: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02-14, doi: 10.1093/advances/nmaa006
【主编评语】Advances in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对RCT的荟萃分析的伞状回顾研究,分析了各类常见饮食模式(包括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素食等)对体重、BMI、血糖、血压、血脂等人体测量学及心血管代谢指标的影响,发现大多数研究的证据强度较弱,多数研究的方法学质量低或极低,且不同研究在对饮食干预及对照饮食的定义上有很大差异。最一致的证据表明,地中海饮食可改善体重、BMI、总胆固醇、血糖及血压等指标。
Cell子刊:减重可缓解2型糖尿病
Cell Metabolism[IF:22.415]
① 纳入57名T2D患者进行5个月低热量饮食并跟踪调查2年,发现T2D症状缓解与极低密度脂蛋白1-甘油三酯(VLDL1-TG)、VLDL1-TG棕榈酸、游离脂肪、谷丙转氨酶和患病时长相关;② 体重减轻可降低空腹血糖和胰岛素水平,症状复发患者的血糖和HbA1c水平先降再升;③ 体重减轻可降低VLDL1-TG的分泌量和速率,减少胰腺脂肪含量,症状复发患者的VLDL1-TG棕榈酸含量增加,胰腺脂肪增加,导致β细胞功能障碍;④ 内脏和皮下脂肪含量与症状复发无直接关系。
Hepatic Lipoprotein Export and Remission of Human Type 2 Diabetes after Weight Loss
2019-12-19, doi: 10.1016/j.cmet.2019.11.018
【主编评语】Cell Metabolism介绍了一份非常有趣的研究。现已知通过减重缓解2型糖尿病症状的患者的肝脏脂肪和胰脏内部脂肪均显著降低,研究人员因此招募了57名T2D患者和25名健康对照,探究出现10年之久的“高热量饮食导致肝脏脂肪堆积、胰岛素抵抗及血糖水平增高“的双循环假说。57名患者在为期2年的研究(5个月低热量饮食和后续健康饮食)后分为3组,症状缓解并保持者、症状复发患者和症状未缓解患者,作者在多时间点比较了三组患者和对照组的体重、血糖指标、胰岛素水平、肝脏脂肪含量、VLDL1-TG、VLDL-1TG棕榈酸和胰腺脂肪含量,发现复发患者和未缓解患者的以上所有指标均先降后升或无降低,最终用人类实验证明了假说。本研究的亮点在于其使用低热量饮食减重的方法治疗2型糖尿病后,不仅进行跟踪调查,还将患者进一步区分为症状缓解者、未缓解患者和复发患者,分析他们的生理代谢指标。本研究既有纵向研究也有横向比较,在探究T2D的病理过程的同时也推动了“个性化医疗”的发展。
Nature Reviews:腰围应被纳入临床肥胖管理的常规指标(共识声明)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4.646]
① 由于腹部肥胖正流行,缺乏腰围测量不足以准确描述与全球肥胖的健康风险;② 无论年龄与性别,各BMI区间的腰围均与健康问题相关,其略优于BMI的预测能力与其考虑腹部脂肪量相关;③ 鉴定高风险肥胖特征时,结合使用腰围和BMI比单独使用效果好;④ 无论年龄、性别和种族,健康饮食和运动均可达到减少腰围的作用,有时甚至无关于体重;⑤ 建议未来统一腰围检测规范,检测髂骨稜或其与最后一根肋骨间的中间点,并根据不同BMI区间制定不同腰围阀值。
Waist circumference as a vital sign in clinical practice: a Consensus Statement from the IAS and ICCR Working Group on Visceral Obesity
02-04, doi: 10.1038/s41574-019-0310-7
【主编评语】国际动脉粥样硬化学会和国际心脏代谢风险学会,近期在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上发表共识声明,建议将腰围测量纳入临床常规检测中用于管理肥胖。该声明总结了过去诸多研究,证明腰围能有效预测心血管疾病等肥胖疾病风险及死亡率,其预测功能在与BMI结合后更加有效。尽管目前还没有统一的测量规范以及针对不同BMI、年龄、性别和种族的参考指标,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相关的前瞻性研究会交出一份答卷。
菌群产物TMAO与炎症和心血管代谢风险相关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纳入1653名参与者,其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的中位数为3.05 μmol/L;② 血浆TMAO和肉碱水平升高、甜菜碱浓度降低与胰岛素抵抗增加有关;③ 胆碱与收缩压、甘油三酯、脂多糖结合蛋白增加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降低有关,映射心血管代谢风险;④ TMAO和普雷沃氏菌、光岗菌属、梭杆菌属、脱硫弧菌属、瘤胃球菌科、毛螺菌科等13个菌属显著相关,也与史密斯甲烷杆菌相关;⑤ 血浆TMAO水平与产TMAO菌,协同其前体,参与调节炎症和心血管代谢风险。
Associations of plasma trimethylamine N-oxide, choline, carnitine, and betaine with inflammatory and cardiometabolic risk biomarkers and the fecal microbiome in the Multiethnic Cohort Adiposity Phenotype Study
02-13, doi: 10.1093/ajcn/nqaa015
【主编评语】人群横断面研究。文章纳入1653名60-77岁的老年人,测定其血浆中TMAO相关浓度,探究其与炎症、心血管代谢生物标志物以及肠道菌群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血浆TMAO及其前体胰岛素、甘油三酯、胆固醇等心脏代谢标志物有关;2)TMAO与13中粪便菌群丰度显著相关,比如普雷沃氏菌(Prevotella)、光岗菌属(Mitsuokella)、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瘤胃球菌科(Ruminococcaceae)、毛螺菌科(Lachnospiraceae)。且其与古细菌史密斯甲烷杆菌(M. smithii)呈负相关。因此,文章认为TMAO及其前体,以及产TMAO菌,参与影响机体炎症和心血管代谢风险。
菌群产物TMAO或可增加成年人的肥胖风险
Obesity Reviews[IF:8.192]
① 纳入12项观察性研究(包括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横断面研究,共涉及17628名受试者),分析氧化三甲胺(TMAO)摄入与肥胖相关指标(包括BMI、腰围、腰臀比等)的关联;② 循环中的TMAO浓度与BMI的增加之间呈剂量效应性关联,最高的TMAO浓度范围与BMI增加0.56 kg/m^2相关;③ 在健康人中(而非心血管疾病患者中),循环中的TMAO浓度与BMI的增加之间呈非线性关联。
Gut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 trimethylamine N‐oxide (TMAO) potentially increases the risk of obesity in adults: An exploratory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 analysis
02-03, doi: 10.1111/obr.12993
【主编评语】氧化三甲胺与糖尿病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相关,但其与肥胖的关联尚未明确。Obesity Reviews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12项观察性研究(涉及超过1.7万名受试者)进行总结后发现,循环中的氧化三甲胺浓度与BMI的增加之间呈剂量效应性关联,最高的氧化三甲胺浓度与BMI增加0.56 kg/m^2相关。
超40万人数据揭示饮食与中风风险的关联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3.239]
① 纳入来自9个欧洲国家的418329名受试者,平均随访12.7年,通过问卷调查评估饮食情况;② 随访期间共发生4281例缺血性中风及1430例出血性中风,利用校正多变量后的Cox回归分析评估中风与饮食的关联;③ 摄入更多的水果+蔬菜、膳食纤维、牛奶、酸奶及奶酪与更低的缺血性中风的风险相关,摄入更多的红肉与更高的缺血性中风的风险相关;④ 摄入更多的鸡蛋与更高的出血性中风的风险相关。
The associations of major foods and fibre with risks of ischaemic and haemorrhagic strok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418 329 participants in the EPIC cohort across nine European countries
02-24, doi: 10.1093/eurheartj/ehaa007
【主编评语】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40万名欧洲人进行了超过10年的随访,发现饮食摄入情况显著影响了中风风险,其中,摄入更多的水果、蔬菜、膳食纤维、乳制品与更低的缺血性中风风险相关,而摄入更多的鸡蛋与更高的出血性中风风险相关。
适量饮酒或可降低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
PLoS Medicine[IF:11.048]
① 纳入414名56-90岁的受试者(280名认知正常、134名轻度认知障碍),评估受试者的终身饮酒量及目前的饮酒量,并分析受试者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情况;② 在校正潜在的干扰因素后,相比于不饮酒的受试者,适度的终身饮酒量(每周1-13标准杯)与较低的β-淀粉样蛋白阳性率相关;③ 目前的饮酒量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无显著关联;④ 饮酒与阿尔兹海默特征区域的神经退行性变及脑白质高强度体积无显著关联。
Association of moderate alcohol intake with in vivo amyloid-beta deposition in human brain: A cross-sectional study
02-25, doi: 10.1371/journal.pmed.1003022
【主编评语】一些研究表明,适量饮酒可能在阿尔兹海默症的痴呆中起保护作用。PLoS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对400多名中老年受试者的饮酒情况及脑内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适度的终身饮酒量与较低的β-淀粉样蛋白沉积相关,而受试者目前的饮酒量与β-淀粉样蛋白沉积无显著关联。
喝茶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
Advances in Nutrition[IF:7.24]
① 纳入39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喝茶与心血管事件、中风事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之间的关联;② 线性多元回归结果显示,每天多喝一杯茶(对于红茶和绿茶,分别相当于每天多摄入280mg及338mg的类黄酮)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降低4%、心血管事件风险降低2%、中风风险下降4%和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5%相关;③ 亚组分析结果表明,喝茶与老年人的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全因死亡率的相关性更高。
Dose–Response Relation between Tea Consumption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and All-Cause Mortal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Population-Based Studies
02-19, doi: 10.1093/advances/nmaa010
【主编评语】Advances in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39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后发现,每天多喝一杯茶,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事件风险及中风风险的降低相关,在老年人中,喝茶与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和全因死亡风险降低的关联更为显著。
华中农大团队:桑黄多糖调节肠道菌群,改善大鼠胰岛素抵抗
FASEB Journal[IF:5.391]
① 口服桑黄多糖提取物(PLPE)或二甲双胍8周,可降低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口服葡萄糖耐受及胰岛素耐受;② PLPE和Met可降低系统性炎症,通过抑制JNK和NF-κB活化,恢复肝脏胰岛素信号;③ PLPE和Met通过增加肠道中的产短链脂肪酸(SCFA)细菌的丰度,抑制条件致病菌,恢复肠道菌群失调,提高肠道中SCFA浓度,同时可降低肠道通透性;④ SCFA可维护肠道屏障功能,降低血液中的脂多糖含量,从而降低系统性炎症,改善胰岛素抵抗。
Phellinus linteus polysaccharide extract 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by regulating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2019-11-28, doi: 10.1096/fj.201901943RR
【主编评语】桑黄是一种中药,其实质是多孔菌科真菌火木层孔菌的子实体。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的梅余霞团队在FASEB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桑黄多糖提取物可改善2型糖尿病大鼠模型的葡萄糖耐受及胰岛素耐受,且效果与二甲双胍类似。机制上,桑黄多糖提取物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增加肠道短链脂肪酸水平,以改善肠道屏障功能并降低炎症。
Nature子刊:胎儿肠道中真有活菌定植吗?
Nature Medicine[IF:30.641]
① 扫描电镜分析表明,孕中期胎儿小肠粘膜胎粪中存在细菌样结构;② 16S rRNA测序也检测出不同于环境对照的少量细菌信号,18个细菌类群在胎粪中富集,微球菌科和乳杆菌属丰度最高;③ 微球菌科占优的胎儿肠道有独特的T细胞组成和肠上皮基因表达模式;④ 用模拟胎儿肠道环境的培养条件(添加胎盘激素、与单核细胞共培养),从胎粪中分离出滕黄微球菌菌株;⑤ 该菌呈现适应胎儿环境的特征,可在肠道抗原呈递细胞中存活,并有限制炎症反应的能力。
Viable bacterial colonization is highly limited in the human intestine in utero
02-24, doi: 10.1038/s41591-020-0761-3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在免疫发育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在妊娠早期,胎儿的肠粘膜免疫就已经开始发育,然而目前尚不清楚子宫内是否存在活菌与胎儿的肠道免疫系统互作。Nature Medicin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和16S rRNA测序表明,孕中期的人类胎儿肠道内存在很有限的细菌,并分离出其中的一种优势细菌(微球菌)。该菌表现出对子宫内胎儿肠道环境的适应性,并在体外呈现免疫调节活性,可能对胎儿肠道免疫发育有潜在调控作用。这些发现拓展了人们对生命早期肠道菌群定植、菌群对免疫发育的影响的认知,值得进一步验证和研究。
早期肠道菌群组成能影响幼儿行为吗?
EBioMedicine[IF:6.68]
① 纳入澳大利亚出生队列中的201名婴儿进行纵向研究,收集婴儿在1、6、12月龄时的粪便菌群进行分析;② 在2岁时通过问卷分析婴儿的行为,包括内化及外化行为;③ 12月龄时的粪便菌群中普氏菌属丰度的降低与2岁时的行为问题(尤其是内化行为)增加相关,且该相关性独立于其它因素(包括母亲精神健康等);④ 近期的抗生素使用是普氏菌属丰度下降的最佳预测因子。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during infancy and subsequent behavioural outcomes
02-12, doi: 10.1016/j.ebiom.2020.102640
【主编评语】来自EBio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200名婴儿组成的出生队列中进行一项纵向研究,发现1岁时期的粪便菌群中的普氏菌属丰度降低,与2岁时的行为问题(尤其是内化行为问题)之间存在独立的显著关联,而普氏菌属的丰度受到抗生素使用的显著影响。
Cell子刊:益生元诱导小鼠抗肿瘤免疫应答,抑制肿瘤生长
Cell Reports[IF:7.815]
① 在小鼠的饮食中添加益生元(菊粉或黏蛋白),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以抑制BRAF突变黑色素瘤的生长;② 在无菌小鼠中,黏蛋白无法抑制肿瘤生长,提示肠道菌群的存在对于黏蛋白诱导的抗肿瘤免疫应答是必需的;③ 菊粉与黏蛋白驱动肠道菌群发生不同的变化;④ 菊粉(而非黏蛋白)可抑制结直肠癌及NRAS突变黑色素瘤的生长,并增强MEK抑制剂对黑色素瘤的疗效,同时可延缓耐药的发生。
Prebiotic-Induced Anti-tumor Immunity Attenuates Tumor Growth
02-11, doi: 10.1016/j.celrep.2020.01.035
【主编评语】Cell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不同益生元(菊粉与黏蛋白)可诱导小鼠的抗肿瘤免疫应答,以抑制BRAF突变黑色素瘤的生长,且益生元的效应依赖于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不同的益生元可引起肠道菌群的不同变化,因而对不同肿瘤有着不同的抑制效果。在结直肠癌及NRAS突变黑色素瘤中,菊粉可起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而黏蛋白则无抑制效果。另外,菊粉与MEK抑制剂联用,可增强MEK抑制剂的疗效,并延缓耐药性的发生。该研究提示,调节肠道菌群在肿瘤治疗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华科团队:菊粉型果聚糖抑制腹膜透析患者的肠道菌群产生的吲哚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纳入15名接受超过3个月的腹膜透析的患者进行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摄入菊粉型果聚糖或安慰剂,干预持续12周,中间间隔12个月的清洗期;② 相比于摄入安慰剂,摄入菊粉型果聚糖未能显著改变粪便吲哚、粪便对甲酚、血清硫酸吲哚酚(IS)、血清硫酸对甲酚(pCS)、对IS及pCS的透析清除;③ 摄入安慰剂期间,粪便吲哚浓度随时间有升高趋势,而摄入菊粉型果聚糖期间,粪便吲哚有降低趋势,2种干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Inulin-type fructan intervention restricts the increase in gut microbiome–generated indole in patients with peritoneal dialysi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01-14, doi: 10.1093/ajcn/nqz337
【主编评语】硫酸吲哚酚与硫酸对甲酚是两种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尿毒症毒素,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吲哚及对甲酚是两者的前体。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应晨江团队与左学志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腹膜透析患者摄入菊粉型果聚糖可能减少粪便中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吲哚。
吲哚-3-甲醇通过IL-22抑制结肠炎
JCI insight[IF:6.014]
① 吲哚-3-甲醇(I3C)治疗可减轻小鼠的结肠炎,预防结肠炎引起的菌群失调,并增高可产生丁酸盐的革兰氏阳性菌丰度;② I3C可促进丁酸盐的产生,而丁酸盐处理结肠炎小鼠可减轻结肠炎症反应,同时抑制Th17细胞、诱导Treg、保护黏液层并增强PPAR-γ的表达;③ I3C(而非丁酸盐)可提高IL-22水平,中和IL-22可阻断I3C对结肠炎的保护作用,并阻断ILC3对菌群失调的缓解及对丁酸盐产生的促进作用。
Indole-3-carbinol prevents colitis and associated microbial dysbiosis in an IL-22–dependent manner
01-16, doi: 10.1172/jci.insight.127551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吲哚可在结肠炎症损伤中起保护作用。吲哚-3-甲醇是一种十字花科蔬菜提取物,可预防结肠炎相关的菌群失调。JCI insight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吲哚-3-甲醇可通过增加IL-22的水平,增加肠道中的丁酸盐产生菌,从而抑制小鼠的结肠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