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益生菌+低聚果糖可改善自闭症患儿的症状

佩襄 肠道 2.7K+

肠道微生物.jpg

《科学》疾呼:研究真菌正当时!

Science[IF:41.037]

① 真菌与宿主和共生菌群间存在多种相互作用,由宿主生理和免疫以及营养竞争等因素决定;② 真菌定殖对宿主的有益影响包括:对病原体的抗性和免疫系统的调节;③ 真菌能引起宿主感染,并在炎症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和胰腺导管腺癌中扮演重要角色;④ 真菌感染造成的全球负担逐渐扩大,真菌耐药性增加;⑤ 未来需开发抗真菌药物,并进一步探究真菌影响宿主健康的机制,挖掘真菌产生的有益化合物,新技术发展也将有助于真菌的病理生理学研究。

Cultivating fungal research

04-24, doi: 10.1126/science.aaz8086

【主编评语】真菌覆盖人体的上皮表面,与宿主和其他微生物群相互作用。《Science》最近发表的观点文章,简要介绍了真菌对宿主的影响。一方面,真菌定植能发挥有益的作用,如皮肤中的马拉色霉菌属能利用皮肤脂质作为营养生长,并分泌抑制致病菌的抗菌物质,抵抗病原菌等。另一方面,真菌也对宿主造成不利影响,如引起各种机体感染,并促进胰腺导管腺癌发展等。因此,开展宿主-真菌相互作用的的深入研究,对促进人类健康和治疗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南京大学医学院:真菌群与人体健康(综述)

Gut Microbes[IF:7.823]

① 念珠菌、马拉色菌、曲霉菌、附球菌、酵母菌、链格孢菌和枝孢菌等是常见的人体共生真菌,可在口腔、皮肤、阴道、胃肠道及呼吸道中定殖;② 真菌群在人体健康中有重要作用,其失调及真菌感染与IBD、IBS、大肠癌、口咽念珠菌病、囊性纤维化与哮喘、GVHD、代谢疾病等多种疾病相关;③ 免疫系统和真菌之间存在复杂的双向互作,真菌免疫相关遗传突变可影响人体对真菌相关疾病的易感性;④ 组织病理学、免疫学及分子手段可用来检测真菌。

The mycobiota of the human body: a spark can start a prairie fire

03-09, doi: 10.1080/19490976.2020.1731287

【主编评语】《Gut Microbes》近期发表了来自南京大学医学院王婷婷团队的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人体不同部位的常见真菌种类,总结了与真菌群失调或真菌感染相关的多种疾病,详细探讨了免疫系统与真菌之间的双向互作,并介绍了检测真菌的技术方法,干货很多,值得专业人士学习参考。

 

"可爱"背后:企鹅可能也是重要病毒库

ISME Journal[IF:9.493]

① 收集来自南极大陆的3种企鹅(白眉企鹅、帽带企鹅及阿德利企鹅)的泻殖腔拭子样本,同时收集企鹅体表的寄生虱(Ixodes uriae),对其中的RNA病毒组进行测序分析;② 共鉴定出107个病毒物种,其中包括13种为企鹅相关,82种为企鹅饮食(鱼、无脊椎动物、植物等)及菌群相关,8种为寄生虱相关;③ 企鹅的病毒组多样性与澳大利亚的水鸟相似,且有着很多相同的病毒科。

Sustained RNA virome diversity in Antarctic penguins and their ticks

04-14, doi: 10.1038/s41396-020-0643-1

【主编评语】有观点认为企鹅等南极动物面临的病原体暴露压力较低,导致其在其它环境中的疾病易感性增强。《ISME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3种南极企鹅的体内及体表寄生虱的RNA病毒组进行了测序分析,发现企鹅携带的RNA病毒多样性与其它区域(如澳大利亚)的水鸟类似,提示企鹅也是重要的病毒储存库。

 

口腔链球菌基于丙酮酸的抗过氧化氢作用

ISME Journal[IF:9.493]

① 口腔链球菌S.sanguinis SK36和S.gordonii DL1的ccpA突变体产生H2O2水平不变,但对变形链球菌生长抑制作用减弱(保护作用);② 这种保护作用受CcpA调节及依赖于有氧条件,且分别受高细胞浓度条件促进和高浓度葡萄糖浓度抑制;③ 通过基因敲除及转座子诱变筛选,发现与这种保护表型相关的基因nox(NADH脱氢酶);④ 通过质谱分析,发现起保护作用的是细胞分泌物丙酮酸;⑤ 这种保护表型广泛存在于编码spxB(丙酮酸氧化酶)的口腔链球菌中;

Pyruvate secretion by oral streptococci modulates hydrogen peroxide dependent antagonism

01-27, doi: 10.1038/s41396-020-0592-8

【主编评语】口腔内的共生链球菌通过丙酮酸氧化酶(SpxB)产生过氧化氢,用以抑制某些致龋细菌如变异链球菌的生长,保持口腔健康。由于口腔链球菌并不编码过氧化氢酶,它们是如何处理过氧化氢应激的,目前还不完全清楚。《The ISME Journal》上的一项研究表明,口腔共生链球菌通过分泌丙酮酸来拮抗过氧化氢的氧化应激,且这种现象广泛存在于编码SpxB的链球菌中。该研究首次在原核的细菌内证明,丙酮酸分泌是一种有效的拮抗过氧化氢的策略,对于我们理解口腔微生物群成员之间的竞争性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读懂生物钟、进食时间、菌群和免疫的亲密关系(综述)

Trends in Immunology[IF:13]

① 生物钟、进食节律、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之间存在密切互作;② 宿主生物钟和饮食可影响进食节律,驱动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每日节律性变化;③ 肠道菌群整合营养、激素和先天免疫感应的信号,通过影响表观遗传和基因表达等机制,协调宿主的肠道和远端组织(如肝脏)的节律性;④ 禁食/进食循环模式对先天和适应性免疫都有巨大影响(如免疫细胞振荡和运输);⑤ 饮食-生物钟互作参与多种免疫相关疾病,时间营养学是潜在的疾病管理手段。

Circadian Influences of Diet on the Microbiome and Immunity

04-28, doi: 10.1016/j.it.2020.04.005

【主编评语】生物体的昼夜节律和进食时间存在相互调控和协调,对免疫和代谢健康等生理功能有重要影响。近期研究表明,饮食节律与免疫的相互作用,可能受肠道菌群的调节。《Trends in Immunology》最新发表了来自Eran Elinav团队的重要综述,介绍了进食时间、昼夜节律、肠道菌群与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免疫相关疾病的影响,并探讨了调节进食时间以协调身体节律的时间营养学方法在相关疾病干预中的应用前景。

 

2型糖尿病相关菌群代谢物有哪些?

Diabetes Care[IF:15.27]

① 研究纳入4851名参与者,进行了7.4年随访,共有522名患2型糖尿病(TM2D),并分析了86种菌群代谢物与TM2D的关联性;② 肌酸显著降低胰岛素敏感性,与TM2D的风险关系最密切;③ 肠道菌群间接控制的1-棕榈油酰甘油(16:1)、1-油基甘油(18:1)和1-肉豆蔻基甘油(14:0),与胰岛素分泌降低显著相关;④ 尿酸增加TM2D风险,且首次发现色氨酸的代谢产物犬尿酸和黄尿酸也可增加TM2D风险;⑤ 1-亚油酰甘油磷酸胆碱(18:2)显著降低TM2D风险。

Microbiota-Related Metabolites and the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04-15, doi: 10.2337/dc19-2533

【主编评语】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人群研究结果。研究纳入约5000名中老年芬兰男性,平均跟踪回访7.4年,利用血浆代谢组学,分析了菌群相关代谢物与TM2D的关联性。研究结果表明:肌酸、尿酸、1-棕榈油酰甘油、2-羟基异丁酸甲酯、黄嘌呤、钾尿酸盐、3-(4-羟基苯基)乳酸乙酯、1-油基甘油(18:1)、1-肉豆蔻基甘油(14:0)、二甲基甘氨酸以及邻羟基苄基氯与TM2D风险增高相关,且与胰岛素分泌或胰岛素抗性有关。1-亚油酰甘油磷酸胆碱(18:2)显著降低TM2D风险。

 

Cell 子刊:菌群胆汁酸代谢物,调节宿主特定Treg细胞

Cell Metabolism[IF:22.415]

① 饲喂含胆固醇和纤维的营养丰富的饲料,小鼠结肠初级胆汁酸浓度升高,可被微生物转化成次级胆汁酸;② 次级胆汁酸能激活维生素D受体,调控结肠固有层中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这些细胞表达转录因子RORγ (RORγ+Treg);③ 给小鼠补充初级或次级胆汁酸,可使RORγ+Treg细胞数量正常化,并缓解结肠炎;④ 高丰度的RORg+ Treg细胞可降低实验诱导结肠炎的易感性,提示微生物对胆汁酸结构的修饰可有效地调节宿主的适应性免疫。

Microbiome Modulation of the Host Adaptive Immunity through Bile Acid Modification

03-03, doi: 10.1016/j.cmet.2020.02.006

【主编评语】微生物如何调节胆汁酸代谢,影响宿主免疫?《Nature》近期发表的研究(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73175835)表明,菌群的胆汁酸代谢物可经过维生素D受体,调控宿主的结肠RORγ+调节性T细胞数量,从而影响对结肠炎的易感性。《Cell Metabolism》期刊发评论解读了该文章,配图是精华,值得一看。

 

国内团队:益生菌+低聚果糖可改善自闭症患儿的症状

Pharmacological Research[IF:5.574]

① 对比26名自闭症谱系障碍(ASD)患儿及24名正常儿童,ASD患儿中双歧杆菌目和长双歧杆菌等有益菌的丰度显著减少,短链脂肪酸水平显著降低;② ASD患儿的5羟色胺水平升高,多巴胺代谢紊乱(高香草酸减少);③ ASD患儿分别摄入益生菌+低聚果糖(n=16)及安慰剂(n=10);④ 益生菌+低聚果糖可有效改善ASD患儿的自闭症及胃肠道症状;⑤ 并可增加ASD患儿肠道中的有益菌,减少梭菌属等有害菌,恢复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5羟色胺并增加高香草酸的水平。

Probiotics and fructo-oligosaccharide intervention modulate the microbiota-gut brain axis to improve autism spectrum reducing also the hyper-serotonergic state and the dopamine metabolism disorder

04-17, doi: 10.1016/j.phrs.2020.104784

【主编评语】山东大学齐鲁儿童医院的盖中涛团队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张磊团队在《Pharmacological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利用益生菌(含4株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混合益生菌)+低聚果糖干预,可显著改善自闭症谱系障碍患儿的自闭症及胃肠道症状,并改善肠道菌群组成及代谢,同时使5羟色胺及多巴胺的水平恢复正常。

 

特定益生菌可改善老年人的肠道菌群、认知及情绪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IF:4.711]

① 63名健康老年人每日分别补充益生菌(两歧双歧杆菌BGN4和长双歧杆菌BORI)或安慰剂,干预持续12周;② 相比于安慰剂组,益生菌显著降低了老年人的肠道菌群相对丰度,并在菌属水平显著改变了菌群组成;③ 益生菌可显著改善老年人的思维灵活性,提高压力评分 ,并显著增加血清中的血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④ 益生菌显著降低了真杆菌属及梭菌目的丰度,两者与血清BDNF水平呈显著负相关。

Probiotic supplementation improves cognitive function and mood with changes in gut microbiota in community-dwelling elderly: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multicenter trial

04-17, doi: 10.1093/gerona/glaa090

【主编评语】《Journals of Gerontology -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上发表的一项RCT研究,在63名健康老年人中发现,12周的益生菌补充可显著改变老年人的肠道菌群组成,并改善认知功能及情绪。

 

组合益生菌干预增加牛磺酸浓度,改善老年鼠的肠屏障功能

JCI insight[IF:6.014]

① 益生菌(5株乳酸菌和5株肠球菌)可改善高脂饮食诱导老年鼠的代谢功能紊乱和生理功能下降;② 益生菌干预促进老年鼠的肠道菌多样性显著增加;③ 益生菌可抑制老年鼠炎症因子的表达,减少肠漏标记物LPS结合蛋白的浓度,增加IL-10和TGF-β基因表达;④ 益生菌增加了肠道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⑤ 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增强胆盐水解酶活性,增加肠道中牛磺酸浓度,促进肠道的紧密连接,抑制肠道渗漏;⑥ 牛磺酸可延长线虫寿命,减少脂肪积累和肠道渗漏。

A human-origin probiotic cocktail ameliorates aging-related leaky gut and inflammation via modulating microbiota-taurine-tight junction axis

04-17, doi: 10.1172/jci.insight.132055

【主编评语】老年人的低度炎症通常与肠上皮通透性增加(肠渗漏)和肠道菌群失调有关。《JCI insight》近期发表的文章,从健康的婴儿肠道中分离出5株乳杆菌和5株肠球菌,制成人源益生菌混合物,干预老年鼠。发现,益生菌混合物可以防止高脂饮食(HFD)引起的老年小鼠菌群失调、肠道渗漏、炎症、代谢功能障碍和生理功能下降。益生菌调节肠道菌群主要通过增加紧密连接(如促进Zonulin-1和Occludin)来减少肠道渗漏,从而减少炎症。进一步分析表明,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胆盐水解酶活性,从而增加了肠道内的牛磺酸浓度度,促进了肠道的紧密连接,减少了肠道通透性。此外,牛磺酸还显著延长了线虫寿命,减少了脂肪的和肠道渗漏。本研究结果提示,益生菌治疗或可预防或治疗老年人肠道渗漏和炎症。

 

Cell子刊:肠道乳杆菌保护肝脏免受氧化性损伤

Cell Metabolism[IF:22.415]

① 对无菌和常规小鼠的肝脏进行代谢组和转录谱分析,发现肠道菌群能诱导肝脏的Nrf2抗氧化和异生物质反应;② 果蝇和小鼠中,肠道乳杆菌属成员可诱导肝脏Nrf2;③ 补充人共生菌鼠李糖乳杆菌GG(LGG)可增强果蝇和小鼠肝脏的Nrf2活性,进而保护肝脏免受乙酰氨基酚过量和急性乙醇中毒导致的氧化性损伤;④ LGG产生的5-甲氧基吲哚乙酸是Nrf2的小分子激活剂;⑤ 以上结果阐释了肠道微生物调节肝脏对氧化损伤敏感性的机制。

Gut-Resident Lactobacilli Activate Hepatic Nrf2 and Protect Against Oxidative Liver Injury

03-25, doi: 10.1016/j.cmet.2020.03.006

【主编评语】发表在《Cell Metabolism》上的文章。研究利用小鼠和果蝇模型,发现肠内乳杆菌可以通过产生5-甲氧基吲哚乙酸,来激活肝脏Nrf2,进而实现对肝脏氧化应激的”远程调控“。这是,至少是一部分,肠道菌群调控肝脏氧化应激易感性的机制。

 

菌群研究应考虑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差异

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IF:10.776]

① 微生物组在不同社会经济地位的人群之间和不同种族/民族之间存在巨大差异;② 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民族等可影响肥胖、高血压和高胆固醇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生,是肠道菌群研究中重要的混杂因素;③ 当前菌群领域流行病学研究存在方法学缺陷,如严重的选择偏倚,使用了非组分稳健性方法及未将社会因素作为混杂因素或效应修饰因子等;④ 未来菌群研究应注意完善样本选择的随机性、关注群体间社会性差异并排除混杂因素,以使实验设计更为严谨。

Sick Individuals and Sick (Microbial) Populations: Challenges in Epidemiology and the Microbiome

2019-10-21, doi: 10.1146/annurev-publhealth-040119-094423

【主编评语】目前关于微生物组的分子学研究如火如荼,而Annual Review of Public Health的这篇综述从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民族的角度讨论了微生物组研究与代谢疾病间的关系,强调了社会经济地位和种族/民族均可以作为有效的协变量影响代谢疾病的发生和进展。另外本综述也指出了现阶段微生物组学研究中存在的方法学缺陷,对未来的实验设计、数据分析和结果讨论有指导性的意义,值得相关人士仔细阅读!

 

不同食品原料如何影响菌群?系统论述的文章来了!(综述)

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IF:8.519]

① 食用加工食品或膳食失衡可改变肠道菌群稳态,菌群组成结构和功能受特定膳食成分调节;② 失衡的无热量人造甜味剂、营养甜味剂、食品乳化剂、盐、可溶性膳食纤维和短链碳水化合物或可扰动肠道菌群;③ 生物反应器、体内外研究、队列研究等方法可评估食品添加剂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应考虑菌群的恢复性和个体性;④ 饮食干预、粪菌移植、益生菌/元,可改变饮食或食品添加剂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⑤ 评价食品安全以及营养干预管理时应考虑肠道菌群。

Food ingredients in human health: Ecological and metabolic perspectives implicating gut microbiota function

04-18, doi: 10.1016/j.tifs.2020.04.007

【主编评语】发表在《Trends in Food Science and Technology》上的综述性文章。文章系统论述了膳食成分以及不同的食品添加剂,如甜味剂、乳化剂等,对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影响。在未来的研究中,体外生物反应器等研究模型、粪菌移植等研究方法被文章倡导。最后,文章认为应将肠道菌群的影响纳入考虑,进而重新评价食物中的有害成分、食品添加剂等对健康的影响。

 

肠道菌群代谢物对人体生理健康的影响

PLoS Pathogens[IF:6.463]

① 特定菌种/菌株及其代谢产物(MPPs)与胃肠道、帕金森疾病、抑郁和自闭症等多种疾病相关;② MPPs可与多种宿主模式识别受体(如G蛋白偶联受体和芳香烃受体)直接互作;③ 致病菌的环状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及细菌荚膜多糖也可与宿主细胞直接互作;④ 肠道菌群可与药物等外源物质互作并对疾病治疗产生影响,如菌群可重新活化毒性药物;⑤ 饮食、宿主基因、药物和MPPs等可导致共生菌出现致病倾向,针对菌株的研究及功能性研究为疾病研究提供新思路。

In sickness and health: Effects of gut microbial metabolites on human physiology

04-09, doi: 10.1371/journal.ppat.1008370

【主编评语】菌群产物是其与宿主沟通交流的信号。PLoS Pathogens的这篇文章介绍了肠道微生物通过其代谢产物影响人体生理健康的案例,总结了微生物及其代谢物与疾病间的关联,作者提出的细菌可影响药效以及共生菌在特定情况下也可致病等观点,值得药物研究领域人员关注。

 

TMAO或可作为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标记物

Cardiovascular Research[IF:7.014]

① 在不健康的高胆碱饮食组和健康的高纤维饮食组中,小鼠血浆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均增高;② TMAO除由肝黄素-单氧化酶氧化生成外,还可在肠道内直接氧化生成;③ 在动脉粥样硬化动物模型中,血浆TMAO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无关;④ 血浆TMAO水平与人类动脉粥样硬化中冠状动脉钙化评分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无关;⑤ 在模拟斑块不稳定的支架狭窄小鼠模型中,血浆TMAO水平与斑块不稳定性特征,如炎症、血小板活化和斑块内出血的标志物相关。

Plasma Levels of TMAO can be Increased with ‘Healthy’ and ‘Unhealthy’ Diets and Do Not Correlate with the Extent of Atherosclerosis but with Plaque Instability

04-08, doi: 10.1093/cvr/cvaa094

【主编评语】近年来,肠道菌群成为心血管干预的热门靶点。氧化三甲胺(TMAO)作为肠道菌群的代谢产物受到很大关注,但是现有研究结果差距很大。本文探究了TMAO在肠道内的生成,以及其与小鼠和人群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症状的关系。研究认为不同的膳食-菌群互作导致了现有结果的差异、甚至相悖。尽管如此,基于本文的相关结果,TMAO仍具有作为心血管疾病分享的潜力。

 

二尖瓣和三尖瓣主动脉病变中的多胺和肠道菌群

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IF:5.055]

① 腐胺、亚精胺和精胺等多胺是脂肪族化合物,可由哺乳动物细胞或肠道菌群合成;② 多胺可能会影响二尖瓣或三尖瓣相关血管病变中的血管平滑肌和内皮细胞的功能;③ 不同于三尖瓣,二尖瓣主动脉瓣患者多胺水平较高,可能是对血管壁切应力改变的早期保护反应;④ 多胺可以减轻血管炎症,提高NO生物利用度,与寿命及对自发性高血压和血管退行性病变的抵抗性正相关;⑤ 多胺以及促进菌群多胺生成的益生菌和益生元可作为改善心血管健康的重要饮食成分。

Polyamines and microbiota in bicuspid and tricuspid aortic valve aortopathy

2019-02-28, doi: 10.1016/j.yjmcc.2019.02.014

【主编评语】Journal of Molecular and Cellular Cardiology的这篇综述介绍了多胺在主动脉病变中的积极作用。哺乳动物细胞和肠道菌群均可将氨基酸转化为多胺,尤其是腐胺和精胺。本文强调了肠道菌群也可以通过产生多胺影响主动脉病变的过程,呼吁关注产多胺的益生元和益生菌、抗生素疗法和粪菌移植手段在该领域的治疗潜力。

 

高脂膳食影响生物钟?

Molecular Cell[IF:14.548]

① 糖皮质激素受体(GR)在小鼠肝脏中与染色质呈现昼夜节律性结合;② GR与时钟共有靶基因,白天直接调控葡萄糖、甘油三酯和氨基酸代谢适应进食和禁食周期;③ GR、PPARα和STAT5共为高脂饮食(HFD)肝脏代谢增强剂,增强的GR结合依赖于STAT5;④ STAT5共存体增加引起节律基因表达重塑和餐后GR结合,驱动HFD小鼠重编程;⑤ HFD在夜间重新编程肝GR顺位体,提高代谢促进剂GR-STAT5的共占率,或由于胰岛素抵抗的肥胖动物JAK/STAT或GH信号改变所致。

Cistromic Reprogramming of the Diurnal Glucocorticoid Hormone Response by High-Fat Diet

2019-11-06, doi: 10.1016/j.molcel.2019.10.007

【主编评语】糖皮质激素受体(GR)是有效的代谢调节剂和主要的药物靶点。发表在《Molecular Cell》杂志的本文章,第一次研究了GR在昼夜变化、进食与禁食、休息与活动状态下对糖脂代谢的调节。同时,文章揭示,GR的昼夜节律模式以配体依赖的方式受高脂膳食调节。GR在代谢性疾病、尤其是肝脏代谢的节律性编排中起重要作用。

 

金梅林等:肠道里特定双歧杆菌保护小鼠抵抗流感

Genome Biology[IF:14.028]

① 移植流感感染后存活的小鼠粪菌,能显著增强经抗生素处理的受体小鼠对流感的抵抗力;② 流感感染引起小鼠肠道菌群变化,其特征依感染结局而异,相比死亡和对照小鼠,存活小鼠感染后,肠道菌群中的假长双歧杆菌和动物双歧杆菌显著增加;③ 单独口服动物双歧杆菌或与假长双歧杆菌联用,可提高抗生素处理和无菌小鼠的流感抗性;④ 动物双歧杆菌通过几种特定的代谢分子介导抗流感作用,小鼠口服缬氨酸或腹腔注射辅酶A具有抗流感作用。

Influenza infection elicits an expansion of gut population of endogenous Bifidobacterium animalis which protects mice against infection

04-28, doi: 10.1186/s13059-020-02007-1

【主编评语】近年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可能通过调节宿主免疫应答,来影响宿主对流感的抵抗力。《Genome Biology》最新发表了来自华中农业大学金梅林团队、陈玲玲团队与诺禾致源团队的合作研究,采用半致死剂量的H7N9流感病毒感染小鼠,对600多份样品进行16s测序以及170多份样品进行宏基因组测序,分析不同感染结局(存活vs死亡)的小鼠的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以及粪菌移植等试验,揭示出与流感感染严重程度密切相关的肠道菌群变化特征,发现在流感感染后数量增多的动物双歧杆菌等肠道菌及其相关的特定代谢物具有抗流感作用。同时,利用共现网络分析与随机森林分析建立了一种在预测流感感染小鼠的预后/严重程度方面具有诊断潜力的模型,表明动物双歧杆菌等肠道菌或许能用于预防流感和作为流感预后的标志物。这些发现进一步阐释了肠道菌群与流感感染及其预后的关系,相关研究方法也值得专业人士参考。

 

赵伟、张烽团队:肠道菌群如何影响功能食品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综述)

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IF:15.255]

① 肠道菌群调节母体化合物(PC)生物利用度有4条路径;② 菌群可将无效或低效的PC代谢为有生物活性化合物,非母体化合物(NPC)可促进有益菌代谢PC产生有益物质,也可调节菌群以减少PC产生的有害物质,特定细菌能将PC降解为无生物活性的代谢物;③ 通过体外发酵或化学合成得到有益菌群代谢物后直接给药,移植有益菌, 用益生元等富集有益菌、抑制有害菌,移植能产生有益代谢物的工程菌等方法,或能用于提高功能食品和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Bioavailability Based on the Gut Microbiota: a New Perspective

04-29, doi: 10.1128/MMBR.00072-19

【主编评语】如何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一直是药学领域一个重要的命题。人们经常发现许多功能食品和药物(尤其是中药)虽然效果明显,但生物利用度并不高。近年来肠道菌群研究的发展为解释这一矛盾现象提供了可能。《Microbiology and Molecular Biology Reviews》最新发表了来自江南大学及江南大学附属医院的赵伟、张烽团队的综述文章,从肠道菌群影响功能食品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的角度,重新诠释了经常发生的疗效和生物利用度之间不匹配的可能机制,提出了肠道菌群参与调节母体化合物(parent compounds)生物利用度的4条路径,并针对性的提出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提高功能食品和药物生物利用度的4条解决方案。该综述为新食品功能因子和药品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了新思路,食品和药品生物利用度的概念与理论或被重新定义和丰富。

 

Lancet子刊:益生菌用于新冠肺炎,尚需更多证据(评论)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IF:12.856]

① 2020年2月,国家卫健委和中医药管理局建议给重症新冠肺炎患者使用益生菌;② 部分新冠肺炎患者会在抗生素治疗后发生腹泻,但益生菌能否减少腹泻仍有争议;③ 一些患者需要使用有创机械通气,尽管有研究显示特定益生菌有助于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但益生菌在降低ICU和住院死亡率方面的功效尚不明确;④ 肠-肺轴可影响呼吸道疾病,但在进一步了解新冠病毒的发病机理及其对肠道菌群的影响之前,不建议盲目将常规益生菌用于新冠肺炎患者。

Probiotics and COVID-19: one size does not fit all

04-24, doi: 10.1016/S2468-1253(20)30122-9

【主编评语】《Lancet Gastroenterology & Hepatology》近期发表来自香港中文大学Siew C Ng团队的评论文章,认为目前尚无足够证据支持将常规益生菌用于新冠肺炎患者的做法,未来或应开发更加靶向性的肠道菌群干预方法来治疗新冠肺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