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40万人数据揭示饮食与中风风险的关联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3.239]
① 纳入来自9个欧洲国家的418329名受试者,平均随访12.7年,通过问卷调查评估饮食情况;② 随访期间共发生4281例缺血性中风及1430例出血性中风,利用校正多变量后的Cox回归分析评估中风与饮食的关联;③ 摄入更多的水果+蔬菜、膳食纤维、牛奶、酸奶及奶酪与更低的缺血性中风的风险相关,摄入更多的红肉与更高的缺血性中风的风险相关;④ 摄入更多的鸡蛋与更高的出血性中风的风险相关。
The associations of major foods and fibre with risks of ischaemic and haemorrhagic stroke: a prospective study of 418 329 participants in the EPIC cohort across nine European countries
02-24, doi: 10.1093/eurheartj/ehaa007
【主编评语】European Heart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40万名欧洲人进行了超过10年的随访,发现饮食摄入情况显著影响了中风风险,其中,摄入更多的水果、蔬菜、膳食纤维、乳制品与更低的缺血性中风风险相关,而摄入更多的鸡蛋与更高的出血性中风风险相关。
华科团队:菊粉型果聚糖抑制腹膜透析患者的肠道菌群产生的吲哚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纳入15名接受超过3个月的腹膜透析的患者进行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交叉试验,摄入菊粉型果聚糖或安慰剂,干预持续12周,中间间隔12个月的清洗期;② 相比于摄入安慰剂,摄入菊粉型果聚糖未能显著改变粪便吲哚、粪便对甲酚、血清硫酸吲哚酚(IS)、血清硫酸对甲酚(pCS)、对IS及pCS的透析清除;③ 摄入安慰剂期间,粪便吲哚浓度随时间有升高趋势,而摄入菊粉型果聚糖期间,粪便吲哚有降低趋势,2种干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
Inulin-type fructan intervention restricts the increase in gut microbiome–generated indole in patients with peritoneal dialysi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
01-14, doi: 10.1093/ajcn/nqz337
【主编评语】硫酸吲哚酚与硫酸对甲酚是两种与终末期肾病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相关的尿毒症毒素,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吲哚及对甲酚是两者的前体。来自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的应晨江团队与左学志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报道了腹膜透析患者摄入菊粉型果聚糖可能减少粪便中的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吲哚。
Cell:牙周炎“坏细菌”加剧肠道炎症的双重机制
Cell[IF:36.216]
① 牙周炎症可加剧小鼠的肠道炎症;② 牙周炎导致口腔中的致病共生菌增多,包括多种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细菌;③ 这些大量积累的致病共生菌可被摄入并在发炎的肠道内异位定植,激活结肠单核吞噬细胞的炎性体介导的IL-1β生成,增加炎症反应;④ 另一方面,牙周炎可诱导在口腔中产生与口腔致病共生菌反应的Th17细胞;⑤ 结肠炎期间,这些Th17细胞可迁移至发炎的肠道,被移位至肠道的口腔致病共生菌激活,加重肠道炎症。
The Intermucos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outh and Gut in Commensal Pathobiont-Driven Colitis
06-16, doi: 10.1016/j.cell.2020.05.048
【主编评语】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口腔中的致病共生菌可能是一些疾病(特别是肠道疾病)的重要诱因和帮凶。《Cell》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牙周炎导致的口腔致病共生菌增多,能加剧结肠炎。一方面,这些“坏细菌”在口腔炎症时大量积累,可移位到发炎的肠道中定植下来,直接增加肠道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牙周炎发生时,这些菌还能通过诱导能迁移至肠道的致病性Th17细胞,来间接加剧肠道炎症。这些发现说明,口腔和肠道在菌群和免疫两个层面上都是紧密相连的,保护肠道健康一定不能忽视口腔健康。
Nature子刊:祸不单行!腹泻可导致艰难梭菌感染
Nature Microbiology[IF:14.3]
① 胃肠道感染(食物中毒和霍乱弧菌感染)恢复期间艰难梭菌在人体肠道内大量繁殖,且长期定植期间的反复大量繁殖可能与继发性腹泻事件有关;② 对无近期腹泻病史的成人肠道微生物进行一年研究发现,艰难梭菌在其肠道中很少见;③ 泻药可促进艰难梭菌在小鼠肠道中的定植和大量繁殖;④ 人体和小鼠实验表明腹泻后的几天(恢复期)艰难梭菌定植的可能性最高,这可能是中断传播并降低感染发生率的重要窗口期。
Diarrhoeal events can trigger long-term Clostridium difficile colonization with recurrent blooms
02-10, doi: 10.1038/s41564-020-0668-2
【主编评语】艰难梭菌感染(CDI)是全球住院患者腹泻的主要原因。尽管针对CDI的治疗和预防(如粪菌移植和使用抗生素)已初见成效,但对艰难梭菌定植的机制和及其发展进程并不十分清楚。《Nature Microbiology》上的一项研究表明,腹泻可导致艰难梭菌在患者肠道内定植并大量繁殖,治愈后则成为无症状的病菌携带者。该研究确定了影响艰难梭菌定植的历史事件及其在宿主体内随时间变化的数量动态,指出在胃肠道紊乱后针对此时期阻断艰难梭菌传播的重要性。
如何防癌?听听美国癌症协会怎么说
CA -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IF:223.679]
① 维持健康体重,限制久坐,成人保持75-300分钟/周中高强度体力活动,儿童和青少年保持每天至少1小时中高强度活动;② 食用营养含量高的食物、各种深绿色、红色和橙色蔬菜、富含纤维的豆类、各种颜色的水果、全谷类食品等;③ 限制摄入红肉和加工肉类、含糖饮料、深加工食品和精制谷物产品,严格限制酒精摄入;④ 公共、私营和社区组织应开展合作,提供人们可负担的、有营养的食品,提供安全、愉快和方便的体育活动机会,限制所有人饮酒。
American Cancer Society Guideline for Diet and Physical Activity for cancer prevention
06-09, doi: 10.3322/caac.21591
【主编评语】美国癌症协会(ACS)公布了针对癌症预防的饮食和体育运动指南。如果个人要真正有机会选择健康的行为,一个支持性的社会和物质环境是必不可少的。因此该指南不仅对个人在饮食和体育活动模式方面的选择提出了建议,同时也对社区行动提出建议。在个人层面上,要保持健康的生活饮食习惯。在社区层面上,各级组织应展开广泛合作,为人们提供可负担的、健康的食物,以及安全方便的体育活动机会。
哪些饮食营养成分可能有助于抗血栓和心血管疾病?(综述)
Circulation Research[IF:15.862]
① 心血管疾病(CVD)的机制主要归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其中,氧化应激参与血小板活化、凝血级联等关键过程;② 队列研究表明,蔬菜、水果、鱼、橄榄油、坚果、可可、葡萄酒或可降低CVD风险;③ 动物和体外研究显示,抑制血小板聚集和血栓素B2、抑制组织因子、增加血小板NO和纤溶活性、抗氧化和炎症等,是其抗血栓作用的潜在机制;④ 但相关临床研究存在样本量小、证据不充足等问题,因而使用单一营养成分作为抗血栓剂来预防CVD尚无定论。
Nutrition, Thrombosi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05-07, doi: 10.1161/CIRCRESAHA.120.315892
【主编评语】《Circulation Research》近期发表综述文章,总结了多种可能有助于预防血栓形成和心血管疾病的饮食成分,并归纳了相关的人群、动物模型、体外和临床研究证据,值得参考。(@mildbreeze)
浙大一院:多摄入维生素B6与叶酸或可降低中风风险
Advances in Nutrition[IF:7.24]
① 纳入11篇文献中的12项前瞻性研究(共389938名受试者,其中包括10749名中风患者)进行荟萃分析;② 饮食中的维生素B6及叶酸摄入与中风风险降低显著相关,这种关联在10年以上的随访中、未发生过中风的受试者中均显著;③ 剂量效应分析显示,维生素B6及叶酸摄入与中风风险之间呈线性负相关;④ 维生素B6的日摄入量每升高0.5mg,或叶酸的日摄入量每升高100μg,中风的相对风险均降低6%。
Dietary Intake of Homocysteine Metabolism-Related B-Vitamins and the Risk of Stroke: A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of Prospective Studies
06-05, doi: 10.1093/advances/nmaa061
【主编评语】同型半胱氨酸与中风风险相关。维生素B6、维生素B12与叶酸与同型半胱氨酸代谢相关,对这类维生素B的摄入与中风风险之间的关联的观察性研究得出的结论并不一致。来自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的王福俤团队与闵军霞团队在《Advances in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发现维生素B6与叶酸的摄入量与中风风险呈线性负相关,提示多摄入维生素B6及叶酸可能小幅降低中风风险。
减少钠盐摄入,可增加短链脂肪酸,降低高血压
Hypertension[IF:7.017]
① 145名高血压患者随机先后摄入低钠饮食(每天2000mg)或非低钠饮食(每天约4000mg),分别进行6周干预;② 低钠饮食显著降低受试者的尿钠、收缩压及舒张压,并显著增加了包括丁酸盐在内的5种短链脂肪酸的水平;③ 短链脂肪酸水平的增加与血压的降低及动脉顺应性的改善相关;④ 低钠饮食对短链脂肪酸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丁酸盐等5种短链脂肪酸的水平仅在女性中显著降低;⑤ 在女性中,异丁酸盐、异戊酸盐及2-甲基丁酸乙酯的水平与血压呈负相关。
Modest Sodium Reduction Increases Circulating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Untreated Hypertensives
06-01,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20.14800
【主编评语】高钠饮食可调节肠道菌群,因此减少钠摄入可能改变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的水平。来自《Hypertens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近150名未接受过治疗的高血压患者进行一项随机双盲交叉饮食干预,发现低钠饮食的摄入在有效降低患者血压的同时,可显著增加血清中的多种短链脂肪酸的水平,而短链脂肪酸水平的增加与血压降低及动脉顺应性改善相关。另外,低钠饮食对短链脂肪酸水平的影响在女性中更为显著。
不同食物和饮食模式与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6.704]
① 旨在改善血脂异常(特别是LDL-C过高)等风险因素的食物和饮食模式,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CVD)风险;② 增加鱼类、橄榄油等蔬菜油、坚果、豆类、全谷和水果,减少油炸和加工食品、甜饮料和精制谷物,或能改善血脂,降低CVD风险;③ 适量鸡蛋或不影响CVD风险,乳品和适度饮酒对血脂和CVD的影响尚无定论;④ 地中海饮食、DASH饮食、组合饮食和素食可改善血脂,降低CVD风险;⑤ 北欧饮食和低碳水饮食也可改善血脂,但与CVD风险的关联尚不清楚。
Dietary habits, lipoprotein metabolism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From individual foods to dietary patterns
06-09, doi: 10.1080/10408398.2020.1764487
【主编评语】《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发表的这篇叙述性综述中,作者讨论了不同食物种类和饮食模式对脂质代谢和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影响,尤其关注了与心血管疾病有关的LDL-C、甘油三酯和非HDL-C等指标。
多吃素食或可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纳入156148名无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的成年受试者,计算受试者的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PDI)及心血管疾病遗传风险评分(GRS);② 随访5年期间,1812人发生心血管疾病,较高的健康PDI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③ 无论遗传易感性如何,健康PDI的依从性越高,心血管疾病风险越低;④ 无论心肌梗死GRS的高低,健康PDI与心血管疾病呈负相关;⑤ 无论中风GRS的高低,较高的健康PDI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
Genetic susceptibility, plant-based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05-13, doi: 10.1093/ajcn/nqaa107
【主编评语】《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15万人进行5年随访,发现受试者对于健康植物性饮食的依从性越高,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越低,且这种关联不受到心血管疾病遗传风险的影响。
乳制品及其脂肪含量会影响糖尿病患者的血糖和心血管风险吗?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纳入111名2型糖尿病(T2D)患者,随机分入3组,每天摄入≥3份低脂乳制品(LF组)或高脂乳制品(HF组),对照组维持原有情况(每天摄入<3份乳制品),持续24周;② 干预结束时,HF组的饱和脂肪(SF)和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例分别增加3.6%和降低3.4%,LF组的SF和蛋白质供能比例分别降低1.9%和增加4.5%;③ 糖化血红蛋白(HbA1c)、体重、BMI、体成分、脂质指标和血压,在3组之间无显著差异。
Effect of dairy consumption and its fat content on glycemic control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study
06-10, doi: 10.1093/ajcn/nqaa138
【主编评语】高乳制品摄入量及其脂肪含量对2型糖尿病(T2D)患者的影响尚不清楚。《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一项临床试验表明,T2D患者增加乳制品摄入(不论高脂低脂)至≥3份/天,对于血糖控制和心血管风险因素,并没有造成明显影响。
饮食如何影响中国人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3.114]
① 纳入13055名中国成年人,中位随访9年,期间有502名受试者发展出心血管疾病(心肌梗死和中风);② 将受试者的饮食模式分为2种:传统饮食模式(米饭、猪肉、鱼、家禽及新鲜蔬菜的摄入较多,小麦摄入较少)、现代饮食模式(水果、豆浆及快餐的摄入较多);③ 传统饮食模式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显著相关,现代饮食模式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④ 摄入更多的米饭与较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摄入更多的小麦与较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
Dietary pattern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risk among Chinese adult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06-06, doi: 10.1038/s41430-020-0668-6
【主编评语】《Europe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1.3万名中国成年人进行近10年的随访,发现饮食模式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传统饮食模式可能在心血管疾病中起到保护性作用。其中,多吃米饭可能与更低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而多吃小麦则与更高的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
JAMA子刊:摄入过多的牛奶、巧克力及含糖饮料可能容易长痘
JAMA Dermatology[IF:7.995]
① 纳入来自NutriNet-Santé前瞻性队列中的24452名受试者进行一项横断面研究,根据问卷调查痤疮状态,并通过至少3次饮食记录评估饮食摄入情况;② 11324名(46%)受试者在过去发生过痤疮或现在正经历痤疮;③ 校正社会人口学变量及其它混杂因素(吸烟状态、教育水平、抑郁症状等)后,现在正经历痤疮与脂肪及含糖食物、含糖饮料及牛奶的摄入显著相关;④ 在营养物质的水平上,现在正经历痤疮与较高的碳水化合物及较高的饱和脂肪酸摄入显著相关。
Association Between Adult Acne and Dietary Behaviors Findings From the NutriNet-Santé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06-10, doi: 10.1001/jamadermatol.2020.1602
【主编评语】《JAMA Dermatology》上发表的一项横断面研究结果,对近2.5万名受试者的痤疮状态及饮食情况进行分析后发现,较多的脂肪及含糖食物(例如巧克力)、牛奶及含糖饮料与现在正经历痤疮的状态显著相关。
国内团队:TMAO或不利于绝经女性骨骼健康
Aging[IF:5.515]
① 纳入绝经后髋部骨折的女性和年龄匹配的无骨折女性各286名,发现前者血清中氧化三甲胺(TMAO)水平显著高于后者;② 绝经女性中,上肢骨折合并髋部骨折患者的血清TMAO水平显著高于仅髋部骨折患者;③ 校正存在的其他风险因素后,高水平TMAO被证明是髋部骨折和上肢骨折合并髋部骨折的预测因子(TMAO增高1 uM,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16和1.12);④ 血清TMAO水平升高与髋部骨折高风险相关,提示TMAO增高或促进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和骨折。
Gut microbiota–dependent Trimethylamine N-Oxide are related with hip fracture in postmenopausal women: a matched case-control study
06-01, doi: 10.18632/aging.103283
【主编评语】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的Yang Li团队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80集团军医院的Shao-Guang Fan团队合作在《Aging》杂志发表文章,报道了一项匹配性病例对照研究。研究揭示出绝经女性的髋部骨折患者的血清中肠道菌群代谢产物TMAO水平显著增高,且血清TMAO水平升高与髋部骨折高风险相关,提示TMAO增高或促进绝经后女性的骨质疏松和骨折。
美国胃肠病学会临床指南:胃肠疾病中如何使用益生菌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由于缺乏充足证据,对于艰难梭菌感染、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肠易激综合征,仅推荐在临床试验中使用益生菌;② 可考虑使用特定益生菌株或菌株组合的情况:抗生素使用者预防艰难梭菌感染(证据质量低),贮袋炎(证据质量极低),早产儿和低体重儿(降低死亡率、预防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缩短住院期等)(证据质量中/高);③ 不建议北美儿童在急性感染性胃肠炎时使用益生菌;④ 研究异质性、菌株差异、缺乏潜在危害数据等是主要问题。
AG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on the Role of Probiotics in the Management of Gastrointestinal Disorders
06-09, doi: 10.1053/j.gastro.2020.05.059
【主编评语】《Gastroenterology》本周发布了来自美国胃肠病学会(AGA)的临床实践指南,基于对现有临床研究证据的综合性分析,独立考虑了不同单菌株及多菌株组合配方的益生菌的作用,对于在艰难梭菌感染、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感染性胃肠炎、坏死性小肠结肠炎等胃肠疾病的管理中如何使用益生菌,提出了若干建议,并归纳了目前存在的知识缺口。总体来看,由于菌株差异、研究异质性和偏倚性等问题的存在,在使用益生菌来管理胃肠道疾病上,人们仍需要更多高质量的临床试验来提供扎实的证据支持。
抑制肠道菌群产生TMAO,或能改善慢性肾病
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IF:6.618]
① 在异丙肾上腺素诱导的慢性肾病(CKD)小鼠模型中,补充碘甲基胆碱(IMC)能选择性靶向抑制肠道微生物的胆碱三甲胺(TMA)裂解酶活性;② 饮食补充胆碱或TMAO,显著增加了CKD模型小鼠的肾功能损伤和纤维化相关的多项指标;③ 补充IMC能抑制胆碱饮食诱导的TMA、氧化三甲胺(TMAO)、肾小管间质纤维化,改善肾功能损伤;④ IMC防止多个肾脏促纤维化基因的表达变化,并逆转多个与TMAO和肾功能损伤相关的肠道菌群组成变化。
Targeted Inhibition of Gut Microbial TMAO Production Reduces Renal Tubulointerstitial Fibrosis and Functional Impairment in a Murine Model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03-26, doi: 10.1161/ATVBAHA.120.314139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衍生代谢物氧化三甲胺(TMAO)除了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还被发现与慢性肾病的发生发展存在关联。《Arteriosclerosis, Thrombosis, and Vascular Biology》近期发表研究,探究了靶向抑制菌群相关的TMAO生成对于慢性肾病中的肾功能损伤和纤维化的潜在预防作用。
增加钾摄入或可预防蛋白尿
Kidney International[IF:8.306]
① 1990-1991年间纳入1030名23-35岁的受试者,通过收集3次24小时尿液收集,评估钠与钾的摄入量;② 从1995-1996年至2015-2016年,每5年随访一次,基于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及尿液白蛋白/肌酐比值评估受试者的慢性肾病发病情况;③ 在校正社会人口学指标、行为及临床因素后发现,膳食钠摄入量与慢性肾病发病率无显著关联;④ 每天的膳食钾摄入量每增加1000mg,与蛋白尿发病风险降低29%显著相关,但与肾小球滤过率无显著关联。
Results of the CARDIA study suggest that higher dietary potassium may be kidney protective
04-21, doi: 10.1016/j.kint.2020.02.037
【主编评语】膳食中钠与钾的摄入量对肾病发展的影响尚未明确。CARDIA队列研究从1985-1986年间招募了5114名18-30岁的受试者,在第2、5、10、15、20、25及30年进行随访。《Kidney Internationa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纳入了其中的1030名受试者,在第5年的随访期间测量了受试者的膳食钾与钠的摄入量,并在随后的随访过程中记录受试者的慢性肾病发病情况。结果发现,钠摄入量与慢性肾病发病率无关,而钾摄入量与蛋白尿发病率呈显著负相关,提示增加膳食钾的摄入可能对慢性肾病(尤其是蛋白尿)起到预防作用。
肌肉脂肪沉积或影响大肠癌患者生存
Journal of Cachexia, Sarcopenia and Muscle[IF:10.754]
① 该荟萃分析旨在评估肌肉脂肪沉积对结直肠癌(CRC)患者生存的长期影响;② 纳入该荟萃分析的CRC患者分别为6518名(单变量分析)和8572名(多变量分析);③ 不管单变量或多变量分析,肌肉脂肪沉积患者总体死亡率都高于非肌肉脂肪沉积患者,风险比(HR)分别为1.38(单变量)和1.55(多变量);④ 对报告了少肌症和肌肉脂肪沉积HRs的研究进行亚组分析发现,肌肉脂肪沉积对总生存率的负面影响与少肌症无关。
Prognostic impact of myosteatosis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06-01, doi: 10.1002/jcsm.12575
【主编评语】肌肉脂肪沉积被认为是一种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以预测结直肠癌(CRC)患者的生存结果。由于目前各研究结果互相矛盾,该系统回顾分析了110篇相关全文文献,旨在评估肌肉脂肪沉积对CRC患者生存的长期影响。该分析表明,肌肉脂肪沉积与CRC患者较差的总体生存率相关,但还需要更多研究来规范肌肉脂肪沉积的测量方案,并进一步优化其对CRC患者的预后能力。
第三军医大学:二甲双胍或可用作大肠癌放疗辅助剂
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IF:6.583]
① 不同剂量的全腹照射(WAI)下,二甲双胍可改善小鼠生存和体重降低,并改善由辐射导致的腺窝细胞减少;② 二甲双胍可在体外提高辐照后的大鼠肠上皮细胞系线粒体自噬水平,并减少细胞凋亡;③ 二甲双胍通过激活AMPK-Nrf2通路提高细胞线粒体自噬水平,因此Nrf2活化对二甲双胍的辐射防护作用至关重要;④ 二甲双胍可在体内外提高P53突变结直肠癌(CRC)细胞的辐射敏感度。
Metformin mitigates gastrointestinal radiotoxicity and radiosensitises P53 mutation colorectal tumours via optimising autophagy
05-30, doi: 10.1111/bph.15149
【主编评语】来自第三军医大学的史春梦研究团队在British Journal of Pharmacology发表最新成果, 旨在探究二甲双胍对辐射导致的肠毒性和结直肠癌(CRC)辐射敏感性的影响。该研究发现二甲双胍可通过优化AMPK依赖的线粒体自噬来减轻辐射诱导的急性和慢性肠道毒性。此外,二甲双胍在体内外均可增加P53突变CRC细胞的放射敏感性。
地中海饮食与DASH饮食或可预防基底细胞癌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对18424名受试者进行多年随访,通过问卷评估受试者的饮食情况,期间共发生101例基底细胞癌(BCC),选取与之相匹配的404例对照进行分析;② 相比于地中海饮食依从性最低的受试者,地中海饮食依从性最高的受试者的BCC风险显著降低72%;③ 相比于DASH饮食评分最低的受试者,DASH饮食评分最高的受试者的BCC风险显著降低68%;④ 素食(Pro-vegetarian)与BCC风险无显著关联;⑤ 摄入更多的水果及低脂乳制品与更低的BCC风险显著相关。
Mediterranean diet, 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 and Pro-vegetarian dietary pattern in relation to the risk of basal cell carcinoma: a nested case-control study within the Seguimiento Universidad de Navarra (SUN) cohort
06-03, doi: 10.1093/ajcn/nqaa127
【主编评语】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对比101例基底细胞癌患者及404例年龄、性别等因素相匹配的对照,发现地中海饮食性越高,或DASH饮食评分越高,基底细胞癌风险越低,而素食与基底细胞癌风险并无显著关联。
粗加工全谷物食品更有益于2型糖尿病患者
Diabetes Care[IF:15.27]
① 纳入28名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不同顺序分别接受2种全谷物饮食的干预(分别为能量相同的粗加工及细加工全谷物食品),每种干预持续2周,中间间隔清洗期;② 相比于摄入细加工全谷物食品,摄入粗加工全谷物食品后,早餐的餐后血糖应答降低9%,所有餐后血糖应答降低6%;③ 患者在摄入粗加工全谷物食品期间体重降低,而在摄入细加工全谷物食品期间体重升高,2种干预导致的平均体重变化差异达0.81kg。
Whole-Grain Processing and Glycemic Control in Type 2 Diabetes: A Randomized Crossover Trial
05-18, doi: 10.2337/dc20-0263
【主编评语】《Diabetes Care》上发表的一项随机交叉试验结果,在2型糖尿病患者中对比了摄入等能量的粗加工与细加工全谷物饮食的影响,发现粗加工全谷物饮食可更好地改善患者的血糖指标并控制体重,因此建议2型糖尿病患者多吃粗加工的全谷物食品。
多酚调节糖脂代谢的临床证据(综述)
Ageing Research Reviews[IF:10.39]
① 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表明膳食多酚(PPs) 通过改善高血糖和血脂异常可降低患2型糖尿病(T2DM)风险;② 其通过抑制α-淀粉酶、α-葡糖苷酶和葡萄糖转运蛋白活性,刺激胰岛素分泌,平衡肝葡萄糖,防止氧化应激和炎症相关的高血糖及重塑肠道菌群改善血糖;③ 通过抑制或减少胆固醇和甘油三酯(TG)的肠道转运,降低血清胆固醇、TG和脂蛋白水平,与胆固醇和TG合成和消除的相互作用调节脂代谢;④ 富含PPs饮食或可有效预防T2DM,还需长期临床试验验证。
Pleiotropic Effects of Polyphenols on Glucose and Lipid Metabolism: Focus on Clinical Trials
04-23, doi: 10.1016/j.arr.2020.101074
【主编评语】近年来T2DM患者呈逐年上升趋势,相关研究表明多酚类物质(PPs)可以通过调节血糖和脂类的代谢缓解T2DM。为此,本文综述了相关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等研究证据。分析结果显示,PPs对糖脂代谢具有多效性调节作用,进而可以缓解T2DM及相关症状。同时,PPs也有可能通过维持糖脂代谢平衡,预防T2DM。更长时间的人群干预追踪、PPs与其它膳食成分的相互作用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多元膳食对2型糖尿病患者更有益
BMJ Open Diabetes Research and Care[IF:5.067]
① 纳入49名2型糖尿病患者(T2D),随机分成2组,分别接受富含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饮食和多元饮食(富含纤维,MUFA,n-6和n-3多不饱和脂肪酸,多酚以及维生素C、D、E),进行为期8周的等热量干预;② 两组在体重减轻、血浆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葡萄糖、脂质和肝酶方面无显着差异;③ 两组T2D患者肝脂肪均下降,多因素饮食影响明显更大;④ T2D患者中非酒精性脂肪肝治疗的“最佳饮食”应基于不同饮食成分对多种病理生理途径的协同作用。
Effects of a multifactorial ecosustainable isocaloric diet on liver fat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5-24, doi: 10.1136/bmjdrc-2020-001342
【主编评语】人群膳食干预实验。文章探究了MUFA饮食和多元饮食对T2D患者的影响。结果显示,等热量膳食干预下,T2D患者坚持两种膳食均能使自身相关症状缓解,并且两种膳食对体征、胰岛素等体征特点以及肝酶等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是多元膳食对肝脂肪的影响明显更大。文章认为基于传统饮食的多元饮食比单因素饮食更适宜T2D患者长期坚持。
豆类及豆类产品的升糖指数(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6.704]
① 纳入48篇关于豆类及其产品的人体试验,分析不同豆类的升糖指数(GI)范围,发现预处理、加工和加热方式都会影响豆类GI;② 去外皮、搅拌混合、碾碎、磨粉、研成糊状、减小颗粒大小,可促进快速消化和吸收豆类碳水化合物,升高GI;③ 高温烹饪会增加淀粉凝胶化使GI升高,但冷藏后食用可降低GI;④ 同一餐中更高的蛋白质、脂肪和纤维含量可降低GI;⑤ 其他影响因素:用白面包或葡萄糖作为标准值、静脉或动脉采血、测试对象是糖尿病患者或健康人。
Glycemic index of pulses and pulse-based products: a review
05-18, doi: 10.1080/10408398.2020.1762162
【主编评语】豆类是食物中的植物蛋白的主要来源,还能提供很多必须营养素和维生素,是健康饮食的重要组分。总体上,豆类的升糖指数(GI)较低,有助于预防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和相关并发症。《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近期发表的综述文章,详细总结了多种常见豆类的GI范围,归纳了影响豆类及其产品GI值的主要因素,值得参考。
长期补充白藜芦醇对血糖控制有帮助吗?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一项随机双盲对照试验中,41名超重成年受试者分为两组,分别每天服用150 mg白藜芦醇或安慰剂,持续6个月;② 干预结束时,胰岛素敏感性(用Matsuda指数等方法评估)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但白藜芦醇组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显著低于安慰剂组;③ 肝内脂质含量、身体组成、血压、能量代谢、身体活动能力、生活质量和睡眠等指标,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④ 未来或需检测更高剂量的白藜芦醇的效果。
No effect of resveratrol supplementation after 6 months on insulin sensitivity in overweight adults: a randomized trial
06-03, doi: 10.1093/ajcn/nqaa125
【主编评语】多项短期临床试验研究了白藜芦醇对代谢健康的影响,但不同研究间存在不一致的结果。《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新发表了一项来自荷兰的小型临床研究,探究了超重者长期(6个月)补充白藜芦醇的效果。结果显示,每天补充150 mg白藜芦醇没有显著改善受试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等代谢和健康指标,但在降低糖化血红蛋白水平方面有一定效果。
浙大一院:脂肪肝患者饮酒可增加糖尿病风险
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IF:10.241]
① 纳入7079名中国男性,243人在基线时患有2型糖尿病(T2DM),630人在45456人年的随访期间患上T2DM;② 轻中度饮酒与非NAFLD(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者的T2DM患病和发病风险降低相关,但与NAFLD患者的T2DM风险升高相关;③ 在非NAFLD患者中,轻度和中度饮酒者的T2DM发病率风险比分别为0.224和0.464;④ 与非NAFLD人群相比,不饮酒、轻度饮酒和中度饮酒的NAFLD患者的T2DM发病率风险比分别为1.672、2.642和2.687。
Light-to-Moderate Alcohol Consumption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in Individuals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Nine-Year Cohort Study
04-10, doi: 10.14309/ajg.0000000000000607
【主编评语】有研究显示,少量或适量饮酒可降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这种保护性作用是否也存在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患者中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厉有名、虞朝辉和徐承富与团队,对我国一项为期9年的前瞻性队列数据进行了分析,首次表明,不同于非NAFLD人群,饮酒(哪怕是少量饮酒)可明显增加NAFLD患者的糖尿病风险。相关成果近期在《American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发表,值得关注。
国内团队:食物和药用植物如何缓解肥胖?(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6.704]
① 某些食用和药用植物,如水果、蔬菜、香料、豆类、食用花卉、蘑菇和草药,具有抗肥胖作用,可作为预防和控制肥胖的候选疗法;② 其主要机制包括抑制食欲,减少脂质和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抑制脂肪产生和形成,调节脂质代谢,增加能量消耗,调节肠道菌群,以及改善与肥胖相关的炎症;③ 未来需探索更多安全且具有抗肥胖作用的植物,并研究从植物中提取有效化合物的方法、多种植物对肥胖的附加或协同效应,以及新颖可靠的体内肥胖模型。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edible and medicinal plants on obesity: an updated review
05-28, doi: 10.1080/10408398.2020.1769548
【主编评语】肥胖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它会增加某些慢性疾病的风险,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某些癌症。考虑到合成减肥药物的严重副作用,食用植物和药用植物在预防和管理肥胖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中山大学李华斌和中国农业科学院甘人友与团队的这篇综述,从流行病学、实验和临床研究的角度,总结了具有代表性的食用和药用植物的抗肥胖作用,并强调了它们的相关机制,值得相关人士阅读。
Cell:睡眠太少促早死,是因为伤在肠道?
Cell[IF:36.216]
① 严重睡眠剥夺能导致果蝇早死;② 使用3种不同的睡眠剥夺方法发现,缺乏睡眠能导致活性氧(ROS)在果蝇肠道(而非其它组织器官)大量积累,引起氧化应激反应(如DNA损伤和细胞死亡),这些异常在停止睡眠剥夺后能逐渐恢复;③ 小鼠中,睡眠剥夺也导致ROS在肠道积累(尤其是小肠),引起氧化应激和细胞损伤;④ 肠内ROS积累是驱动早死的原因,口服补充抗氧化剂或在肠道表达抗氧化酶以防止ROS在肠内积累,能使缺乏睡眠的果蝇恢复正常寿命。
Sleep Loss Can Cause Death through Accumulation of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in the Gut
06-04, doi: 10.1016/j.cell.2020.04.049
【主编评语】缺乏睡眠损害健康,在多种模式生物中,严重的睡眠剥夺可导致动物早死,但是人们并不清楚这个现象背后的原因和机制。《Cell》最新发表了一项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发现睡眠不足可导致肠道内积累大量活性氧自由基,引起肠道的氧化应激损伤,并在果蝇中证明这种肠内的活性氧积累正是严重睡眠不足促进早死的原因。对于改善睡眠不足带来的健康问题,这项研究或许能提供一些新思路。
Nature子刊:益生菌发酵配方奶或能促进婴儿的免疫、菌群及代谢组成熟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78名健康足月儿(顺产和剖腹产各一半)均分为3组,分别进行母乳、标准配方奶(S)、副干酪乳杆菌CBA L74发酵配方奶(F)喂养,从出生后第7天开始,随访约3个月;② 干预期间,摄入配方F与配方S的婴儿生长情况相似,且婴儿对两种配方均耐受良好;③ 相比于配方S,摄入配方F可显著增加婴儿3月龄时的粪便sIgA水平至与母乳喂养婴儿相似,并可降低粪便菌群多样性;④ 粪便代谢组能区分不同喂养方案和分娩方式的婴儿,一些代谢物与特定菌属相关。
Analysis of immune, microbiota and metabolome maturation in infants in a clinical trial of Lactobacillus paracasei CBA L74-fermented formula
06-01, doi: 10.1038/s41467-020-16582-1
【主编评语】母乳是婴儿最好的营养品,但当母乳不足时,婴儿配方奶粉是一种有效的替代品。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的一项RCT研究结果,发现相比于标准婴儿配方奶粉,摄入副干酪乳杆菌CBA L74发酵配方的婴儿的生长情况及胃肠道症状发生率相似,并可显著增加婴儿粪便中的sIgA水平,降低粪便菌群的多样性。另外,利用代谢组学分析可显著区分婴儿的喂食情况及出生方式。该研究结果提示,益生菌发酵配方支持婴儿生长,具有良好耐受性,并可促进免疫系统、菌群及代谢组的发育成熟。
氧化三甲胺与炎症的关联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6.704]
① 纳入16项研究进行系统性综述,并对其中8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探究氧化三甲胺(TMAO)与炎症之间的关联;② 相比于TMAO水平最低的受试者,TMAO水平最高的受试者的C反应蛋白(CRP)浓度增加0.27mg/L;③ TMAO与CRP呈显著正相关,但不同研究之间的异质性较高,异质性的主要来源为:地点、CRP样本来源、疾病状况、男性百分比、糖尿病和吸烟的比例;④ 剂量效应的荟萃分析显示,TMAO浓度增加和CRP浓度增加之间存在非线性关联。
Novel findings of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gut microbiota–derived metabolite trimethylamine N-oxide and inflammation: results from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dose-response meta-analysis
05-28, doi: 10.1080/10408398.2020.1770199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代谢产生的氧化三甲胺是心血管事件及糖尿病的潜在风险因素,但其与炎症的关联尚未明确。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8项研究(共涉及13783名受试者)的数据进行总结后发现,氧化三甲胺的水平与C反应蛋白浓度呈显著正相关。
帕金森病可能存在肠-脑双向传播
Brain[IF:11.814]
① 将来自帕金森病患者的含α-突触核蛋白的路易体,注射到狒狒纹状体内或者肠道内,可诱发黑质纹状体损伤和肠神经系统(ENS)病理变化;② 未在迷走神经和迷走神经背侧运动核(dmnX)中检测到α-突触核蛋白病理损伤,提示迷走神经-dmnX可能不是α-突触核蛋白病理传播的途径;③ 被注射的狒狒的血液α-突触核蛋白水平升高,且与ENS中的α-突触核蛋白水平正相关;④ 内源性α-突触核蛋白或许通过循环系统在ENS与大脑之间进行远距离双向传播。
Bidirectional gut-to-brain and brain-to-gut propagation of synucleinopathy in non-human primates
05-07, doi: 10.1093/brain/awaa096
【主编评语】错误折叠的α-突触核蛋白在大脑中的积累,被认为是帕金森病发病的重要原因。近年研究认为,这种α-突触核蛋白病理可能是起源于肠道,从肠神经系统经迷走神经传播到大脑中。《Brain》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以狒狒为模型发现,α-突触核蛋白病理不仅能从肠道传到大脑,也能进行反向传播,并提出体液循环(而非迷走神经)可能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肠道菌群与帕金森病的关联再添新证
Annals of Neurology[IF:9.496]
① 纳入666名老年受试者,分析帕金森病风险因素和前驱症状标志物与肠道菌群的关联;② 体育活动、职业相关溶剂接触和便秘与菌群α-多样性相关,体育活动、性别、便秘、REM睡眠行为障碍(RBD)和吸烟与菌群β-多样性相关,年龄和降尿酸药与α-和β-多样性相关;③ 缺乏体育活动和便秘在厚壁菌肠型个体中最常见,便秘和阈下震颤麻痹在普氏菌肠型个体中最少见;④ 多个微生物类群与便秘、体育活动、RBD、吸烟和阈下震颤麻痹相关。
Gut microbiome signatures of risk and prodromal markers of Parkinson's disease
05-22, doi: 10.1002/ana.25788
【主编评语】《Annals of Neurology》近期发表了一项来自德国的研究,揭示了肠道菌群与多个帕金森病风险因素和前驱症状标志物的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