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子刊:定植于乳腺癌的具核梭杆菌加速肿瘤生长和转移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1.878]
① 人类乳腺癌样本中,糖分子Gal-GalNAc高表达,具核梭杆菌可通过其外膜蛋白Fap2凝集素与Gal-GalNAc结合,从而依附于乳腺癌细胞;② 4T1原位移植的BALB/c小鼠乳腺癌模型显示,相比正常乳腺组织,血源性具核梭杆菌更容易定植于乳腺癌组织上;③ AT3原位移植的C57BL/6小鼠乳腺癌模型显示,Fap2介导具核梭杆菌在乳腺癌组织中的定植;④ 具核梭杆菌促进AT3原位移植瘤生长和转移、抑制肿瘤浸润T细胞积累,抗生素(甲硝唑)处理可抑制其促肿瘤作用。
Breast cancer colonization by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accelerates tumor growth and metastatic progression
06-26, doi: 10.1038/s41467-020-16967-2
【主编评语】具核梭杆菌是一种口腔厌氧菌,近来被发现与人类结直肠癌(CRC)较差的治疗效果相关。在小鼠中,具核梭杆菌可通过其凝集素Fap2与表达在肿瘤细胞上的Gal-GalNAc结合,从而定植于CRC组织中。最新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研究表明,具核梭杆菌也可通过Fap2与乳腺癌细胞上的Gal-GalNAc结合,从而定植于乳腺癌组织中,并促进乳腺癌生长和转移。使用抗生素(甲硝唑)处理,可抑制具核梭杆菌的促肿瘤作用。
最大限度减少饱和脂肪摄入?是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强有力的证据支持减少饱和脂肪(SFA)的摄入,特别是用不饱和脂肪(包括PUFA和MUFA)代替SFA;②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用不饱和脂肪而不是精制碳水化合物和添加糖代替SFA可减少冠心病;③ SFA会增加低密度脂蛋白(LDL),饮食中的宏量营养素等量地替代SFA时,PUFA降低LDL的作用最大,其次是MUFA,再是碳水化合物;④ 饱和脂肪含量高的全脂乳制品(尤其是发酵乳制品)对心血管代谢疾病有些益处,但与含不饱和脂肪的食物相比仍会增加LDL。
Public health guidelines should recommend reducing saturated fat consump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YES
06-03, doi: 10.1093/ajcn/nqaa110
【主编评语】目前关于是否应该最大限度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存在很大争议。《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3篇营养学辩论文章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Penny Kris-Etherton教授,与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的Ronald Krauss教授,分别从正反角度阐述了相关研究证据,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辩驳。这篇文章重点探讨了对该主张的支持性证据。
最大限度减少饱和脂肪摄入?不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最大程度限制膳食饱和脂肪酸(SFA)的主张,主要基于观察和临床试验数据,以及SFA会使心血管风险因素LDL-C升高;② 但目前仍缺乏证明膳食SFA与心血管疾病因果关系的决定性证据,减少SFA摄入主要降低与CVD关联较弱的大LDL颗粒;③ 膳食SFA对炎症标志物的影响尚无定论,血液和组织中的SFA主要源自体内合成而非膳食SFA;④ 不同SFA之间存在异质性,临床上也存在个体应答差异;⑤ 严格限制SFA可能影响其它营养素摄入,在人群层面推广有潜在风险。
Public health guidelines should recommend reducing saturated fat consump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NO
06-03, doi: 10.1093/ajcn/nqaa111
【主编评语】是否应该最大限度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这个问题目前在学术界有很大争议。《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3篇营养学辩论文章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Penny Kris-Etherton教授,与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的Ronald Krauss教授,分别从正反角度阐述了相关研究证据,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辩驳。这篇文章重点探讨了对该主张的反驳性证据。
最大限度减少饱和脂肪摄入?辩论共识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68]
① 目前一致认为:当前的健康膳食模式中SFA含量不高(供能<10%),地中海饮食模式整体可以减少CVD,降低LDL-C浓度需要降低SFA摄入且效果因人而异,SFA对机体有多重功效,食物基质影响LDL-C对SFA的响应,若措施不当最大限度减少SFA可能带来意外后果;② 摄入SFA的总体饮食模式对健康有更大影响;③ 主要分歧:减少SFA摄入是否降低CVD发生、减少LDL-C是否降低CVD风险、除LDL-C外的SFA影响因素是否影响CVD风险、是否有明确理由大幅度减少SFA。
Public health guidelines should recommend reducing saturated fat consumption as much as possible: Debate Consensus
06-03, doi: 10.1093/ajcn/nqaa134
【主编评语】是否应该最大限度减少饱和脂肪的摄入?这个问题目前在学术界有很大争议。《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3篇营养学辩论文章中,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的Penny Kris-Etherton教授,与在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职的Ronald Krauss教授,分别从正反角度阐述了相关研究证据,并进行了针对性的辩驳。这篇是最后的共识文章,分析并给出了目前的一些共识,同时也给出了4个主要分歧。文章认为,特定的SFA与CVD、种族差异、SFA在全球范围内的长期影响、剂量效应、LDL-C的影响等等需要进一步研究。
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无需进一步限制饱和脂肪(综述)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18.639]
① 减少饱和脂肪酸(SFA)摄入量对心血管疾病(CVD)和总死亡率无益处,SFA反而对中风具有保护作用;② SFA增加LDL-C,但并非是小而致密的LDL,而主要是与CVD风险关联不大的较大颗粒LDL;③ 不同的SFA具有不同的生物作用,食物基质和饮食中的碳水化合物含量会进一步改变其作用;④ 某些富含SFA的食品,例如全脂奶制品、鸡蛋、黑巧克力和未加工的肉类,与CVD或糖尿病风险增高无关;⑤ 现无证据表明,限制SFA摄入将预防CVD或降低死亡率。
Saturated Fats and Health: A Reassessment and Proposal for Food-based Recommendations: JACC State-of -the-Art Review
06-17, doi: 10.1016/j.jacc.2020.05.077
【主编评语】《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一篇最新综述,回顾了目前关于膳食饱和脂肪对健康(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影响,认为当前并没有证据支持要进一步限制膳食饱和脂肪的摄入量,而是应该更关注其食物来源、加工程度和整体饮食结构。
JAMA子刊:超20万人数据揭示,健康饮食或预防心血管疾病
JAMA Internal Medicine[IF:20.768]
① 纳入来自3个队列的209133名受试者(其中男性43339名),在5257190人-年的随访(最长可达32年)期间,发生23366例CVD(18092例冠心病及5687例中风);② 通过健康饮食指数-2015(HEI-2015)、替代地中海饮食评分(AMED)、健康植物性饮食指数(HPDI)、替代健康饮食指数(AHEI),评估受试者的健康饮食模式;③ 上述4种健康饮食评分(即对健康饮食模式的依从性)均与更低的冠心病及中风风险相关,且不受种族等其它CVD潜在风险因素的影响。
Association Between Healthy Eating Patterns and Risk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
06-15,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0.2176
【主编评语】《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20万名受试者进行了数十年的随访,每隔2-4年以问卷形式,基于4种不同的健康饮食模式评分,评估受试者的饮食情况,并记录心血管疾病(CVD)的发病。这4种健康饮食模式中存在的共同点包括更多地摄入全谷物、蔬菜、水果、豆类及坚果。结果发现,无论通过哪种饮食模式评估,对健康饮食的依从性越高,CVD(包括冠心病及中风)风险越低。
Nature Reviews:植物性饮食用于慢性肾病的管理(综述)
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IF:19.684]
① 植物中的膳食纤维可改变肠道菌群以促进抗炎化合物的产生,并降低尿毒症毒素;② 植物性脂肪(特别是橄榄油)具有抗炎症及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③ 植物性饮食具有较低的净内源性酸负荷,可缓解慢性肾病患者的代谢性酸中毒,并可能延缓慢性肾病的进展;④ 植物磷的生物利用度低于动物磷,因此植物性饮食具有较为健康的磷/蛋白比值;⑤ 营养不良及高钾血症患者应谨慎选择植物性饮食,低钾植物性饮食可用于需要限制钾摄入的慢性肾病患者。
Plant-based diets to manage the risks and complications of chronic kidney disease
06-11, doi: 10.1038/s41581-020-0297-2
【主编评语】《Nature Reviews Nephr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植物性饮食的定义及其中的各类成分(包括蛋白、碳水化合物、脂肪、阴离子/阳离子、磷、钾及其它营养元素),并讨论了植物性饮食中各类成分的生理功能,及其对于慢性肾病的潜在调控作用。
甜菜或有益于肠道健康(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6.704]
① 甜菜中含有多种生物活性化合物,如膳食纤维,果胶寡糖,甜菜红碱和酚类等;② 甜菜提取物、甜菜果胶和果胶寡糖能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活性,可以明显增殖双歧杆菌,刺激益生菌的生长和代谢;③ 甜菜红碱和酚类可能可以增加肠道菌群和益生菌的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的产生;④ 甜菜红碱和酚类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的特性,这与甜菜对胃肠健康的积极作用有关;⑤ 甜菜可直接作为一种健康食品用于家庭餐食,也用于增值功能化食品的制作。
A review on bioactive compounds of beet (Beta vulgaris L. subsp. vulgaris)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ir beneficial effects on gut microbiota and gastrointestinal health
05-25, doi: 10.1080/10408398.2020.1768510
【主编评语】甜菜作为一种比较普遍的食品,含有多种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系统综述了甜菜含有的活性成分、活性成分(尤其是甜菜碱)的生物代谢及对肠道菌群的影响,进而评价其对肠道健康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甜菜中含有的甜菜红碱和酚类可能可以增加肠道菌群和益生菌的代谢产物(如SCFA)的产生,同时它们还具有抗氧化、抗炎和抗癌的特性,因而对胃肠道健康有益。同时甜菜中的多糖类物质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和活性,具有益生元效果。因此,文章认为甜菜是一种健康食品。
中山大学:热量限制或能缓解PM2.5导致的肺损伤
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IF:6.561]
① 雄性C57BL/6J小鼠饲养在模拟石家庄实际环境PM2.5的暴露系统中4周,用热量限制(CR)饲料或随意(AL)喂养;② CR喂养缓解PM所致小鼠肺损伤和肺外毒性,其氧化应激、DNA损伤和炎症减少;③ PM暴露诱导CR小鼠肺组织中与活性氧、细胞因子产生和炎性细胞活化相关通路的基因显著下调,而介导抗氧化和DNA修复的相关基因被激活;④ CR小鼠肝脏中异生物质代谢和解毒途径被上调,与体外试验中多环芳烃的尿代谢物水平升高和细胞毒性降低相一致。
Caloric restriction attenuates C57BL/6 J mouse lung injury and extra-pulmonary toxicity induced by real ambient particulate matter exposure
06-05, doi: 10.1186/s12989-020-00354-2
【主编评语】热量限制可以改善健康,延长寿命。中山大学陈雯团队在《Particle and Fibre Toxicology》发表文章,首次证明热量限制可有效缓解大气颗粒物(PM)暴露诱导的小鼠肺损伤和肺外毒性,并且热量限制激活肝脏的异生物质代谢和增强解毒功能。文章提示,饮食干预可提供治疗手段,减少PM暴露带来的健康风险。
氧化三甲胺诱导年龄相关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
Hypertension[IF:7.017]
① 健康中老年人的血浆TMAO水平高于年轻人,与肱动脉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呈负相关,并与内皮细胞中较高的硝基酪氨酸丰度相关;② 补充抗坏血酸可恢复血流介导的血管扩张,提示高TMAO诱导的慢性氧化应激可抑制内皮细胞功能;③ 年轻小鼠补充TMAO可增加血管氧化应激,诱导颈动脉内皮细胞的衰老样损伤,并抑制NO合成及其介导的血管扩张;④ 补充DMB可通过正常化血管超氧化物的产生及恢复NO介导的血管扩张,以改善衰老小鼠的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
Trimethylamine-N-Oxide Promotes Age-Related Vascular Oxidative Stress and Endothelial Dysfunction in Mice and Healthy Humans
06-10, doi: 10.1161/HYPERTENSIONAHA.120.14759
【主编评语】年龄相关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因之一。来自《Hypertens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氧化三甲胺(TMAO)可通过增加小鼠血管的氧化应激,从而诱导内皮细胞损伤、减少一氧化氮(NO)的合成、抑制内皮依赖性血管扩张,而补充TMA裂解酶抑制剂——3,3-二甲基-1-丁醇(DMB)可抑制TMAO的产生,并改善TMAO诱导的上述表型。另外,在中老年人体内,可观察到血浆TMAO水平相对于年轻人的显著升高,而高TMAO与血管扩张受损及内皮细胞氧化应激相关。该研究提示,TMAO可促进年龄相关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
肠道屏障及菌群如何影响肝脏疾病(综述)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肠道屏障受损导致菌群易位进入血液,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激活Kupffer细胞的TLR4以诱导先天性免疫应答,促进肝脏炎症,肝脏可通过分泌胆汁酸影响肠道;② 肠道屏障受损和菌群失调可能与酒精性肝病、非酒精性脂肪肝、药物性肝损伤、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肝硬化、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肝性脑病和肝细胞癌的发病机制有关;③ 靶向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阻止LPS和其他细菌毒素进入循环系统、靶向胆汁酸信号通路或是治疗肝脏疾病的有效策略。
Contribution of the Intestinal Microbiome and Gut Barrier to Hepatic Disorders
06-19, doi: 10.1053/j.gastro.2020.04.077
【主编评语】肠道屏障功能障碍及肠道菌群失调可促进肝脏疾病的发展。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肠道菌群失调及肠道屏障功能受损在促进肝脏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并讨论了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组成、抑制细菌毒素易位、靶向胆汁酸信号通路等方式治疗肝脏疾病的潜在可能。
肠道菌群的组成及代谢功能变化与帕金森病的进展相关
BMC Biology[IF:6.723]
① 纳入147名PD患者与162名对照,分析粪便菌群及菌群代谢产物;② 校正性别、年龄、BMI及便秘情况后,PD患者与对照之间有8个菌属及7个菌种的相对丰度存在显著差异;③ 特定菌属与PD的疾病严重程度相关,例如:Hoehn-Yahr分级与Paraprevotella菌属呈负相关,与嗜胆菌属呈正相关,消化球菌属等与UPDRS III子量表评分相关;④ PD相关菌群变化与甲硫氨酸等9种菌群代谢产物的变化相关,菌群产生泛酸的能力与PD患者的特定非运动症状相关。
Parkinson's disease-associated alterations of the gut microbiome predict disease-relevant changes in metabolic functions
06-09, doi: 10.1186/s12915-020-00775-7
【主编评语】多项研究报道了帕金森病(PD)患者的肠道菌群变化,但菌群变化导致的功能性后果尚未明确。《BMC Bi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分析了PD患者与对照的菌群组成及代谢功能差异,发现PD相关的特定菌群组成变化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特定的菌群代谢功能也与疾病表型相关,提示PD患者的菌群组成变化可造成菌群代谢功能的改变,从而影响宿主的代谢及疾病进展。
渐冻症患者的肠道菌群随疾病进展的变化
BMC Medicine[IF:8.285]
① 纳入50名ALS患者及50名对照,ALS患者的肠道菌群α-多样性降低,菌群组成在门水平及属水平发生特定变化,如蓝细菌门的增加;② 病程期间,患者的菌群多样性降低,拟杆菌门等保护性细菌增加,蓝细菌门等具有神经毒性及促炎活性的细菌减少;③ 患者随机均分为2组,A组补充益生菌(5种乳酸菌菌株)持续6个月,B组补充3个月安慰剂+3个月益生菌;④ 6个月的益生菌补充可改变患者的菌群组成,但未能恢复菌群多样性,对ALS功能评分量表无显著影响。
A prospective longitudinal study on the microbiota composition in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06-17, doi: 10.1186/s12916-020-01607-9
【主编评语】动物研究表明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与肠道菌群变化相关。《BMC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对比了ALS患者与健康人的肠道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差异,并分析了患者在疾病进展期间的菌群多样性及组成变化,同时发现,6个月的益生菌补充虽然可影响患者的菌群组成,但对菌群多样性及疾病进展并无显著作用。
IBD患者有着更高的痴呆风险
Gut[IF:17.943]
① 纳入1742名45岁以上的台湾IBD患者,及17420名对照,随访最多16年;② 随访期间IBD患者的痴呆发病率为5.5%,显著高于对照的1.4%,IBD患者的痴呆相对风险为2.54;③ 对于不同痴呆类型,相比于对照,IBD患者的阿尔兹海默症发病率提升最大;④ 在痴呆患者中,IBD患者被确诊的平均年龄为76.24岁,而对照的平均发病年龄为83.45岁;⑤ 性别对痴呆风险无显著影响,溃疡性结肠炎与克罗恩病患者之间的痴呆发病率无显著差异。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i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dementia risk: a nationwide longitudinal study
06-23, doi: 10.1136/gutjnl-2020-320789
【主编评语】来自《Gut》上发表的一项纵向队列研究结果,对近2000名IBD患者及近2万名对照进行多年随访,发现IBD患者的痴呆风险(尤其是阿尔兹海默症风险)显著升高,且发病年龄降低了7岁。性别、IBD类型等因素对痴呆风险则无显著影响。
菌群肽聚糖及其识别分子在神经发育和行为中的作用(综述)
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IF:11.028]
① 肠道菌群可影响大脑发育和行为;② 来自细菌胞壁的肽聚糖片段可移位至大脑,激活大脑中的模式识别受体,对大脑发育和行为有潜在的关键调控作用;③ 肽聚糖识别分子在围产期的胎盘和特定发育阶段的大脑中广泛表达,并参与社会行为、焦虑和应激反应行为的调节;④ 肽聚糖和其识别分子是神经发育和精神疾病中值得关注的靶点;⑤ 未来研究应关注进入血脑屏障的肽聚糖类型、特定肽聚糖识别分子在大脑中的作用以及肽聚糖对早期大脑发育的影响等。
Bacterial Peptidoglycans from Microbiota in Neurodevelopment and Behavior
06-05, doi: 10.1016/j.molmed.2020.05.003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可通过多种途径与大脑发生相互作用,《Trends in Molecular Medicine》发表的这篇综述文章,重点阐释了菌群来源的肽聚糖,以及宿主的肽聚糖识别分子,在神经发育和行为调控中的潜在关键作用。
短链脂肪酸调节健康男性对心理社会应激的皮质醇应答
Neuropsychopharmacology[IF:7.16]
① 66名健康男性每日分别补充安慰剂、低剂量SCFA及高剂量SCFA(含有乙酸盐、丙酸盐及丁酸盐的混合物的pH依赖性结肠递送胶囊),干预持续1周;② 相比于安慰剂,在急性心理社会应激下,结肠递送SCFA可抑制受试者的皮质醇应答,但不影响主观应激反应;③ 结肠递送高、低剂量的SCFA均可显著增加受试者血清中的SCFA水平,并与对心理社会应激的皮质醇应答相关;④ 结肠递送SCFA对粪便SCFA水平、主观情绪评分、恐惧学习与消除等指标无显著影响。
Colon-delivere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attenuate the cortisol response to psychosocial stress in healthy men: a randomiz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06-10, doi: 10.1038/s41386-020-0732-x
【主编评语】结肠菌群发酵膳食纤维产生的短链脂肪酸(SCFA)介导了菌群-肠-脑轴的通讯,但SCFA对精神生物学过程的调节作用尚未明确。来自《Neuropsychopharmacology》上发表的一项RCT结果,发现在心理社会应激下,通过结肠递送胶囊补充SCFA,可显著抑制健康男性受试者的皮质醇应答,这一作用与血清SCFA水平的增加相关。该研究结果提示,结肠递送SCFA可介导菌群-肠-脑轴的通讯,以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对心理社会应激的反应。
合生制剂可改善特定ADHD患者的部分症状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IF:6.17]
① 182名ADHD儿童及成年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补充合生制剂及安慰剂,干预9周;② 合生制剂中包含:戊糖片球菌5–33:3/16:1、干酪乳杆菌副干酪亚种F19、植物乳杆菌2362、β-葡聚糖、菊粉、果胶及抗性淀粉;③ 在改善ADHD症状方面,合生制剂和安慰剂无显著差异;④ 在干预前sVCAM-1高表达的儿童患者中,合生制剂可缓解自闭症症状及限制性重复刻板行为;⑤ 在干预前sVCAM-1高表达的成年患者中,合生制剂可改善情绪调控。
Effects of a synbiotic on symptoms, and daily functioning in 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 – A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6-01, doi: 10.1016/j.bbi.2020.05.056
【主编评语】益生菌、益生元及合生制剂被认为可改善儿童的自闭症症状,但缺乏相关的RCT研究。《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上发表的一项RCT研究,对近200名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患者进行为期9周的干预,发现合生制剂Synbiotic 2000(来自瑞典的Synbiotics公司)相比于安慰剂,无法更好地改善患者的ADHD及自闭症症状。但亚组分析显示,在sVCAM-1(在炎症应答中发挥促进作用)高表达的患者中,合生制剂2000可显著改善儿童的自闭症症状,并显著改善成年人情绪调节能力。
益生菌能否改善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认知功能?
Nutrition Reviews[IF:5.779]
① 纳入3项随机双盲RCT(共涉及161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进行荟萃分析,总结评估益生菌对痴呆的治疗效果;② 在3项RCT中,干预组每日摄入至少2×10^9 CFU的多菌株益生菌(包含乳杆菌属及双歧杆菌属菌株),干预时间均为12周;③ 极低确定性的证据显示,益生菌补充对认知功能并无显著改善作用;④ 但益生菌可改善患者的血浆甘油三酯、VLDL胆固醇及丙二醛水平,并改善胰岛素抵抗。
Probiotics for dement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06-18, doi: 10.1093/nutrit/nuaa037
【主编评语】动物研究显示,肠道菌群通过肠-脑轴,在神经退行性疾病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Nutrition Reviews》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对3项RCT研究(共161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研究进行总结,发现每日补充多菌株益生菌,持续12周,并无法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但对部分代谢指标有改善作用。
罗伊氏乳酸杆菌代谢产物或可缓解抑郁
Translational Psychiatry[IF:5.182]
① 社会挫败应激(SDS)显著增加小鼠肠道β-变形菌纲和黄杆菌纲细菌含量,降低梭菌纲细菌,在种水平上,SDS显著增加罗伊氏乳杆菌(L.reuteri)含量;② SDS小鼠肠道菌群α多样性无变化,β多样性随SDS时间延长而增加;③ SDS小鼠粪便中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 )含量显著增加,而血浆中麦角硫因无变化;④ 罗伊氏乳杆菌与麦角硫因含量显著相关,麦角硫因由罗伊氏乳杆菌产生;⑤ 口服麦角硫因可显著改善SDS导致的社会回避行为及睡眠异常。
Ergothioneine, a metabolite of the gut bacterium Lactobacillus reuteri, protects against stress-induced sleep disturbances
05-28, doi: 10.1038/s41398-020-0855-1
【主编评语】随着生活压力不断增大,越来越多的人群患上了心理疾病,其中重度抑郁症(Major depressive disorder,MDD)就是一类常见的情绪障碍疾病,是由患者个体的遗传系统异常或获得性环境的变化引起的情绪功能障碍。尽管有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变化可引发或改善抑郁症,但由于菌群代谢产物的数量稀少且易被代谢的特点,使得在代谢物水平的研究受到了极大限制。发表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上的一项研究,分析了社会挫败应激(SDS)小鼠模型肠道菌群和代谢物变化,发现SDS显著增加肠道罗伊氏乳杆菌(L.reuteri)及其产生的麦角硫因(ergothioneine )含量,且口服麦角硫因可显著改善SDS导致的社会回避行为及睡眠异常,表明了肠道细菌在治疗情绪障碍疾病中的巨大潜力。
1.5万名早产儿的RCT荟萃分析:益生菌干预效果如何?
Gastroenterology[IF:19.233]
① 纳入63项随机对照试验,共15712名早产儿,分析益生菌干预的有效性;② 乳杆菌+双歧杆菌,可降低44%的全因死亡风险;③ 乳杆菌+双歧杆菌、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罗伊氏乳杆菌、鼠李糖乳杆菌,分别可降低65%、69%、45%、56%的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风险;④ 乳杆菌+双歧杆菌+布拉酵母,可使达到全肠内喂养的天数平均减少3.3天;⑤ 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或罗伊氏乳杆菌,可分别减少13和7.89天的住院时间;⑥ 上述结论的证据可信度均为中高。
Probiotics Reduce Mortality and Morbidity in Preterm, Low Birth Weight Infant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Network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Trials
06-24, doi: 10.1053/j.gastro.2020.05.096
【主编评语】《Gastroenterology》最新发表的文章,对超过1.5万名早产儿的益生菌干预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了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比较单菌株和多菌株益生菌在改善早产儿临床结局(全因死亡、严重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脓毒症、喂养不耐受、减少达到全肠内喂养的天数、减少住院天数)方面的有效性,表明一或多种乳杆菌益生菌与双歧杆菌益生菌的联合使用,显示出比其它益生菌干预更好的效果。
益生菌缓解质子泵抑制剂诱导的小肠损伤
Gut Microbes[IF:7.823]
① 60%果糖饮食+阿司匹林可诱导小鼠的小肠损伤,PPI(奥美拉唑)处理可恶化;② 服用奥美拉唑的健康人的粪便菌群失调,双歧杆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约40%;③ 相似地,高果糖饮食+阿司匹林+奥美拉唑可显著减少小鼠空肠中的双歧杆菌属而增加Akk菌,从而降低空肠黏液层厚度,并减少空肠杯状细胞;④ 两歧双歧杆菌G9-1处理可抑制Akk菌的生长,恢复空肠的黏液层厚度及杯状细胞数量,降低炎症因子/趋化因子的水平并诱导Treg,从而缓解小肠损伤。
The protective effect of Bifidobacterium bifidum G9-1 against mucus degradation by Akkermansia muciniphila following small intestine injury caused by a proton pump inhibitor and aspirin
06-09, doi: 10.1080/19490976.2020.1758290
【主编评语】质子泵抑制剂(PPI)虽然可缓解上消化道损伤,但可能恶化阿司匹林诱导的小肠损伤。《Gut Microbe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高果糖饮食+阿司匹林诱导的小鼠小肠损伤模型中,PPI可减少小肠中的双歧杆菌属并增加Akk菌,以促进黏液层降解,减少杯状细胞数量,从而恶化小肠损伤。两歧双歧杆菌G9-1(一种常用于人体的益生菌)处理可通过抑制小鼠小肠中Akk菌的生长,以缓解PPI诱导的上述表型的恶化。
国内团队:揭示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相关的肠道菌群紊乱
Clinical Science[IF:5.237]
① 分析52例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和40位健康对照的肠道菌群,发现两者肠道菌群的α和β多样性具有显著差异;② 韦荣氏球菌属、Paraprevotella、奈瑟菌属、伦黑墨氏菌属等4种肠道细菌可用于区分未经治疗的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和健康人,且精确度最高;③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肠道产生短链脂肪酸的能力明显降低,导致血清脂多糖水平升高;④ 将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粪便菌群移植到小鼠,导致小鼠的总甲状腺素水平下降。
Gut dysbiosis i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hypothyroidism with interaction on gut-thyroid axis
06-10, doi: 10.1042/CS20200475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与甲状腺疾病相关,包括甲亢、慢性甲状腺炎、甲状腺结节和甲状腺癌。《Clinical Science》最近发表来自山东省立医院团队的文章,揭示了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肠道菌群明显发生变化,而粪菌移植表明肠道菌群的改变会影响小鼠的甲状腺功能。这有助于我们对于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疾病的理解,或为发展抗生素的联用治疗策略提供参考。
Cell:牙周炎“坏细菌”加剧肠道炎症的双重机制
Cell[IF:36.216]
① 牙周炎症可加剧小鼠的肠道炎症;② 牙周炎导致口腔中的致病共生菌增多,包括多种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细菌;③ 这些大量积累的致病共生菌可被摄入并在发炎的肠道内异位定植,激活结肠单核吞噬细胞的炎性体介导的IL-1β生成,增加炎症反应;④ 另一方面,牙周炎可诱导在口腔中产生与口腔致病共生菌反应的Th17细胞;⑤ 结肠炎期间,这些Th17细胞可迁移至发炎的肠道,被移位至肠道的口腔致病共生菌激活,加重肠道炎症。
The Intermucosal Connection between the Mouth and Gut in Commensal Pathobiont-Driven Colitis
06-16, doi: 10.1016/j.cell.2020.05.048
【主编评语】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口腔中的致病共生菌可能是一些疾病(特别是肠道疾病)的重要诱因和帮凶。《Cell》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牙周炎导致的口腔致病共生菌增多,能加剧结肠炎。一方面,这些“坏细菌”在口腔炎症时大量积累,可移位到发炎的肠道中定植下来,直接增加肠道的炎症反应;另一方面,牙周炎发生时,这些菌还能通过诱导能迁移至肠道的致病性Th17细胞,来间接加剧肠道炎症。这些发现说明,口腔和肠道在菌群和免疫两个层面上都是紧密相连的,保护肠道健康一定不能忽视口腔健康。
Cell子刊:肠道5-羟色胺降低肠道病原体的毒性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5.753]
① 神经递质5-羟色胺降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和鼠柠檬酸杆菌(小鼠EHEC模型)的毒力基因表达;② 膜结合组氨酸感受器激酶CpxA是细菌的5-羟色胺受体;③ 5-羟色胺诱导CpxA去磷酸化,导致转录因子CpxR失活,从而调控毒力基因,特别是肠细胞脱落位点(LEE)的基因;④ 增加肠道5-羟色胺可减少LEE表达,减少小鼠的柠檬酸杆菌负荷,而抑制5-羟色胺合成则增加发病率,降低宿主存活率;⑤ 其他肠道细菌也含有CpxA,该信号或参与调节其他病原体感染。
The Serotonin Neurotransmitter Modulates Virulence of Enteric Pathogens
06-09, doi: 10.1016/j.chom.2020.05.004
【主编评语】神经递质5-羟色胺主要在胃肠道中合成并分泌到肠腔,随后被5-羟色胺转运体SERT清除,5-羟色胺如何影响肠道菌群目前尚不清楚。《Cell Host & Microbe》最近发表的文章,发现肠道5-羟色胺降低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毒力基因表达,减少发病率,提高宿主的生存率。这表明5-羟色胺激动剂或是治疗干预肠道细菌疾病的潜在策略。
外源精氨酸调控肠道致病菌的毒力
PNAS[IF:9.58]
① 外源精氨酸对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的生长是非必需的,但通过转录因子ArgR上调毒力基因的表达,缺失精氨酸转运蛋白ArtP则降低毒力基因的表达;② ArgR同样介导柠檬酸杆菌毒力基因的表达,这对柠檬酸杆菌感染小鼠非常重要;③ 柠檬酸杆菌感知的精氨酸并不来源于食物;④ 柠檬酸感染的高峰期,结肠中精氨酸浓度的增加与宿主的SLC7A2精氨酸转运体的下调相关,结肠精氨酸浓度的增加促进柠檬酸杆菌毒力基因的表达;
l-Arginine sensing regulates virulence gene expression and disease progression in enteric pathogens
05-14, doi: 10.1073/pnas.1919683117
【主编评语】微生物、宿主和食物源性代谢物/信号可显著影响肠道致病菌的毒力。PNAS最近发表的文章,发现外源精氨酸通过感知蛋白ArgR上调肠道致病菌EHEC和柠檬酸杆菌的毒力基因表达,调控肠道相关感染疾病进程。该发现揭示出精氨酸不仅是宿主对病原体免疫响应的重要调节因子,而且直接影响细菌的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