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蓝光眼镜”:蓝光防没防住,保护是否过度?

佩襄 其他 1.6K+

百度指数显示,2020年2-4月“防蓝光眼镜” 的搜索指数,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防蓝光眼镜往往被打上“抗疲劳”“抗辐射”“防近视”“健康护眼”等标签。蔡建奇曾带领团队对四十多款防蓝光眼镜进行调研,发现约有20款存在问题,主要出现“过度防护”和“该防的不防”两大问题。自防蓝光概念兴起以来,防蓝光领域一直缺乏统一标准,虚假宣传、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屡有发生。新国标将蓝光划分为4种不同波长的光谱范围,分别制定了光透射比要求,以此保护人体。

防蓝光眼镜.jpg

 

抗辐射、防近视、网课好伴侣……一提到防蓝光眼镜,这些眼花缭乱的广告语就会浮现眼前。

一对薄薄的直径约75毫米的镜片,真有如此魔力?蓝光究竟是什么洪水猛兽,真需防蓝光吗?

防蓝光眼镜的工艺主要指在镜片处镀膜反射蓝光,以及在镜片基材里添加蓝光吸收剂来过滤蓝光。

不得不承认,防蓝光眼镜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又坐上了流量宝座。百度指数显示,2020年2-4月“防蓝光眼镜”一词的搜索指数,创下201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一位广州眼镜批发市场的店主对南方周末记者说,疫情期间学生们都在家对着手机、电脑上网课,家长担心电子产品的蓝光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就来给孩子买防蓝光眼镜。

其实,自2010年前后防蓝光概念兴起以来,中国在蓝光防护膜领域一直缺乏统一的国家标准,虚假宣传、质量不达标的情况屡有发生。

2020年7月1日起,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蓝光防护膜的光健康与光安全应用技术要求》国家标准正式实施。该标准把蓝光划分成4种不同波长的光谱范围,并分别制定了光透射比的要求。

“希望能有效规范市场,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科学看待蓝光。”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蔡建奇研究员说。

-1-火爆的“护眼神器”

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因为疫情而走上流量巅峰的防蓝光眼镜,目前主要通过线下眼镜门店与线上电商平台两大渠道销售,但销售话术大同小异。

走进华南地区最大的眼镜批发市场广州眼镜城,1至4层被划成一个个十几平方米的眼镜店,几乎每家都在售卖被称为“护眼神器”的防蓝光眼镜或镜片。

根据不同的镜片材质和镀膜技术,防蓝光眼镜的售价从数十元到数千元不等,一般比普通眼镜高15%至30%左右,有的甚至高50%,即便如此,“十个来买眼镜的人里面,有八九个都是买防蓝光的”。

眼镜店员工推销时,主要强调电子屏幕的蓝光“有害”“伤眼”,并且经常用蓝色激光笔照射防蓝光和普通镜片,透过前者,蓝光的斑点小且弱,后者的斑点大且亮。

而在线上电商平台,防蓝光眼镜往往被打上“抗疲劳”“抗辐射”“健康护眼”等标签,有的具备变色、远近两用等功能,有的重点面向老人和青少年群体。

南方周末记者在淘宝网搜索“防蓝光眼镜”,销量前十名的防蓝光眼镜月销量都超过了1万件,其中,销量最高的一款月销量超过4.5万件。不少购买者留言称,“这下不怕整天盯着电脑工作啦!”

此外,一些防蓝光眼镜小品牌还主打“防近视”。不过,JINS睛姿、帕莎、LOHO等知名眼镜品牌的客服人员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防蓝光眼镜主要作用在于阻隔蓝光,无法防止视力下降。

值得一提的是,互联网公司小米也在2017年推出了防蓝光眼镜,目前有两款不同阻隔率的防蓝光眼镜在天猫旗舰店销售。该店客服人员称,“防蓝光眼镜不能防近视但不会让眼睛疲劳”,目前没有防蓝光检测报告可提供。

一家国内知名镜片品牌的市场部负责人介绍,从销售份额来看,2017年防蓝光镜片占该公司总出货量的15%,2019年这个比例迅速上升到1/3左右;从绝对销量来看,2018年、2019年较上一年增幅都超过80%。

“今年一季度的镜片总销量是负增长的,但是防蓝光镜片却同比增长了30%。”该负责人透露。

 -2-“过度防护”和“该防的不防”

一边是消费者对防蓝光镜片的需求高涨,另一边则是层出不穷的镜片质量问题。

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视觉健康与安全防护实验室蔡建奇研究员不无担忧地说道,防蓝光眼镜有一定的技术门槛,技术要求高的防蓝光镜片研发成本较高,验光要求也非常严格

不同颜色的光线分别对应不同波长的光谱范围,波长越短能量越强。可见光区指的是波长380纳米到780纳米之间,蓝光区一般指400纳米到500纳米,而380纳米到400纳米是蓝光和紫光的过渡区,有时也会被并到蓝光区。

蔡建奇介绍,所谓“有害蓝光”,一般指的是445纳米以下的高能短波长蓝光,长期暴露在高光强的短波长蓝光下,视网膜细胞会出现去极化、细胞活力下降甚至细胞凋亡的情况,“从而可能引起黄斑变性等多种眼科疾病,导致我们看不清、看不见东西”。

高能蓝光需要被阻隔来保护眼部,但日常生活中接触的蓝光光源,如LED照明产品或电视LED显示屏等,经过技术进步,蓝光的峰值波长基本在450纳米到460纳米之间,人们正常使用的情况下,不会出现“蓝光危害”

2019年6月,蔡建奇曾带领团队对四十多款防蓝光眼镜进行调研,发现约有20款存在问题,主要出现“过度防护”和“该防的不防”两大问题。

“‘过度防护’指的是把波长400纳米到500纳米的蓝光全部屏蔽,相当于所有的蓝光都进不来了。”蔡建奇认为,这样做一方面会导致镜片颜色偏黄,可能加剧视疲劳。

另一方面,波长455纳米到490纳米之间的蓝光,本可以影响褪黑素的分泌来调节生物钟,但该段蓝光被镜片屏蔽后,反而可能会影响正常作息。

“该防的不防”指的是镜片厂家没有很好地阻隔波长415纳米到445纳米之间的蓝光,“这个波段是企业真正最该防护的,因为我们人眼对这个波段耐受度最低”。

地方质监部门的调查结果也印证了蔡建奇的担忧。据长江日报报道,2017年,武汉市质监局采集的30批次防蓝光眼镜样品中,有一半样品的高能蓝光透射比达到9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98%,这意味着这些样品几乎没有防蓝光效果。

-3-蓝光不是造成近视的罪魁祸首

疫情期间,不少家长寄望于防蓝光眼镜防止小孩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带来的近视问题,而一些镜片企业的宣传也迎合了这种消费心理。

中山大学眼科中心眼健康管理部主任于水明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近两年她看到许多防蓝光眼镜宣称具有预防青少年近视功能,“但到目前为止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近视的进展与蓝光存在关联”。

她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近视的成因分为先天因素和后天环境因素。对前者,医生能做的有限;对后者,青少年近视主要是因为缺乏户外活动、用眼习惯差。

在于水明看来,只有本身具有眼部基础疾病或是一天到晚对着电子屏幕的人,才有必要遵医嘱采取一些防蓝光的手段。如果佩戴不合格的防蓝光眼镜,反而会带来透光性差、成像不清晰、加剧眼疲劳等问题。

2020年7月13日,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提示称,蓝光不是造成近视的“罪魁祸首”,所谓“防蓝光产品”预防近视缺乏科学依据,部分商家涉嫌虚假夸大宣传。防蓝光产品数量众多,质量参差不齐,电子产品自带的护眼模式在防蓝光方面,效果优于防蓝光贴膜。

之前的1月16日,美国眼科学会在官网发布文章指出,使用电子产品造成的眼干眼涩,和我们用眼习惯相关(比如离屏幕过近,使用时间过长等),和蓝光本身无关;短时使用电子产品不会对眼部造成任何伤害。

至于,长时间面对电子产品发出的蓝光,这样的累积效应会否危害眼部健康?蔡建奇表示,目前还没有特别明确的科学定论,科研人员对蓝光的认识也处于不断认知探索的过程中,高光强长时间的蓝光辐射可能会存在中长期的影响,“从这个角度来考虑的话,可以考虑适度防护”。

-4-标准缺乏,十年乱战

一名镜片行业的业内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指出,防蓝光领域长久以来缺乏统一标准,也间接导致了防蓝光镜片的“混战”。

南方周末记者查询公开资料发现,在2020年7月1日国标出台之前,仅有广东省在2017年底出台过国内首个防蓝光眼镜片透射比相关的地方标准,截至2020年6月,山东省防蓝光眼镜片的地方标准还处于评审评议程序中。

长期研究光生物机理的蔡建奇解释,这是因为电子产品的蓝光是一个新概念,和半导体LED技术全面普及同步兴起,涉及了包括镜片行业在内的许多行业,“我们和很多团队近十年开展研究蓝光对人体的影响,整个行业对新生事物的认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前述镜片行业的业内人士向南方周末记者回忆,中国防蓝光眼镜的研发和生产大约是2012年到2014年之间完成的。“那个时候,大家对蓝光了解不是很多,只知道LED灯、LED电视的蓝光比较强,而蓝光波长短能量高,可能对人眼有伤害,所以要防蓝光。”

迄今为止,眼镜镜片的防蓝光技术大概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就是镀膜,用膜层反射的原理针对有害蓝光所处的波段进行镀膜设计,减少蓝光对眼球的伤害,“明月、依视路、蔡司、万新等都是走类似的路子”。

2017年前后第二代技术出炉,厂家采取了双重防蓝光的手段,即除了镜片镀膜外,在镜片的基材中添加了能吸收有害蓝光的特殊材料,“雅诗兰黛的抗蓝光眼霜也是用的同款材料”。这种吸收剂,当时只有日本能生产,每吨约为500万美元。2019年前后,国内才出现了可靠的替代材料。

如今,防蓝光进入3.0时代。多家品牌更聚焦于消费者使用眼镜的不同场景,推出了不同蓝光阻隔率的眼镜。前述小米的防蓝光眼镜正是如此,50%蓝光阻隔率的Pro版眼镜,月销量约是40%蓝光阻隔率的日常版眼镜的两倍。

南方周末记者在中国知网检索发现,从2014年开始就有文章指出消费者防蓝光存在误区,而2017年是讨论防蓝光眼镜的高峰期,不少文章都对“护近视”“缓解眼疲劳”等常见广告语进行了辟谣。但随着人们花费在电子产品上的时间增长,一些规模较小的防蓝光眼镜品牌,仍然利用消费者对蓝光的恐慌心理,重复着过去的套路。

-5-国标出台,填补空白

针对行业现状,新国标正式提出,对波长385纳米到415纳米(不含)之间的蓝光,光透射比要求在75%以下;波长415纳米到445纳米(不含)之间的蓝光,光透射比要求在80%及以下;波长445纳米到475纳米(不含)之间的蓝光,以及波长475纳米到505纳米(不含)之间的蓝光,光透射比要求在80%以上。

简言之,对于波长越短、能量越大的高能蓝光,国家标准要求防护产品的阻隔率越高,以此来保护人体。

此次国标主要起草人的蔡建奇,亲历了2018年起草、2019年12月发布、2020年7月实施的整个过程。蔡建奇透露,他们联合了温州医科大学、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空军总医院、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等眼科、皮肤科、半导体发光等领域的优势单位共同制定。

“我们的目标是有效保障消费者的健康和安全,有效规范市场。”该标准设置了光安全和光健康要求后,个别企业也发出了反对的声音,蔡建奇将其归结为技术达不到光透射比要求或是技术迭代跟不上。

前述国内知名镜片品牌企业市场部负责人透露,行业内,镜片企业往往参照防蓝光的国际标准ISO和轻工行业标准QB/T2506《眼镜镜片光学树脂镜片》来选择相关参数。和此次新标不同的是,《眼镜镜片光学树脂镜片》的防蓝光标准是只针对镜片行业来制定的,对蓝光相应波长范围内的蓝光危险系数罗列得更加细致。

“虽然这只是国家推荐的参数标准,不作为强制性的要求,但对于我们眼镜企业来说,至少有一把尺子了。”该负责人看来,国家标准不难达到,“基本上我们知道名称的厂家生产出来的镜片都能满足这个要求,但是对于一些规模较小、技术较弱的小企业小工厂来说,日子就不好过了。”

该负责人认为,此次国家标准更加侧重于光安全、光健康的测试方法和光透射比的“最低要求”,虽然只考虑了蓝光防护膜,未对镜片基材的蓝光吸收剂作出规范,但已经一定程度上可以让生产企业有据可查、规范生产,也有利于消费者选择符合国家规范的合格产品。

“未来如果国家能出台一个直观的分级认证,或许对消费者更加有意义。”该负责人说,“就像我们的家用电器,有能耗1、2、3级之分,如果防蓝光镜片也分质量优劣等级,消费者就很容易知道哪种级别的防蓝光镜片更好。”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