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杀率第一!救死扶伤的医生却救不了自己

佩襄 医学 1.8K+

疲惫的医生.jpg/

2018年 5 月 8 日,美国精神病学会(APA)公布了一份调查,称美国医生的自杀率是所有职业中最高的,为 28~40/10 万,是世卫组织公布的 2015 年美国普通人群自杀率 12.6/10 万的两倍多。情绪紊乱、酗酒和滥用药物是医生自杀最常见的原因。

5 月 23 日,Medscape 就这个话题也做了一项民意测验。被调查者中 65% 的医生、41% 的高级临床注册护士,还有 38% 的医学生,他们表示曾知道有过或现在身边仍有医生自杀或者尝试自杀。大部分被调查者列举的自杀原因前三分别是职业耗竭(burnout)、抑郁(depression)和压力(stress)。

在4月月,美国纽约大学 Langone Medical Center 的一位四年级医学生和一位住院医师在一周时间内双双自杀。Medscape 表示随着每日一例成功的自杀案例,美国医生成为了众多职业中自杀率最高的。

纽约哈莱姆医院中心精神病学项目的坦瓦尔(Tanwar)博士和研究人员告诉美国医疗健康服务网站WebMD说,医生的自杀率高于军队的自杀率,这是高压力职业。每10万名医生中,就有28-40人自杀,是普通人群的2倍以上。男医生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1.41倍,女医生的自杀率是普通人群的2.27倍。

尽管在美国,医生的收入远高于其他许多行业,但昂贵的学费让大部分医学生都背负了上万美元债务。要想拿到行医执照,一步也不能错,24小时以上工作无休是住院医生的生活常态,而每个月轮换一个科室也给他们带来焦虑。学生总是会担心自己在轮换科室的某个环节出错,可能就再也没机会当医生,更别提偿还巨额贷款了。频繁的考试也让这群年轻人时刻背负着压力。

即便艰难通过重重挑战,顺利拿到了行医执照,这群人背上的担子依然无法放下。流水作业让他们不堪重负。面对诊室门口排着的长队,医院行政部门总是会要求医生尽可能多地接待病人。要是医生看病的速度慢,就会被批评“效率差”。

由于每天每时每刻与死亡打交道,一些医生尤其是急诊科医生患上了职业创后应激障碍。病人的死亡,往往带给他们无法承受的痛苦。即便整个救治过程没有任何问题,但一些医生始终无法原谅自己,而自杀是他们自我惩罚的最终方式。

总之面临的竞争压力、长时间工作、医疗事故诉讼和多年教育带来的潜在沉重债务,医生们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看国内

2016年11月1日上午7点多,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东院)6楼楼梯处,该院一名骨科医生被发现死亡。死者男性,46岁。警方目前已排除他杀,初步了解死者生前疑似患有抑郁症。

2015年6月15日,南通大附院放疗科的一名45岁副主任医师仇某,从自家顶层阁楼跳下。 仇某早年毕业于南通医学院,2003年南通大学硕士毕业,刚刚又获得博士学位。

2015年3月31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周某在家中自杀身亡。

大多数中国外科医生的一天是这样的:6点起床,6:30出家门,7:30前查完房并开完医嘱,8:30开始一直看门诊。午餐10分钟内吃完,然后进手术室,16:30出来后再去病房走一遍,整天的休息时间也就是手术之前助手在消毒时,几乎没有节假日和没有休息日。

医生的成长周期很长:大学本科5年,3年硕士,3年博士,从幼儿园算起一共26年的教育,拿到博士学位就30岁了,而这时还只是一个一般的医生,等完成住院医师、专科医师等等的训练,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这时,已快40岁了。

国家对医生的要求是学术和临床两头干,医生常把这个要求称为“五个量”,即工作量、手术量、门诊量、文章量、课题量。不仅如此,医院的职称评定还可以用“马拉松”形容,7年医学院硕士毕业后,从住院医师到主治医师至少6年,主治医师到副主任医师也最少6年,我们所看到的主任医师,至少是毕业后25年才能享受的资格。

三甲医院的医生,都是在学校里经历了无数轮的PK。而要想在高手云集的大医院里有一席之地,需要不断做医学、教学、科研等工作。医学的职业是永无止境的,要不停地学习,稍微一停就落后了。但是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有体力透支的时候。

医学是一个特殊的科学,面对生命无可复制,面对个体各有特点,疾病谱的变化,细菌的变异,技术的更替,无一不需要医生在短时间内精确掌握海量的知识。虽然有团队,但每一医生在面对病人时都需要及时的判断,有效的跟进。医学容不得失误,因为一旦失误,对每个个体将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所以,这个行业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同时这个行业在做出任何判断的瞬间都独立的,越是成长越要付出更多的责任与担当,无法获得感情上的指引和支持。而人不可能不犯错误,研究表明,一个医生每6年左右,就可能会犯一次致命的错误,内科医生对病情判断的失误,外科医生手术操作的失误,都注定医生会更多地陷入职业的自责,与纠错时内疚,抑郁、焦虑相伴而生。也许,更多地躲在无人见到的深夜里忏悔,无助,孤立,茫然--“这就是我们的文明社会培养它的治愈者的模式。”

而医生这个职业,在当今国内的医疗环境里,所面对的非议与毁誉,以及执业的风险与压力,是不是更加深了执业的抑郁,为潜在的自杀风险因素呢?

根据2010年一项调查显示,全国有28%的医护人员有焦虑、烦躁感,12%的医护人员患有抑郁症。80%的医卫人员有疲劳感、40%以上的医卫人员缺乏工作中的成就感、28%的医护人员有焦虑感、烦躁感,还有12%的医护人员已经患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症。

几乎所有的人,都寄希望花很少的钱或不花钱,获得最佳的医疗服务,一旦这一目标不能实现,偏将矛盾转化到医生头上,医患矛盾看似简单的社会关系,有着复杂而深层次的社会背景。同时中国目前医院的生存方式,医院几乎自给自足,每家医院都在人力成本上做文章,医生普遍在超负荷工作和运转,得不到充分的休息和放松。

据媒体2016年8月调查显示,中国医务工作者的精神健康状况不容乐观,高达73.5%的医务人员处于不同程度的疲惫状态,更有7%医务人员认为目前状态很糟糕,度日如年。当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累加到极致,医生这一群体,看似强大的内心世界,即刻会被击溃,还此刻谁会发现医生也需要关心呢?医生又一次成了最会被人遗忘的群体。毕竟,他们也是普通人!只是被赋予了“医生”的称谓,所以认为他们百毒不侵了!悲剧往往由此而生!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