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二甲双胍降糖效果不好?可能是一种菌群代谢物在捣乱

佩襄 肠道 1.3K+

肠道微生物.jpg


上海交大:罗望子种子多糖或具有益生元特性

Carbohydrate Polymers[IF:7.182]

① 使用高通量测序评估罗望子种子多糖(TSP)在体外胃肠道的动态消化,以及对肠道菌群组成的影响;② 消化后,TSP的分子量保持稳定,产生小部分还原糖;③ 发酵过程中,TSP的总碳水化合物减少,短链脂肪酸(SCFA)增加;④ 发酵后增加了总、非支链SCFA(尤其是丙酸和丁酸)含量,抑制了致病菌(埃希氏菌和多雷亚菌),促进了有益菌(乳酸菌,副拟杆菌,普氏菌属和粪杆菌)的增殖;⑤ TSP呈现潜在的益生元功能,包括减肥、抗炎和保护肠上皮屏障。

Dynamic digestion of tamarind seed polysaccharide: Indigestibility in gastrointestinal simulations and gut microbiota changes in vitro

03-18, doi: 10.1016/j.carbpol.2020.116194

【主编评语】上海交通大学吴艳团队研究成果。文章采用体外胃肠道模拟消化以及粪菌体外发酵体系,探究罗望子种子多糖(TSP)的消化代谢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只有少量TSP在消化道转化为还原糖,大部分TSP到达肠道,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产生短链脂肪酸(SCFA)。同时,菌群组成结构也发生变化,有害菌减少,有益菌增殖。因此,文章认为,TSP具有益生元特性。

 

案例报道:粪菌移植改善阿尔兹海默症

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IF:6.871]

① 一名82岁的AD患者因CDI而入院治疗;② 患者接受了单次粪菌移植,其85岁的妻子作为供体,移植后CDI症状缓解,2个月后的粪便检测连续呈阴性;③ 粪菌移植后2个月,患者的MMSE评分从20分(轻度认知障碍)提升至26分(认知功能正常);④ 粪菌移植后4个月,患者报告了记忆的持续改善(可记起女儿的生日,治疗之前无法回忆),且AD症状无显著进展;⑤ 粪菌移植后6个月,患者报告了情绪的显著改善,MMSE评分升至29分。

Rapid improvement in Alzheimer’s disease symptoms following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a case report

06-30, doi: 10.1177/0300060520925930

【主编评语】Journal of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个案例报道,一名因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CDI)而住院治疗,同时患有阿尔兹海默症(AD)的82岁老年患者,在接受单次粪菌移植后,在CDI症状完全缓解的同时,记忆、认知、情绪等AD症状均得到了显著改善。

 

Cell子刊:肠道菌群帮助铸就血管内的免疫“防火墙”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5.923]

① 小鼠中,肝巨噬细胞(KC)对血液中的病原体的捕获和清除,需要肠道菌群存在;② 肠道菌群代谢物D-乳酸可通过门静脉进入肝脏,“指挥”KC捕捉并杀灭血液中的病原体;③ 在无菌小鼠和抗生素处理小鼠中,由于缺少这种肠-肝轴对话,导致由KC组成的血管内免疫“防火墙”失效,使得血液内的病原体无法被有效清除,引起感染扩散;④ 给无菌小鼠补充D-乳酸或定殖其产生菌,可恢复KC介导的病原体清除。

Programing of an Intravascular Immune Firewall by the Gut Microbiota Protects against Pathogen Dissemination during Infection

08-17, doi: 10.1016/j.chom.2020.07.014

【主编评语】感染期间,机体需要有效的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从而阻止感染扩散和败血症的发生。在这个过程中,位于肝血窦腔内的肝巨噬细胞(又称枯否细胞)能捕获并清除血液中的病原体,构成了一道血管内的免疫“防火墙”。Cell Host and Microbe上发表的一项新研究使用小鼠模型和体内成像等方法发现,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D-乳酸可促进肝巨噬细胞对血液中的病原菌的清除,从而使得防止感染经血流扩散的免疫“防火墙”更加坚固。

 

长期吸氧诱导的肺部及肠道菌群失调,促进肺损伤

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IF:16.304]

① 在机械通气患者中,高氧可促进患者呼吸道中特定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② 高氧可破坏新生小鼠及成年小鼠的肺部菌群建立,而高氧诱导的肺部菌群失调发生在肺损伤之前;③ 在高氧处理的小鼠中,肺部炎症(IL-1α、TNF-α、IL-17等炎症因子的水平)与肺部菌群的α-多样性相关;④ 高氧处理可导致小鼠肠道菌群失调,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也与肺部炎症水平显著相关;⑤ 在无菌小鼠或抗生素处理后的小鼠中,高氧诱导的肺损伤显著降低。

Lung and gut microbiota are altered by hyperoxia and contribute to oxygen-induced lung injury in mice

08-12, doi: 10.1126/scitranslmed.aau9959

【主编评语】吸氧可诱导动物的严重肺损伤,并与患者较差的临床预后相关。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高氧可促进机械通气患者呼吸道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生长,并导致小鼠的肺部菌群失调。在小鼠中,高氧诱导的肺部菌群及肠道菌群失调与肺部炎症密切相关,抗生素处理或在无菌小鼠中,高氧诱导的肺损伤得到明显的保护。

 

胰岛素与癌症有何关联?(观点)

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11.641]

① 以高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与癌症风险增加和癌症相关死亡率增加相关;② 目前有5.6%的癌症归因于肥胖和2型糖尿病等高胰岛素血症;③ 胰岛素是一种生长因子,可在体外有效刺激癌细胞生长,因此胰岛素过量被认为是促癌因子;④ 长期暴露于内源性高胰岛素血症可能会增大外源性胰岛素治疗的促癌作用;⑤ 除胰岛素敏感性肿瘤外,还可能存在胰岛素依赖性肿瘤,即恶性细胞显示出胰岛素依赖的生长和存活。

Rethink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sulin and Cancer

06-26, doi: 10.1016/j.tem.2020.05.004

【主编评语】胰岛素既是一种主要的代谢激素,也是一种对所有细胞都有有丝分裂作用的生长因子,后者在胰岛素受体过表达的恶性细胞中表现得更为明显。以高胰岛素血症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肥胖、2型糖尿病和代谢综合征)患者中,多种癌症的发病率和癌症相关死亡率增加。随着全球代谢性疾病发病率的上升、胰岛素及其类似物在糖尿病治疗中的广泛应用,胰岛素与癌症的关系已成为一个临床相关问题。但临床研究尚未阐明高胰岛素血症对癌症发生和预后的影响程度。为更好地理解这一问题,需要改进科学方法,更仔细地考虑高胰岛素血症和癌变的相关机制。Trends in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发表的观点文章对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回顾,推荐专业人士参考。

 

Nature:限制特定氨基酸摄入的抗癌机制

Nature[IF:42.778]

① 在缺乏丝氨酸的情况下,SPT可利用丙氨酸作为底物,催化具有抗癌作用的脱氧鞘脂的产生;② 靶向抑制线粒体丙酮酸载体可促进丙氨酸氧化,以减少脱氧鞘脂合成,从而促进肿瘤细胞的非粘附生长,与直接抑制SPT的效果类似;③ 限制饮食中的丝氨酸和甘氨酸可诱导脱氧鞘脂的积累,同时抑制了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肿瘤的生长,而药物抑制SPT可恢复肿瘤生长;④ 抑制磷酸甘油酸脱氢酶以减少循环中的丝氨酸,可导致脱氧鞘脂的积累并抑制肿瘤生长。

Serine restriction alters sphingolipid diversity to constrain tumour growth

08-12, doi: 10.1038/s41586-020-2609-x

【主编评语】丝氨酸、甘氨酸及其它非必需氨基酸对于肿瘤进展至关重要,抑制这些氨基酸的摄入或可作为肿瘤的潜在疗法。来自Nature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揭示了限制膳食丝氨酸摄入的抗癌机制:丝氨酸棕榈酰转移酶(SPT)在缺乏丝氨酸的情况下利用丙氨酸合成脱氧鞘脂,而先前的研究表明后者(如脱氧鞘氨醇)具有抗癌作用。在小鼠异种移植模型中,抑制SPT可恢复因限制丝氨酸及甘氨酸摄入而受抑制的肿瘤生长,减少循环中的丝氨酸水平则可促进脱氧鞘脂累积并抑制肿瘤生长。

 

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长期抗炎饮食或可改善乳腺癌的预后

npj Breast Cancer[IF:6]

① 纳入1064名乳腺癌患者,中位随访14.6年,通过问卷评估评估饮食及补充剂的摄入,并以此计算校正能量后的饮食炎症指数(E-DII);② 随访期间,共有296例全因死亡及100例乳腺癌特异性死亡;③ E-DII评分与更高的全因死亡率风险显著相关(p=0.049),并与更高的乳腺癌死亡率相关(p=0.13);④ E-DII评分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显著的非线性剂量效应正相关;⑤ 诊断后的E-DII评分与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呈显著正相关。

Long-term anti-inflammatory diet in relation to improved breast cancer prognosis: a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08-13, doi: 10.1038/s41523-020-00179-4

【主编评语】来自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任国胜团队与向廷秀团队在npj Breast Cancer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1000名乳腺癌患者随访近15年,发现饮食炎症指数越高,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及乳腺癌死亡风险越高,而诊断后的饮食炎症指数也与全因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提示,长期摄入抗炎饮食或可作为改善乳腺癌患者预后的策略。

 

多吃谷物及膳食纤维或降低膀胱癌风险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766]

① 纳入1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进行汇总分析,共包含574726名受试者,其中3214名发展出膀胱癌;② 更高的总全谷物摄入与更低的膀胱癌风险显著相关,每日增加5g全谷物摄入的膀胱癌风险比为0.97;③ 精制谷物的摄入与膀胱癌风险无显著关联;④ 总膳食纤维摄入与膀胱癌风险呈显著负相关,每日增加5g膳食纤维摄入的膀胱癌风险比为0.96;⑤ 对比摄入量最低的受试者,全谷物摄入量及膳食纤维摄入量均为最高的受试者的膀胱癌风险降低28%。

Grain and dietary fiber intake and bladder cancer risk: a pooled analysis of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08-10, doi: 10.1093/ajcn/nqaa215

【主编评语】全谷物及膳食纤维的高摄入与胰岛素抵抗及炎症风险的降低相关,后两者为癌症的潜在诱因。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汇总分析了13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的结果,纳入了近60万名受试者的数据,发现更高的全谷物摄入或膳食纤维摄入,均与更低的膀胱癌风险相关,且全谷物及膳食纤维对膀胱癌的保护性作用具有协同效应。

 

老年癌症患者应慎用阿司匹林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IF:12.589]

① 纳入1.9万名来自澳大利亚和美国的社区参与者,年龄70以上,无心血管疾病,中位随访时间4.7年;② 服用阿司匹林组和安慰剂组各有981例和952例癌症发生;③ 所有癌症事件的发生率(包括特定的肿瘤类型)两组相当,无显著的统计学差异;④ 阿司匹林与癌症首次发病、局部癌症、血液癌或淋巴瘤风险无关;⑤ 阿司匹林与增加的癌症转移风险、4期癌症发病率、3期癌症死亡风险相关;⑥ >70岁老年人应慎用阿司匹林。

Effect of aspirin on cancer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in older adults

08-11, doi: 10.1093/jnci/djaa114

【主编评语】在一项针对老年人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RCT)中,每日服用低剂量(100 mg)阿司匹林或可导致全因死亡率增加(主要是因为癌症)。与此相反,之前的RCT(主要涉及年轻个体)结果显示,服用阿司匹林可延缓癌症发生。最新发表在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ancer Institute的研究发现,在老年人(>70岁)中,阿司匹林治疗对癌症后期发展有副作用,或加速癌症发展,因此,建议在这一年龄段的患者慎用阿司匹林。

 

阿司匹林或可通过改变肠道菌群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IF:7.515]

① 50名50-75岁的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30名每日口服325mg阿司匹林,20名口服安慰剂,干预6周;② 干预后,阿司匹林组与安慰剂组受试者的粪便菌群中4个分类群的丰度存在差异:普氏菌属、韦荣球菌属、梭菌属XlVa及梭菌属XVIII;③ 分析8个结直肠癌相关分类群及4个阿司匹林相关分类群;④ 随时间进展,相比于安慰剂组,阿司匹林组受试者的Akkermansia菌属、普氏菌属及瘤胃菌科的丰度上升,而Parabacteroides菌属、拟杆菌属、Dorea菌的丰度降低。

Randomised clinical study: oral aspirin 325 mg daily vs placebo alters gut microbial composition and bacterial taxa associated with colorectal cancer risk

08-08, doi: 10.1111/apt.16013

【主编评语】服用阿司匹林与结直肠癌风险降低相关。Alimentary Pharmacology and Therapeutics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50名中老年受试者每日分别口服阿司匹林或安慰剂,干预6周后,两组受试者的粪便菌群组成存在显著差异,且口服阿司匹林可改变部分结直肠癌相关分类群的丰度,提示阿司匹林或可通过调控肠道菌群以降低结直肠癌风险。

 

浙江大学:红肉摄入或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

Clinical Nutrition[IF:6.36]

① 纳入8095名中国高血压患者,平均随访11.4年,期间进行9次饮食记录,评估患者的肉类摄入情况;② 随访期间,共有927名患者死亡;③ 对比红肉摄入量最高及最低的受试者,红肉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④ 对比白肉摄入量最高及最低的受试者,白肉摄入量与全因死亡率呈显著负相关;⑤ 将每天摄入的1盎司红肉用等量的白肉或蛋代替,与全因死亡率分别降低5%及10%相关;⑥ 相比于高血压诊断前,诊断后的红肉摄入量增加与全因死亡率呈显著正相关。

Associations of meat consumption and changes with all-cause mortality in hypertensive patients during 11.4-year follow-up: Findings from a population-based nationwide cohort

07-13, doi: 10.1016/j.clnu.2020.06.040

【主编评语】来自浙江大学的章宇团队在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对8000多名中国高血压患者随访超过10年,发现更多的红肉摄入与更高的全因死亡率相关,而更多的白肉摄入则与更低的全因死亡率相关。如果将红肉摄入替换为等量白肉或蛋,也可能降低患者5%-10%的全因死亡率。

 

多吃动物蛋白或可减少老年人的身体机能衰退

Clinical Nutrition[IF:6.36]

① 纳入1896名50岁以上的受试者,平均随访14.4年,评估受试者的蛋白摄入、功能状态及握力;② 校正体重后,相比于蛋白摄入量较低的受试者,蛋白摄入量更高的受试者的功能评分显著升高;③ 考虑基线骨骼肌量及体育运动后,动物蛋白(而非植物蛋白)摄入与较低的功能障碍风险相关;④ 在久坐者及低骨骼肌量者中,动物蛋白摄入分别降低了29%及30%的功能障碍风险;⑤ 动物蛋白摄入可提升34%(男性)及48%(女性)的握力。

Animal protein intake reduces risk of functional impairment and strength loss in older adults

07-14, doi: 10.1016/j.clnu.2020.06.019

【主编评语】蛋白摄入可降低衰老相关机能衰退的风险。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2000名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进行近15年的随访,发现更高的动物蛋白(而非植物蛋白)摄入量与更低的功能障碍风险及更高的握力相关,提示动物蛋白摄入或可抑制衰老相关的身体机能衰退。

 

早限时禁食可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骨骼肌的营养摄入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766]

① 16名健康男性分为两组,分别接受早限时进食(eTRF,只在8:00-16:00期间进食)或不限制进食时间的对照进食(热量和宏量营养素与eTRF组匹配)干预2周;② 与对照进食相比,eTRF可改善全身胰岛素敏感性并增加餐后骨骼肌对营养素(葡萄糖和支链氨基酸)的摄取;③ eTRF组与对照组有相似的热量摄入减少、体重减轻和身体成分变化,说明eTRF对代谢的改善作用独立于这些因素;④ 骨骼肌是调节eTRF对餐后胰岛素合成代谢敏感性的重要组织。

Two weeks of early time-restricted feeding (eTRF) improves skeletal muscle insulin and anabolic sensitivity in healthy men

07-30, doi: 10.1093/ajcn/nqaa192

【主编评语】改变能量摄入的时间及引入间歇性禁食会对机体代谢产生重要影响。将能量摄入限制在一天的早些时候,即早限时进食(eTRF),是一种新型的间歇性禁食方法。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发表的文章,评估了eTRF对全身和骨骼肌胰岛素和合成代谢敏感性的慢性影响。结果表明,eTRF改善全身胰岛素敏感性,增加骨骼肌葡萄糖和支链氨基酸摄取,并且eTRF的代谢作用与它对减肥的影响无关。本研究结果提示,eTRF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如可提供一种简单易行的饮食干预方式等。

 

健康饮食模式或降低慢性肾病进展及全因死亡风险

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IF:6.618]

① 纳入2403名慢性肾病患者,在最长14年的随访期间,共有855例慢性肾病进展,以及773例死亡;② 通过问卷评估患者的健康饮食指数2015(HEI-2015)、替代健康饮食指数2010(AHEI-2010)、地中海饮食评分及DASH饮食评分;③ AHEI-2010、地中海饮食评分及DASH饮食评分较高的患者,慢性肾病进展的风险显著降低,地中海饮食对慢性肾病进展的保护作用最强;④ 与健康饮食评分最低的患者相比,健康饮食评分最高的患者的全因死亡风险显著降低24%-31%。

Adherence to Healthy Dietary Patterns and Risk of CKD Progression and All-Cause Mortality: Findings From the CRIC (Chronic Renal Insufficiency Cohort) Study

08-05, doi: 10.1053/j.ajkd.2020.04.019

【主编评语】饮食指南建议慢性肾病患者限制钠、钾、磷及蛋白的摄入,但这对于患者来说难以执行,而调整饮食模式是对慢性肾病患者进行饮食干预的另一种方式。American Journal of Kidney Diseases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2000多名慢性肾病患者进行最长14年的随访,发现对健康饮食模式的依从性越高,慢性肾病进展及全因死亡的风险越低,而地中海饮食依从性与慢性肾病进展风险的负相关性最强。

 

膳食锌摄入不足或增加慢性肾病风险

Clinical Nutrition[IF:6.36]

① 纳入7735名肾功能正常的受试者(平均52岁,47.5%男性),基于食物频率问卷评估每日的膳食锌摄入量;② 中位随访11.5年,共观察70617人-年,共发生1409(18.2%)例慢性肾病;③ 在校正多种混杂因素(包括总能量摄入、并存病、人体测量学参数等)后,相比于每日膳食锌摄入最高的受试者(5.6 ± 1.0 mg/1000 kcal),每日膳食锌摄入最低的受试者(3.6 ± 0.2 mg/1000 kcal)的慢性肾病风险显著升高(风险比1.36)。

Dietary zinc intake and incident chronic kidney disease

07-14, doi: 10.1016/j.clnu.2020.07.005

【主编评语】先前的研究表明,膳食锌摄入与心血管疾病及代谢紊乱密切相关。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结果,对近8000名肾功能正常的中年受试者随访超过10年,发现较低的每日膳食锌摄入与较高的慢性肾病风险相关。

 

饮食在痤疮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综述)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IF:5.056]

① 低升糖指数饮食通过降低雄激素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水平、增加IGF结合蛋白-3(GFBP-3)减少痤疮损害;② 乳制品中的乳清蛋白和酪蛋白或通过增加胰岛素和IGF-1水平增加痤疮病变;③ 鱼类和健康油中的Ω-3脂肪酸和γ-亚油酸通过降低IGF-1水平、抑制促炎性白三烯B4合成减少痤疮损害;④ 益生菌通过产生类细菌素抑制物、增加胰岛素和抗炎脂肪酸水平减少痤疮病变;⑤ 不同饮食通过影响口服药物吸收影响痤疮治疗效果。

Effects of Diet on Acne and Its Response to Treatment

08-03, doi: 10.1007/s40257-020-00542-y

【主编评语】痤疮是全球最常见的皮肤病之一,通常与毛囊皮脂腺(pilosebaceous follicles)的过度角质化、皮脂制造增加、痤疮杆菌(Cutibacterium acnes)及发炎有关,另外也跟雄激素的刺激相关。与我们对痤疮的遗传性和激素在痤疮发病中的作用的了解不同,环境因素(包括饮食)在痤疮中的作用是不确定的。近期发表于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Dermatology的一篇综述介绍了饮食与痤疮的关系。尽管对饮食和痤疮的研究存在局限性,但有证据表明,血糖指数(GI)、血糖负荷(GL)、乳制品、膳食脂肪和益生菌可能在痤疮发病及其治疗中发挥作用。相关医务工作者应提醒患者正确选择饮食以增强治疗效果。

 

Cell子刊:二甲双胍降糖效果不好?可能是一种菌群代谢物在捣乱

Cell Metabolism[IF:21.567]

① 在接受二甲双胍治疗但仍然血糖控制不佳的2型糖尿病患者中,肠道菌群代谢物咪唑丙酸的水平较高;② 在小鼠中,预服用咪唑丙酸可削弱之后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③ 咪唑丙酸通过活化p38γ-Akt途径(p38γ是Akt的直接激酶),引起抑制性的AMPK磷酸化,从而抑制了二甲双胍对AMPK的活化作用;④ 用吡非尼酮阻断咪唑丙酸对p38γ的活化,能恢复被咪唑丙酸抑制的二甲双胍降糖效果。

Microbial Imidazole Propionate Affects Responses to Metformin through p38γ-Dependent Inhibitory AMPK Phosphorylation

08-11, doi: 10.1016/j.cmet.2020.07.012

【主编评语】二甲双胍是2型糖尿病的一线治疗药物,但其疗效有比较大的个体差异,可能与二甲双胍对AMPK的活化效果和对肠道菌群的改变情况有关。瑞典哥德堡大学Fredrik Bäckhed团队此前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咪唑丙酸可损伤胰岛素信号促进糖尿病(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47259950),他们团队在Cell Metabolism发表的最新研究发现,咪唑丙酸还能干扰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并揭示了背后的信号通路机制。这些发现扩展了人们对菌群-药物互作的认知,为基于菌群的个体化治疗带来启示。

 

瑞金医院:益生菌影响CD4+ T细胞分化以调控过敏性疾病(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IF:7.349]

① 在动物模型及人体研究中,益生菌可通过减少Th2细胞因子(IL-4、IL-5、IL-13等)、减少IgE、增加IL-10、促进Treg分化等方式,抑制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及荨麻疹等过敏性疾病;② RCT及荟萃分析结果显示,益生菌无法预防儿童及婴儿的哮喘;③ 在几项临床研究中,益生菌表现出了缓解特应性皮炎及过敏性鼻炎的潜能;④ 一项临床研究结果表明,益生菌可缓解IBD患者的食物过敏症状;⑤ 目前尚缺乏益生菌治疗荨麻疹的相关临床研究。

Probiotics as a functional food ingredient in allergic diseases: regulation of CD4+ T helper cell differentiation

07-28, doi: 10.1080/1040841X.2020.1796578

【主编评语】菌群与免疫功能密切相关,在过敏性疾病中起到重要的调控作用。瑞金医院的许春娣团队在Critical Reviews in Microbi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讨论了益生菌在过敏性疾病(包括哮喘、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食物过敏、荨麻疹等)中的潜在作用机制,并介绍了在动物及临床研究中,不同益生菌菌株及组合对这些疾病的干预效果。

 

生酮饮食可有益于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

Clinical Nutrition[IF:6.36]

① 80名正在接受化疗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KD组及对照组,持续干预12周;② 干预结束后,相比于对照组患者,KD组患者血液中的TNF-α水平显著降低,IL-10水平显著升高,血清胰岛素显著减少;③ KD组患者的肿瘤减小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27mm vs. 6mm);④ 在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中,KD组患者的肿瘤进展阶段显著低于对照组;⑤ 在乳腺癌转移患者中,2组之间的应答率无显著差异。

Effects of Ketogenic metabolic therapy on patients with breast cancer: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07-03, doi: 10.1016/j.clnu.2020.06.028

【主编评语】生酮饮食介导的生酮代谢疗法或可作为肿瘤管理的补充策略,但有关的临床试验报道较少。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RCT研究,对80名局部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患者进行12周的干预,发现在接受化疗的基础上,相比于摄入对照饮食,摄入生酮饮食可显著减小肿瘤,并抑制局部晚期患者的肿瘤进展。

 

室外夜晚蓝光暴露或增加结直肠癌风险

Epidemiology[IF:5.071]

① 纳入来自西班牙的661名结直肠癌患者及1322名对照的信息;② 基于国际空间站的图像数据,评估患者与对照的人造夜晚灯光暴露情况;③ 校正区域社会经济、饮食模式、吸烟、睡眠及家族史等因素后,蓝光谱暴露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呈显著正相关(OR=1.7);④ 室外可见光暴露与结直肠癌风险之间无显著关联(OR=1.0);⑤ 与蓝光谱重叠的短波长光谱暴露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相关,而长波长光谱暴露与结直肠癌风险无显著关联。

Association Between Outdoor Light-at-night Exposure and Colorectal Cancer in Spain

07-31, doi: 10.1097/EDE.0000000000001226

【主编评语】夜班工人常暴露于人造夜晚灯光(尤其是蓝光)中,昼夜节律的紊乱可能增加乳腺癌、前列腺癌与结直肠癌的风险。来自Epidemiology上发表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在非夜班工人(从未在夜晚工作)中,夜晚的室外蓝光暴露与结直肠癌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