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8日,美国顶级保健品专家Doctors Best推出了一款“神药”—— NMN,全球天猫首发,售价¥1599。新品一经上线,就遭到了疯狂抢购,短短7天,产品全部售罄。
和NMN销量同步上涨的,还有店铺背后控股集团“金达威”的股价。NMN上市第二天,金达威股价飞涨,7月9日至15日拿下5个涨停板,市价从163.37亿直接飙升到263.18亿,市值增长近百亿。
为什么一款药能如此火爆?它究竟神奇在哪里?
打开天猫搜索一下,你就能找到答案。原来这款“神药”被打上了辅助DNA修复、激活长寿基因、焕活机体、重返年轻态等众多神奇抗衰老功效的标签。
可问题是,从古至今,还没有哪一款药敢声称自己有逆龄的功效。这不禁让人想问一句,这款“神药”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到底是它真的在延年益寿,还是人们在为它交“智商税”?
在回答上面的问题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NMN到底是什么。
NMN学名为β-烟酰胺单核苷酸,是人体中合成NAD+(辅酶I,全称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前体[1]。
人体是由细胞所组成的,人体衰老始于细胞,当细胞的功能逐渐减退或丧失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人体各器官功能减退或丧失,使人产生衰老。
然而,科学家们经过多年的不断研究发现,细胞内天然存在的一种分子物质NAD+,对调节细胞衰老和维持机体正常功能至关重要。只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内NAD+水平会慢慢下降,预示着我们的身体开始逐渐走向衰老[2]。这一发现使人们对衰老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人们开始试图直接补充NAD+来对抗衰老。
当然,原理上这么认为是对的。但问题是NAD+分子量太大,很难透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内部被人体吸收,人们不得不放弃此种想法,另辟蹊径。
从思路上来说,补充NAD+的确还有另一种方法,就是想办法补充某种物质,使其在人体内自主合成NAD+。
人体中合成NAD+的途径有3种:Preiss-Handler途径、从头合成途径和补救合成途径[3]。虽说三种途径都能合成NAD+,但也有个主次之分。其中,前两种合成途径产生的NAD+只占人体NAD+总量的15%左右,剩下的85%都是通过补救合成的途径来实现的。也就是说,补救合成途径才是人体补充NAD+的关键。
在NAD+的前体中,烟酰胺(NAM)、NMN和烟酰胺核糖(NR)都是通过补救合成途径来合成NAD+,自然而然,这三种物质也就成了补充NAD+的主要候选者了。
NAM,想必爱美的姑娘一定不陌生,著名的美白小能手,很多护肤品中都有它的身影。然而这种物质具有副作用,补充过多的NAM,会导致皮肤发热发红、瘙痒。另外,NAM在转化成NAD+的过程中,还会受到NAMPT限制酶的限制,很难起到很好的效果。所以,毫无疑问,NAM出局了。
NR虽然本身没有副作用,但在合成NAD+的过程中,大部分并不是直接转换成了NMN,而是需要先被消化成NAM,再参与合成NMN,这中间依然逃脱不了限速酶的限制。所以,通过口服NR来补充NAD+的能力也有限。
但尽管如此,事实上,前几年,NR产品就出现了,代表性的品牌有:ChromaDex公司的Tru Niagen、Elysium公司的Basis。而真正让NR火了一把的是两个名人事件。一个是2017 年,香港首富李嘉诚投资了ChromaDex公司的Tru Niagen,现在网上常常偷换概念将其称作是NMN,其实不然。另一个是潘石屹,下文也会提到。
在“名人效应”的加持下,NR的确名噪一时,但因为效果不怎么乐观,终究还是昙花一现。
考量来考量去,人们又把眼光聚焦到了NMN身上。NMN不仅绕过了限速酶的限制,在体内的吸收还非常迅速,能直接转变为NAD+。就这样,NMN从3个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成为了补充NAD+最直接、最迅速的首选方法。
但要说NMN是怎样“爆红”出圈的,那过程可谓是相当吊诡!
NMN商业化的起源来自于2013年的一篇论文。
2013年,哈佛大学抗衰老先驱David Sinclair教授及其团队在权威科研杂志 Cell 上发表了一篇文章,表示补充NMN可有效延缓乃至逆转衰老,改善身体各项衰老相关症状[4]。具体表现为,对22个月大(相当于人类60岁)的小鼠使用NMN一周后,小鼠在线粒体稳态、肌肉健康等关键指标上恢复到了6个月大(相当于人类20岁)小鼠的相似水平。
也正是因为这一发现,2014年,Sinclair教授荣登《时代》杂志,成为全球最具有影响力的100人之一[5]。
但即使不懂实验的人也不难看出,这是一项小鼠实验,而非人体试验。然而在一些商人眼里,这一切都不重要,因为他们擅长包装。很快,这个研究结果就被多家公司引为“长生不老”、“抗衰老”的理论基础。
2018年,Sinclair教授在 Cell 上又发布了一篇NMN实验成果,再次证明了NMN在小鼠身上的抗衰功能[6]。不仅如此,他在接受采访时还表示,本人和家人每天也都在吃NMN,感觉自己年轻了很多岁。Sinclair教授本人的回应更是加快了商家将其商业化的步伐,各大媒体和商业机构开始冠以NMN“长生不老药”的称号。
一时间,这五个字吸引着众多公司淘金。包括迈肯瑞尔(Mkule)、瑞维拓、基因港、金达威旗下Doctors Best等纷纷力推NMN。其中,金达威的NMN产品宣传页上还挂出了Sinclair的相关履历,并提到其“支持补充口服NMN补充NAD+”,来为自家产品背书。
当然,“神药”的火爆,还离不开诱人的商业炒作。
为了推广自家品牌,一些商家在网上大肆宣传巴菲特斥巨资投资NMN。可拉倒吧,也不知道谁给的勇气。可怜远在大西洋彼岸的巴菲特先生并不知情,被人强行“投资”了多家NMN,还吃了那么多NMN。
更有甚者,为了提高自己品牌的知名度,拿李嘉诚和潘石屹做文章,宣传他们也吃NMN。可事实是这些商业大佬吃的根本不是NMN。潘石屹试吃的是一款NR产品,目前,那条微博也已经删除了。
在这个惜命胜过爱钱的年代,商家正是利用消费者这一心理,再加上名人效应,使NMN产品在初入市场之时,就达到了几度断货的程度。
怎样看待NMN?
然而,对于引爆市场的“长生不老药”NMN来说,效用如何依然存在争议。
首先,在已经上市的NMN产品中,大部分产品介绍中提到的也是NMN的小鼠实验,并由此得出“延长寿命”等结论。比如,7月21日,Doctors Best NMN天猫旗舰店的直播销售人员将该产品经过的研究介绍为,“我们给22个小白鼠服用一段时间NMN后,它身体的各项指标和6个月大的小白鼠几乎很接近”,“可见我们NMN有很好的逆龄作用”。
这不扯呢吗?小鼠能等同于人吗?试问这样得出的结论,你真的愿意花几千大洋为它买单吗?反正我不能。
其次,虽然有很多资料显示,NMN的作用机制在理论上是明确的,同时,基础研究和动物实验也显示抗衰似乎是可行的,但NMN对人体的抗衰作用仍然未知的。目前,FDA也只认可其安全性,并不认可其有效性。
真正的宣传不是靠无下限的热点,而应该靠更多硬核研究支撑。
想要证明其对人体真实有效,这中间的过程可要繁琐得多,要一开始做独立病理实验、二是动物实验,第三是I、II、III期临床试验。这才哪到哪呀,就大肆宣传NMN对人体有抗衰作用?
目前,全球披露的NMN临床总共有4例,日本3例,美国1例。进展较快的也在临床II期阶段。至于效果如何,大多临床研究都没有公布数据,只说效果积极,至于这个效果积极到什么程度,他们并没有阐述。(应该是怕给竞争者更多信息,对自己没有好处吧)
再次,现在市场上NMN产品质量参差不齐,有待考证。
据新京网报道,有些销售方为了赚钱竟不择手段,在网上公然挂出虚假公司。比如“江苏潇斐生物科技”公司,淘宝上可以搜索到,但记者在中国QS查询网、国家企业信息公示系统、企查查等平台上并没有检索到此公司的任何相关记录[7]。销售方都是假的,产品能有真的吗?
这应该不是特例,希望相关部门能详细调查并加以严惩。
总之,NMN的确在动物实验中展现出了它的抗衰作用,但也绝非全网谣传那般神奇。缺乏人体临床数据是目前对于“NMN抗衰老”最大的质疑。
NMN的出现或许让我们获得了突破衰老极限的机会,但它在带给我们带来无法想象的受益之余,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一不小心就掉下去的陷阱。真真假假,还需要大家科学分析,认真对待。
参考文献:
1. NAD+ intermediates: the biology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NMN and NR[J]. Cell metabolism, 2018, 27(3): 513-528.
2. Age related changes in NAD+ metabolism oxidative stress and Sirt1 activity in wistar rats[J]. PloS one, 2011, 6(4): e19194.
3. Vitamins and aging: pathways to NAD+ synthesis[J]. Cell, 2007, 129(3): 453-454.
4. Declining NAD+ induces a pseudohypoxic state disrupting nuclear-mitochondrial communication during aging[J]. Cell, 2013, 155(7): 1624-1638.
5.https://hms.harvard.edu/news/time-magazine-names-david-sinclair-among-100-most-influential
6. Impairment of an endothelial NAD+-H2S signaling network is a reversible cause of vascular aging[J]. Cell, 2018, 173(1): 74-89. e20.
7. http://www.bjnews.com.cn/finance/2020/07/23/7514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