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限时进食未能更有效地减重

佩襄 肠道 1.5K+

肠道微生物.jpg

果糖+葡萄糖:心血管的“甜蜜”风险

Metabolism: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IF:6.159]

① 纳入145名18-40岁的受试者进行双盲干预实验,分析果糖、葡萄糖和二者混合物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对心血管风险因素的影响;② 等热量摄入时,相比无糖甜味剂,三者升高甘油三酯的作用次序为果糖>HFCS>葡萄糖;③ 然而,升高LDL-C和apoB的顺序为HFCS>果糖>葡萄糖;④ 与HFCS相似,葡萄糖和果糖的混合摄入,与脂蛋白风险因素增加显著相关;⑤ 单糖的单独和混合摄入均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相关的脂蛋白风险,需要对单糖的摄入进行限制。

Synergistic effects of fructose and glucose on lipoprotein risk factors for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 young adults

09-04, doi: 10.1016/j.metabol.2020.154356

【主编评语】研究对比分析了果糖、葡萄糖和高果糖玉米糖浆(HFCS)对脂蛋白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果糖要比葡萄糖更能引起机体产生健康危险;但两者的混合摄入,比如HFCS,与脂蛋白风险增加有显著相关性。因此,不论是单糖(尤其果糖)的摄入,还是两种单糖的混合摄入,均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文章建议限制单糖的摄入。

 

浙江省中医院:培菲康可减少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

Gut Pathogens[IF:3.274]

① 196名静脉注射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培菲康常规剂量组及双剂量组,干预14天;② 在抗生素治疗的7天内,各组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21.88%、14.93%和6.15%,③ 在第8-14天,各组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分别为25%,14.93%和4.62%;④ 双剂量组的肠道菌群失调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⑤ 抗生素治疗显著减少肠道细菌OTU,培菲康可恢复,且双剂量组的菌群物种丰富度(尤其是副拟杆菌属等)高于常规剂量组及对照组。

The prophylactic effects of BIFICO on the antibiotic-induced gut dysbiosis and gut microbiota

09-09, doi: 10.1186/s13099-020-00379-0

【主编评语】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吕宾团队在Gut Pathogens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在196名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患者中,发现口服培菲康(含有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及粪肠球菌)可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抗生素诱导的肠道菌群失调的发生率,并恢复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

 

乳制品摄入可能有益于骨骼健康(综述)

Critical Reviews in Food Science and Nutrition[IF:7.862]

① 纳入截止到2020.6.2为止的随机对照实验(30项)、前瞻性队列(28项)、横断面研究(23项)和病例对照研究(10项);② 研究表明,乳制品除了对青少年(10-19岁)的影响是有限证据,对中老年人(≥50岁)的影响为中等证据,对于其他年龄阶段的婴幼儿、儿童和青年的影响被认为证据不足;③ 乳制品摄入提供足量钙元素,可能有益于骨密度和力量;④ 每日摄入低脂或脱脂乳制品或与改善全身和某些部位的骨密度有关,并且与老年人较少骨折有关。

Dairy intake and bone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expert narrative

09-14, doi: 10.1080/10408398.2020.1810624

【主编评语】研究纳入91项研究数据,系统综述了不同的研究类型下,乳制品的摄入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骼的影响。研究结果初步显示乳制品的摄入对青少年和老年人的影响较为明显,而对其他年龄段人群的影响并不明显。乳制品为机体提供营养元素,尤其是足量的钙元素,可能是其能够增强骨骼健康的因素之一。

 

老年人膳食蛋白摄入考量(综述)

Nutrition Research Reviews[IF:7.641]

① 老年人对于必须氨基酸的肌蛋白合成利用率下降,合成抵抗,导致衰弱加剧,体能下降,肌肉质量减少,故需摄入更多蛋白质(1-1.2g/kg);② 人体试验证实亮氨酸能刺激肌蛋白合成,动物实验显示赖氨酸、异亮氨酸、苏氨酸和异亮氨酸可能有效;③ 高蛋白每餐相比蛋白平均分布可能更适宜营养不良的老年人;④ 混合动物蛋白与植物蛋白比摄入单一蛋白更有效,液体蛋白或比固体蛋白更好;⑤ 由于研究的冲突性和有限性,膳食蛋白摄入推荐需要进一步研究。

Dietary Protein Considerations for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and Muscle Mass Preservation in Older Adults

09-04, doi: 10.1017/S0954422420000219

【主编评语】文章针对老年人群肌肉蛋白合成降低、肌肉组织减少等现象,系统分析了膳食蛋白摄入与此之间的相关性。虽然相关研究有限或者不同研究之间有一定的冲突性,亮氨酸等必需氨基酸对于老年人群肌肉组织维持可能有益。混合蛋白的摄入以及高蛋白膳食也可能是好的选择。详细的蛋白摄入推荐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补充镁或无法改善抽筋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IF:7.89]

① 对11项随机对照研究(735名受试者)进行荟萃分析,总结补充镁对骨骼肌痉挛的影响;② 10项研究通过口服补充镁,1项研究通过静脉注射补充镁;③ 对于主要发生于老年人中的特发性痉挛,补充镁相比于安慰剂,无法显著降低痉挛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长;④ 在3项相关研究中,补充镁对于怀孕相关腿部痉挛的影响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⑤ 对于肝硬化患者的骨骼肌痉挛,仅有的1项研究表明补充镁并无法显著降低痉挛频率及强度。

Magnesium for skeletal muscle cramps

09-21, doi: 10.1002/14651858.CD009402.pub3

【主编评语】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结果,总结了11项RCT研究(共包含735名受试者)的数据,发现补充镁对于老年人的特发性痉挛、孕妇的怀孕相关腿部痉挛、肝硬化患者的骨骼肌痉挛均无显著改善作用。

 

中山七院:质子泵抑制剂或增加糖尿病风险

Gut[IF:19.819]

① 纳入美国3个大型前瞻性队列中~20.5万初始没有糖尿病的参与者,经~213万人年随访,10105人发生糖尿病;② 与不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人相比,定期使用PPI者的糖尿病风险增加24%;③ 糖尿病风险随PPI使用时长而增加,停用后风险回落;④ 在PPI使用者中,BMI较轻或血压正常者似乎糖尿病风险更高;⑤ 另一种不如PPI强效的酸抑制剂H2RA,也与糖尿病风险相关,但影响没有PPI强;⑥ 这些关联与传统的糖尿病风险因素以及使用PPI的主要临床适应症无关。

Regular use of proton pump inhibitors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results from thre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09-28, doi: 10.1136/gutjnl-2020-322557

【主编评语】质子泵抑制剂(PPI)是全球十大最常用药物之一,通常用来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胃溃疡和消化不良。短期使用PPI是安全的,但是长期使用可能与骨折、慢性肾病、肠道感染和胃癌风险增加相关,并且能影响肠道菌群组成。中山大学附属第七医院的张常华、何裕隆与团队近期在Gut发表研究,通过对美国3个著名的大型前瞻性队列中约20.5万人的数据进行分析,发现使用质子泵抑制剂(PPI)的人有更高的糖尿病风险,提示长期使用PPI时需警惕发生糖尿病。作者认为,肠道菌群可能一定程度上介导了PPI对糖尿病风险的影响作用。

 

超13万人数据:吃白米饭增加糖尿病风险吗?

Diabetes Care[IF:16.019]

① 纳入21个国家>13万人的数据,在平均9.5年的随访期间,共6129人发展出糖尿病,分析白米饭摄入量与新发糖尿病的关系;② 在整个队列中,与较低的白米饭摄入量(<150克/天)相比,较高的白米饭摄入量(≥450克/天)与糖尿病风险升高20%相关;③ 这种风险在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在南亚最高(HR=1.61),之后是包括东南亚、中东、南美、北美、欧洲和非洲在内的其它地区(HR=1.41);④ 在中国,白米饭摄入量与糖尿病的发生没有显著关联。

White Rice Intake and Incident Diabetes: A Study of 132,373 Participants in 21 Countries

09-01, doi: 10.2337/dc19-2335

【主编评语】白米饭因为有较高的升糖指数,长期大量吃可能增加糖尿病风险,但相关的流行病学研究却有不一致的结论。Diabetes Care近期发表了对PURE前瞻性研究中超过13万人的数据的分析结果,表明整体来说,每天大量吃白米饭确实与糖尿病风险升高相关,但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差异,而在中国,白米饭的摄入量似乎与糖尿病风险无显著关联。

 

湖南农大:肥胖中的生物钟与脂质代谢互作(综述)

Journal of Pineal Research[IF:14.528]

① 昼夜节律主要由CLOCK/BMAL1异质二聚体vsPER-CRY节律蛋白之间形成的转录-翻译反馈回路控制;② 生物钟基因的缺失或过表达均与肥胖相关,而环境因素打乱昼夜节律如时差可导致脂代谢紊乱增加肥胖风险;③ 激素如褪黑素、瘦素、糖皮质激素,肠道菌群包括其自身节律、代谢产物、厚壁菌门/拟杆菌比率以及机体能量调节,影响昼夜节律与脂质代谢在生理与肥胖中的互作;④ 进食时间和膳食营养成分是影响昼夜节律和脂质代谢相互作用的两个关键授时因子。

Circadian Rhythms and Obesity: Timekeeping Governs Lipid Metabolism

07-13, doi: 10.1111/jpi.12682

【主编评语】昼夜节律是一种由生物钟驱动、内源性、持续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生理活动。2017年三位遗传学家因对昼夜节律分子机制的研究包括发现PER(period)基因,分享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由此人们对生活规律、生物钟调控与肥胖之间关系的认知越来越全面和深入。湖南农业大学尹杰团队发表综述,讨论遗传、环境因素造成的昼夜节律紊乱对代谢健康的影响,以及多种分子调节机制和授时因子的作用。作者提出“昼夜节律卫生”概念,倡导人们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从而减少肥胖。

 

JAMA子刊:限时进食未能更有效地减重

JAMA Internal Medicine[IF:18.652]

① 纳入116名超重/肥胖受试者,59名为限时进食组(每日仅在中午12点至晚上8点间自由进食),57名作为对照组(每日正常进食三餐);② 干预12周后,限时进食组的体重显著降低了0.94kg,而对照组的体重非显著地降低了0.68kg,两组之间的体重降低无显著差异;③ 在50名接受现场检测的受试者(两组各25名)中,限时进食组的体重及四肢瘦体重显著低于对照组,但空腹胰岛素、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能量摄入及消耗等指标均无显著差异。

Effects of Time-Restricted Eating on Weight Loss and Other Metabolic Parameters in Women and Men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The TREAT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09-28, doi: 10.1001/jamainternmed.2020.4153

【主编评语】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发表的一项随机临床试验,对116名超重/肥胖受试者进行12周的饮食干预,发现相比于正常的一日三餐,限时进食(仅在中午12点到晚上8点间)无法更多地降低体重。

 

Nature Reviews:膳食脂肪和运动如何影响“燃脂”?(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8.8]

① 高脂饮食和体育锻炼都能增强骨骼肌的脂代谢适应性,增加骨骼肌细胞对脂肪酸的摄取,促进脂肪酸进入线粒体并增强β-氧化;② 脂肪酸可能作为信号分子,通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PPAR、增加NAD+生成以激活SIRT1、与CD36互作以活化AMPK等途径,调控肌肉脂代谢基因的表达,乳酸也可能在脂代谢适应中发挥作用;③ 肥胖的特点是脂肪酸氧化能力受损,但运动能够改善;④ 控制能量平衡的短期高脂饮食干预也能增强脂肪酸氧化,并维持或改善胰岛素敏感性。

Tuning fatty acid oxidation in skeletal muscle with dietary fat and exercise

09-22, doi: 10.1038/s41574-020-0405-1

【主编评语】脂肪酸代谢在机体的能量平衡和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在代谢紊乱个体中,改善骨骼肌的脂肪酸氧化能力,以及增强脂肪酸氧化与脂肪酸可用度的匹配程度,可能是恢复代谢健康的重要方法。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近期发表的综述,详细总结了高脂饮食和运动(主要是有氧运动)增强骨骼肌的脂代谢适应性的分子机制,以及通过运动和饮食干预来增强脂肪酸氧化,以改善肥胖和胰岛素敏感性的研究进展。

 

保护心血管健康的理想饮食:地中海膳食+鱼素/海鲜素+间歇性禁食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20.589]

① 作为杂食动物的人类可以依靠各种食物维持生存,但太荤或太素的饮食各有利弊均不理想;② 地中海饮食与鱼素/海鲜素结合,以蔬菜、水果、坚果、种子、豆类、全麦、初榨橄榄油为基础,从鱼类、海鲜中获取蛋白加上一定量的蛋奶制品,饮品主要是水;③ 辅以间歇性禁食即每天8~12小时的进食时间,具有心脏保护作用;④ 临床数据和权威指南支持鱼素/海鲜素-地中海饮食是优化心血管健康的理想假设,但还需前瞻性和随机研究来进一步证明其有效性。

A Pesco-Mediterranean Diet With Intermittent Fasting: JACC Review Topic of the Week

09-14, doi: 10.1016/j.jacc.2020.07.049

【主编评语】人类作为杂食动物从进化上适应了从植物和动物性食物获得热量和营养。严格的素食主义会导致营养缺乏、骨质疏松、贫血,而过度消耗红肉、精加工食品则易导致慢性心血管疾病、胃肠道癌。地中海饮食受到推崇由来已久,近期发表在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上的一篇综述表明,地中海饮食与鱼素/海鲜素结合,辅以限制进食或可成为更加优化的饮食方案,改善心血管健康,降低代谢综合征、糖尿病、神经退行性病变、癌症等慢性疾病的风险。

 

预防心血管疾病,年轻时就要控制LDL-C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IF:20.589]

① 纳入美国4958名18-30岁、无心血管症状的年轻人,分析40岁前的LDL-C随年龄增长的累积暴露量(曲线下面积)和增减趋势(曲线斜率),及其与40岁后发生心血管疾病(CVD)事件的关系(中位随访时间16年);② 校正性别、种族和传统风险因素后,LDL-C的曲线下面积以及曲线斜率与CVD风险分别呈正、负相关性;③ 对于同样的累积暴露量而言,若LDL-C水平在年轻时就已升高(即暴露主要发生在30岁前),则中年后有更大的CVD风险。

Time Course of LDL Cholesterol Exposur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Event Risk

09-21, doi: 10.1016/j.jacc.2020.07.059

【主编评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因素之一。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近期发表一项研究,通过分析美国CARDIA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发现,与LDL-C的血液水平相比,其随年龄增长的累积暴露量,更能反映之后发生CVD的风险。而且,这种关系还与暴露的年龄段有关,也就是说,对于两个LDL-C累积暴露量相同的人,如果LDL-C水平在年轻时(30岁前)就已经很高,即便之后降下来,那么他中年后发生CVD的风险,仍然要高于年轻时LDL-C不高但之后升高的人。这些发现说明,要预防心血管疾病,对LDL-C的监测和管理要从年轻时就开始抓起。

 

Cell:母亲的便便可“修正”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

Cell[IF:38.637]

① 纳入7名剖腹产(CS)孕妇,收集分娩前3周的粪便样本,在出生后首次哺乳时,为其婴儿进行3.5mg的母亲粪菌移植(FMT),随访3个月;② FMT没有对婴儿健康造成不良影响;③ FMT后,特定细菌在婴儿中出现选择性的富集生长;④ FMT-CS婴儿的菌群组成和发育情况与CS婴儿不同,而与阴道分娩婴儿相似,CS婴儿中的菌群多样性降低以及拟杆菌和双歧杆菌不足的问题,能被FMT有效修复;⑤ 涂抹母亲阴道拭子的婴儿,其肠道菌群与阴道分娩婴儿并不相似。

Maternal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in Cesarean-Born Infants Rapidly Restores Normal Gut Microbial Development: A Proof-of-Concept Study

10-01, doi: 10.1016/j.cell.2020.08.047

【主编评语】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发育轨迹,与自然分娩的婴儿非常不同,这可能为孩子的长期健康带来隐患。Cell最新发表的一项来自芬兰的概念验证研究表明,通过口服方法,将母亲分娩前的粪菌移植给剖腹产婴儿,能“修复”婴儿肠道菌群在组成和发育轨迹方面的缺陷,使其与阴道分娩的婴儿变得相似。这种干预措施或许能用于改善剖腹产婴儿的肠道菌群健康,但相关发现仍需开展更大规模的临床试验进行验证,是否有助于婴儿的长期健康也需要进一步观察研究。

 

在临床实践中,粪菌移植治疗艰难梭菌感染有效且安全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纳入美国FMT(粪菌移植)国家登记项目中首批登记的259名艰难梭菌感染(CDI)患者;② 249名患者(96%)使用未知供体的粪菌,绝大部分来自粪菌库;③ 在有1个月随访数据的222名患者中,90%的患者被治愈,其中98%为单次FMT治愈;④ 在治愈并随访至6个月的112名患者中,CDI复发比例为4%;⑤ FMT后1个月内的严重症状包括腹泻(2%)和腹痛(2%),3名患者的入院治疗可能与FMT有关,6个月内新发肠易激综合征和炎症性肠病的比例均为1%。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 is Highly Effective in Real-World Practice: Initial Results from the FMT National Registry

10-01, doi: 10.1053/j.gastro.2020.09.038

【主编评语】在临床试验和研究中,粪菌移植(FMT)M用于治疗艰难梭菌感染(CDI)非常有效,但是在现实的临床实践中其效果和安全性如何?Gastroenterology最新发表的一项研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回答。这项前瞻性多中心研究来自由美国胃肠病协会等发起的FMT国家登记项目,对首批登记的259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在真实世界中,FMT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与此前临床试验的报道非常一致。

 

南方医科大学:脑炎患者的肠道菌群及短链脂肪酸失调

Frontiers in Immunology[IF:5.085]

① 纳入28名脑炎患者与28名对照;② 患者与对照的粪便菌群α-多样性无显著差异,β-多样性显著不同,患者的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及杆菌纲富集;③ 患者的粪便短链脂肪酸水平降低,血清中的D-乳酸盐、肠道脂肪酸结合蛋白、LPS、LPS结合蛋白升高;④ 疾病严重程度与变形菌门及Akkermansia的丰度呈正相关,与厚壁菌门、梭状芽胞杆菌及瘤胃菌科的丰度呈负相关;⑤ 脑脊液与血清的白蛋白比值与粪便菌群α-多样性呈正相关,与粪便丁酸盐浓度呈负相关。

Dysbiosis of Gut Microbiota and Short-Chain Fatty Acids in Encephalitis: A Chinese Pilot Study

08-20, doi: 10.3389/fimmu.2020.01994

【主编评语】来自南方医科大学的尹恝团队在Frontiers in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28名中国脑炎患者与28名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对照进行对比分析,鉴定出了患者的粪便菌群组成、粪便短链脂肪酸、血清中的特定菌群代谢产物的差异,并发现脑炎严重程度及脑损伤与菌群多样性、特定细菌分类群及菌群代谢产物相关。

 

粪菌移植或可安全有效地治疗尿道感染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IF:5.524]

① 10名复发难治性UTI女性患者接受粪菌移植治疗,治疗前48小时停用抗生素,治疗后未发生显著的移植相关不良事件;② 治疗前6个月内,患者发生UTI次数的中位数为3次,治疗后6个月内,患者发生UTI次数的中位数为1次(P=0.055);③ 治疗前,6名患者至少发生过一次广谱β-内酰胺酶产生细菌的感染,治疗3个月及6个月后,分别有1名(P=0.057)及3名(P=0.17)患者发生过类似感染;④ 治疗后患者的粪便菌群α-多样性升高,但菌群组成并未趋近于供体。

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 for the Treatment of Refractory Recurrent Urinary Tract Infection

09-10, doi: 10.1097/AOG.0000000000004052

【主编评语】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上发表的一项临床研究,对10名复发难治性尿道感染(UTI)女性患者进行粪菌移植治疗,粪菌移植表现出了良好的安全性,并可非显著地降低患者的UTI发生次数,并抑制耐药菌感染。

 

农大团队:三丁基锡引起的代谢和内分泌紊乱,与肠道菌群有关

Environmental Pollution[IF:6.792]

① 灌胃三丁基锡(TBT)使小鼠体重和附睾脂肪显著增加,并导致脂肪细胞肥大、血脂紊乱、糖和胰岛素稳态受损;② TBT暴露还显著降低了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T4、T3)和睾酮的水平;③ TBT暴露改变了肠道菌群组成,主要使拟杆菌门减少、厚壁菌门增多;④ 粪菌移植试验提示,肠道菌群参与介导了TBT引起的小鼠体重和附睾脂肪增加、血糖和胰岛素失调以及激素紊乱;⑤ TBT影响的肠道菌群引起毒性的更深层次的机理需再研究。

Gut microbiome alterations induced by TBT exposure are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body weight, impaired glucose and insulin homeostasis and endocrine disruption

08-15, doi: 10.1016/j.envpol.2020.115276

【主编评语】三丁基锡(TBT)是曾广泛用于农业和工业的一种有机锡化合物,能引起肥胖和内分泌紊乱。中国农业大学王鹏团队近期在Environmental Pollution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能参与介导了TBT对肥胖、血糖调控和内分泌的不良影响。

 

国内团队:三萜皂苷GP2或作用于肠道菌群改善代谢综合征

Cell Death and Disease[IF:6.304]

① 三萜皂苷元2α-OH-原人参二醇(GP2)是绞股蓝皂苷在体内的生物活性代谢物;② 长期口服补充GP2可保护小鼠抵抗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相关代谢综合征,通过改善肠道L细胞功能改善葡萄糖耐量;③ GP2可抑制胆盐水解酶的活性,调节肠道菌群组成,促进肠内的牛磺-ω-鼠胆酸(TβMCA)积累;④ TβMCA可抑制核受体FXR的转录活性,诱导GLP-1的产生和分泌;⑤ 将由GP2重塑的粪便菌群移植到抗生素处理的小鼠中,可增加TβMCA含量并改善肠道L细胞功能。

The triterpenoid sapogenin (2α-OH-Protopanoxadiol) ameliorates metabolic syndrome via the intestinal FXR/GLP-1 axis through gut microbiota remodelling

09-17, doi: 10.1038/s41419-020-02974-0

【主编评语】绞股蓝皂苷是喙果绞股蓝的提取物,可用于改善代谢综合征,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晰。Cell Death and Disease近期发表了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李静雅团队和南京中医药大学胡立宏团队的合作研究,发现绞股蓝皂苷的体内生物活性代谢物GP2,或许能成为治疗代谢综合征的口服药物。GP2可以调节肠道菌群的组成,改变胆汁酸代谢,进而通过肠道FXR/GLP-1轴,缓解代谢综合征。

 

维生素D信号在IBD中的调控作用(综述)

Autoimmunity Reviews[IF:7.767]

① 维生素D/维生素D受体(VDR)信号通过上调紧密连接蛋白表达、抑制IEC凋亡、促进IEC中的自噬、增强粘膜修复等机制维持肠道屏障功能;② 补充维生素D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VDR基因变异也可影响肠道菌群;③ 肠道菌群可通过产生短链脂肪酸促进IEC中的VDR表达,并通过代谢产生的次级胆汁酸激活T细胞的VDR信号;④ VDR信号可增强巨噬细胞对细菌的清除,增加IEC的抗菌肽表达;⑤ IBD患者的肠道炎症部位的VDR表达降低,完整的VDR信号可发挥抗炎作用。

Mucosal vitamin D signaling in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09-15, doi: 10.1016/j.autrev.2020.102672

【主编评语】流行病学数据表明,IBD患者中常见维生素D的缺乏,且血清中较低的维生素D水平与较高的疾病活动度相关。Autoimmunity Review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维生素D信号通过与肠道上皮细胞(IEC)、肠道菌群及肠道免疫细胞的互作,以调控肠道免疫应答及肠道上皮屏障功能,从而在IBD中发挥保护性作用的机制。

 

张和平+周晓峰等:益生菌辅助治疗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缓解溃疡性结肠炎

Microbial Biotechnology[IF:5.328]

① 25名活动性UC患者随机分为2组,12名口服益生菌(含有干酪乳杆菌Zhang、植物乳杆菌P-8、动物双歧杆菌乳亚种V9),13名口服安慰剂,2组患者同时服用相同剂量的美沙拉嗪,干预12周;② 益生菌组患者的UC疾病活动指数(UCDAI)降低显著高于安慰剂组,缓解率也显著升高(91.67% vs. 69.23%);③ 通过结肠镜检获取肠道粘膜菌群,益生菌可抑制菌群多样性及丰富度的减少,并增加戊糖片球菌等多种有益菌;④ 有益菌的相对丰度与UCDAI呈显著负相关。

Modulation of gut mucosal microbiota as a mechanism of probiotics‐based adjunctive therapy for ulcerative colitis

09-23, doi: 10.1111/1751-7915.13661

【主编评语】来自内蒙古农业大学的张和平团队与中日友好医院的周晓峰团队合作在Microbial Biotechnology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在25名活动性溃疡性结肠炎(UC)患者中发现,相比于单独使用美沙拉嗪治疗,美沙拉嗪+益生菌治疗12周后,可更有效地缓解UC症状,并显著提升缓解率,同时增加肠道粘膜菌群中的有益菌相对丰度。另外,有益菌相对丰度与UC疾病活动指数之间呈显著负相关,提示益生菌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缓解UC。

 

维生素D与共轭亚油酸均无法促进老年人的肌肉蛋白合成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766]

① 32名久坐老年人随机分为4组,每日分别补充:维生素D、共轭亚油酸、维生素D+共轭亚油酸、安慰剂,持续干预8周;② 输注胰岛素及氨基酸引起的高胰岛素血症-高氨基酸血症可在增加肌纤维蛋白合成速率约35%;③ 与安慰剂组相比,单独补充维生素D、单独补充共轭亚油酸、补充维生素D+共轭亚油酸均未显著改变肌纤维的基础蛋白合成速率,也未显著改变高胰岛素血症-高氨基酸血症诱导的肌纤维蛋白合成速率增加。

No independent or combined effects of vitamin D and conjugated linoleic acids on muscle protein synthesis in older adult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08-29, doi: 10.1093/ajcn/nqaa240

【主编评语】衰老与骨骼肌的合成代谢抗性(即肌肉蛋白合成的减少)相关,细胞及动物实验表明维生素D与共轭亚油酸均可促进肌肉蛋白合成。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结果,发现与细胞水平及动物水平的研究不同,单独补充维生素D、单独补充共轭亚油酸、同时补充维生素D+共轭亚油酸,均无法提高肌纤维的基础蛋白合成速率及营养吸收后的蛋白合成速率。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