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ce子刊:膳食硫胺素或影响白血病化疗效果
Science Advances[IF:13.116]
① L-天冬酰胺酶(ASNase)治疗下,从谷氨酰胺摄取到天门冬酰胺合成通路是维持急性白血病(ALL)细胞增殖的必要途径;② 在ASNase处理下,硫胺素焦磷酸(TPP)可从头合成天冬酰胺并维持细胞增殖;③ 合成TPP的底物硫胺素通常不限制细胞增殖,但细胞在低硫胺素环境中生长不佳,其特征为硫胺素转运蛋白SLC19A2表达低;④ 生理相关硫胺素浓度下,SLC19A2表达量是细胞生长的决定因素;⑤ 小鼠膳食补充硫胺素可增强SLC19A2低表达细胞对ASNase敏感性。
Dietary thiamine influences l-asparaginase sensitivity in a subset of leukemia cells
10-09, doi: 10.1126/sciadv.abc7120
【主编评语】肿瘤环境影响抗肿瘤治疗反应,但哪一种细胞外营养物质影响药物敏感性尚不清楚。L-天门冬酰胺酶(ASNase)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一线化疗药物。发表在Science Advances的研究发现,对硫胺素的利用是一些癌细胞对ASNase反应的决定因素,过量的维生素供应可能影响白血病的治疗反应。
ω-3脂肪酸的减肥效力(综述)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IF:10.897]
① 在肥胖的发生和减肥过程中,脂肪组织的质量和功能的变化会影响机体的葡萄糖稳态和身体能量代谢平衡;② 动物实验结果显示,ω-3脂肪酸可以减轻白色脂肪组织内的炎症反应,增加瘦素的分泌以及棕色脂肪组织中的产热标志物,改善机体能量代谢;③ ω-3脂肪酸也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④ 新的研究表明,ω-3脂肪酸也可以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群影响白色脂肪组织的功能,干预肥胖的发生;⑤ ω-3脂肪酸在减重应用中的潜力需要进一步的临床研究验证。
Omega-3 Fatty Acids and Adipose Tissue: Inflammation and Browning
06-16, doi: 10.1146/annurev-nutr-122319-034142
【主编评语】该综述聚焦ω-3脂肪酸对于脂肪组织的影响,以探究其干预机体肥胖的可能性。文章系统论述了肥胖相关的生理生化特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对于脂肪组织(白色脂肪组织和棕色脂肪组织)、生化指标以及肠道菌群的影响,分析了ω-3脂肪酸对于缓解肥胖状态下白色脂肪组织内的炎症、白色脂肪的功能及其组织内的免疫细胞,促进棕色脂肪生热,降低血脂含量以及改善肠道菌群方面的效力。文章认为ω-3脂肪酸具有干预肥胖的潜力,但仍需临床试验验证。
ω-3脂肪酸保护心脑的新方法(综述)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IF:10.897]
① 通过饮食或补充剂将ω-3脂肪酸富集到细胞膜上需要几天到几周(慢性给药),但静脉输注可缩短时间(急性给药);② 两种方法的共同潜在分子通路与ω-3脂肪酸丰富细胞膜和合成脂质生物活性介质,以及保持线粒体完整性,减少氧化应激和促炎反应,促进细胞生存途径、转录调节,调节离子稳态和神经发生有关;③ 急性治疗为保护心脏和神经功能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两者相结合或成为改善心血管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不良结局的额外治疗策略。
Novel Approaches for Omega-3 Fatty Acid Therapeutics: Chronic Versus Acute Administration to Protect Heart, Brain, and Spinal Cord
09-23, doi: 10.1146/annurev-nutr-082018-124539
【主编评语】这篇文章主要关注ω-3脂肪酸对于干预心脑血管代谢的作用。ω-3脂肪酸是重要的不饱和脂肪酸。本文对比分析了含ω-3脂肪酸的膳食干预(慢性给药)和静脉注射(急性给药)两种方式,引发的机体反应。研究结果显示,不同的给药方式,ω-3脂肪酸对机体的调节机制并不完全相同。急性给药、或者两种方式结合,更具有保护心脑和神经系统的潜力。
维生素A调节认知功能(综述)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IF:10.897]
① 早期对维生素A的研究没有集中在大脑,但最近发现维生素A和视黄酸(RA)在认知和认知疾病中具有重要作用;② 阿尔茨海默病等大脑的神经退行性疾病,可能是由于局部RA信号缺乏引起的;③ 试验表明,维生素A和RA对于调节大脑中参与学习和记忆的区域(如海马体)的突触可塑性至关重要;④ 最近的一项研究显示RA可以纠正与年龄相关的认知能力下降;⑤ 此外,一些破坏认知的精神疾病和发育障碍也与维生素A有关,维生素A或RA或对此或有潜在治疗潜力。
Vitamin A and Retinoic Acid in Cognition and Cognitive Disease
09-23, doi: 10.1146/annurev-nutr-122319-034227
【主编评语】这篇综述聚焦维生素A以及其在体内被转化成的视黄酸(RA)。最近的研究表明,大脑是将维生素A转化成视黄酸(RA)的重要器官,RA可以进一步激活RA受体(RAR),进而调节基因转录功能,或者其他非基因性行为。RA的合成也影响学习或者记忆等认知功能,RA的缺乏将导致认知功能缺陷或衰退,靶向RAR的干预表现出改善认知功能的潜力。更高层次的机制探索,以及包括肠道菌群的其他影响需要进一步明确。
极端环境下该怎么吃(综述)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IF:10.897]
① 膳食指南的推荐膳食是维持健康生长发育正常生理功能的最基本营养需求,但极端环境下不适合;② 长时间在高海拔、炎热或低温地区工作或运动的人,身体为了适应这种变化,热量消耗增加,加速糖原分解,代谢上升,身体水分和电解质丢失,肌肉蛋白转化失调,肠内渗透性提高;③ 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会导致体内平衡打破,瘦体重减少,体能下降;④ 营养需求也因此改变,须确保每日热量,碳水化合物摄入4-12g/kg(供能比≥55%),蛋白质也应更高。
Nutritional Requirements for Sustaining Health and Performance During Exposure to Extreme Environments
06-12, doi: 10.1146/annurev-nutr-011720-122637
【主编评语】该综述主要聚焦极端环境下机体对于营养的需求以及膳食建议。文章系统论述了极端环境下,比如高海拔、炎热或者低温,身体自身的变化以及对于能量需求的变化。一般来讲,极端环境下,身体对于能量的需求增加,需要摄入快速供能物质。因此,极端环境下,机体需要摄入更多的能量,多摄入碳水化合物,其次是蛋白。肠道菌群等在极端环境对机体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热量限制可能延长寿命吗(综述)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IF:10.897]
① 观察性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表明,热量限制可能延长1-5年寿命,并提高生活质量;② 热量限制可抑制原发性(降低氧化应激、DNA损伤、氧消耗、核心体温等)及继发性(降低炎症、肥胖、心血管疾病风险等)衰老;③ 应在内科医生、营养师等专家的指导下进行热量限制,尤其是对于老年人、低BMI者等特殊人群;④ 热量限制的潜在负面影响包括:低依从性、影响心理/性健康、骨质疏松、降低肌肉质量;⑤ 采取限时进食等替代措施可达到长期热量限制。
Calorie Restriction and Aging in Humans
06-19, doi: 10.1146/annurev-nutr-122319-034601
【主编评语】热量限制是目前唯一有潜在减缓衰老作用的饮食干预方式。这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在观察性研究、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热量限制潜在的延长寿命作用,并讨论了热量限制抑制原发性衰老及继发性衰老的可能机制,同时强调了热量限制对健康的潜在负面影响,应在专家指导下进行热量限制。
膳食多胺及其健康功效(综述)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IF:10.897]
① 天然多胺(PA)包括亚精胺和精胺,参与调控多种细胞功能和机体健康;② 全谷物、蔬果、豆类、菌菇等是亚精胺的主要膳食来源,食物储存和加工可影响其含量和稳定性;③ 膳食和菌群产生的PA分别主要在小肠和大肠处吸收,经内吞作用、多种转运子和被动扩散等机制被细胞摄入,乙酰化是PA胞内代谢的关键环节;④ 临床前研究表明,补充亚精胺或可延长寿命,或有改善心血管健康、神经保护、免疫调节、增强自噬和毛囊功能、抗癌、抗衰老等作用。
Nutritional Aspects of Spermidine
07-07, doi: 10.1146/annurev-nutr-120419-015419
【主编评语】多胺是一类生物活性胺,在活细胞中发挥多种功能,其体内水平通常随着衰老而降低。这篇综述总结了天然多胺,特别是亚精胺的食物摄入、吸收代谢及其潜在的改善健康和抗衰老作用。
一图读懂:真菌群在营养与代谢健康中的作用(综述)
ANNUAL REVIEW OF NUTRITION[IF:10.897]
① 婴幼儿的肠道真菌可能来自于母亲、婴幼儿食品及环境,成年人的肠道真菌群有显著的个体差异且受膳食调节;② 膳食真菌可直接调节肠道真菌群,同时也对肠道细菌群产生影响,真菌与真菌、真菌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机体免疫与疾病;③ 膳食来源的真菌毒素可通过多种机制造成肝损伤、肾损伤甚至致癌;④ 肠道真菌对机体免疫和生理有广泛影响、加重肥胖和其他代谢紊乱,特定肠道真菌可以通过分泌酶和毒素、或脱落的细胞壁多糖影响机体代谢。
From Birth and Throughout Life: Fungal Microbiota in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Health
07-17, doi: 10.1146/annurev-nutr-013120-043659
【主编评语】这篇综述文章从新生儿到整个生命历程的角度,探究了肠道真菌群随着生命进程的演变、在此过程中受到的调节以及对机体营养和代谢产生的影响。肠道真菌受膳食调节,可以与肠道细菌相互作用,参与机体免疫、生理的调控,而且一些膳食来源的真菌所产生的毒素,可以直接对机体造成危害。真菌参与代谢、疾病调节的相关机制和代谢标志物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神药”二甲双胍如何影响全身代谢
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IF:13.503]
① 二甲双胍可促进AMPKαβγ异三聚体复合物的形成,导致T172处催化α亚基磷酸化的净增加,减少肝葡萄糖生成;② 药理浓度的二甲双胍改善肝脏和脂肪组织的线粒体呼吸和脂肪酸氧化,超药理浓度的二甲双胍抑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的氧化磷酸化,并通过糖酵解和过量生产乳酸来增加对葡萄糖的利用,造成无用的肝肠循环;③ 二甲双胍可改变肠道菌群组成,降低血清脂多糖水平,减轻炎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并通过刺激饱腹感和能量消耗来减轻体重。
Metformin and Systemic Metabolism
09-26, doi: 10.1016/j.tips.2020.09.001
【主编评语】二甲双胍可通过抑制肝脏胰岛素生成并改善胰岛素抵抗,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血糖。Trends in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在不同组织(肠道、肝脏、脂肪组织等)中,二甲双胍影响全身代谢的分子机制。
NAFLD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增加
Liver International[IF:5.175]
① 纳入14项研究进行荟萃分析,对比NAFLD患者与健康对照的肠道通透性;② 其中6项研究关注成年人,8项研究关注儿童,13项研究关注小肠通透性,2项研究关注整体肠道通透性;③ 基于乳果糖/甘露醇及血清连蛋白的检测结果,NAFLD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④ 肝性脂肪变性患者与非酒精性脂肪型肝炎(NASH)患者的肠道通透性无显著差异;⑤ 随着肝性脂肪变性程度的升高,小肠通透性及整体肠道通透性增加。
Intestinal permeability in human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0-09, doi: 10.1111/liv.14696
【主编评语】肠-肝轴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肠道屏障的完整性对于保护肝脏免受来自肠道的菌群产物的入侵十分关键。Liver International上发表的一项荟萃分析,综合了14项研究的结果后发现,NAFLD患者的肠道通透性高于健康对照,且与肝性脂肪变性的程度相关。
解决食物过敏的难题:关键还在肠道微生物?
Trends in Immunology[IF:13.422]
① 外周诱导调节性T细胞(pTreg)分泌IL-10、TGFβ,上调免疫抑制分子水平,降低食物敏感,参与口服耐受(OT);② 微生物因子促进pTreg分化,改善菌群失调、肠道感染引起的OT缺失;③ SCFA抑制pTreg组蛋白脱乙酰基酶、增强乙酰化作用,促进Foxp3稳定性及功能;④ 次级胆酸通过维生素D受体依赖或独立通路促进pTreg增殖分化;⑤ 乳糜泻中微生物因子诱导pTreg增殖应对麸质引起的炎性Th1反应;⑥ 食物过敏中微生物因子抑制病理性Th2反应,减轻pTreg受损。
Can Microbes Boost Tregs to Suppress Food Sensitivities?
10-06, doi: 10.1016/j.it.2020.09.005
【主编评语】食物敏感与免疫系统的激活相关,严重威胁健康,降低患者生活质量。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一生中会受到食物敏感的影响。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或成为解决食物过敏及相关免疫疾病难题的关键。Cell旗下杂志Trends In Immunology发表的一篇综述重点讨论了微生物因子特别是其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SCFA)、次级胆酸等通过影响外周诱导调节性T细胞的分化、增殖与功能,重建食物敏感导致的口服耐受缺失。并具体描述了相关信号通路。文章相当精炼且图文并茂。
蛔虫、肠道菌群和免疫系统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综述)
Trends in Parasitology[IF:6.918]
① 蛔虫能够从肠道组织迁移到肝脏和肺脏,不同组织中的微生物均能够影响蛔虫的入侵、迁移和繁殖过程;② 感染蛔虫能够改变宿主肠道菌群的组成,并通过分泌各种效应分子直接与微生物相互作用;③ 肠道菌群产生的短链脂肪酸可通过肠-肺轴影响宿主的免疫调节作用;④ 宿主主要通过Th1/Th17细胞和Th2细胞协调的先天免疫反应和获得性免疫反应控制蛔虫感染;⑤ 猪的蛔虫感染能够反映人类疾病的发展,因此猪正在迅速发展为人类传染病研究的模型动物。
Trilateral Relationship: Ascaris, Microbiota, and Host Cells
09-29, doi: 10.1016/j.pt.2020.09.002
【主编评语】蛔虫病是世界上最常见的人类寄生虫感染之一,是蛔虫寄生在人体肠道所引起的疾病。在世界范围内,每年大约有6万人死于蛔虫感染,大多数是儿童。因此,对于蛔虫病的发病机制及与宿主相互作用的理解有助于疾病预防和治疗。由于人类肠道中存在大量共生微生物,肠道蛔虫感染必然与肠道菌群和宿主细胞存在广泛且复杂的相互作用。发表在Trends in Parasitology上的一篇综述文章系统介绍了目前对蛔虫、其微生物环境和宿主细胞之间三边关系的认识,并讨论了利用这些相互作用开发新的抗感染方法的可能。
Science子刊:增加托儿所的自然微生物多样性,或能改善儿童免疫调控
Science Advances[IF:13.116]
① 纳入10个托儿所共75名儿童,4个进行28天的生物多样性干预(用森林地被物/草皮覆盖院子)、3个不干预(阴性对照)、3个每天带孩子去森林玩(阳性对照);② 生物多样性干预增加了儿童的皮肤细菌多样性(尤其是变形菌),使其趋近于阳性对照组,而不干预组的变形菌多样性逐渐降低;③ 皮肤γ变形菌多样性增加与血液TGF-β1水平和调节性T细胞比例的升高相关;④ 干预增加了儿童血液中的IL-10(抗炎细胞因子)/IL-17A(促炎细胞因子)的比值。
Biodiversity intervention enhances immune regulation and health-associated commensal microbiota among daycare children
10-14, doi: 10.1126/sciadv.aba2578
【主编评语】生命早期是免疫系统发育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增加环境微生物的暴露,或能通过调节共生菌群来改善免疫功能。Science Advances最新发表了一项来自芬兰的干预性研究,表明旨在增加托儿所环境中的自然微生物多样性的干预措施,能改变儿童的皮肤和肠道菌群,并增强免疫调节功能,或许有助于降低城市儿童未来发生免疫相关疾病的风险。
国内团队:肠道菌群与内脏脂肪的密切关系
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IF:6.018]
① 纳入32名肥胖患者,其中14名接受腹腔镜袖胃切除术(LSG),以及30名健康对照,研究肠道微生物组与内脏脂肪之间的关系;② 在肥胖参数中,腹部内脏脂肪区(VFA)与肥胖和健康人中差异性菌种以及肥胖相关微生物途径的相关性最高;③ 鉴定出多种与VFA负相关的细菌,其中挑剔真杆菌的相关性最强;④ 两种梭菌(C. hathewayi和C. citroniae)在LSG后增加;⑤ 参与与碳水化合物发酵和L-谷氨酸/谷氨酰胺生物合成的微生物途径,或促进内脏脂肪积累。
A meta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of gut microbiome and visceral fat accumulation
09-20, doi: 10.1016/j.csbj.2020.09.026
【主编评语】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包玉倩、Haoyong Yu与团队,近期在Computa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technology Journal发表研究,通过宏基因组关联研究,揭示了多种肥胖参数与肠道菌群组成和功能的关系,其中内脏脂肪与菌群的关联最强。
中山大学:间歇性禁食改善代谢综合征的心血管风险因素和肠道菌群
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IF:5.399]
① 招募39名代谢综合征(MS)患者,随机分成间歇性禁食组(IF)和对照组,IF组在禁食日要比不禁食日减少69%的热量摄入;② 8周后,IF组显著降低脂肪含量,改善氧化应激,调控炎症细胞因子,改善血管舒张参数,不影响血脂、葡萄糖代谢或血压;③ IF诱导肠道微生物群落发生显著变化,增加短链脂肪酸(SCFA)的产生,降低循环性脂多糖的水平;④ IF组的肠道菌群改变与心血管风险因素显著相关,并导致肠道菌群的碳水化合物代谢途径发生明显变化。
Intermittent Fasting Improves Cardiometabolic Risk Factors and Alters Gut Microbiota in Metabolic Syndrome Patients
10-06, doi: 10.1210/clinem/dgaa644
【主编评语】中山大学夏敏团队在Journal of Clinical Endocrinology and Metabolism上发表文章,揭示出间歇性禁食一定程度上引起代谢综合征患者肠道微生物群落和功能途径的显著改变,这与心脏代谢风险因素的缓解密切相关。研究或为预防代谢综合征相关的不良后果提供了潜在机制。
国内团队:富硒食用农产品的效益-风险评估
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IF:9.038]
① 对中国10个地区的普通和富硒食用农产品中的硒及相关金属含量进行检测;② 富硒农产品的硒检出率和硒含量均高于普通农产品;③ 二者相关金属的检出率一致,但富硒的大米、面粉、食用菌藻、肉和茶的含量更高;④ 增加富硒农产品的摄入可使所有人群的实际硒摄入量达到各自的日推荐摄入量;⑤ 18岁以下人群的铬摄入量超过暂定每日耐受摄入量(PTDI),而砷和镉摄入量接近PTDI;⑥ 日常膳食中硒、铬、砷和镉的主要来源分别是肉、食用菌藻、大米、大米。
Benefit–risk assessment of dietary selenium and its associated metals intake in China (2017-2019): Is current selenium-rich agro-food safe enough?
06-17, doi: 10.1016/j.jhazmat.2020.123224
【主编评语】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通过膳食富硒食用农产品是当前预防硒缺乏症的有效途径,但过量摄入硒会造成硒中毒等多种潜在的安全风险。我国是硒资源大国,富硒食用农产品分布广、品种多、产量大,因此对相关产品的精准追踪和风险评估,对居民膳食营养和产业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来自浙江大学馥莉食品研究院的陆柏益团队和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质量安全与营养研究所刘贤金团队发表在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上的一项研究,通过大数据精准测量了我国10个地区2756份普通和4894份富硒食用农产品样品中的硒及其相关金属的含量情况,并通过效益-风险评估实验对不同人群相关金属的摄入量进行了评估。该研究进一步支持了通过摄入富硒食用农产品能有效补充硒,但也强调了富硒食用农产品伴生相关金属的潜在风险,特别是重金属铬。
蓝莓中的紫檀芪可抑制小鼠结肠炎
FASEB Journal[IF:4.966]
① 在体外共培养系统中,PSB可显著抑制树突细胞介导的T细胞增殖,其抑制效果强于被测试的其它白藜芦醇衍生物;② PSB减少Th1细胞及Th17细胞亚群,增加Treg亚群,并抑制共刺激CD3/CD28介导的CD4+ T细胞增殖及其向Th1细胞的分化;③ PSB通过抑制转录因子PU.1的DNA结合活性,以抑制LPS诱导的树突细胞的抗原呈递相关分子及炎症因子表达;④ PSB促进树突细胞介导的Foxp3+ Treg分化,敲低PU.1增加DC诱导的Treg活性;⑤ 口服PSB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Pterostilbene reduces colonic inflammation by suppressing dendritic cell activation and promoting regulatory T cell development
09-22, doi: 10.1096/fj.202001502R
【主编评语】紫檀芪(PSB)是蓝莓中的一种白藜芦醇相关多酚(3', 5'-二甲氧基白藜芦醇)。FASEB Journal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PSB可通过抑制树突细胞的炎症因子产生与抗原呈递相关分子表达,以抑制树突细胞介导的CD4+ T细胞增殖,并促进树突细胞介导的Treg分化,从而抑制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
乳糜泻的流行病学、表现及诊断(综述)
Gastroenterology[IF:17.373]
① 乳糜泻的风险因素包括:HLA-DQ2及DQ8、儿童时期摄入较多谷蛋白、剖腹产、小于胎龄儿、较短的母乳时间、呼肠孤病毒感染、抗生素、母亲更高的教育程度等;② 乳糜泻的典型表现包括:腹泻、体重降低、生长不足,非典型表现包括:缺铁性贫血、便秘、腹痛、腹胀、神经症状、疲劳等;③ 支持者认为乳糜泻筛查可降低死亡率并提高生活质量,反对者认为尚缺乏RCT数据来评估筛查策略;④ 乳糜泻的诊断方式包括:血清学检验、基因检测、十二指肠活检。
Epidemiology, Presentation, and Diagnosis of Celiac Disease
09-18, doi: 10.1053/j.gastro.2020.06.098
【主编评语】根据不同的诊断方式,乳糜泻的全球患病率在0.7%-1.4%,不同国家及地区的乳糜泻患病率有较大差异。Gastroenterology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乳糜泻的流行病学数据、疾病表现、筛查及诊断方式。
曹崟团队:代谢疾病或增加早发性大肠癌风险
Gut[IF:19.819]
① 纳入4673例早发性结直肠癌(CRC)和40832例匹配对照进行巢式病例对照研究,发现代谢综合征与早发性CRC风险升高25%相关,主要与近端和远端结肠癌(而非直肠癌)有关;② 在50-64岁人群中(~1.5万CRC患者+13.2万对照)也有相似的发现(OR=1.21);③ 与无代谢合并症的个体相比,患有1、2或≥3种合并症的个体的早发性CRC风险分别升高9%、12%和31%,但在50-64岁群体中,患有1或2种合并症的个体的CRC风险没有显著上升。
Metabolic syndrome, metabolic comorbid conditions and risk of early-onset colorectal cancer
10-09, doi: 10.1136/gutjnl-2020-321661
【主编评语】在50岁前确诊的结直肠癌(CRC)被称为早发性CRC,近几十年来其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持续升高,肥胖和久坐等导致代谢失调的风险因素会增加早发性CRC的风险,但代谢综合征与早发性CRC之间的关联尚不清楚。Gut近期发表了来自美国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曹崟团队的流行病学研究,通过分析真实世界中的医疗保险报销数据证实,代谢失调与早发性CRC风险增加相关,且代谢合并症越多,风险越高。代谢疾病的年轻化或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早发性CRC发病率升高。(@mildbreeze)
瑞金医院+华大基因:小檗碱+益生菌,更好改善糖尿病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1]
① 纳入409名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随机双盲对照试验,在庆大霉素预处理1周后,接受益生菌、小檗碱(BBR)、益生菌+BBR或安慰剂治疗12周;② 与安慰剂和单独使用益生菌相比,益生菌+BBR和单独使用BBR组的糖化血红蛋白改变更明显,益生菌能促进BBR对年长患者的血糖控制,BBR引起更多的胃肠副作用;③ BBR改变肠道菌群以及菌群相关的胆汁酸代谢(BA)和血液BA组成;④ BBR可能通过抑制布氏瘤胃球菌(R. bromii)产生次级胆汁酸DCA来发挥降血糖作用。
Gut microbiome-related effects of berberine and probiotics on type 2 diabetes (the PREMOTE study)
10-06, doi: 10.1038/s41467-020-18414-8
【主编评语】小檗碱除了能治疗腹泻,对于一些代谢疾病也有改善作用,但其作用靶点和机制仍待研究。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了由上海交大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团队与深圳华大研究院李俊桦团队联合主导的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临床试验,表明在抗生素预处理后,小檗碱(单独使用或与特定混合益生菌联用)能有效帮助2型糖尿病患者降糖,并揭示了其潜在的肠道菌群靶点和作用机制。这些发现为靶向肠道菌群以改善糖尿病等代谢疾病带来了新启示,具有临床应用前景。
Nature子刊:肠道菌群或参与非肥胖脂肪肝病患者的肝纤维化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121]
① 纳入171名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亚洲患者和31名健康个体,根据NAFLD组织学或纤维化严重程度分为3个亚组,非肥胖NAFLD中微生物多样性因纤维化严重性具有显著变化;② 非肥胖NAFLD中,瘤胃球菌科和韦荣球菌科是与纤维化严重程度相关的主要微生物群;③ 患者粪便的胆汁酸和丙酸酯含量升高(尤其是有明显纤维化的非肥胖患者);④ 鉴定出纤维化相关的瘤胃球菌科和韦荣球菌科的种属,补充R. faecis可减轻NAFLD小鼠的肝损伤。
Distinct signatures of gut microbiome and metabolite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fibrosis in non-obese NAFLD
10-05, doi: 10.1038/s41467-020-18754-5
【主编评语】非酒精性脂肪肝疾病(NAFLD)与肥胖相关,但也发生在非肥胖的个体中。Nature Communications近期发表的文章,对NAFLD非肥胖患者的肠道菌群进行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变化和纤维化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微生物组在肝纤维化发病机制中具有重要作用,特别是非肥胖人群中。
Cell子刊:食品乳化剂为致病共生菌“充能”,促进慢性肠炎
Cell Reports[IF:8.109]
① 给野生型和肠炎易感型(IL-10-/-)的无菌和ASF小鼠定植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AIEC),之后喂食膳食乳化剂(CMC或P80);② 结果表明,AIEC介导了膳食乳化剂诱导的小鼠菌群改变、肠炎、结肠炎相关癌症以及代谢紊乱,在IL-10-/-小鼠中单一定植AIEC+喂食乳化剂足以引起严重肠炎;③ 乳化剂能增加AIEC的运动性和黏附至肠上皮细胞的能力,还能直接诱导介导AIEC毒力和促炎症的基因簇表达,AIEC介导的乳化剂相关炎症一定程度上依赖于细菌鞭毛。
Dietary Emulsifiers Directly Impact Adherent-Invasive E. coli Gene Expression to Drive Chronic Intestinal Inflammation
10-06, doi: 10.1016/j.celrep.2020.108229
【主编评语】膳食乳化剂能扰动肠道菌群,促进慢性炎症,但含有有限、明确、无致病共生菌的菌群的ASF小鼠服用乳化剂却不会发生肠道炎症。原因何在?Cell Reports近期发表的一项研究发现,乳化剂诱导肠道炎症的作用主要是由特定的致病共生菌(比如黏附侵袭性大肠杆菌)所介导的,乳化剂能直接增强这些细菌的致病性和毒力,从而扰动菌群,引起炎症和代谢紊乱。这些发现提示,基于菌群的饮食干预(如减少乳化剂摄入)以及靶向特定致病共生菌的干预方法,或有助于改善肠道炎症。
菌群干预或能改善肥胖相关神经疼痛
PNAS[IF:9.412]
① 移植瘦小鼠的粪菌可降低肥胖小鼠的周围神经病变,减少神经疼痛、增加皮肤神经密度;② 伴随着周围神经系统(PNS)细胞的脂质代谢和钙调控相关基因表达以及PNS免疫细胞的改变;③ 对疼痛的改善与血液丁酸的增加相关,丁酸可调节PNS中的基因表达和免疫细胞,疼痛相关离子通道TRPV1是潜在靶点;④ 纳入BMI不同的29人,发现血液丁酸与远端疼痛也呈负相关;⑤ 肠道微生物/短链脂肪酸及其下游通路,可能是改善早期肥胖相关疼痛的靶点。
Fecal transplantation and butyrate improve neuropathic pain, modify immune cell profile, and gene expression in the PNS of obese mice
10-05, doi: 10.1073/pnas.2006065117
【主编评语】肥胖患者易受慢性疼痛困扰,PNAS近期发表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产生的丁酸或能通过调节外周神经系统中的基因表达和免疫细胞炎症表型等机制,改善肥胖相关外周神经系统病变和神经疼痛。
武大张先正:益生元包裹的益生菌孢子可有效抑制小鼠结肠癌
Advanced Materials[IF:27.398]
① 基于共生益生菌——丁酸梭菌和化学修饰的益生元——右旋糖酐,制备益生元包裹的益生菌孢子(孢子-dex);② 在口服后,孢子-dex可特异性地富集到小鼠的结肠癌病灶处,且右旋糖酐被丁酸梭菌发酵产生抗癌短链脂肪酸(SCFA);③ 孢子-dex调节肠道菌群,增加产生SCFA细菌(例如真杆菌属和罗氏菌属)的丰度,并显著增加菌群的总体丰富度;④ 在皮下和原位肿瘤模型中,载药孢子-dex抑制肿瘤的生长,分别高达89%和65%,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影响。
Prebiotics‐Encapsulated Probiotic Spores Regulate Gut Microbiota and Suppress Colon Cancer
10-01, doi: 10.1002/adma.202004529
【主编评语】尽管基于菌群的疗法被认为是治疗结肠癌等疾病的有效策略,但其安全性仍是最大的挑战。武汉大学的张先正团队在Advanced Material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制备了一种联合益生菌与益生元的新型制剂——益生元(化学修饰的右旋糖酐)包裹益生菌孢子,经口服后的该制剂可调节小鼠的肠道菌群,并能够富集于病灶附近,从而安全有效地抑制小鼠的皮下及原位结肠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