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熬夜引起糖尿病风险增加?

佩襄 医学 945

熬夜危害身体健康,道理都懂,可是面对没有做完的工作/一周一次的值班/追剧、小说、游戏,多少人被迫或主动成为了夜猫子。

不仅要熬夜,还得吃点夜宵慰藉一下肚子,烧烤、炸鸡、麻辣烫、小龙虾……在吃货眼里,每一个不吃夜宵的熬夜,都是对美食的辜负。

然而,一顿夜宵一时爽,长期下去,糖尿病就找上门来了。

在2018年BMJ发表的一项以美国女护士为样本,历时24年的大型研究显示,在14万名每月至少经历三次夜班的护士中,有10915人最终罹患II型糖尿病,每多经历5年这样的夜班生活,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加31%。

在当时科学家仅仅是观察到了现象,并不清楚为什么熬夜引起糖尿病风险增加背后的原因。

而来自哈佛大学的一项研究人体临床研究则有力地证明了:熬夜并不是夜猫子们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夜宵才是罪魁祸首!

众所周知,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无形的“时钟”,即生物钟,各种组织器官在生物钟的指挥下什么时候干什么事,被安排得明明白白,各种生理过程也在生物钟的协调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其中就包括血糖代谢。

人体内生物钟所适应的节律就是日间进食,夜间休息,夜宵多吃一顿,就打乱了生物钟的安排,使得血糖代谢紊乱,长期下来就容易患糖尿病,而如果按照正常的饮食节律,即便熬夜也能够避免这一情况发生。该研究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

为什么熬夜引起糖尿病风险增加?.jpg

这项研究一共招募了19名身体健康的年轻人(12名男性,7名女性;年龄26.5±4.1岁;BMI 22.7±2.1kg/m2;HbA1c 4.9%-5.4%),尽管实验人数少,但这是一项严格且高度受控的实验室研究。

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夜间进食组和日间进食组,两组人在夜间都保持清醒状态(模拟夜班状态),不同的是,夜间进食组在晚上23点至第二天7点间会进食(吃夜宵),而日间进食组在夜间不进食(挨饿一晚),直到第二天早上7点开始一天的饮食。

因为要严格控制除了进食时间之外的其他条件,所以为了和夜间进食组一日四餐(多了个夜宵)相匹配,日间进食组在白天也吃了四顿,每隔4小时进食一次。

由于日间进食组饮食安排在白天,正好是在下夜班补眠的时间,为此,参与者不得不在睡眠期间被摇醒:“该吃饭了!”

当然,还是为了保证两组实验条件一致,夜间进食组尽管白天不用吃四顿,但是也被要求在日间组吃饭的时候保持清醒……诸如此类,可想而知这项实验有多严格了。

实验结果显示,同样是在“上夜班”,吃夜宵的人血糖波动曲线和生物钟调控下的血糖波动曲线相反,而晚上不吃夜宵的人,血糖波动曲线则和正常生物钟血糖波动曲线相一致。

而且,和生物钟调控下的血糖水平相比,晚上吃夜宵还会使平均血糖升高了6.4%,而不吃夜宵的人则没有发生血糖升高。

不仅如此,和日间进食组餐后血糖和胰岛素分泌相比,吃夜宵的人在早餐后3小时的血糖水平升高了19.4%,同时,餐后早期胰岛素水平降低了52.9%。提示吃夜宵会引起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不能及时分泌足量胰岛素调控体内血糖水平,糖耐量降低。

不过,不论是夜间进食组还是日间进食组,早餐后晚期胰岛素水平与生物钟调控下的胰岛素水平相差不大,说明在实验过程中,胰岛素敏感性未受损。

图示:日间进食组与夜间进食组早餐后3小时血糖曲线与早期胰岛素分泌曲线

最后,研究者还发现,进食节律和正常生物钟越不同步,葡萄糖耐量损伤越严重,就比如说,完全日夜颠倒的人,睡到晚上7点才起,吃第一顿饭,晚上11点吃一顿,凌晨4、5点再吃一点零食,他们血糖调控受损程度比那些熬到2、3点,夜间只吃一顿夜宵的人更严重。

这项研究证明了饮食节律与生物钟不同步才是上夜班的人糖尿病高发的主要原因,吃夜宵导致血糖代谢紊乱,β细胞功能受损,糖耐量下降。不过,在本实验中虽然并未发现胰岛素敏感性受损,但不排除是因为实验周期短,没能看到长期效果。

除此以外,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哪怕不吃夜宵,第二天也会因为想要补眠,而错过早餐或午餐,而这是否会对实验结论造成影响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总而言之,为了身体健康,少熬夜,即使熬夜,不妨晚饭吃饱一点,拒绝夜宵,第二天早上再来一顿热腾腾的早餐,安抚肠胃。

熬夜已经扰乱了我们正常的睡眠节律,就不要让夜宵再扰乱我们的进食节律了!大半夜在值班室偷吃外卖的事情不要再发生了。

参考文献:

[1] Daytime eating prevents internal circadian misalignment and glucose intolerance in night work. Sci Adv. 2021;7(49):eabg9910.

[2] https://medicalxpress.com/news/2021-12-daytime-meals-health-linked-night.html

标签: 糖尿病 睡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