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天天吃红肉,菌群产物TMAO飙升

佩襄 肠道 1.7K+

肠道微生物.jpg

天天吃红肉,菌群产物TMAO飙升

European Heart Journal[IF:23.425]

① 113名健康成人进行一项随机交叉试验,分析吃4周红肉、白肉或非肉类蛋白质对氧化三甲胺(TMAO)等代谢物的影响;② 与另两种饮食相比,红肉显著增加了血液和尿液的TMAO含量(均>2倍),降低了TMAO的肾排泄率,但增加了肉毒碱及其2种菌群代谢物的肾排泄;③ 同位素示踪显示,与非肉类蛋白质相比,红肉和白肉摄入可使肉毒碱(而非胆碱)生成的三甲胺和TMAO增多;④ 膳食饱和脂肪对TMAO或其代谢物无影响;⑤ 停止吃红肉后,血液TMAO水平逐渐回落。

Impact of chronic dietary red meat, white meat, or non-meat protein on trimethylamine N-oxide metabolism and renal excretion in healthy men and women

12-10, doi: 10.1093/eurheartj/ehy799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衍生物氧化三甲胺(TMAO)主要来自膳食肉毒碱和胆碱,TMAO水平长期升高可增加心血管疾病风险,但对于影响TMAO水平的饮食模式还缺乏研究。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Stanley Hazen团队的一项最新临床研究表明,长期吃大量红肉(富含肉毒碱和胆碱)可增加TMAO生成,并减少其肾排泄率,显著提高血液TMAO水平。该研究首次通过临床试验方法,揭示了膳食蛋白质来源与血液TMAO水平的关系,为常吃红肉促进心血管疾病提供了一种机制,也再次表明少吃红肉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可行手段。

红肉→肠道菌群代谢→三甲胺→入肝→被氧化成氧化三甲胺→入血→血管里的血小板激活→血栓!
 

吃过多红肉和加工肉,是否影响大肠癌患者的生存?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IF:7.683]

① 纳入ISACC中10项研究共7627例I-IV期结直肠癌(CRC)患者,对诊断前红肉和加工肉摄入量与诊断后患者生存的关联进行汇总分析;② 在5.1年的中位随访期中,共2338例患者死亡(1576例死于CRC),分析显示,较高的诊断前红肉或加工肉摄入量与I-IV期CRC患者的总体生存,无显著关联;③ 但I-III期CRC患者中,加工肉摄入量高于中位数的患者,其死亡率显著上升12%。

Association Between Intake of Red and Processed Meat and Survival in Patient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in a Pooled Analysis

11-23, doi: 10.1016/j.cgh.2018.11.036

【主编评语】红肉和加工肉摄入与结直肠癌(CRC)的发生存在关联,但是否与诊断后的患者生存情况相关,尚不清楚。近期一项研究对7600多例CRC患者的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发现患者诊断前的红肉和加工肉摄入量,与诊断后5年多中位随访期内的死亡率,无显著关联,但过多加工肉摄入与死亡率上升相关。

 

陈廷涛+李金高等:培菲康减轻鼻咽癌患者放化疗后的口腔黏膜炎

Cancer[IF:6.537]

① 纳入99名进展期鼻咽癌患者,按2:1随机分组,在放化疗开始后,每天两次,每次摄入3粒益生菌制剂或安慰剂;② 益生菌为获SFDA批准的药物Bifico(培菲康),菌株分属于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③ 口腔黏膜炎评分分别为0/1/2/3的患者比例分别为:0%/0%/54.29%/45.71%(对照组) vs 12.07%/55.17%/17.24%/15.52%(试验组);④ 益生菌显著降低因放化疗造成的CD4和CD3细胞减少的幅度(增强了免疫响应),并明显恢复了肠道菌群多样性。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of probiotics to reduce the severity of oral mucositis induced by chemoradio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12-06, doi: 10.1002/cncr.31907

【主编评语】来自南昌大学的陈廷涛和江西省肿瘤医院李金高团队的合作研究,说明来自长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和粪肠球菌的菌株组合(益生菌药物培菲康)可显著降低鼻咽癌患者在放化疗后的口腔黏膜炎,且一定程度证明这是通过调节肠道菌群以增强免疫响应实现的。这是国产益生菌药物制剂针对特定适应症有效的临床RCT证据,很值得益生菌领域的专业人士学习和参考,也给肿瘤医生和患者提供了应对放化疗后黏膜炎症的新思路。

 

Science:表皮葡萄球菌如何促进皮肤伤口愈合?

Science[IF:41.058]

① 皮肤上的表皮葡萄球菌会促进非炎性的CD4+(Th1和Th17)和CD8+(Tc1和Tc17)T细胞的聚集;② 给小鼠注射甲壳素或用沙蝇叮咬皮肤造成伤口,不会影响Tc1和Tc17的IFN-γ和IL-17A生成;③ 但出人意料的是,这促进了Tc17分泌IL-5和IL-13,也促进Th17分泌更多2型细胞因子,它们共同促进了伤口愈合;④ 在局部免疫调节缺陷的情况下,类似的非常规2型免疫响应也能被激活;⑤ Th17等细胞充分利用特定共生菌和自身可塑性,促进了局部免疫及对伤口的适应性。

Commensal-specific T cell plasticity promotes rapid tissue adaptation to injury

12-06, doi: 10.1126/science.aat6280

【主编评语】这是Science刚刚发表的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Yasmine Belkaid团队的新研究论文,该团队在之前Cell研究论文(https://www.mr-gut.cn/papers/read/1067274124)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皮肤里的共生菌特异性T细胞如何通过非典型的细胞因子分泌以促进伤口愈合,这也再次说明了皮肤上定植的特定共生菌,通过日常召集特定的T细胞,在皮肤产生伤口时可派上大用场!细菌的存在促进伤口愈合,是不是听起来匪夷所思?可新研究成果就是这么任性!

 

围产期益生菌干预或可预防剖腹产后代的过敏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IF:5.158]

① 1223名怀有高过敏疾病风险婴儿的孕妇,随机接受益生菌(含有鼠李糖乳杆菌GG及LC705、短双歧杆菌Bb99和费氏丙酸杆菌)或安慰剂,随访13年;② 益生菌与安慰剂组过敏疾病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吸入特异性IgE的致敏作用分别为59.3%和49.8%(p=0.040);③ 剖腹产亚组中,益生菌和安慰剂组过敏疾病发生率分别为41.5%和67.9%,湿疹发生率为18.9%和37.5%,近一年哮喘发生率为8.5%和14.7%,均有显著差异;④ 益生菌可改善剖腹产婴儿的过敏疾病和哮喘。

Perinatal probiotic intervention prevented allergic disease in a Caesarean-delivered subgroup at 13-year follow-up

11-25, doi: 10.1111/cea.13321

【主编评语】来自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Allergy上发表的一项为期13年的随访研究结果,在超过1000名孕妇中(后代有高过敏风险),益生菌干预与剖腹产后代的过敏发病率降低显著相关,提示益生菌或可改善剖腹产婴儿的湿疹、哮喘等过敏性疾病。

 

生命早期的鼠李糖乳杆菌HN001干预或可降低过敏风险

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IF:4.137]

① 474对母亲及后代分为3组,产妇从孕期第35周至产后6个月、后代从出生到2岁,分别使用鼠李糖乳杆菌HN001、HN019或安慰剂干预;② 前期跟踪研究发现,HN001干预可在后代2、4、6岁时显著降低湿疹的发病率,并在6岁时显著降低特应性敏感的发病率;③ 继续跟踪研究至第11年发现,HN001干预可显著降低后代11岁时12个月内的湿疹发生率,并显著降低特应性敏感、湿疹、喘鸣的累积发病率,而HN019干预无上述保护效果。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rhamnosus HN001 in early life on the cumulative prevalence of allergic disease to 11 years

11-14, doi: 10.1111/pai.12982

【主编评语】Pediatric Allergy and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干预试验的最新结果,发现母亲围产期及后代生命早期使用鼠李糖乳杆菌HN001(而非HN019菌株)菌株干预,与后代过敏风险的降低显著相关,且这种保护效果在后代11岁时仍存在。

 

摄入罗伊氏乳杆菌ADR-1或ADR-3可缓解2型糖尿病

Scientific Reports[IF:4.122]

① 74名2型糖尿病患者平均分为3组,分别口服活性罗伊氏乳杆菌ADR-1、热灭活罗伊氏乳杆菌ADR-3、安慰剂,干预持续9个月;② 摄入ADR-1 3个月后,患者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血清胆固醇显著降低,ADR-3可显著降低收缩压和平均血压;③ 摄入ADR-1和ADR-3 6个月后,粪便中罗伊氏乳杆菌或双歧杆菌显著增加,HbA1c显著降低的患者粪便罗伊氏乳杆菌至少增加了8倍;④ 乳酸菌属的水平与双歧杆菌属水平呈正相关,与拟杆菌门呈负相关。

The beneficial effects of Lactobacillus reuteri ADR-1 or ADR-3 consumption on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e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11-14, doi: 10.1038/s41598-018-35014-1

【主编评语】来自Scientific Reports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在74名2型糖尿病患者中,口服活性罗伊氏乳杆菌ADR-1或热灭活ADR-3,可分别改善患者的血糖或血压,且患者粪便中的罗伊氏乳杆菌水平增加与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相关。

 

富含乳酸乳球菌酸奶或有降脂效果

Nutrients[IF:4.196]

① 纳入76名志愿者随机每天摄入80克测试(富含乳酸乳球菌11/19-B1和乳双歧杆菌BB-12菌株)或对照酸奶(保加利亚亚种菌株),持续8周;② 测试组中,低密度脂蛋白(LDL)显著降低,但在对照组中未观察到这种效果;③ 当基于120mg / dL的LDL水平将测试组分成两组时,仅在较高LDL组中观察到该效果;④ 两种酸奶均促进细胞免疫(IFN-γ水平上升);⑤ 本研究的降胆固醇作用被认为是由单独的11/19-B1菌株或其与BB-12菌株的组合引起的。

A Double-Blind Controlled Study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Yogurt Enriched with 11/19-B1 and on Serum Low-Density Lipoprotein Level and Antigen-Specific Interferon-γ Releasing Ability

11-16, doi: 10.3390/nu10111778

【主编评语】为了阐明乳酸乳球菌11/19-B1菌株的作用,进行了富含该菌株发酵的酸奶的双盲对照研究。结果表明,用乳酸乳球菌11/19-B1和乳双歧杆菌BB-12菌株富集的酸奶可以降低血清LDL胆固醇并增强对照酸奶作为细胞免疫刺激剂的功能。 先前没有报道过BB-12菌株的LDL降低作用,因此,本研究中观察到的降胆固醇作用被认为是由单独的11/19-B1菌株或其与BB-12菌株的组合引起的。这些结果表明乳酸乳球菌和乳双歧杆菌菌株的组合提供了潜在的降脂应用效果。

 

Nature子刊:母乳成分影响婴儿的轮状病毒感染症状

Nature Communications[IF:12.353]

① 人乳寡糖(HMOs)不是阻碍轮状病毒株G10P[11]感染的诱饵受体,反而会增强G10P[11]在体外的感染性;② 被轮状病毒感染并表现出肠道症状的婴儿,其母亲的乳汁中乳糖-N-四糖、 2’-岩藻糖基乳糖和6‘-唾液酸乳糖含量较高,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丰度较高;③ 上述三种HMOs与母乳和婴儿粪便中的肠杆菌属/克雷伯菌属丰度成正相关;④ 婴儿是否表现出感染症状,可反映HMOs与菌群的相关性;⑤ HMOs可增强口服型减活轮状病毒疫苗的感染性。

Human milk oligosaccharides, milk microbiome and infant gut microbiome modulate neonatal rotavirus infection

11-27, doi: 10.1038/s41467-018-07476-4

【主编评语】婴儿感染轮状病毒后的症状表现与否具有差异。本研究发现母乳中的人乳寡糖、母乳菌群和婴儿肠道菌群的建立在感染症状的表现方面具有相关性,人乳寡糖可促进轮状病毒疫苗感染活性。本研究结果对研究婴儿胃肠道感染、指导母乳喂养、开发婴儿配方奶和疫苗研发具有参考价值。


过量摄入锌对肠道功能与微生物的影响

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IF:5.151]

① 过量饮食锌导致氧化应激,杯状细胞数量增加和粘液分泌增加,并与肠道通透性和全身炎症增加有关;② 超过900个基因差异表达,413个基因显示倍数变化> 1.60;③ 影响的生物学过程包括生物粘附,免疫系统,代谢过程和对刺激的反应;④ 显著上调的关键基因包括ALDH2,MT1,TMEM6,CDK20和COX62b,而CALU,ST3GAL4,CRTC2,SLC28A2和COMMA1被下调;⑤ 这些变化与假单胞菌和弯曲杆菌等富含致病性的微生物组相关,也导致细菌应激反应基因的更高表达。

Excess Dietary Zinc Intake in Neonatal Mice Causes Oxidative Stress and Alters Intestinal Host-Microbe Interactions

12-04, doi: 10.1002/mnfr.201800947

【主编评语】超过68%的婴幼儿暴露于高于可耐受的上限摄入量的膳食锌水平。然而,早期生活中过量饮食锌对肠功能和宿主-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影响尚不清楚。本文结果表明,过量的膳食锌可能对肠道上皮信号通路,屏障功能和管腔生态有不可预见的影响,或可对肠道健康产生长期影响。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