睡前听音乐,不但不会促进睡眠,反而破坏睡眠质量

佩襄 医学 924

茫茫人海,音乐爱好者众多,很多人每天都有听音乐的习惯,在上班途中,无论步行、骑车、挤地铁还是开车时,都少不了音乐相伴;到了办公室,依然耳机不离耳朵;甚至在睡觉前,依然会沉浸在动听的歌曲或旋律中。

你是这样吗?反正,美国贝勒大学的睡眠科学家 Michael Scullin 博士是这样,而且,他已经意识到一个严重的问题:他经常在半夜醒来时,脑海中还在萦绕着一首歌曲。当然,这也给了他一个研究音乐如何影响睡眠模式的机会。

当一首歌曲或旋律(尤其是脍炙人口的)被重复播放时,往往人就会像被洗脑了一样在脑海里不断重复这首歌(或旋律),挥之不去,甚至还会不自觉的哼唱,这就叫做“耳虫效应”。

耳虫(earworm)是一种无意识(不由自主)的音乐想象。研究人员把萦绕脑海中的歌曲或旋律形象地比喻成一条虫,还把“耳虫” 引起的这种感觉称作“认知瘙痒”,就好像你总忍不住想去挠(回想)它。这种现象由来已久,要不怎么有“绕梁三日,余音袅袅”,“余音袅袅,不绝如缕”的说法呢。

但耳虫效应通常会发生在清醒的时候,它怎么连睡眠时间也不放过?

2021年6月9日,Michael Scullin 等人在 Psychological Science 期刊上发表了题为:Bedtime Music, Involuntary Musical Imagery, and Sleep 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调查了听音乐是否会影响睡眠,并深入了解了“耳虫效应”的发生机制。

睡前听音乐,不但不会促进睡眠,反而破坏睡眠质量.jpg

很多人都觉得听音乐的感觉超级好,可以忘我地陶醉其中。很多人通常在睡前也会听音乐。然而,再好的东西,也会物极必反。你听音乐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吸引睡前挥之不去的“耳虫”。当这种情况发生时,你的睡眠将受到影响。

这项新研究包括了两部分,总共涉及209名参与者。

在第一部分研究中,199名平均年龄35.9岁的参与者完成了一系列关于睡眠质量、听音乐习惯和耳虫频率的调查,包括他们在试图入睡时、半夜醒来时和早晨醒来时遇到耳虫的频率。

第二部分是实验室研究。50名平均年龄21.2岁的参与者被带进贝勒大学的睡眠神经科学与认知实验室,该实验室可以控制光照和声音。研究人员诱导“耳虫”以确定它如何影响睡眠质量,并通过多导睡眠图记录参与者睡眠时的脑电波、心率和呼吸等。

睡前,研究人员播放了三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分别是《Shake It Off》、《Call Me Maybe》和《Don't Stop Believin》。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听这些歌曲的原始版本或纯音乐伴奏版(去掉歌词),并反馈他们是否以及何时经历了“耳虫效应”。同时,研究人员分析参与者夜间的睡眠生理学是否受到影响。

他们发现,经历“耳虫效应”的人更难入睡,夜间醒来的次数更多,在浅睡眠阶段花费的时间更长。与很少经历“耳虫”的人相比,每周一次或多次发生“耳虫效应”的人睡眠质量差的可能性是前者的六倍。令人惊讶的是,该研究发现一些器乐音乐(无人声)比抒情歌曲更容易导致耳虫效应和破坏睡眠质量。

此外,研究人员对实验研究中的脑电图(EEG)读数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检查依赖睡眠的记忆巩固的生理标志。记忆巩固是一个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临时记忆在睡眠中自发地反应,并转化为一种更长期的形式。

研究人员发现,经历睡眠性“耳虫效应”的参与者在睡眠中表现出更缓慢的震荡,这是记忆重新激活的标志。在与初级听觉皮层相对应的区域,缓慢振荡的增加占主导地位,初级听觉皮层与清醒时的“耳虫效应”有关。

Michael Scullin表示,我们原以为人会在试图入睡的时候会发生耳虫效应,但想不到很多参与者和我一样会从睡梦中醒来时会伴随着耳虫。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听音乐能改善睡眠,但我们发现那些听音乐听得更多的人睡眠质量反而更差;而更令人惊讶的是,器乐音乐的影响更大,而且器乐导致的‘耳虫’效应是其他音乐的两倍。

该研究发现,很多有听音乐习惯的人经历了持续的“耳虫效应”和睡眠质量的下降。这一结果与音乐作为一种助眠“疗法”的想法相反。健康专家通常建议睡前听一些舒缓的音乐,但这些建议很大程度上是基于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研究。相反,这项新研究客观地测量了睡眠中的大脑,研究人员发现,即使在音乐停止播放几小时后,大脑依然在处理音乐。

摆脱耳虫的一个方法是参与认知活动,如全神贯注于一项任务、一个问题或活动,这样有助于分散大脑对耳虫的注意力。在临近睡觉前,建议花5到10分钟写出待办事项清单,把想法写在纸上,而不要从事会扰乱睡眠的高难度的事情,可以看看电视或玩电子游戏。

论文链接:

https://journals.sagepub.com/doi/10.1177/0956797621989724


标签: 睡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