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睡8小时是错的?

佩襄 医学 784

睡眠不足、熬夜会带来各种健康问题,会使人发胖、血压升高、易患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但有的人就算每天早早上床,还是睡不好、睡不着,怎么办?民间流传的各种助眠小技巧管用吗?

关于睡眠的常见误区,美国睡眠基金会已经有过总结。今天,健康榨知机就来跟大家聊一聊↓↓

误区1:只要每天睡够总时长,什么时候睡觉都没关系

美国睡眠基金会专家组建议,成年人每晚应该睡7-9个小时。

注意,这里建议的是“每晚”(夜间),而不是每天(无论白天还是晚上)睡觉的总时长。

为什么要专门强调是夜间睡眠呢?

因为,人类本身是昼出夜伏的生物,体内褪黑素的分泌也和光照有关。

研究表明,除了睡眠时长,睡觉的时间段也很重要,最好是在黑夜里尽可能地多睡觉,这样才有助于让身体的昼夜节律或生物钟和环境保持一致。

比如有的人熬夜,从凌晨3点睡到第二天中午11点,是比不上晚间连续睡8小时的。

正常的昼夜节律,对睡眠质量非常重要,也是影响心理健康、心血管功能、新陈代谢和整体健康的重要因素。

另外,夜间除了总时长要睡够之外,连续的睡眠时间也很重要,睡眠中断越少越好,这直接决定了睡眠质量的高低。

中间无数次醒来的碎片化睡眠,会干扰正常的眼动周期,从深度睡眠到觉醒的恢复期时长也会缩短。

所以,每个人的睡眠目标都应该是时长足够、高质量、不间断的睡眠。

误区2:躺床就睡,说明睡眠一定没有问题

辗转反侧睡不着,固然是失眠的常见症状之一,但并不能反推入睡快就是好事。有的人虽然入睡快,但是睡眠过程中频繁醒来,或过早醒来后无法再次入睡,又或者总觉得醒来后没睡饱,其实这些都属于失眠范畴。

另外,沾枕头就睡着的人,也可能是因为睡眠不足,或存在潜在的睡眠障碍——比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嗜睡症、昼夜节律紊乱、发作性睡病等。

我们睡觉的目标不应该是“无论何时何地都能快速入睡”。

相反,应该是尽可能做到适量的、高质量、规律的夜间睡眠,保持健康的昼夜节律。

误区3:经常睡得少,养成习惯就没事了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会在短期和长期内都对身体造成损害,大脑和身体并不会“习以为常”。

连续几晚睡眠不足,白天更容易感到困倦、嗜睡。如果这样持续几周或几个月,可能会形成一种“常态”,但这并不意味着你的身体依然能活力满满地运行下去、能有效地适应它。

相反,持续的睡眠剥夺会影响白天的表现,损害我们的决策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和创造力。

长此以往,睡眠不足还会对身体各方面机能造成严重的损害,包括新陈代谢、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内分泌(激素的产生)和心理健康。

所以,就算你以为自己好像已经“习惯了少睡觉”,但实际上,你身体需要的休息并没有真正满足,可能会积劳成疾。

当然,也有少数人真的能习惯长期每天只睡5个小时,而且醒来时仍然神清气爽。

但这样的人非常罕见,估计每400万人里才有1个。有研究认为,这类人存在基因突变,允许他们自然地睡得更少,但这是非常例外的情况,并不是共性规律。

误区4:晚上没睡够,白天午睡补觉就行

午睡不一定是坏事。

但很多人晚上经常睡不够,或睡眠质量不好(包括打鼾等问题),就想着白天午休补个觉,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2021年,发表在睡眠领域知名期刊《睡眠》(Sleep)的研究发现,熬夜会损害参与者的各种能力,而且小睡也并不能减少这种损害。

2022年,一项发表在《美国心脏协会杂志》(JAHA)的研究发现,和夜间睡眠7-9小时、且白天没有小睡习惯的人相比,夜间睡眠<7小时、且白天小睡>30分钟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得更显著,为47%。

虽然白天午睡打个盹,短时间能改善情绪和警觉性、缓解疲惫、提高后半天的表现,但它并不能代替夜间的优质睡眠。因为午睡并不会像夜间睡眠那样,有那么多的深度睡眠阶段。

另外,午睡时间如果太长,醒来时容易感觉迷糊、呆滞。

长此以往,还会让睡眠节律进一步失常,晚上到了正常该睡觉的时间,却更难入睡。

所以,最重要的还是晚上规律地睡觉、睡够时间。

当然,白天感觉太疲惫撑不住了,补个觉还是比不补好。最好在下午早些时候睡,不要超过30分钟。

误区5:平时忙睡得少,周末补回来就好

经常熬夜、早起赶地铁公交,忙碌的生活挤压着我们的睡眠时间,欠的睡眠债真的那么容易补回来吗?

对于周末补觉到底有没有好处,现有研究目前还没有定论。

一项发表在《睡眠研究杂志》的研究显示,工作日睡眠不足5小时,与死亡率升高有关,但周末补觉的人,有可能抵消这种风险。

而据另一项发表在《当代生物学》的研究则显示,周末补觉可能“越补越糟”,可能会导致血糖调节能力下降,扰乱生物钟等等。

总之,为减少睡眠不足带来的危害,以及周末补觉对健康影响的不确定性,还是要在平时养成有规律、充足睡眠的习惯,即使在周末也要遵守睡眠时间表,早睡早起。

如果你一周欠了10小时的睡眠债,别想着一两天就还完。应该循序渐进,比如接下来的一周里,每天早1个小时上床、晚1小时起床。

如果是更严重的睡眠债,那可能需要休假一周、少用电子产品,尽量让自己每晚不受任何干扰和没有任何负担地睡觉。

误区6:半夜醒了就继续躺着,翻来覆去睡不着也别起床

半夜醒来后无法入睡时,很多人选择继续躺在床上、闭紧眼睛数羊,好让自己快点入睡。

可实际上,相比数羊,这时运用意象放松(例如想象自己躺在一艘小船里,漂浮在平静的海面),可能更容易重新入睡,因为有研究显示,数数会阻碍人的放松过程。

不论用什么方法放松,大多数专家都建议,如果在20分钟内无法入睡,就下床。

与其在床上辗转反侧,不如起床,在安静昏暗的环境中放松一下,比如看看书(不要看手机或其他电子设备),然后等睡意来了,再试着回到床上。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大脑把床和睡觉联系起来——告诉自己,床就是用来睡觉的,这一点很重要。

不要长时间清醒地呆在床上、做着完全相反的事情,这样只会让你把床和睡不着的挫败感联系起来。

注意,放松的过程不要看表,这样会加重失眠的焦虑。

误区7:打呼噜说明睡得香,不是啥大问题

很多人总觉得,睡觉打呼噜是再常见不过的现象,男人更是十有八九都打呼噜。

但其实,打呼噜不只会影响枕边人的睡眠质量,打呼噜的人自己也很痛苦,因为这有可能是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表现。

它的特点是,在睡眠中,患者会因为气道堵塞而暂停呼吸,并因为窒息而频繁醒来。

所以,打呼噜并不是睡得香,相反,它会降低睡眠质量,在白天更容易感到疲惫、嗜睡。

呼吸暂停时,血氧水平会下降,长期下去还会损害心脏和血管的健康,提升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

研究发现,高血压与经常或者规律的打鼾相关,而肥胖症和脖子粗大都可能造成睡眠呼吸暂停。

如果你经常打鼾、鼾声大、会被憋醒、白天疲倦,那赶紧去看医生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是可以治疗的!

误区8:睡前喝点酒能助眠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喝酒反而会损害睡眠质量。

酒精确实对中枢神经系统有一定抑制、镇静作用,所以喝了以后想睡觉,并且很快就会入睡。

但是,这种“助眠”效果只是短暂的,之后酒精会扰乱快速眼动(REM)睡眠,而这是非常重要的睡眠阶段,不仅能让身体恢复,还能增强记忆力、注意力和学习能力;还会加重打鼾、睡眠呼吸暂停的症状。

另外,喝酒过程会摄入大量的水分,酒精本身也是一种利尿剂,所以喝酒还容易让人提前醒来,比如凌晨3点就被尿憋醒。

如果晚上实在躲不开需要喝酒,请少喝点,比如一杯红酒。

误区9:刷刷手机很快就睡着了

现在,手机已经成了我们的一部分,吃饭上厕所时都离不开,躺在床上时也离不开,很多人都习惯在睡前刷刷手机。

即使原先只是想将手机放在床头当闹钟,但迟迟无法入睡时,就很容易顺手打开来看看,结果越看越精神。

除了手机里的各种APP,其屏幕发出的蓝光也会阻止我们入睡。

大脑会将这种蓝光当作是日光,搞不清现在到底是白天还是晚上,褪黑素的分泌从而将受到抑制,入睡也就变得困难了。其他电子产品,如电视机、平板、电脑屏幕也会发出蓝光。

因此,为了好的睡眠,在晚上应该尽量少用电子产品。

误区10:喝杯热牛奶有助于睡眠

很多人都听说牛奶中的色氨酸有助于睡眠,所以睡前习惯喝杯热牛奶。

虽然色氨酸的确可以激发身体制造有助于睡眠的褪黑素,但实际上,牛奶中的色氨酸含量很低,一杯牛奶并不足以让身体的激素水平发生改变。

如果说有人的确在喝了热牛奶后更好入睡,那也多半是因为安慰剂作用,可以继续保持这个习惯。

但如果觉得喝了热牛奶非但没有帮助,而且还会造成更频繁的起夜,那实在没必要勉强自己睡前喝热牛奶。

相比喝热牛奶,在睡前让自己身心彻底放松,可能更有助于入睡。

快快走出睡眠误区,早日解决睡眠问题,让睡眠变得自然而轻松吧。

标签: 睡眠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