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痛风患者越来越多?

佩襄 医学 1.4K+

痛风是一种单钠尿酸盐沉积所致的炎症性疾病,以急慢性关节炎为特征。如果患者不进行治疗,痛风症状可持续数天甚至数周。此外,除无症状的“非急性间歇期”外,痛风的发作频率和严重程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增加。大约有15%的痛风患者疾病可进展为晚期痛风,其特征是痛风石沉淀形成皮下结节,并带来持续性关节炎症及潜在关节侵蚀/畸形风险。

值得关注的是,近几十年来,痛风的发病率在全球不断升高,目前已经成为一种威胁人们健康和生活质量的重要疾病。最新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美国有近3.9%的成年人(>20岁)诊断出痛风,而中国成人近10年的痛风发病率也高达0.86%~2.20%。

全球顶级医学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发表重磅综述,围绕痛风的流行病学、风险因素、干预措施、治疗手段以及未来探索方向等进行详细阐述。

高尿酸血症是痛风发作的必要不充分条件,即痛风发作的患者一定会存在着高尿酸血症(即血尿酸>420 μmol/L),而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不一定会痛风发作,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可为痛风患病率的3~5倍。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受遗传因素影响,具体而言遗传率可能高达60%。此外,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的其他风险因素包括:性别为男性、年龄较大、饮食因素(过量饮酒,尤其是啤酒;过量摄入肉类、海鲜、动物内脏等高嘌呤食物;日常饮水量少;摄入高果糖甜味剂等)、生活方式因素(身体活动水平低等)、肥胖症、肾损伤、使用导致尿酸水平升高的药物(如利尿剂)。

值得关注的是,尽管流行病学研究已经证实饮食因素、肥胖症等与痛风的风险有关,但饮食和生活方式干预在痛风管理中的效果一直证据有限。2019年一项系统性评估共纳入18项饮食干预相关临床试验(如低卡路里饮食、低嘌呤饮食)的研究数据,结果显示,这些干预措施带来的尿酸降低幅度通常较小(<60 μmol/L)。

痛风管理和预防一线治疗药物:痛风治疗的目标是快速缓解患者疼痛并且恢复患者关节功能。痛风患者的一线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合并疾病等因素进行个体化决策,目前推荐治疗药物有秋水仙碱、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以及糖皮质激素。需要指出的是,基于NLRP3炎性小体在痛风相关炎症中所起的关键作用(如激活和释放白细胞介素-1),目前在痛风的临床治疗中应用秋水仙碱对NLRP3寡聚化进行阻断。此外,在推荐的一线治疗方案中,肠外糖皮质激素治疗可为痛风患者带来最为快速的疼痛缓解。

降尿酸治疗一线药物:别嘌呤醇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自20世纪60年代上市以来,该药一直是降尿酸治疗的一线用药。其他降尿酸治疗药物还有非布司他(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丙磺舒(促尿酸排泄药)、苯溴马隆(促尿酸排泄药)以及培戈洛酶。

目前痛风治疗的目标仍存在一定的争议,部分指南认为痛风患者的治疗目标应为血尿酸水平达到某一目标值(如<360 μmol/L);此外,也有指南认为痛风治疗的目标是使患者相关症状消失(如在不进行降尿酸治疗的背景下长期使用秋水仙碱、NSAID或糖皮质激素)。此外,尿酸水平快速降低可能会引起痛风发作,因此可在降尿酸治疗的过程中逐渐递增药物剂量,或在降尿酸治疗开始和调整阶段采用预防性抗炎治疗。

综述强调,尽管目前痛风存在经济有效的治疗手段,但是痛风患者的护理仍存在巨大的改善空间:虽然痛风是一种终身性疾病,但是超过一半的痛风患者在治疗开始后的1年内即停止了降尿酸治疗,这种对治疗较低的依从性或可通过患者教育以及密切随访进行改善。

目前针对痛风的管理仍存在诸多问题仍有待探明,这些问题包括:晚期通风患者适当的血尿酸阈值应为多少;长期、大幅度降低尿酸治疗(如血尿酸<180 μmol/L)是否会带来潜在不良反应(相关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血尿酸水平与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之间存在负相关);开始降尿酸治疗后预防性抗炎治疗的持续时间应为多久;以及如何才能进一步提高痛风患者降尿酸治疗的依从性等。

参考资料

Ted R. Mikuls, Gout. NEJM (2022). doi: 10.1056/NEJMcp2203385




标签: 痛风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