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宰生活的并非“时钟”,而是“生物节律”。有研究报道,糖尿病患者伴有日常节律紊乱,而二甲双胍作为2型糖尿病患者的一线治疗用药,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在个体间和个体内存在较大差异,这是否与患者生理和病理节律特点不同有关呢?
一项发表于《糖尿病学》(Diabetologia)的研究,对二甲双胍在人体内的药代动力学是否受用药时间影响及其存在显著差异的潜在机制进行了详细探索。研究结果显示,用药时间对二甲双胍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具有显著影响,早晨7点使用二甲双胍后的血药峰值高于19点用药后的血药峰值。这种显著的个体间差异与影响二甲双胍清除的节律特点相关,包括肾小球滤过率(GFR)、肾血流量(RPF)和有机阳离子转运蛋白(OCT)2活性。
研究人员推测,患者体内GFR、RPF及OCT2的节律性变化通过影响二甲双胍的清除,影响了二甲双胍的血浆浓度和组织浓度,进而对二甲双胍的疗效可能产生影响。
二甲双胍在人体内不被代谢,主要经肾小球滤过、尿液排泄被动清除以及OCT2与多药和毒素挤出蛋白(MATEs)的连续作用主动清除。
该研究结果表明,二甲双胍药代动力学在个体间的巨大差异,归因于患者个体清除二甲双胍的节律特点不同,这可能也是造成二甲双胍疗效差异的原因。
研究人员表示,二甲双胍具有“昼夜偏好”是一个有趣但尚未被重视的话题,未来2型糖尿病的治疗可能会从个体化的时间疗法中获益。
标签: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