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叶刀》说减肥30斤可以摆脱糖尿病?中文翻译好像有误导或疏漏

佩襄 营养 1.8K+

朋友圈盛传了一篇文章:临床试验证实,通过饮食管理一年减掉30斤,86%的肥胖糖尿病患者可摆脱2型糖尿病。如果你本人就是一名糖尿病患者,或者家中有患糖尿病的亲友,你一定很激动,也一定兴奋地奔走相告了这个消息,甚至可能已经开始模仿文中的方法开始了你的“通过饮食控制减重”之旅。

但是我想敲一下警钟,跟你说两个字:稍!等!你需要再多了解一些有关《柳叶刀》这篇研究的事实,原因是:英文原文里,针对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有很多“大前提”,而这些大前提,都是那篇文章里没有解读和罗列的。如果忽略这些前提去使用文章中提到的减重方法,其实是有很多危险的,一定要掂量清楚再说。

《柳叶刀》原文是好文,研究也是很有意义的研究,只是:所有入选的二型糖尿病患者都超重或肥胖!他们的BMI都在27~45之间,且他们都没有严重的并发症。对于体重/BMI在标准范围内的二型糖尿病患者,如果按照研究结论去减重,对于总体的代谢,是有很大风险的,短期内体重的迅速丢失,极有可能步入“营养不良”的队伍,且极易出现严重的血糖波动!而如果恰好还有心脏或/和肾脏的并发症,再迅速减重,后果可想而知。事实上,研究中提到受试者157人中就有7例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可见,不能自己随便模仿……这里,请自己计算一下:一个身高175厘米、体重100公斤的男性,减掉15公斤(BMI从 32.7 减少到 27.8),与一个同样身高,但体重70公斤的男性减15公斤(BMI从 23 减少到 18)相比,谁的健康风险和死亡风险更高?

相比于中文翻译者,《柳叶刀》原文在减重量这一点上,其实是设计很严谨的:平均体重从100kg减到90kg,即:10%的体重减少。而这对于肥胖患者的营养治疗而言,通过饮食调整和运动减重10%,本来就是推荐标准,但是大前提是:不是针对标准体重的人减10%。

再有,研究采用的800+kcal的低热量饮食(用的是配方流质),需要牺牲掉很多进食的美好体验,也需要极大的毅力和耐力,毕竟连续3~5个月,不是个很短的周期。同时,研究并没有进行运动干预,直到饮食恢复期,才开始强调增加运动量到每日15000步。所以,严格意义上说,研究所用的还是比较单纯的”饥饿减重”法,这对于体重没有超标的二型糖尿病患者而言,有可能加重瘦组织(比如肌肉)的流失,女性患者还可能有月经停止的隐患。这也是为什么研究开始和结束时,通过饮食减重的二型糖尿病患者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改善情况并不理想的原因——BMI,并不能说明体脂肪和瘦体重的比例分配,并不能帮助我们了解:减重减掉的瘦体组织更多还是脂肪更多。

研究(原文)对于饮食恢复期的热量摄入情况并没有做详细说明,只是公布了膳食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的供能比例,并强调后续的饮食管理参照糖尿病治疗和管理的相关指南。但我特别想知道的一件事儿,因为这会涉及到患者的习惯形成或改变情况、饮食心理和相应行为的改变情况(比如是否有催吐、为了维持效果而长期自行饥饿等)、体重反弹与否等……

其实,《柳叶刀》这篇研究里,研究者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是“糖尿病”症状的缓解(所以文中一直使用Remission这个词,而不是诸如reverse或get rid of之类的词),而不是可以永远“摆脱”糖尿病.

研究的的主要终点包括减重(目标为10~15kg)和糖尿病症状缓解(以糖化血红蛋白<6.5%为准),而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对此的界定标准为:糖化血红蛋白(HbA1c)<5.7% 才是“正常”,在5.7~6.4%之间的,都是“糖尿病前期”,是有可能进展为糖尿病的。也就是说,这些症状缓解的受试者,当体重增加或其它因素发生改变的时候,其糖尿病的指标和症状不是没有可能重新出现的。

所以,读过那篇文章的朋友们,请更加理智地理解研究想要传递给我们的信息,更客观地学习研究者带给我们的欣喜,而不是因为翻译人员吸引眼球的标题就误以为减30斤体重就能摆脱二型糖尿病,更不要在未经征求医生和营养师意见的前提下,盲目效仿800卡减重饮食并自作主张停服降糖降压药——人家的研究可是有医护团队监管指导的,而你,并没有!

其实,减重能够改善二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超重/肥胖患者糖尿病发生率的结论,已经不是什么新鲜话题,早就有很多研究支持。早在2009年,《柳叶刀》就发表过一篇随机临床试验,这项为期2.8年的糖尿病预防项目(DPP)显示,在高危成年人群中,与安慰剂组相比,强化生活方式干预组人群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58%,二甲双胍组的糖尿病发病率降低了31%。采用生活方式干预或二甲双胍干预预防或延迟糖尿病发病至少可以持续10年。而《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明确强调了减轻体重对于肥胖糖尿病患者的积极意义。

因此,对于超重/肥胖的糖尿病患者而言,适度地、合理地减轻体重,毫无疑问是有益于糖尿病症状的改善和缓解的。《柳叶刀》这篇研究本身是非常好的一篇文章,46%的缓解率,是个特别令人惊喜的结果。结合既往的一些研究,这样的缓解,如果可以长期维持,对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控制将是非常重要的,即便是日后糖尿病复发,也能在一段时间内实现较为理想的血糖控制。

不过,原文中非常严谨地提到:该研究因故没有亚洲人种参与,而南亚洲地区的人群,更倾向于在体重增加不多的情况下就已经发展为糖尿病,这是多么悲哀的一件事儿啊。

顺便说说中国的糖尿病现状,‍‍‍‍‍《美国医学会杂志》(JAMA)2013年9月曾发表过一篇来自中国学者的报告,提出:中国已成为糖尿病人口大国,成人糖尿病患者数量估计超过1亿,约占全球糖友的1/3,可能已达“警戒级别”。依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进行推算后,研究者认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上升至11.6%,其中男性糖尿病患病率为12.1%,女性患病率为11%,新检测到的糖尿病发病率估计为8.1%。城市居民与农村居民患病率均在上升,分别为14.3%与10.3%。中国约70%的糖尿病患者不知道自己患有糖尿病。此外,以糖化血红蛋白(HbA1c)小于 7.0% 作为血糖获得控制的标准,中国接受治疗的成人糖尿病患者中,血糖控制率不到40%。2017年另一篇中国研究人员发表在同一期刊上的研究(针对2013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采集的数据),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为:中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为10.9%,而糖尿病前期达 35.7%。

这些数据还是很震撼的,不是吗?所以,对于咱们中国人而言,体重控制当然很重要,但科学管理体重更重要!一定要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体重和血糖管理,而非自己盲目尝试低热量、甚至极低热量饮食。

互联网的发达,让每个个体都有发声的机会,对待那些标题令人咋舌的文章,我们最好先留一份理智冷静的思考,看看后续会有什么声音发出来。任何新的研究结论,都需要时间的验证,更何况原文极有可能被某些翻译者误解或误导,误解或误导本身不可怕,可怕的是读者在轻信之后的盲目效仿和追随:很有可能伤害自己。理智选择碎片信息,这是信息化时代对我们的挑战。

参考文献:

1. Diagnosing Diabetes and Learning About Prediabetes. http://www.diabetes.org/diabetes-basics/diagnosis/

2. Prevalence and control of diabetes in Chinese adults. JAMA 2013 Sep 4;310(9):948-59

3. Prevalence and Ethnic Pattern of Diabetes and Prediabetes in China in 2013. JAMA. 2017;317(24):2515-2523.

4. 10-year follow-up of diabetes incidence and weight loss in the Diabetes Prevention Program Outcomes Study. Lancet 2009 Nov 14;374(9702):1677-86

5. 中国糖尿病医学营养治疗指南(2013)

标签: 糖尿病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