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Reviews:肝脏也会老!一文读懂肝脏衰老与疾病(综述)
10.1038/s41575-025-01099-z
肝脏衰老的核心观点:肝脏随年龄增长发生显著病理生理变化,影响肝病易感性和全身性疾病,挑战了传统认知中“肝脏抵抗衰老”的观点。
器官层面的衰老同步:肝脏衰老与其它器官表观遗传、线粒体功能、自噬等机制同步,表观遗传时钟显示其衰老速度与整体衰老高度相关。细胞类型特异性变化:肝细胞脂褐素堆积、多倍体化,肝窦内皮细胞伪毛细血管化,库普弗细胞炎症激活,共同驱动纤维化、代谢紊乱及再生能力下降。
临床功能改变:老年肝酶ALT水平降低与虚弱和死亡率相关,药物代谢能力下降需调整剂量,肝血流减少加剧系统性代谢紊乱。
衰老与肝病关联:肝细胞癌(HCC)和代谢功能障碍相关脂肪肝病(MASLD)与衰老标志(如线粒体损伤、细胞衰老)共享机制,老龄化加剧疾病进展。
系统性疾病纽带:肝衰老通过代谢调控(如IGF1、FGF21)和炎症介导心血管疾病、痴呆等,MASLD与认知功能下降存在双向关联。
干预潜力:靶向衰老的药物(如雷帕霉素、二甲双胍)和营养策略(热量限制、植物蛋白饮食)可延缓肝病及整体衰老,需临床转化验证。
禁食的健康益处与风险(综述)A critical assessment of fasting to promote metabolic health and longevity
10.1210/endrev/bnaf021
禁食与代谢长寿核心观点:禁食通过适应性代谢转换可能促进代谢健康与寿命延长,但存在骨质疏松等潜在风险,需进一步研究明确其临床应用。
适应性饥饿机制:禁食引发三阶段代谢转换,包括糖原分解、糖异生及脂代谢主导期,依赖胰高血糖素/胰岛素信号调控关键酶(如糖原磷酸化酶、PCK1)及转录因子(如CREB、FOXO1)。
脂代谢主导阶段:脂肪分解释放游离脂肪酸,肝脏通过酮体生成(依赖HMGCS2酶及PPARα调控)为大脑供能,脂肪动员涉及ATGL、HSL等经典脂酶及新发现的溶酶体脂酶(LAL)。
能量消耗降低:禁食减少基础代谢率,通过甲状腺轴抑制(T3/T4下降)、GH抵抗(IGF-1降低)及性腺功能减退实现,伴随FGF21和瘦素水平变化。
潜在益处机制:禁食可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抵抗、激活自噬、抑制促癌通路(如PI3K/AKT)、重塑脂质代谢(如高不饱和三酰甘油)及清除病理性生物分子(如氧化脂质)延缓衰老。
潜在风险机制:长期禁食导致骨密度下降(与IGF-1减少、皮质醇升高相关),并可能引发脂肪组织炎症(如巨噬细胞浸润及CRP升高)。
临床研究现状:人类试验显示禁食可减轻体重并改善代谢指标,但多数研究对象为超重人群,需更多正常体重及长期数据验证独立于减重的益处。
咖啡与心血管疾病:适量可有益,过量成隐患(综述)Coffe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10.1093/eurheartj/ehaf421
咖啡与心血管疾病关联的核心观点:中等摄入量咖啡与降低高血压、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衰及全因死亡风险相关,但未过滤咖啡可能升高LDL胆固醇,且咖啡因会增加室性早搏频率。
高血压效应:短期饮用咖啡可短暂升高血压,但长期每天3杯以上者高血压风险降低,脱咖啡因咖啡效果类似,提示非咖啡因成分起关键作用。
血脂影响:未过滤咖啡(如土耳其咖啡)因含咖啡脂和咖啡醇升高LDL胆固醇,过滤咖啡或浓缩咖啡影响较小,但需警惕过量摄入。
2型糖尿病关联:每日多喝咖啡降低糖尿病风险达30%,脱咖啡因同样有效,可能通过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及调节肠道菌群实现,但加糖会削弱保护作用。
冠心病风险:中等摄入量(1-4杯/日)降低冠心病风险,高剂量(>5杯)可能增加死亡率,机制可能与抗氧化剂改善内皮功能相关。
心律失常研究:咖啡摄入与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风险无关或降低,但随机试验显示咖啡因可增加日间室性早搏频率,需个体化评估。
心衰与全因死亡:适量咖啡(4杯/日)降低心衰风险,呈现J型曲线;全因死亡率与咖啡消费呈负相关,脱咖啡因同样具保护作用。
机制与注意事项:咖啡含抗氧化剂、镁、钾等有益成分,可能通过改善代谢、促进活动(日均多走1000步)起作用,但过量饮用或存在遗传代谢差异者需谨慎。
周宏伟等:菊粉vs低聚果糖,两种益生元对人体菌群和代谢的各有什么影响?
Differential effects of inulin and fructooligosaccharides on gut microbiota composition and glycemic metabolism in overweight/obese and healthy individual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clinical trial
10.1186/s12916-025-04189-6
研究设计与方法:开展随机双盲临床试验,比较菊粉(INU)和低聚果糖(FOS)对超重/肥胖及健康成年人的血糖代谢和肠道菌群影响,共纳入131名参与者,分组接受4周干预。
核心发现对比:菊粉显著降低超重/肥胖人群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1小时和2小时血糖水平(效应量0.71-0.73),并改善胰岛素水平及同型半胱氨酸(HCY),而FOS仅降低HCY但未改善血糖指标。
微生物群变化:菊粉使超重人群肠道菌群中Ruminococcus丰度下降72%,其减少与血糖改善呈正相关,同时丙酸水平在两组均显著降低(超重组效应量0.89,健康组1.19)。
代谢功能差异:菊粉通过上调肠道菌群叶酸及谷胱甘肽代谢通路改善血糖,FOS则激活嘌呤代谢,提示二者通过不同机制调节宿主代谢。临床应用建议:菊粉更适合超重/肥胖人群血糖管理,FOS可作为HCY水平正常者的HCY降低选择,体现益生元在代谢疾病精准干预中的潜力。
Nature Reviews:食管——被忽视的免疫器官(观点)The oesophagus as an immune organ
10.1038/s41575-025-01086-42025-06-18
食管免疫功能新认知:本文推翻食管仅为食物通道的传统观点,提出食管是具备主动免疫防御能力的器官,其独特的结构、细胞与分子机制共同应对持续的外源性抗原和生物物理刺激。
微生物屏障功能:食管拥有特征性微生物群(以厚壁菌门、变形菌门等为主),通过调控上皮分化基因表达维持屏障稳态;多层鳞状上皮覆盖跨膜黏蛋白(如MUC21),并依赖紧密连接、桥粒(如desmogleins)及蛋白酶交联结构蛋白(如丝聚蛋白)强化物理屏障。
免疫细胞驻留特性:食管富含CD8+组织驻留记忆T细胞(CD8+ TRM)、肥大细胞和树突细胞;单细胞图谱揭示60种细胞类型,其中2型固有淋巴细胞(ILC2)响应警报素(如IL-33、TSLP),而肥大细胞在炎症消退期仍持续活化。
细胞因子与蛋白酶平衡:食管特异性高表达IL-1家族细胞因子(IL-33/IL-36等)及激肽释放酶(KLKs),其活性受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如SPINK7)严格调控;失衡时通过蛋白酶激活受体(PAR2)触发TSLP等警报素释放,驱动嗜酸性食管炎(EoE)等疾病。
神经免疫交互作用:食管感觉神经元(如TRPV1+伤害感受器)直接响应过敏原、蛋白酶及细胞因子(IL-4/TSLP),释放神经肽(P物质、CGRP)调节肥大细胞脱颗粒、黏液分泌及屏障功能,参与EoE和胃食管反流病(GERD)病理。
Nature子刊:吃豆泥和吃整豆,差别有多大?食物“完整性”影响血糖和饱腹感
Upper-gastrointestinal tract metabolite profile regulates glycaemic and satiety responses to meals with contrasting structure: a pilot study
10.1038/s42255-025-01309-72025-06-20
研究对象与方法:健康参与者摄入不同细胞结构的鹰嘴豆餐,通过肠内管同步采集胃和十二指肠样本,分析代谢产物及血糖、激素变化,探究食物结构对消化代谢的影响。
核心发现与机制:破坏细胞结构的“Broken”餐导致更高血糖和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早期释放,而完整细胞结构的“Intact”餐延长GLP-1和酪酪肽(PYY)分泌,提升饱腹感,且未消化淀粉滞留抑制血糖激增。
代谢动力学差异:“Broken”餐胃部麦芽糖30分钟内激增,驱动胰高血糖素依赖性胰岛素多肽(GIP)、GLP-1快速升高;“Intact”餐则通过细胞壁屏障延缓淀粉消化,十二指肠氨基酸水平升高关联后期GLP-1分泌。
激素与饱腹感关联:分离细胞结构的“Intact-S”餐较“Broken”餐使PYY分泌量增加214%,主观饱腹感提升,但后续进食未减少,提示需优化高能量密度食物设计以强化长期饱腹效应。
临床启示与意义:食物细胞结构通过调控肠道营养感知激素,影响血糖波动与饱腹感,建议饮食干预应保留植物细胞完整性以改善代谢健康,降低肥胖和2型糖尿病风险。
膳食纤维一定增强癌症免疫治疗吗?新研究发出挑战
Dietary Fiber Lacks a Consistent Effect on Immune Checkpoint Blockade Efficacy Across Diverse Murine Tumor Models
10.1158/0008-5472.CAN-24-43782025-06-20
研究设计与模型:研究在五种小鼠肿瘤模型中测试不同纤维饮食对免疫检查点阻断(ICB)疗效的影响,比较颗粒饲料与添加纤维的纯化饮食。
核心发现:膳食纤维对ICB疗效的影响有限且不一致,无法重复先前研究的强效关联。
微生物群与代谢组:颗粒饲料比纯化饮食更显著改变肠道微生物群和代谢组,纤维仅部分模拟颗粒饲料的微生物变化。
MC-38模型结果:颗粒饲料改善ICB效果,但添加纤维到纯化饮食无此效应,显示纤维非唯一因素。YUMM1.1-9模型差异:高纤维素纯化饮食增强ICB效果,但B16-OVA模型无影响,显示肿瘤类型依赖性。
Pold1模型矛盾:高纤维素饮食降低ICB效果,与YUMM1.1-9模型相反,进一步证明不一致性。
临床建议:纤维本身可能非关键,其他饮食因素影响临床关联,需更全面饮食指导。
别再零食不停嘴:规律用餐促进骨骼生长
Meal-feeding promotes skeletal growth by ghrelin-dependent enhancement of growth hormone rhythmicity
10.1172/JCI189202
研究设计说明:研究通过啮齿动物和人类实验,对比正餐(meal-feeding)与零食(grazing)模式对骨骼生长的影响,采用自动化喂食及血液采样分析激素动态。
核心发现总结:正餐模式通过Ghrelin依赖增强生长激素(GH)分泌节律促进骨骼生长,而零食模式导致ghrelin水平持续升高并抑制GH脉冲,损害骨骼发育。
正餐保护骨骼:在啮齿动物中,正餐组骨骺板宽度与生长速率与自由进食组无差异,而零食组骨骺板缩小17%,且成骨细胞迁移速率下降。
Ghrelin机制作用:正餐引发餐前ghrelin激增并促进GH分泌脉冲(每日额外2次峰值,幅度增3倍),而零食使ghrelin持续高表达,抑制GH节律性。
基因验证依赖性:Ghrelin或其受体(GHS-R)敲除后,正餐对骨骼的保护作用消失,显示该效应依赖ghrelin-GHSR信号通路。
人类实验验证:连续鼻饲使人类ghrelin水平持续高位且GH平缓,而正餐输注恢复GH脉冲,支持啮齿类结论,提示饮食模式影响激素节律。
Nature:早期高果糖可能影响大脑发育,让孩子更易焦虑?
Early life high fructose impairs microglial phagocytosis and neurodevelopment
10.1038/s41586-025-09098-5
研究对象与方法:孕期/哺乳期高果糖饮食对小鼠神经发育影响。通过小鼠模型、显微成像及代谢分析,探究果糖如何影响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及神经发育。
核心发现:高果糖通过高亲和力果糖转运体GLUT5抑制小胶质细胞吞噬功能,导致神经发育缺陷及青少年焦虑行为,该效应可被GLUT5缺失逆转。
关键机制:高果糖经GLUT5进入小胶质细胞后转化为果糖-6-磷酸,通过增加线粒体定位的己糖激酶2(HK2)活性,重塑代谢至低吞噬状态。
行为验证:高果糖暴露小鼠幼年期出现焦虑样行为(恐惧消退缺陷),且认知测试显示记忆偏好下降,GLUT5缺失可恢复其行为。
细胞特异性:仅微胶质细胞表达GLUT5,且特异性敲除其GLUT5可完全逆转高果糖诱导的吞噬缺陷及代谢异常,证实作用直接性。
人类相关性:人类诱导多能干细胞分化的小胶质细胞同样显示高果糖抑制吞噬,提示机制可能跨物种保守。
发育窗口:关键作用窗口在出生后第7天,此时小胶质细胞吞噬高峰期内未清除的神经元碎片堆积,导致长期神经发育损伤。
Science:牛磺酸是衰老的生物标志物吗?
Is taurine an aging biomarker?
10.1126/science.adl21162025-06-05
研究对象与设计:论文评估牛磺酸在人类、非人灵长类(NHP)和小鼠中的年龄相关变化,采用纵向与横断面研究设计,覆盖成年全生命周期。
核心发现:健康个体中循环牛磺酸浓度不随年龄下降,反而在多数群体中增加或保持稳定,性别差异显著,不支持其作为衰老生物标志物。
年龄影响分析:纵向数据显示牛磺酸浓度变化幅度小于个体差异,女性人类及NHP中浓度随年龄显著上升,雄性小鼠则无显著变化。
健康关联结论:牛磺酸与肌肉强度、体重等健康指标的关联因年龄、物种或群体而异,缺乏普适性关联。生物标志物价值:高个体变异及不一致的健康关联表明,低牛磺酸水平无法可靠预测衰老进程,其作为衰老标志物的效用受限。
国内团队:高蛋白饮食如何助力癌症治疗?
High-protein diets alleviate tumour growth and drug resistance by promoting AKT aggregation and turnover
10.1136/gutjnl-2024-334630
研究设计与方法:本研究通过细胞实验和同源小鼠模型,结合体内体外激酶及泛素化检测、CRISPR筛选等技术,探究高蛋白饮食(HPD)对肿瘤药物耐药性的影响及AKT调控机制。
核心发现:HPD通过S6K1介导的AKT磷酸化及TRAF5介导的泛素化降解抑制AKT活性,从而抑制肝癌生长并增强化疗敏感性,为肝癌治疗提供饮食与药物联用策略。HPD抑制AKT机制:HPD激活mTORC1-S6K1轴,S6K1直接磷酸化AKT的Thr72位点,导致AKT膜定位受阻、聚合增强,并促进其与TRAF5的相互作用,最终通过K48链接泛素化降解AKT。
TRAF5关键作用:TRAF5作为AKT的E3连接酶,其缺失使AKT蛋白水平升高,抵消HPD对肝癌的抑制作用,且患者肝癌组织中TRAF5低表达与AKT高活性呈正相关。
临床转化意义:HPD联合化疗可克服AKT介导的耐药性,而携带AKT突变(如R69Q)的肿瘤可通过逃逸TRAF5降解抵抗HPD疗效,提示饮食干预需结合患者AKT状态。
肥胖伤脑,隔日禁食调节肠脑轴改善认知功能
Microbiota fasting-related changes ameliorate cognitive decline in obesity and boost ex vivo microglial function through the gut-brain axis
10.1136/gutjnl-2025-335353
研究设计与对象:研究招募96名肥胖参与者,随机分为地中海饮食(Med)、隔日禁食(ADF)和生酮饮食(Keto)三组,进行为期3个月的干预,评估认知功能、肠道微生物组变化及小胶质细胞功能。
核心发现:ADF组认知改善最显著,与炎症减少相关,其微生物组变化通过增强小胶质细胞功能改善认知,提示ADF是肥胖相关认知衰退的潜在疗法。
微生物组变化:ADF和Keto组体重下降,但ADF组认知提升更明显,微生物组组成与认知结果相关,如Dorea减少与TMT B成绩改善相关,DTU014增加与L&N测试提升关联。
小胶质细胞功能:ADF改善小胶质细胞吞噬能力、减少炎症,促进神经保护代谢物如核黄素增加,同时抑制微胶质细胞过度激活标志物(如TREM2下调逆转)。
动物模型验证:移植ADF微生物组至小鼠提升认知,减少海马炎症,显示小胶质细胞形态和功能关键作用,其分支增多、体积缩小与吞噬功能增强直接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