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心肠日报:长期吃橄榄油,帮助远离中年发福?

佩襄 肠道 29

肠道微生物.jpg

补足维生素C或能调节肠道菌群、神经炎症而改善精神活力

Gut microbiota links vitamin C supplementation to enhanced mental vitality in healthy young adults with suboptimal vitamin C status: A randomized, double-blind, placebo-controlled trial

10.1016/j.bbi.2025.03.032

研究设计与对象:采用随机双盲试验,研究对象为20-39岁血清维生素C水平不足(<50μM)的健康青年,分为维生素C组(每日补充1000mg,n=21)和安慰剂组(n=19),持续4周。

核心发现:维生素C改善精神活力。补充维生素C显著改变肠道菌群组成,减少脱硫弧菌属丰度,其减少程度与选择性注意力(Stroop测试)改善呈正相关,并增强血清BDNF(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水平,降低炎症标志物。

脱硫弧菌属的减少伴随注意力和BDNF的提升:脱硫弧菌属丰度下降与Stroop测试反应时间缩短显著相关(r=0.491),且“应答者”(脱硫弧菌属减少超1.5倍)组BDNF增加更显著,并显示L-DOPA(左旋多巴)与工作投入度的关联更强。

肠道菌群对神经免疫的抗炎机制:维生素C抑制LPS(脂多糖)产生菌群(如脱硫弧菌属),降低血清LBP(脂多糖结合蛋白)和IL-10水平,减少经典单核细胞比例,表明通过调控肠道-免疫轴减轻炎症,进而促进神经可塑性。

个体响应差异取决于微生物特征:脱硫弧菌属减少程度决定干预效果,应答者组在BDNF提升和炎症抑制方面表现更优,提示肠道菌群特征可作为个性化营养干预的预测指标。

Nature子刊:补充维生素D能否降低糖尿病风险?

Vitamin D supplementation vs. placebo and incident type 2 diabetes in an ancillary study of the randomized Vitamin D and Omega-3 Trial

10.1038/s41467-025-58721-62025-04-08

研究设计:维生素D与Omega-3试验(VITAL)的辅助研究VITAL-T2D,采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设计,评估维生素D3 2000IU/天对普通老年人群2型糖尿病(T2D)的预防效果。

核心发现:维生素D补充剂未显著降低普通老年人群的T2D风险(HR=0.91),但结合其他3项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总体风险降低11%(HR=0.89),且BMI<30kg/m2者可能获益更明显。

主要结果:研究纳入22,220名无基线糖尿病的受试者,中位随访5.3年,维生素D组、安慰剂组T2D发病率分别为3.98例/千人年和4.37例/千人年,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亚组分析:维生素D对血糖指标(如胰岛素敏感性、空腹血糖)无显著改善,但meta分析提示BMI<25kg/m2人群的T2D风险降低57%,BMI 25-29kg/m2人群降低20%,而肥胖者无显著效应。

机制探讨:研究未发现维生素D通过改善β细胞功能或胰岛素抵抗预防T2D的证据,但提示肥胖可能通过影响维生素D代谢削弱其潜在保护作用。

国内团队JAMA子刊:代盐或是卒中患者的健康新选择

Salt Substitution and Recurrent Stroke and Death: A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10.1001/jamacardio.2024.5417

研究设计与对象:盐替代与卒中研究(SSaSS)为开放标签整群随机试验,纳入中国北方600村15,249名有卒中史患者,比较含75%氯化钠+25%氯化钾的代盐与普通盐对卒中复发和死亡的影响。

核心发现:代盐组卒中复发率降低14%,全因死亡率降低12%,且未增加高钾血症风险,显示其安全有效性。

血压降低效果:代盐组收缩压平均降低2.05 mmHg,结合钠摄入减少与钾摄入增加,强化了血压控制对心血管保护的作用。

中风类型差异:代盐对出血性卒中预防效果显著(风险降低30%),而缺血性卒中无显著差异,提示代盐可能通过降低血压更有效预防血管脆性相关中风。

死亡风险降低:代盐组血管性死亡减少21%,尤其对卒中相关死亡有显著保护作用,凸显其降低高危人群死亡风险的临床价值。

亚组分析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病等亚组均显示一致效果,且敏感性分析验证结果稳健,支持代盐干预的普适性。

研究意义与建议:该低成本干预措施可广泛推广于家庭烹饪场景,尤其适用于高钠低钾饮食地区,为卒中患者二级预防提供新策略。

国内团队:适量摄入胆碱或能抗衰弱

Association of Dietary Choline Intake With Incidence of Frailty: A Nationwide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From China

10.1002/jcsm.13796

研究设计与方法:中国健康营养调查前瞻性队列研究评估饮食胆碱摄入与衰弱关联。研究纳入10,310名基线无衰弱的中国成年人(平均年龄:46.4岁),通过三次24小时饮食回忆法评估胆碱摄入量,采用衰弱指数(FI)定义衰弱(FI>0.21),中位随访6.1年。

核心发现:中高胆碱摄入(171.00-464.99mg/天)显著降低衰弱风险,尤其磷脂酰胆碱(145.20-304.93mg/天)关联最显著。第二至四分位胆碱摄入组衰弱风险降低7%-25%。

胆碱类型差异:脂溶性胆碱(如磷脂酰胆碱)摄入量较高者衰弱风险降低18%-23%,水溶性胆碱第二分位组前驱衰弱风险下降17%。磷脂酰胆碱与衰弱关联最强,第三至四分位组风险降低19%-23%。

食物来源影响:植物来源胆碱摄入第三分位组衰弱风险降低17%,动物来源胆碱无显著关联。主要植物胆碱来源为蔬菜、水果及谷物。

统计模型验证:多变量调整模型显示结果稳健,排除早期事件或基线衰弱者后关联仍显著,提示反向因果干扰可能性低。

国内团队Cell子刊:间歇性禁食调节神经递质,延缓雄鼠生殖衰退

Intermittent fasting boosts sexual behavior by limiting the central availability of tryptophan and serotonin

1016/j.cmet.2025.03.001

研究对象与方法:间歇性禁食(IF)对雄性小鼠的长期影响研究,通过IF与自由采食(AL)对照,评估年龄相关的生殖能力变化及分子机制。

核心发现与机制:IF通过减少脑内色氨酸(Trp)和血清素水平,显著增强雄性小鼠性行为,提升老年组繁殖成功率,但未改善精子质量或内分泌功能。

代谢调控路径:IF促进骨骼肌摄取Trp,降低外周Trp浓度,从而限制其向脑部运输,减少血清素合成,解除其对性行为的抑制作用。

年龄关联变化:衰老导致脑内血清素升高(因Trp供应增加),而IF通过调节Trp分布逆转该效应,独立于传统生殖指标改善。

临床应用潜力:IF可能为人类性欲减退症(HSDD)提供饮食干预策略,通过调节血清素系统提升性行为,且未观察到显著副作用。

Nature子刊:高蛋白深加工食品,减肥帮手还是隐形陷阱?

Short-term effects of high-protein, lower-carbohydrate ultra-processed foods on human energy balance

10.1038/s42255-025-01247-4

核心发现:高蛋白超加工食品(HPLC-UPF)短期内虽降低能量摄入(-196kcal/d)并提升能量消耗(+128kcal/d),但未能阻止过量进食,能量正平衡仍存在(HPLC-UPF为+18%,NPNC-UPF为+32%)。

能量摄入变化:HPLC-UPF组因进食速度减缓(P<0.001)、咀嚼次数增加(P<0.0001)及餐后胃饥饿素水平降低(P<0.05)、PYY升高(P<0.001),日均能量摄入较NPNC-UPF组减少196kcal/d。

能量代谢机制:HPLC-UPF组总能量消耗增加源于睡眠能耗(+67kcal/d)和基础代谢提升,与高胰高血糖素分泌促进氨基酸代谢及肝脏能量消耗相关。

激素与食欲调控:高蛋白饮食虽抑制胃饥饿素并增强PYY释放,但主观食欲评分未显著差异,可能因NPNC-UPF组摄入量更高导致饱腹感增强。

研究局限与意义:短期试验显示高蛋白超加工食品无法逆转过量进食,长期或致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抵抗风险,提示需关注超加工食品能量密度与进食行为的交互影响。

国内团队:营养补充剂和饮食干预能否改善类风湿关节炎?

Effects of nutritional supplements and dietary interventions on rheumatoid arthritis: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10.1016/j.autrev.2025.103792

核心发现:PUFAs、益生菌、TGP和抗炎饮食可能改善RA症状,但证据质量低。伞式回顾分析14项荟萃分析发现,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s)、益生菌、芍药总苷(TGP)及抗炎饮食(AIDs)对RA疾病活动度、炎症指标和功能状态有改善作用,但所有干预措施的证据质量被评估为低或极低。

关键结果:TGP显著降低DAS-28和ESR,益生菌降低CRP和VAS,PUFAs改善关节症状。TGP使DAS-28降低0.92(P=0.003)、ESR减少6.44(P=0.000);益生菌使CRP下降2.34(P=0.017)、VAS疼痛降低8.97(P=0.006);PUFAs减少压痛/肿胀关节数及晨僵(P<0.01),但均证据质量低。

证据质量:14项研究中仅3项高质量,多数受样本量小、随访短及方法学缺陷影响。AMSTAR2评估显示,14项研究中3项高、6项低、5项极低质量,主要因未报告资助来源(13项缺失)、未列出排除研究(半数缺失)及异质性控制不足。

临床建议:需谨慎使用这些干预作为辅助治疗,不可替代药物。尽管PUFAs等显示潜在益处,但低证据质量提示需更多高质量随机对照试验及真实世界数据验证,且需结合患者个体化特征制定方案。

研究局限:纳入研究异质性高,饮食依从性差,且未充分区分药物与干预的协同效应。未来需设计更严谨的多中心试验,延长随访并探索机制,以明确干预的最佳剂量、持续时间和适用人群。

吃鱼能延缓多发性硬化症恶化?15年研究揭示饮食新关联

Impact of fish consumption on disability progression in multiple sclerosis

10.1136/jnnp-2024-335200

核心发现:高鱼摄入与多发性硬化症(MS)残疾进展减缓显著相关。关键数据:高摄入瘦鱼/油性鱼者确认残疾恶化(CDW)风险降低34%,EDSS 3和EDSS 4进展风险分别下降45%和43%,且趋势持续存在。随访分析:维持长期高鱼摄入者获益更显著,随访期间增加鱼摄入者CDW风险仍降低20%。研究设计:基于2719例MS患者长达15年随访,结合瑞典MS登记系统,调整临床/生活方式因素后结果一致。机制探讨:Omega-3脂肪酸和牛磺酸的抗炎/神经营养作用可能是关键,维生素D并非主要驱动因素。临床意义:提示饮食干预可能辅助MS管理,但需进一步验证以指导实践。

JAMA:维生素D大剂量补充能否延缓多发性硬化早期发展?

High-Dose Vitamin D in Clinically Isolated Syndrome Typical of Multiple Sclerosis - The D-Lay MS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10.1001/jama.2025.1604

核心结论:高剂量维生素D显著降低多发性硬化症临床孤立综合征(CIS)患者疾病活动风险,24个月随访中疾病活动发生率降低34%。

关键疗效:维生素D组疾病活动发生率60.3%(94/156)显著低于安慰剂组74.1%(109/147),中位无病生存期延长(432天 vs 224天),MRI病灶及增强病灶发生率均显著下降。

安全性结果: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两组相近(10.9% vs 8.8%),未观察到严重高钙血症,提示高剂量维生素D耐受性良好。

亚组分析:维生素D对严重维生素D缺乏(<30 nmol/L)、无脊髓病灶及BMI正常患者疗效更显著,提示特定人群受益更大。

临床意义:该研究为CIS及早期复发缓解型MS患者提供了一种低成本、低风险的治疗选择,支持进一步探索其作为联合疗法的潜力。

长期吃橄榄油,帮助远离中年发福?

Changes in olive oil consumption and long-term body weight changes in three U.S. prospective cohort studies

10.1016/j.ajcnut.2025.02.012

这项研究分析了三项美国前瞻性队列研究的数据,评估橄榄油摄入量的变化与长期体重变化之间的关系;研究包括超过12万名中年人(基线平均BMI 25.9~26.1),结果显示,每增加每日半汤匙(约7克)的橄榄油摄入,与4年体重平均减少0.09千克相关,且这一关联在不同年龄和BMI人群中均一致;相比之下,每天增加相同量的其他添加脂肪(如植物油、黄油和人造黄油)则与体重增加有关;替换分析表明,用橄榄油代替黄油、人造黄油和其他植物油,可有效减少体重增长;研究结论认为,长期增加橄榄油摄入可能有助于中年人群控制体重,而其他脂肪来源可能有相反效果。

Cell子刊:膳食麦角硫因如何解锁运动潜力?

Ergothioneine controls mitochondrial function and exercise performance via direct activation of MPST

10.1016/j.cmet.2025.01.024

本研究首次揭示了膳食来源的麦角硫因(EGT)通过靶向激活3-巯基丙酮酸硫转移酶(MPST)调控运动能力的分子机制。研究发现,运动训练促使EGT在肌肉线粒体中特异性积累;通过蛋白组学筛选发现EGT直接结合并激活MPST酶活性,从而增强线粒体呼吸功能,最终提升小鼠运动表现;这一发现不仅解开了EGT在抗衰老和疾病保护中长期未明的关键作用靶点,更为运动代谢调控提供了新视角,提示膳食补充EGT可能成为改善运动能力和线粒体功能的新策略。

不是所有超加工食品都伤脑,其中两类最危险

Differential Association of Ultra-processed Food Categories with Risk of Developing Cognitive Impairment in Middle-Aged and Older Adults in a Longitudinal Panel Stud

10.1016/j.ajcnut.2025.02.008

这项研究揭示了不同类别的超加工食品(UPF)与中老年人认知障碍风险之间的差异性关联;研究基于美国健康和退休纵向研究的数据,涉及4,750名参与者,随访7年;每天多摄入一份超加工的动物制品和饮料,分别增加17%和6.3%的认知障碍风险;总的UPF摄入量及其他类别(如甜点、即食餐、谷物等)与认知障碍风险无显著关联;UPF动物制品和饮料中的添加剂或其高糖低纤维的特性,可能是认知功能下降的原因之一;研究强调了区分UPF类别的重要性,为预防认知障碍提供了新思路。

老年人维生素B12水平正常也可能伤脑?活性形式或许更重要

Vitamin B12 Levels Association with Functional and Structural Biomarkers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Injury in Older Adults

10.1002/ana.27200

该研究探讨了老年人正常范围的维生素B12水平与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标志物的关系;研究招募231名健康老年人,通过视觉诱发电位测试、神经功能评估和磁共振成像检测神经状态,并测量血清中多种神经损伤标志物;结果显示,较低的活性B12(holo-transcobalamin)水平与视觉信号延迟、处理速度减慢和白质病变面积增加相关;较高的holo-haptocorrin(B12的非活性部分)水平则与神经退行性标志物Tau蛋白升高相关;研究表明,当前定义的正常B12水平可能存在风险,需重新评估其营养标准。

B族维生素如何影响神经精神疾病风险?

Causal relationship between B vitamins and neuropsychiatric disorder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10.1016/j.neubiorev.2025.106068

该研究通过系统综述和孟德尔随机化(MR)荟萃分析,探讨B族维生素(VB6、VB12和叶酸)与神经精神疾病的因果关系;VB6可能有助于预防阿尔茨海默病(AD),但可能增加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风险;VB12或能预防自闭症谱系障碍(ASD),但可能提高双相情感障碍(BD)的风险;叶酸可能对AD和智力障碍(ID)有保护作用,并对帕金森病(PD)有益;研究揭示B族维生素对神经精神疾病的复杂影响,强调个性化补充策略的重要性。

慢性肝病患者SIBO风险激增

Small intestinal bacterial overgrowth in chronic liver disease: an updated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case-control studies

10.1016/j.eclinm.2024.103024

本研究通过系统评价和荟萃分析,评估了慢性肝病(CLD)患者的小肠细菌过度生长(SIBO)患病率,并探讨其与CLD并发症的关系;分析纳入了34项病例对照研究,共2130例CLD患者和1222例健康对照;CLD患者的SIBO患病率显著升高,是对照组的6.7倍;尽管肝硬化患者的SIBO患病率较高,但与非肝硬化患者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和合并门静脉高压的患者,SIBO风险升高(OR分别为2.6和2.1);CLD相关并发症中,SIBO患病率最高的是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57.7%),其次是肝性脑病(41.0%)和静脉曲张出血(39.5%)患者;本研究表明SIBO在CLD患者中普遍存在,且与疾病进展和并发症密切相关,可能成为未来肝病管理的重要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