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t:菌群在癌症中的作用,国际大佬们达成了哪些共识?
Gut[IF:17.016]
① 18位肿瘤/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国际专家,通过圆桌会议讨论,对微生物组-肿瘤学研究领域的5个主要问题达成共识;② 包括:菌群失调与癌症发生的关联,菌群诱导致癌的潜在机制,菌群促癌的概念框架,因果性vs关联性,未来研究方向;③ 尽管有一些支持性和机制性证据,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表明人类菌群是癌症发病机制中的关键决定性因素;④ 菌群、环境和遗传形成三角互作关系,共同驱动致癌;⑤ 目前缺乏的大型纵向队列研究应成为未来的研究重点。
International Cancer Microbiome Consortium consensus statement on the role of the human microbiome in carcinogenesis
05-15, doi: 10.1136/gutjnl-2019-318556
【主编评语】菌群与癌症的研究是菌群研究中的重点领域,国际癌症微生物组协会(ICMC)于2017年的创立大会上,召集了肿瘤学/微生物组学研究领域的18位国际专家,就该领域的5个关键性问题,通过为期1天的圆桌会议进行了深入探讨,并达成共识,相关文章上周在《Gut》发表。文章信息量很大,此处仅做导读性解读,文中总结的很多观点内容干货很值得专业人士深挖,强烈推荐!
Nature子刊:菌群与肿瘤治疗(综述)
Nature Medicine[IF:32.621]
① 肠道菌群失调促进结直肠癌等肠道癌症的发展,和肝癌、乳腺癌的恶化相关;② 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时,特定肠道菌群能增强系统性免疫和瘤内免疫细胞浸润,但各项试验中菌群种类差异很大;③ 化疗、放疗等肿瘤治疗导致菌群失调,菌群可影响肿瘤治疗的毒性;④ 瘤内菌群能够改变化疗药物的结构,激活癌细胞获得药物抗性,调控肿瘤微环境;⑤ 粪菌移植、益生菌/益生元补充、饮食干预、靶向瘤内菌群等方式,或可用于在癌症治疗中调控菌群。
The microbiome, cancer, and cancer therapy
03-06, doi: 10.1038/s41591-019-0377-7
【主编评语】《Nature Medicine》上发表的一篇综述文章,详细介绍了菌群在肿瘤发生发展、肿瘤治疗中的调控作用,以及肿瘤治疗对菌群的影响,并重点关注了肿瘤内菌群的作用,讨论了菌群针对性治疗在肿瘤治疗中的前景。
JAMA:结直肠癌筛查指南
JAMA[IF:44.405]
① 美国MSTF新发布的结直肠癌(CRC)筛查指南;② 患病平均风险人群建议50岁开始CRC筛查,非裔美国人推荐从45岁开始;③ 对有CRC家族史、一级亲属患病年龄较早或2位CRC二级亲属的人群,推荐40岁或更早开始筛查;④ 首选筛查手段为每10年一次结肠镜检或每年一次粪便免疫化学检测(FIT);⑤ 2级筛查方法为每5年一次CT结肠成像,3年一次FIT-粪便DNA检测或5-10年一次乙状结肠镜检;⑥ 既往检查结果阴性的75岁以上人群或预期寿命小于10年者,可停止筛查。
JAMA Clinical Guidelines Synopsis - Colorectal Cancer Screening
04-25, doi: 10.1001/jama.2019.4842
【主编评语】《JAMA》近期发表结直肠癌筛查指南,对于推荐进行结直肠癌筛查的人群、筛查方法进行了阐释,对结直肠癌预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影响食管癌风险的环境因素有哪些
Gastroenterology[IF:20.773]
① 纳入50045名40-75岁的受试者,平均随访10年,317名受试者发展出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② 吸烟、吸毒、喝大于60摄氏度的热茶、摄入水果及蔬菜较少、牙齿缺失过多、饮用非管道水、暴露于室内空气污染均与ESCC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且呈现出剂量效应;③ 暴露于多项上述环境风险因素,与ESCC风险的阶梯式增加显著相关,最高可增加7倍的ESCC风险;④ 约75%的ESCC病例可归因于暴露于多项上述环境风险因素。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Esophageal Cancer Based on Results From the Golestan Cohort Study
04-01, doi: 10.1053/j.gastro.2018.12.024
【主编评语】来自《Gastroenterology》上的一项队列研究结果,对超过5万名受试者进行10年随访,发现吸烟、吸毒、喝热茶、少吃水果蔬菜等因素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且暴露于越多的环境风险因素,食管癌风险越高。
哪些环境因素与炎症性肠病风险相关?(综述)
Gastroenterology[IF:20.773]
① 对53项观察性研究荟萃分析进行伞状回顾;② 与IBD风险增加相关的因素:吸烟、阑尾切除、扁桃腺切除(CD),都市居住(CD和IBD),抗生素、口服避孕药、缺乏维生素D、非幽门螺杆菌的肠肝螺杆菌菌种感染(IBD),软饮料(UC);③ 与IBD风险降低相关的因素:体育活动、同床、高维生素D水平(CD),喝茶(UC),母乳喂养、高水平叶酸(IBD),幽门螺杆菌感染(CD、UC和IBD);④ 这些关联的证据强度为中到高;⑤ 需高质量前瞻性研究来确定因果性。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for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04-20, doi: 10.1053/j.gastro.2019.04.016
【主编评语】炎症性肠病(IBD,包括克罗恩病(CD)和溃疡性结肠炎(UC))的发病机制中,环境因素起重要作用。《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一项对基于流行病学观察性研究荟萃分析的“伞状回顾”研究(对荟萃分析的荟萃分析),评估环境因素与IBD的关联,鉴定出证据强度较高的可增加IBD风险的9个因素和可降低IBD风险的7个因素,以及若干证据强度较弱的关联性环境因素,并指出不同荟萃分析间的方法学质量存在较大差异。该研究对进一步探究IBD发病机制和防治策略,很有参考意义。
Nature子刊:宣传生态研究成果,门道很多!
Nature Medicine[IF:32.621]
① 目前菌群相关新闻报道存在的缺陷包括缺乏及时性、专业性,研究者夸大其词,评论文章解读不到位等;② 许多临床试验的结果在报道中失实,而临床前期研究、动物模型研究结果却被夸大;③ 报道菌群相关研究时,需要明确指出研究的局限性,鼓励领域专家进行及时监督,并明确区分动物研究成果与临床进展;④ 有必要成立专业机构对菌群研究和新闻报道进行督导;⑤ 研究生和博士后群体有望成为追踪菌群领域最新研究的主力军。
Responsible stewardship for communicating microbiome research to the press and public
05-27, doi: 10.1038/s41591-019-0470-y
【主编评语】将菌群领域的研究成果准确传达给大众,需要学术期刊编辑、领域专家、监管机构和新闻媒体共同参与。《Nature Medicine》近期发表评论文章,总结了目前在宣传微生态研究成果方面存在的弊端,强调正确宣传科研成果需要领域专家、监管机构以及青年研究人员共同参与。
Nature子刊:菌群干预手段层出,如何监管?
Nature Medicine[IF:32.621]
① 菌群干预疗法可申请成为膳食补充剂或医疗疗法,但申请难度差异显著,分别由FDA的不同部门监管;② 菌群干预有传播病原体的风险,对菌群供体的病原筛查难度高,实验室纯化得到的菌株又难保其治疗效果;③ 菌群干预的疗效可能在数年后才显现,菌群供体存在的疾病风险可能转嫁给受体,但都缺乏预测机制;④ 临床试验机构的监管部门应当把控菌群干预临床试验的科学性和安全性;⑤ 实施菌群干预措施需要谨慎,需将相应风险明确告知患者和公众。
Regulating microbiome manipulation
05-27, doi: 10.1038/s41591-019-0451-1
【主编评语】在调节菌群改善健康的临床实验大量开展前,需要优先考虑监管的必要性。《Nature Medicine》近期发表评论文章,总结了目前美国对于益生菌、菌群移植等菌群干预手段的监管方法,列举了菌群干预手段存在的潜在风险和隐患,并提出了一系列对研究、运用菌群干预进行监管的建议,对于干预疗法研究者、产品研发团体、临床试验机构、监管部门均有参考价值。
Cell子刊:噬菌体对肠道菌群和代谢组的影响不容小觑
Cell Host and Microbe[IF:17.872]
① 给限菌小鼠定植组成明确的人肠道共生细菌群落,之后引入靶向其中特定细菌的裂解性噬菌体;② 噬菌体直接减少了其靶细菌的数量,并可与靶细菌长期共存,使抗噬菌体的靶细菌富集;③ 噬菌体对靶细菌的影响,通过细菌间互作,可波及到菌群中的其它非靶细菌成员,从而对菌群造成广泛影响;④ 噬菌体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可直接改变肠道代谢组谱,包括神经递质代谢物等可影响宿主生理的代谢产物。
Dynamic Modulation of the Gut Microbiota and Metabolome by Bacteriophages in a Mouse Model
06-04, doi: 10.1016/j.chom.2019.05.001
【主编评语】噬菌体如何在体内影响菌群?《Cell Host and Microbe》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使用限菌小鼠模型,揭示出噬菌体对其靶细菌的直接影响,可对菌群造成级联效应,波及其它菌群成员,导致肠道代谢组改变,从而可对宿主产生影响,这些发现对于研究靶向肠道菌群的噬菌体疗法,很有参考意义。
Nature:对肠道菌群药物代谢的系统性研究
Nature[IF:41.577]
① 分析76种/株人肠道细菌对271种口服药物的体外代谢,2/3的药物可被至少1株菌代谢,代谢活性与细菌类别和药物结构有关;② 用高通量方法在菌群中系统性鉴定细菌生成的药物特异性代谢物,以及代谢药物的细菌基因产物,确认了30个细菌酶可将20种药物转化为59种代谢物;③ 在小鼠中验证了特定菌和酶可直接而显著地影响特定药物的肠道和系统代谢,代谢药物的细菌基因及其同源基因在人肠道菌群中的丰度可部分解释药物代谢活性的个体差异。
Mapping human microbiome drug metabolism by gut bacteria and their genes
06-03, doi: 10.1038/s41586-019-1291-3
【主编评语】口服药的疗效和副作用可能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肠道菌群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Nature》上线来自耶鲁大学医学院Andrew L. Goodman团队的一项最新研究,系统性地分析了76种/株人类肠道菌对271种口服药物的代谢情况,鉴定出参与药物代谢的细菌基因及其产物,并在小鼠模型和人肠道菌群培养物中对部分发现进行了验证,加深了对肠道菌群参与药物代谢的分子机制的理解,为靶向菌群的个体化药物干预带来启示。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搭配阅读该团队今年2月在Science发表的相关研究,相信会有更多收获。
Nature Reviews:进食节律与生物钟(综述)
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IF:20.265]
① 促进和抑制食欲的生理因素之间的平衡,调节短期的食物摄取;② 进食-禁食节律受生物钟调控,包括受环境光线影响的下丘脑视交叉上核的主生物钟,以及大脑和其他器官中受进食时间影响的次级生物钟;③ 代谢激素(糖皮质激素、胰腺激素等)、循环营养物质、内脏神经输入等向大脑传递代谢节律信号,使大脑和其它器官在进食节律上保持同步;④ 不规律进食或昼夜时间颠倒可影响生物钟同步,有害代谢健康,定时进食有助于预防节律失调和代谢紊乱。
The circadian regulation of food intake
05-09, doi: 10.1038/s41574-019-0210-x
【主编评语】现代生活中人们经常会有不规律的进食和作息,很多研究都显示这种不规律的生活方式对代谢健康有不良影响。《Nature Reviews Endocrinology》近期发表综述,探讨了进食节律与生物钟调控的相关机制,提示人们有规律的进食和作息对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JAMA:TMAO连接红肉与心血管疾病?
JAMA[IF:44.405]
① 心血管疾病(CVD)和死亡风险与饱和脂肪酸摄入的关联可能不太密切,而与血液中高浓度的氧化三甲胺(TMAO)相关;② 红肉等食物富含的胆碱和左旋肉碱,经肠道菌群分解产生三甲胺(TMA),进而生成TMAO;③ TMAO可引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和炎症,从而导致CVD;④ 抑制肠道菌群生成TMA,或减少动物性食物尤其红肉的摄入,可降低血TMAO水平;⑤ 该观点仍存在争议,正进行更多研究以明确TMAO等代谢物在CVD风险中的作用。
TMAO and Heart Disease: The New Red Meat Risk?
05-22, doi: 10.1001/jama.2019.3910
【主编评语】前瞻性研究显示,红肉摄入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升高相关。近年研究表明,肠道菌群衍生物TMAO可能在其中有介导性作用。《JAMA》近期发表观点文章,采访了该领域研究的领军人物——克利夫兰诊所的Stanley Hazen等人,探讨了相关研究的发现,以及仍存的争议之处,值得一读。
每天1杯蓝莓,或能改善心血管健康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49]
① 随机双盲试验中,115例代谢综合征患者分3组,每天摄入1或半杯蓝莓的冻干粉或安慰剂,持续6月;② 摄入1杯蓝莓可改善内皮功能和动脉硬化,增加cGMP浓度,并使不用他汀药物的患者的HDL-C、HDL颗粒密度和载脂蛋白A-I水平升高;③ 干预依从性为94.1%,花青素衍生酚酸代谢物总浓度升高,且呈剂量依赖性;④ 胰岛素抵抗、脉搏波速、血压、NO、血浆总硫醇未受影响,半杯蓝莓对上述标志物无影响;⑤ 蓝莓没有改善胰岛素抵抗,但可减少心血管疾病风险。
Blueberries improve biomarkers of cardiometabolic function in participants with metabolic syndrome-results from a 6-month, double-blind,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6-01, doi: 10.1093/ajcn/nqy380
【主编评语】蓝莓富含花青素,有前瞻性研究表明,多吃蓝莓与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相关。《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近期发表一项持续6个月的干预试验,表明每天吃1杯蓝莓(约150克),可改善代谢综合征患者的血管功能和血脂状况,相当于降低12-15%的心血管疾病风险。
国内团队:酸奶可改善NAFLD及代谢综合征肥胖女性的胰岛素抵抗及脂代谢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IF:6.549]
① 100名患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代谢综合征(MetS)肥胖女性随机分为2组,每日分别摄入酸奶或牛奶220克,干预持续24周;② 酸奶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空腹胰岛素、2小时胰岛素、胰岛素曲线下2小时面积、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肝内脂质和肝脂肪含量显著降低;③ 另外,酸奶组患者血清中的LPS、FGF21、脂质、炎症和氧化应激生物标志物显著降低,肠道菌群改变;④ 对改善肥胖NAFLD和MetS女性的胰岛素抵抗和肝脏脂肪,酸奶比牛奶效果更好。
Yogurt improves insulin resistance and liver fat in obese women with 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 and metabolic syndrome: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05-28, doi: 10.1093/ajcn/nqy358
【主编评语】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的团队在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发表的一项RCT结果,发现相比于牛奶,酸奶可更好地改善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代谢综合征的肥胖女性患者的胰岛素抵抗及肝脏脂肪。
南京财经大学胡秋辉:杏鲍菇改善小鼠结肠炎
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IF:5.151]
① 在饮食中添加1%和3%的杏鲍菇,可缓解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降低疾病活动指数;② 杏鲍菇可抑制结肠黏膜中促炎细胞因子( IL-1β、 IL-2、 IL-6、 IL17A、IFN-γ和KC) 的产生;③ 并调节肠道菌群,增加肠道菌群的物种丰富度及多样性,逆转DSS造成的肠道菌群结构变化,刺激结肠中短链脂肪酸的产生,显著抑制小鼠结肠炎;④ 杏鲍菇或可作为一种潜在的益生元,减轻结肠炎症状。
Dietary Intake of Pleurotus eryngii Ameliorated Dextran Sulfate sodium‐induced Colitis in Mice
05-24, doi: 10.1002/mnfr.201801265
【主编评语】来自南京财经大学胡秋辉团队在Molecular Nutrition and Food Research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杏鲍菇可通过肠道菌群、抑制促炎因子、增加短链脂肪酸水平,抑制DSS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提示杏鲍菇或可作为一种潜在益生元。
减肥干预如何影响短链脂肪酸水平?
Advances in Nutrition[IF:6.853]
① 纳入9项减肥干预试验,评估膳食、运动和手术减肥对超重/肥胖成年人的短链脂肪酸(SCFA)浓度的影响;② 大部分研究评估了粪便SCFA浓度变化,1项试验报告了血清SCFA变化;③ 乙酸、丙酸、丁酸和总SCFA浓度,在减肥后保持不变或显著降低;④ 3项导致SCFA浓度降低的饮食干预试验,均采用了低碳水饮食;⑤ 大多数研究有高偏倚风险,样本量小,且粪便SCFA的样本标准化存在局限,需高质量、重复测量血液SCFA的研究。
Effects of Weight-Loss Interventions on Short-Chain Fatty Acid Concentrations in Blood and Feces of Adults: A Systematic Review
05-10, doi: 10.1093/advances/nmy125
【主编评语】乙酸、丙酸和丁酸等短链脂肪酸(SCFA)主要来源于肠道菌群,有研究显示,减肥干预可影响SCFA代谢。《Advances in Nutrition》近期发表系统综述,对9项减肥干预临床试验进行了综合分析,评估了减肥对SCFA水平的影响。
低镁+高脂饮食,或损害肾脏健康
FASEB Journal[IF:5.595]
① 小鼠喂养实验中,在低脂饮食(LFD)或高脂饮食(HFD)的基础上,喂食低镁(Mg)或正常Mg饮食;② 低Mg饮食导致小鼠血液Mg2+水平降低,在HFD喂养的小鼠中尤为严重;③ 低Mg-HFD喂养的小鼠,肾脏远曲小管特异性基因mRNA表达下调,发生肾磷脂质病和肾损害,包括近端肾小管磷脂沉积症,伴随肾脏能量代谢改变;④ 2型糖尿病(T2D)患者存在低镁血症的风险,纠正血Mg2+水平或有助于维持T2D患者肾功能。
Renal phospholipidosis and impaired magnesium handling in high-fat-diet-fed mice
03-08, doi: 10.1096/fj.201801778RR
【主编评语】2型糖尿病(T2D)患者容易患低镁血症,且与肾功能损伤相关。《FASEB Journal》发表的一项小鼠研究,表明低镁饮食可在高脂饮食喂养的小鼠中诱导低镁血症,损害肾脏功能,提示对于饮食引起的肥胖和糖尿病患者,或应格外注意饮食中的镁含量。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殖与食物过敏相关
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IF:13.258]
① 纳入640名儿童,研究4-60月龄期间,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定殖(皮肤、鼻)、食物过敏及湿疹之间的关联;② 皮肤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殖与更高的湿疹严重程度显著相关,且与随后的湿疹持续显著相关;③ 皮肤中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殖与鸡蛋白特异性sIgE及花生特异性sIgE的水平升高显著相关,且这种关联不依赖于湿疹的严重程度;④ 金黄色葡萄球菌定殖的儿童在60月龄及72月龄时,更可能发展出鸡蛋过敏及花生过敏,且与湿疹严重程度无关。
Association of Staphylococcus aureus colonization with food allergy occurs independently of eczema severity
04-29, doi: 10.1016/j.jaci.2019.04.025
【主编评语】Journal of Allergy and Clinical Immunology上发表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在金黄色葡萄球菌在儿童皮肤中的定殖,与更高的鸡蛋及花生过敏风险相关,且这种关联不依赖于儿童的湿疹严重程度。
出生后第一年全身性抗生素的使用增加乳糜泻风险
Gastroenterology[IF:20.773]
① 纳入共170万余名丹麦和挪威儿童的2个大型观察性队列研究,其中乳糜泻患者3346名;② 儿童出生后第一年使用全身性抗生素与乳糜泻患病率呈正相关;③ 抗生素用量的增加与乳糜泻风险之间存在剂量依赖关系;④ 相关性在不同抗生素类型或儿童使用年龄方面无显著差异,排除感染等混杂因素后亦未明显改变其相关性;⑤ 儿童早期使用全身性抗生素可能是患乳糜泻的风险因素,其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遗传易感性和膳食中麸质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乳糜泻。
Association Between Antibiotics in the First Year of Life and Celiac Disease
06-01, doi: 10.1053/j.gastro.2019.02.039
【主编评语】肠道菌群很可能参与乳糜泻的发生发展。《Gastroenterology》近期发表一项人群研究,发现出生第一年使用全身性抗生素可能是患乳糜泻的风险因素,其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遗传易感性和膳食中麸质等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乳糜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