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梅奥诊所学报》2019一项基于数万人的流行病学研究:Comparative Relevance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Adiposity on Life Expectancy 发现,那些习惯走得快的人,比起走得慢的人,能活得更久。比如,快走的女性平均能多活14到15年,男性能够多活20到22年。
一项纳入 7.85 万人的英国可穿戴研究发现:把日步数提高到约 1 万步/天,死亡和慢病风险持续下降。更重要的是,一天里有一段更快的步行带来额外好处。简单说——多走 + 有几段快走,更值。
这里有个神奇的数字——100步/分钟。其实就是稍微快一点的正常步伐,大概是你边刷手机边赶公交,但又不想跑起来的节奏。达到这个步频能让你进入"中等强度运动"的状态,心脏开始更有力地跳动,血液循环加快。
要是能提速到130步/分钟,你就进入了"高强度运动"区间——大概就像是你看到绿灯只剩10秒,快步走过斑马线的感觉。
有些人可能要说了:"即使采用快走的方式,自己也没空专门去锻炼。"
那么你可以了解下“超短时间剧烈体力活动(VILPA)”。
一项基于英国生物银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追踪了25,241名40岁以上自报不参加休闲运动的人,平均随访6.9年。
研究显示每天约3.4分钟的VILPA与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2-28%相关,每天不到2次的短暂剧烈活动(1-2分钟)与死亡风险24-33%的降低相关。
当然,观察性研究的结论不等于“因果关系”,它不能代替“规律运动”,但可以当“补充”。
可以给“实在没时间或没兴趣运动”的人一个“低成本的健康加分项”。
你只要记得每天有空的时候来一点这种爆发的时刻,比如冲去接外卖、跑两步赶电梯、快步上楼梯…… 每天这样做3-5分钟,就能给你的健康KPI加分了。
看到这,身体有一些特殊情况的朋友可能会觉得心里空落落的“身体不那么好,有没有对我们有帮助的走路办法啊?”
特殊人群有“走路定制套餐”
高血压患者
如果您是高血压患者,步频可以不用过快。来自Cochrane数据库一项汇总73项研究,涉及6473人数据的系统综述发现,高血压患者每天按100-110步/分的节奏散步,收缩压平均能下降4.11毫米汞柱。
效果是不是就像是吃了小半片儿降压药?
心脏病康复期患者
如果您是一个有心脏病的康复期患者,那也可以通过快走降低心律失常风险,锻炼您的心肺功能。
来自英国格拉斯哥大学研究显示,快走能减少心律失常风险,尤其在女性和体重指数小于30的人群中效果更明显。
另外一项冠心病患者康复的RCT研究,让患者用北欧式健走(就是拿两根杖的那种),步频约119步/分钟;12周后其心肺功能明显提升,还比高强度间歇训练更安全、更容易坚持。
老年人
对于老年朋友,步频可以降低一点,每分钟105-114步差不多就够了。既不是遛狗式慢晃,也不是竞走式猛冲,这个速度刚好让身体健康获益又不费劲。
几类常见人群的方案参考
普通健康成年人
(1)工作日挑3天,提前1-2站下地铁/公交,用"赶早会不迟到"的速度走20-30分钟(100步/分以上);
(2) 午休别瘫在工位上,可以办一些用碎片时间做的事,比如快步走去打印室、接水、取外卖、上厕所;上楼别死等电梯,用"抢最后一块蛋糕"的速度爬2层楼梯,攒够你每天的3-5分钟VILPA时间;
退休人员
(1) 晨练不用追求"暴走",用105-110步/分的节奏遛30-60分钟,和老伙计们边唠嗑边溜达刚好;
(2)试试"间歇模式":正常走5分钟,稍快走2分钟,比如你看到广场舞开始,加快两步凑个热闹,循环着来更有意思;
(3)买菜、遛狗时偶尔"提速"一下,比如看到熟人打招呼,快走两步缩短距离,心跳稍微加快就对了。
慢病病友版
(1)高血压:每周散步3-5次,每次20-40分钟,每周走够约150分钟,坚持至少3个月。从100步/分起步,每2周加3-5步/分(比如第一周100步/分,第三周103-105步/分),一定记得每天测血压哦;
(2)心脏病:一定先和您的医生商量好,他认为可以的前提下,您可以试试短时间稍快步行;比如从家到小区门口,加快速度走个来回,比闷在家里头躺着强;
(3)糖尿病:把"步数+强度"结合,比如每天走6000步,其中2000步用稍快节奏——控糖效果更稳。
虽然今天我们更多的聊了快走的健康收益,但绝不是说否定慢走的健康价值。慢走(约60-80步/分钟)对关节更加友好,是骨关节炎患者、术后康复人群和严重心肺功能不全者的安全选择。
有研究发现,虽然它改善疼痛和活动能力的效果没快走那么立竿见影,但安全性更高,很少会把身体搞出什么岔子。特别是心脏术后、重度肥胖或者有严重慢性病的朋友,70-90步/分钟的慢走是更稳妥的选择。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专家共识》就特别贴心地建议,心功能不太好的朋友,康复训练可以从「慢步走」开始[12]。既能在安全心率里让血液循环起来、防血栓,还能慢慢找回运动的信心。
只要记住“动则有益”。世界卫生组织说过:"即使少量的身体活动也比完全不活动要好"[13]。对体能比较弱的朋友来说,慢走就像健康的「入门款」,先走起来,再慢慢加码到快走也不迟。
安全提醒
1.任何运动都要循序渐进。如果你平时很少运动,建议从慢走开始。比如遛狗速度(约80步/分),每2-4周稍微提高一点步频,比如每次增加3-5步/分钟。
2.有基础疾病的朋友开始锻炼前,一定先征求医生建议。
3.行走中身体有任何不适,特别是胸痛、气短、头晕,要立即停止并就医。
走路这事儿,说难不难——迈开腿就行;说巧也巧——调对速度更赚!不管你走快点还是慢点,只要动起来就是赢。
参考资料
[1] Mayo Clinic Proceedings.Comparative Relevance of Physical Fitness and Adiposity on Life Expectancy.2019;94(6):985-994.
[2] Prospective Associations of Daily Step Counts and Intensity With Cancer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and All-Cause Mortality. JAMA Intern Med. 2022;182(11):1139–1148.
[3] Walking cadence (steps/min) and intensity in 41 to 60-year-old adults: the CADENCE-adults study.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17, 137 (2020).
[4] Association of wearable device-measured vigorous intermittent lifestyle physical activity with mortality. Nat Med 28, 2521–2529 (2022).
[5] Walking for hypertension.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21 Feb 24;2(2):CD008823.
[6] Heart. 2025 (Glasgow University study)
[7] The effects of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 Nordic walking and moderate-to-vigorous 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 on functional capacity, depression and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enrolled in cardiac rehabilitation: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CRX study). Prog Cardiovasc Dis. 2022 Jan-Feb;70:73-83.
[8] Cadence (steps/min) and relative intensity in 61 to 85-year-olds: the CADENCE-Adults study.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2023 Nov 29;20(1):141.
[9] Association of daily step volume and intensity with cardiometabolic risk in older adults,Experimental Gerontology,Volume 179,2023,112245,ISSN 0531-5565
[10] Cadence (steps/min) and relative intensity in 21 to 60-year-olds: the CADENCE-adults study. Int J Behav Nutr Phys Act 18, 27 (2021).
[11] High‐intensity versus low‐intensity physical activity in people with osteoarthritis. 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 2015.
[12] 慢性心力衰竭心脏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
[13] WHO guidelines on physical activity and sedentary behaviour. 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