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维生素D ,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它在维护骨骼健康中起着重要作用。确实,它在钙吸收、骨骼健康、肌肉性能等方面都起着主要作用。
维生素D 具有激素样作用,在人体的免疫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很多组织和细胞,特别是免疫细胞中都有 1, 25(OH)D 受体,可以诱导免疫细胞的混合、分化、调节功能及细胞因子分泌等。另外,一些流行病学研究还发现维生素D 水平跟心血管疾病、代谢综合征、2型糖尿病等存在负相关。
25(OH)D 是公认的评价人体维生素D营养状况的最可靠指标,也是血液中维生素D的主要循环形式,稳定性好。如果你怀疑自己维生素D不足或缺乏,可以去医院抽血化验血清25(OH)D 。(还有一些其他辅助诊断检查,具体请听主治医生的。)
25(OH)D 主要有两种形式,其中25(OH)D3 是血液中维生素D的主要存在形式,25(OH)D2 是维生素D 在体内的活性形式。当个体血清 25(OH)D 水平在 40 nmol/L时,可满足 50% 人群骨骼健康所需维生素 D 水平,当个体血清 25(OH)D 水平在 50 nmol/L 时,可满足 97. 5% 人群骨骼健康所需维生素 D 水 平。
维生素D够不够的标准是25(OH)D < 50 nmol/L
我国 2023 年发布的《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把维生素D 营养状况分为 4 类:正常、不足、缺乏、中毒。判定标准跟美国医学研究院、 英国骨质疏松学会和澳大利亚骨矿学会等保持一致。
由于临床中对于普通个体的维生素D 实际需求量并不清楚,为了保证个体的维生素D 状况足够或获得潜在益处,医生可能会建议让个体的维生素 D 水平达到“适宜”状态,即血清 25OHD 达到 50~75 nmol/L或更高。
维生素D营养状况判定标准争议
包括美国内分泌学会在内的一些组织和机构认为最佳血清 25OHD 浓度可能需达到 80 ~ 100 nmol / L, 25OHD<75 nmol/L 即为维生素D不足。
我国2018年发布的《维生素D及其类似物的临床应用共识》中,也将血清 25( OH) D> 75 nmol/L (30 ng/mL) 定为维生素D 充足,50~75 nmol/L (20~30 ng/mL) 定为维生素 D 不 足,< 50 nmol/L (20 ng/mL) 为维生素D 缺乏。
这种严格的判定标准目前还没有特别令人信服的证据支持,虽然我国居民维生素D 水平和骨密度(BMD) 相对白人低,但是骨折发生率低于白人。不同人种间,维生素D 对骨骼影响和代谢途径可能不同。考虑到我国人群维生素D营养水平,如果按这个标准,那超过 90% 的人会被判定为维生素D 低于正常,60%的人会被判定为维生素D 缺乏。
综合考虑,《维生素D营养状况评价及改善专家共识》《维生素D与成年人骨骼健康应用指南》都认为将维生素D 不足标准设定为 25(OH)D < 50 nmol/L 是比较适宜的。本文也采用了这一标准。
维生素D我国50%的人都不够
中国居民维生素D 不足、缺乏的问题普遍存在,即使在日光充沛的南方地区也是一样。老年人、学龄儿童和孕妇是维生素D 缺乏的高危人群。
老年人各季节维生素D 【不足+缺乏】的情况都比较严重,比例高达 55.4%-98.8% 。中青年、学龄儿童和婴幼儿人群中维生素D 【不足+缺乏】的情况在北方较严重,南方相对较好,这跟环境紫外线辐射强度随纬度降低而逐渐增强的规律相一致 [3-5]。
像北京学龄儿童中维生素D 【不足+缺乏】率 59%(不足40.1%,缺乏18.8%)[6]。
即使是情况比较好的南方,比如上海成人维生素D 【不足+缺乏】人群也超过了一半,为51.66%[4],浙江成人维生素D 【不足+缺乏】人群也有 48.20%[7]。
如果只看维生素D缺乏,人群比例也差不多有 1/5。《2015-2017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报告》显示,2016~2017年中国6岁~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18.6%,2015年中国 ≥18岁人群血清维生素D缺乏率为21.4%[8]。
维生素D不足、缺乏会怎样?
维生素D 缺乏症的主要表现,在成人为软骨病,在儿童为佝偻病。软骨病患者常会感觉到不同症状,比如骨骼关节和肌肉疼痛、痛觉过敏、肌肉无力和步态蹒跚等。
维生素D 不足,可能会导致中老年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骨质疏松、肌肉无力、跌倒和脆性骨折。
体内维生素D 含量低跟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风险增加相关,如多发性硬化症、1 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另外,较低水平的维生素D 可能是我们冬季更容易患上感冒及其他呼吸道疾病的因素之一。给维生素D 不足的人群补充维生素D 可以明显降低急性呼吸道感染的风险。
还有一些流行病学研究发现,维生素D 含量降低跟高血压、糖尿病、慢性肾病、代谢综合征、缺血性脑卒中、心肌梗死、早死的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同时还与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水平降低有关。
为什么维生素D会不够?
维生素D缺乏的主要原因就是:阳光直接暴露不足、膳食中缺乏维生素D。主要还是阳光暴露不足,毕竟人体所需维生素D约 90% 由皮肤合成。皮肤通过日光曝露,简称晒太阳,合成维生素 D3 ,这一过程由体内自主合成,就算一次晒太阳“过量”,不会导致过量或中毒,可以说是人类最有效最好的维生素D 来源了。
但同时,晒太阳也是最容易被忽视的维生素D 来源。一方面,城市生活让大家的户外活动时间大大减少,另一方面,大家因为害怕日晒带来的光老化、光损伤,防晒措施也越来越严格。再加上饮食中获得的维生素D 也不够,自然就导致了维生素D 不足、缺乏。
如何补充维生素D?
首先,了解下不同年龄的人的维生素D 推荐摄入量。
1.保证日光照射,避免剧烈阳光直射
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对于维生素D正常和不足的人来说,每天接受日光照射约 30min,即可满足人体维生素D的需求。维生素D 缺乏的人群可能就需要更长的户外活动时间,1-2小时。
晒双上肢、双下肢,暴露的皮肤面积就够了,不用非得晒脸。在树荫下,紫外线的散射也能起到合成维生素D 的作用。但隔着玻璃晒太阳是否有效影响因素很多,就比较复杂了。
2.维生素D含量较高的食物
我们从膳食中大概能获取身体所需维生素D的 10% 。非强化食品中天然维生素D 的来源主要是动物性食品,如高脂海鱼、动物肝脏、蛋黄等。强化食品则有配方奶粉、强化维生素A/D 的牛奶等。也别忘了同时吃钙质丰富的食物。具体有哪些,看这里:钙含量是牛奶的9倍多,但我不推荐吃这种食物补钙!
3.维生素D补充剂
对于没办法有充分阳光暴露的人来说,从食物中获得的维生素D 很难满足身体所需,就可以考虑维生素D 补充剂。
维生素D2 还是维生素D3 ?这两种维生素D制剂世界各国都有使用,很多国家的指南也认为两种维生素D制剂都有良好的效果。只是从生化指标来说,维生素D3的生物利用度更高,有些国家的指南更推荐维生素D3作为治疗维生素D 缺乏的首选制剂。相应的维生素D3 制剂价格可能会更高一些。
大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就好。
维生素D吃多少?
比较精确的选择,是评估你通过日晒和饮食中获得了多少维生素D,然后用推荐摄入量减去这个数值,就是维生素D 补充剂的剂量,但这很少有人能做到。
通常来说,维生素D 正常的人出于预防的考虑补充,那比较简单方便的做法是每天吃400 IU 维生素D 补充剂,是很安全的。如果是孕妇、肤色深人群、肥胖者、儿童和老年人等维生素D缺乏的高风险人群,剂量还可以更高一点。但如果已经出现不足甚至是缺乏,为了把血清 25(OH)D 拉回 50 nmol/L 水平,治疗剂量可能会很大,最小治疗剂量都能达到 2000IU/d ,高的可以达到每天 4000-5000IU。
通常来说,维生素D 补充剂的剂量 ≥50000 IU/日,持续数周或数月会导致中毒,血液中钙质堆积,引起高钙血症,出现恶心和呕吐、虚弱和尿频等症状。美国医学研究院的食品和营养委员会总结了一些补充维生素D 的研究证据,认为维生素D 补充剂摄入量 <10000 IU/d ,通常不会导致中毒。除非治疗需要,大家每天补充剂的摄入量不超过可耐受最高剂量都是比较安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