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6月份,媒体上总会出现有关“荔枝病”的报道。不过,今年的新闻中出现了一个惊人的数字,6月份以来,印度一个地区已有113名儿童死于脑部疾病,而原因可能就与荔枝有关。
荔枝的美味有口皆碑,怎么也想不到这么好吃的东西居然会是夺命杀手。其实,印度这个地方每年都会爆发“荔枝病”,那里的研究人员曾经对这种病进行了细致的研究,发表在了非常著名的医学期刊《柳叶刀•全球健康》上。
印度的穆扎法尔布尔(Muzaffarpur),是这个国家最大的荔枝种植区。研究人员发现,从1995年起,每年5月中旬到6月份,这个地区都会有很多孩子发生急性的脑部病变,表现为抽搐、昏迷等,有将近三分之一死亡。他们没有简单地把病因归咎于“上火”之类笼统、玄虚的概念,而是开始了寻找病因的艰难历程,这个过程简直就像悬疑小说一样,考验着人的推理能力。
一开始,有人怀疑是病毒性脑炎或者中暑,毕竟这个季节也是这两种疾病容易发生的时候。后来发现很多孩子有低血糖,研究人员就怀疑中毒的可能性。
他们先是到医学文献中去找线索,看看世界上其他地方有没有类似的病例可以给他们点提示。
一查下来,发现有一种“牙买加呕吐病”,发病情况跟印度本地孩子的病情相似。牙买加呕吐病是吃了一种叫西非荔枝果的水果引起的,有研究显示跟西非荔枝果中含有的次甘氨酸A有关。另外有研究显示,荔枝中含有亚甲基环丙基甘氨酸(简称MCPG),这种物质在动物实验中能引起低血糖。
查到的这些结果让研究人员怀疑,印度儿童中的这种爆发性脑病跟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和MCPG这两种物质有关。不过,研究人员并没有找到证明这种相关性的研究结果。于是他们设计了一项研究,来证明这种相关性。
研究人员找到了390例2014年5月至7月间发病的爆发性脑病病例,其中有122例(31%)死亡。在入院时检测过血糖的病例中,有将近三分之二(62%)的病例有低血糖。研究人员给104个病例找到了另外104个年龄相当的住院患儿作为对照组,对照组的患儿除了不是患的神经系统疾病以外,其他条件都和病例组相当。
结果显示:
病例组患儿发病前吃过荔枝的明显多于对照组;
在同样吃过荔枝的孩子中,没吃晚饭的发病风险明显高于吃过晚饭的;
在检测过尿中次甘氨酸A和MCPG代谢产物的患儿中,病例组三分之二为阳性,而对照组全部为阴性;
在当地荔枝的食用部分中,也检出了次甘氨酸A和MCPG。
根据这些结果,研究人员推断,印度穆扎法尔布尔地区每年5、6月份在儿童中爆发的脑病,很可能跟荔枝中的次甘氨酸A和MCPG有关。这两种物质在未成熟的荔枝中含量比较高,而在成熟荔枝中则比较低。它们会干扰人体的一些酶,导致人体生成葡萄糖的能力不足,在不吃晚饭的情况下,就特别容易在清晨发生急性低血糖和爆发性脑病。
中国也有过“荔枝病”的报道,不过都是病例报告,在病因的探索方面做得不是很深入。有少数文献报告“荔枝病”患儿血液中胰岛素浓度升高,并据此认为是荔枝中的果糖含量较高,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大量胰岛素,胰岛素升高又引起血液中葡萄糖浓度下降。很多关于“荔枝病”的科普文章也采用了这个解释。这个解释的疑惑在于,其他很多水果也含有大量果糖,为什么只有“荔枝病”,而没有其他水果引起低血糖甚至脑病爆发性发作的报道?并且,有研究显示,果糖的代谢其实并不依赖于胰岛素。
不管怎么说,由于中国医生较早地认识到了荔枝和低血糖、脑病的关系,并通过媒体做了大量科普宣传,从2000年以后,国内医学文献中报道的“荔枝病”集中爆发的情况很少见了,基本只是散在地出现在媒体的新闻报道中。可见科普宣传还是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所以,荔枝虽好,不可多吃。另外,没熟的荔枝不要吃,空腹不要吃荔枝,吃了荔枝不能不吃晚饭。
参考资料
[1]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glo/article/PIIS2214-109X(17)30035-9/fulltext
[2] The Lancet Global Health,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glo/article/PIIS2214-109X(17)30291-7/fulltext
[3] 刘莹. (2000). 小儿荔枝病71例临床分析. 广西医学
[4] 王昕等. (2005). 果糖注射液对糖尿病患者血糖及胰岛素的影响. 中华糖尿病杂志
标签: 糖饮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