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但其实这扇“窗”还可以泄露出你的更多信息。
近期,发表在《Cognition》上的一项研究证明基线瞳孔大小是个体流体智力可靠和有效的预测指标:在适当的照明条件下(不能是黑色背景,也不能太亮),基线瞳孔越大的人流体智力越高。这意味着,眼睛还是“脑力”之窗。
不仅如此,眼睛还是预测衰老甚至死亡的窗口。
2022年1月18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子刊《英国眼科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中,来自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省医学科学院、中山大学和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研究团队发现,对人眼进行快速无创扫描可以帮助医生识别出“快速衰老者”,即早逝风险更高的人群。
众所周知,年龄是造成身体虚弱,以及与年龄有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风险因素。然而,两个年龄相同的人并不意味着他们的身体在以同样的速度衰老。这表明个人衰老速度是异质性的,而生物年龄才能更好地体现这一过程。因此,准确量化生物年龄对于风险分级以及为个体提供个性化干预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们已经开发了一些基于组织、细胞、分子和成像的生物老化标志物。然而,这些方法不仅具有侵入性(有创)特征,而且神经成像成本高昂,以及耗时等因素,因此不具备实用性。而深入观察人眼,确切地说,是视网膜,可能是一种衡量生物年龄的更便捷的方式。
其实,视网膜早已被认为是整个身体的窗口,它与心脏、大脑和肾脏等重要器官有着相似的胚胎起源、生理特征和解剖结构。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视网膜微血管系统能够可靠地反映体内的系统循环,而且视网膜神经组织还与大脑具有共同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病理改变。此外,医生还可以对视网膜进行快速、无创和低成本的扫描评估,以“窥探”个体未来的健康状况。
在这项新研究中,研究人员开发一个深度学习模型,从视网膜眼底图像预测年龄,并研究视网膜年龄差(生物年龄与真实年龄的差距)与死亡风险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选取了来自英国生物样本库(UK Biobank)中46969名平均年龄为52.6岁参与者的80169张眼底图像。其中,11052名在基线检查时没有病史参与者的19200张眼底图像被用于年龄预测的深度学习模型;其余35913人有可用的死亡率数据,被用来研究视网膜年龄差与死亡率之间的关系。
研究人员发现,视网膜生物年龄与实际年龄之间存在很强的关联,总体误差仅在3.55年以内。
在平均随访11年中,共有1871人死亡,而那些视网膜看起来更老的人也更可能早逝。
具体而言,视网膜年龄差每增加1岁与全因死亡风险增加2%有关,与死于心血管疾病或癌症以外疾病的风险增加3%有关。
研究人员表示,这些发现是观察性的,他们还不清楚在生物学水平上是什么因素驱动了这种关联。
然而,该研究结果为越来越多的同类研究添加了证据,表明视网膜对衰老的损伤高度敏感。由于这种可见组织同时承载着血管和神经,它可以“透露”个体血管和大脑健康的重要信息。因此,该研究也支持视网膜是“神经疾病之窗”的观点。
由于研究中只有20人死于痴呆症,因此研究人员无法将这种特殊的脑部疾病与视网膜健康联系起来。
研究人员表示,这项研究结果验证了视网膜在衰老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假设,并表明视网膜对衰老的损伤高度敏感,从而进一步增加死亡风险。
由于扫描视网膜可以在不到5分钟的时间内轻松完成。研究人员表示,如果能更深入地了解这层组织如何与身体其他部位之间的联系,那么有朝一日,临床医生将可以有一种强有力的新工具来诊断患者。
论文链接:
https://bjo.bmj.com/content/early/2021/11/17/bjophthalmol-2021-31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