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误打开方式,会让咖啡的好处大打折扣

佩襄 营养 32

对很多人来说,早上一杯咖啡下肚,是强制大脑开机、开启一天战斗模式的“小仪式”。

除了起到提神作用的咖啡因,咖啡里还有绿原酸等有益的酚类成分。多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适量喝咖啡有利于正向调节代谢、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和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降低慢性肝病风险有关。

然而,这4种咖啡错误打开方式,不仅能让咖啡的好处大打折扣,甚至对身体有害。

01 未过滤咖啡不利血脂

早在90年代,学者们就发现了未经过滤的咖啡会导致血胆固醇升高,而后续大量随机对照试验、系统综述和人群研究证实了该结论。

导致这一问题的“罪魁祸首”是咖啡里一些二萜类物质,咖啡醇和卡韦醇,尤其咖啡醇效果较强。

存在于咖啡豆的油脂当中的咖啡醇和卡韦醇,能通过减少胆汁酸和中性甾醇的排泄来增加胆固醇的合成。

每日每10mg的咖啡醇摄入约能使总胆固醇升高0.13mmol/L(≈5 mg/dL),其中约80%体现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也就是咱们说的“坏胆固醇”。

咖啡醇和卡韦醇在泡咖啡时能够被热水溶解出来,但是这两种成分无法通过咖啡滤纸等过滤器。所以,只要过滤了咖啡液,基本就这两种物质就比较少了。

也就是说,咖啡汤里含量高低,关键在于冲泡过程有没有过滤的操作。

我们自己制做或者购买手冲咖啡时,以及泡挂耳咖啡时,都能明显看到有一层滤纸在过滤。这种方式冲泡咖啡,咖啡醇和卡韦醇含量最低。

至于速溶咖啡,其加工过程很多时候是包括了过滤步骤以去除固体残渣的,所以也属于含量较低的。

含量中等的是摩卡壶、法式压壶和意式浓缩(也就是多数咖啡店里制作各种咖啡的关键底料)。它们的制作过程都有一定的因为压力产生的过滤效果(咖啡渣充当过滤装置),但效果不如滤纸强。

而含量最高的是一种煮咖啡,做法是把粗磨的咖啡粉直接放进煮沸的热水里,搅拌后让咖啡粉沉淀,再小心倒出上层的咖啡液饮用。(它不需要滤纸、咖啡机,也没有意式浓缩那样的高压萃取,更接近一种“乡村式”的手工冲煮。)

02 高热量咖啡催肥、不利心血管健康

大家也知道美式最健康,但毕竟美式太单调,风味咖啡更诱人,而且加椰汁看起来也很健康和小清新。可你知道它会额外带来多少热量吗?

参考一些咖啡品牌官网的数据,中杯美式热量6-10kcal,可以忽略不计,但是像1中杯290kcal生椰丝绒拿铁这可就赶上半顿饭了。

假设把牛奶等量换成纯椰浆,每100ml要比牛奶多摄入几克甚至十多克的饱和脂肪,再考虑到实际上一些风味咖啡使用的调制乳成分制品可能脂肪更多,如果经常爱喝这样的咖啡,饱和脂肪的摄入就容易超标,对血管健康不利。

不少朋友平时会担心牛奶带来的饱和脂肪多,却没意识到一杯“生椰”开头的咖啡可能才是真的饱和脂肪炸弹啊。

03 加糖咖啡抵消好处喝得多还和死亡风险上升相关

除了热量和脂肪问题,很多风味咖啡还加了不少糖,而加糖同样会抵消咖啡的益处。

17万余人、追踪7年的数据发现,和不喝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不加糖咖啡的人,全因死亡风险降低16%-29%。但如果喝的是加糖咖啡,这种增益就大幅减弱,甚至每天4.5杯以上时,还和死亡风险上升有关。(这里的1杯约100-150ml)

不加糖的咖啡与阿尔茨海默症以及帕金森症风险降低相关,但加糖咖啡没有这种关联;

不加糖咖啡和慢性肝病风险降低关,而加糖咖啡关联性弱且不一致;

不加糖咖啡还被发现与新发高血压风险降低相关,而加糖咖啡同样没有这种关联。

此外,喝不加糖的咖啡有利于遏制体重增加,但加糖后这种益处就没了。

当你觉得喝咖啡是一种既提神又健康的习惯时,却不知道里面的糖在慢慢抵消好处,并且啃噬你的健康。

更具隐蔽性的是,咖啡很苦,让人意识不到有多少糖。根据某咖啡品牌新加坡官网的数据,看似清新的柑橘汁、葡萄汁等果汁美式,含糖比9%-11%,300毫升含糖可达30克以上(国内的配方可能有差别),还是要警惕的。

04 过量咖啡可能让人“痴呆”

还有一种咖啡的常见错误打开方式就是:过量喝!

喝太多,一方面容易导致人体对咖啡因敏感性下降,提神效果就差了,另一方面还可能导致心率快、失眠、烦躁、头痛、胃部不适等症状。

更有甚者,一项研究表明,跟每天喝1-2杯咖啡的人相比,每天喝6杯以上咖啡的人,患痴呆的风险增加53%,所以喝太多也不行,还是得适量。

那什么叫不过量呢?对于一般正常成年人来说,每天摄入不超过400mg的咖啡因是安全的。

对于特殊人群,还要限制得更严:

具体换算一下就是,比如咖啡店的常见咖啡,一般人一天不超过2杯。孕期哺乳期最好不喝,实在忍不住,一天也不要超过1杯。

最后,还有一个要具体看待,一部分确实要避免,一部分可能被冤枉了,它就是——

05 速溶咖啡分别鉴别

速溶咖啡相比于现磨咖啡,除了味道差之外,健康效益方面也被诟病,确实有些研究给出了速溶咖啡“害人”的结论。

2023年一项研究发现,速溶咖啡摄入量与端粒长度呈负相关,每天每多喝一杯速溶咖啡,减少的端粒长度相当于“老了”0.38岁。

而更早的一项针对2千余名中国女性的研究发现,跟不喝咖啡相比,习惯喝速溶咖啡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增加50%,而喝现煮咖啡的女性乳腺癌风险则降低52%。

还有研究发现,速溶咖啡和中心性肥胖正相关,尤其在每天饮用超过4杯时。

听着真的很可怕,但先别急着扔。

这些研究中把所有速溶咖啡归在一起,而实际,市场上的速溶咖啡因工艺和配方的不同差别很大,现在也有了一些健康的选择。比如针对速溶咖啡中这2种不利健康的成分:

很多速溶咖啡是带“伴侣”的,或者叫“三合一”“二合一”咖啡,也就是添加了糖和植脂末来模仿加奶咖啡的口感,这些配料不仅增加热量,也带来游离糖、反式脂肪酸或饱和脂肪酸,过量对代谢健康和心血管健康不利。

但我们选择纯黑速溶咖啡,就不会有这些东西了。

速溶咖啡的丙烯酰胺含量被发现普遍高于现磨咖啡,可能是因为加工过程中经历了更多高温处理。不过,更高不代表就已经达到了致癌的阈值。虽高于现磨咖啡,但速溶咖啡的丙烯酰胺含量比薯片还是低不少的。

而且,现在也有不少冻干的咖啡了。低温的干燥方式避开了可能大量产生丙烯酰胺的高温工艺,对抗氧化成分的保留效果也更好。

简而言之,也不是所有速溶咖啡都不能喝,选择无添加纯黑甚至冻干的会好一些。

06 拿铁

“拿铁”这个词来源于意大利语“Caffè Latte”,直译过来就是“咖啡牛奶”。简单来说,拿铁是一种以意式浓缩咖啡为基础,加入大量蒸汽加热牛奶制成的饮品。听起来是不是有点像奶茶?但拿铁可比奶茶复杂多了!

意式浓缩咖啡是拿铁的灵魂,它是由高压热水快速通过精细研磨的咖啡粉萃取而成的。一杯标准的拿铁通常由1/3的浓缩咖啡和2/3的热牛奶组成,顶部还会有一层细腻的奶泡作为点缀。这种比例不仅让拿铁口感顺滑,还保留了咖啡的独特香气。

相传在二战后期,美军在意大利期间因实在喝不惯口感浓烈的espresso(浓缩意式咖啡),所以选择往里加水稀释后再喝,这样即保留了一定的咖啡味,也得到了一杯适口的提神咖啡,可谓一举两得。后来随着移民潮,意大利人在美国开的咖啡馆里,也入乡随俗地推出了这种“清淡版黑咖啡”,并将它命名为「美式咖啡」,很快便大受欢迎。

挂耳式咖啡.jpg

标签: 茶咖啡